020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二十)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任县处级领导干部资格考试复习资料(二十)

第十部分民族、宗教

民族、宗教考试复习知识要点

1.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也称“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是民族成员最重要的精神纽带,对民族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最有稳定性、最持久和最有生命力的民族特征。

3.从部落发展成民族。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形成的基本观点,也是民族形成的一般途径。

4.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部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氏族所组成的人们共同体。民族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超越了氏族部落的非血缘的人们共同体。

5.种族属于生物学、人种学的范畴,而民族则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

6.民族和国家都是以共同地域为基础成长和发展的。民族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人口基础,国家是民族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7.民族与国家的区别:民族与国家的构成要素不同;民族与国家的认同机制不同;民族与国家的稳定性不同。

8.国家能提供有利于民族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能够调整促进民族发展的内部机制。国家对提高民族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9.民族问题比阶级、阶层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内容更广泛、更复杂。

10.民族消亡是指各民族之间所有差异的完全消失,是民族发展的最终趋势。

11.毛泽东指出:“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是如此。”

12.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别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逐渐消失,形成为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民族融合是全世界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3.人们通常把历史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也称之为民族融合,或称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14.民族同化根据它变化的原因、手段、过程、性质分成两种类型: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强迫同化,是指一些民族以强制手段把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民族特征强加于别的民族,迫使别的民族放弃原有的民族特点从而成为自己民族一部分的过程和结果。15.民族问题就是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是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从狭义来说,民族问题就是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问题。从广义上来看,民族问题还包括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及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

16.民族差异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内在因素。民族交往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客观外在环境。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时代背景。

17.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敏感性的特点。

18.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经济利益的矛盾与冲突;文化上的碰撞与冲突;政治权利的要求与对立;军事上的冲突与对抗。民族矛盾和冲突的最高形式是军事对抗。

19.由民族长期存在所决定,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将长期存在,民族偏见和民族隔阂将长期存在,不同政治势力对民族问题影响和利用还将长期存在。所以,民族问题必然具有长期性。

20.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民族问题有两个历史趋向,“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

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生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

2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古往今来居住在中国领土上的各民族总称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步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

22.中华民族由成员众多的多元民族群体组成。(56个民族)

23.汉族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凝聚核心。汉族居住在这个地理生态系统的中心地带,并大量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区,形成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格局的骨架。少数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特征分布在四周。

24.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根本原因: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25.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主要为:民族平等原则、民族团结原则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26.我国民族平等的理论基础来自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对种族主义理论的批判与否定;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

27.坚持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原则,是我国民族理论中的基础理论;也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石,对我国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8.我国民族平等的主要特征:平等权利的广泛性;平等权利的真实性;平等权利的彻底性;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平等权利的完整性。

29.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的基本举措:彻底废除民族压迫制度;进行大规模民族识别;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真正的民族平等”并重视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

30.坚持和实行民族平等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平等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概念。经济权利的平等是民族平等的基础性内容。法律手段是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最重要、最基本手段。

31.民族团结原则:各民族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互助合作,共同致力于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维护祖国统一。

32.全党同志必须把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动纲领。

33.民族团结原则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鲜明的立场性,民族大团结是经56个民族共同利益为基础,具有最广泛的包容性,各民族成员都在团结的范围内。邓小平指出: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不赞成共产党一些主张的人,都要大团结。

34.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新概括。

35.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避免忽视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倾向;避免片面强调民族特点和民族利益的倾向。

36.社会主义时期,爱国与爱民族具有一致性。

37.中国共产党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社会生产力,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并提高到“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来予以强调。

3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民族教育。国家在民族地区推行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双语教学。

39.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尊重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鼓励和帮助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0.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41.保障少数民族权益政策:保障聚居区少数民族权益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散居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