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原理与方法复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期末复习考点1.普朗克辐射定律(p13)对于黑体辐射源,普朗克成功地给出了其辐射出射度(M)与温度(T)、波长(λ)的关系。
普朗克辐射定律是热辐射理论中最基本的定律,它表明黑体辐射只取决于温度与波长,而与发射角、内部特征无关。
2.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p14)任一物体辐射能量的大小是物体表面温度的函数。
斯-玻定律表达了物体的这一性质。
此定律将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温度的定量关系表示为M(T)= σT4式中:M(T)为黑体表面发射的总能量,即总辐射出射度(W/m²);σ为斯-玻常数,取值5.6697ײ10×[W/(m²⋅K4)];T为发射体的热力学温度,即黑体温度(K)。
此式表明,物体发射的总能量与物体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因此,随着温度的增加,辐射能增加是很迅速的。
当黑体温度增高1倍时,其总辐射出射度将增为原来的 16 倍。
在这里我们仅强调黑体的发射能量是温度的函数。
3. 维恩位移定律(p15)维恩位移定律,描述了物体辐射最大能量的峰值波长与温度的定量关系,表示为:λₘₐₓ=A/T式中:λmax为辐射强度最大的波长(μm);A为常数,取值为2898μm·K;T 为热力学温度(K)。
此式表明,黑体最大辐射强度所对应的波长λmax与黑体的绝对温度T成反比,如当对一块铁加热时,我们可以观察到随着铁块的逐渐变热铁块的颜色也从暗红→橙→黄→白色,向短波变化的现象。
随着黑体温度的升高(或降低),黑体最大辐射峰值波长λmax向短波(或长波)方向变化。
与热相关的这部分辐射称为热红外能。
人眼虽看不见热辐射能量,也无法对其摄影,但它能被特殊的热仪器如辐射计、扫描仪所感应。
太阳的表面温度近似6000K,其最大能量峰值波长约为0.48μm,这部分辐射是人眼和摄影胶片均敏感的部位,因而在日光下,我们可以观察到地球特征。
4. 基尔霍夫定律(p15)基尔霍夫定律可表述为,在任一给定温度下,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出射度M(λ,T)和吸收率α(λ,T)之比,对于任何地物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出射度Mb (λ,T),即M(λ,T)/ α(λ,T)= Mb(λ,T)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温度下,任何物体的辐射出射度与其吸收率的比值是一个普适函数,即黑体的辐射出射度。
绪论思考题1.如何理解“遥感” 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来探测、研究地面目标的科学。
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通过非直接接触而感知、测量、分析并判定目标性质,其空间展布、类型及其数量的探测技术。
广义上的遥感:泛指一切不接触物体而进行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上的遥感:指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利用传感器(遥感器),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对数据的处理、综合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地物波谱特性然界任何物体都具有反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能力,这是由于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不同运动状态造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于物质组成和内部结构、表面状态不同,具有相异的电磁波谱特性,这是遥感识别目标的前提;地物波谱特征可通过各种光谱测量仪器测得。
遥感的物理基础任何物体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物体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物体的电磁波特性,这是遥感探测物体的依据。
2.遥感的特点(优势)主要有哪些?遥感的特点(优势):面状信息获取:时效性:快速准确连续性:动态观测多维信息:平面、高程(立体)生动、形象、直观:经济: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时间……3. 说明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
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 根据研究的目标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源考虑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波段等因素,目标不同、尺度不同、时相要求不同、光谱特点不同• 进行图像的(预)处理多时相图像配准、几何纠正、图像镶嵌、数据融合• 特征参数选择波段选择band selection、特征提取feature extraction(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对原始波段进行处理,得到能反映目标地物特性的新的参数,如植被指数、主成分等等)• 建立分类系统各类及亚类分类指标(定性、定量)• 专题信息提取(分类)与综合分析分类,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分析(数量、质量、分布、发展变化特点与趋势、产生的原因)• 结果检验与成果输出对结果进行验证(直接验证、间接验证),满足需要则输出结果,反之,返回第三步、第四步,进行相关的修改、调整。
填空1.微波是指波长在1mm-1m之间的电磁波。
2.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可见光、红外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3.1999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发射成功。
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型,具体是光机扫描仪、CCD阵列。
5.SPOT1、2、3卫星上有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用作两种观测垂直观测、倾斜观测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6.美国高分民用卫星有IKONOS、QUICK BIRD。
7.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最邻近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内插法。
8.四种分辨率来衡量传感器的性能: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9.数字图像增强的主要方法有: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
10.常用的彩色变换方法有:单波段彩色变换、多波段彩色变换、HLS变换。
11.遥感系统包括五种: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运用。
12.遥感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波段、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13.常用的锐化方法有: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定向检测。
14.目标地物识别特征包括:色调、颜色、阴影、形状、大小、纹理、图形、位置、拓扑结构。
15.地物的空间关系主要表现为:方位、包含、相邻、相交、相贯。
16.地质遥感包括:岩性识别、地质构造的识别、构造运动的分析。
17.试举三个陆地卫星:Landsat、SPOT、CBERS。
18.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有: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地形起伏的影响、地球曲率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大气折射。
19.平滑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去除噪声。
20.热红外影像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
21.遥感扫描影像的特征有: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大、动态观测。
22.微波影像的阴影是:与目标地物之间存在障碍物阻挡了雷达波的传播。
《遥感原理与应用》一、单项选择题(22 分)1.L andsat 卫星传感器TM 主题绘图仪有()个波段。
【基础类】A.5B.6C.7D.82.I KONOS-2 遥感传感器是()CCD 推扫式成像。
【基础类】A.单线阵B.双线阵C.三线阵D.面阵3.遥感技术是利用地物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或()辐射特征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
【基础类】A.反射发射B.干涉衍射C.反射干涉D.反射衍射4.T M6 所采用的10.4~12.6um 属于()波段。
【基础类】A.红外B.紫外C.热红外D.微波5.彩红外影像上()呈现黑色,而()呈现红色。
【基础类】A.植被 B.水体 C.干土 D.建筑物6.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的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基础类】A.太阳高度角 B.不同的地理位置C.卫星高度D.成像传感器姿态角7.红外姿态测量仪可以测定()。
【基础类】.航偏角 B.俯仰角 C.太阳高度角 D 角8.下面遥感卫星影像光谱分辨率最高的是()。
【基础类ndsat-7ETM+B.SPOT5C.IKONOS-2D.MODIS9.下面采用近极地轨道的卫星是()。
【基础类】ndsat-5B.SPOT5C.神州7 号D.IKONOS-210.下面可获取立体影像的遥感卫星是()。
【基础类】ndsat-7B.SPOT 5C.IKONOS-2D.MODIS11.侧视雷达图像的几何特征有()。
【基础类】A.ft体前倾B.高差产生投影差C.比例尺变化D.可构成立体像对12.通过推扫式传感器获得的一景遥感影像,在()属于中心投影。
【基础类】A.沿轨方向B.横轨方向C.平行于地球自转轴方向D.任意方向13.SPOT1-4 卫星上装载的HRV 传感器是一种线阵()扫描仪。
【基础类】A.面阵B.推扫式C.横扫式D.框幅式14.()只能处理三波段影像与全色影像的融合。
【基础类】A.IHS 变换B.KL 变换C.比值变换D.乘积变换15.下列软件中,属于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系统的是()。
测绘科学技术: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考试题(最新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问答题 传感器从大气层外探测地面物体时,接收到哪些电磁波能量? 本题答案: 2、填空题 维恩定律表明( )。
即随着温度的增加,其峰值辐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本题答案: 3、名词解释 距离分辨率 本题答案: 4、名词解释 灰度量化 本题答案: 5、单项选择题 下列不是遥感的优势的一项( )A.宏观性好 B.人为因素少,能客观地反映地表状况 C.与传统资源调查方法相比工作效率高,费用成本低 D.技术含量高,可以精确的反映地表状况,完全可以代替地面的调查 本题答案: 6、名词解释光谱反射率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本题答案:7、填空题电磁波的内在本性是具有波粒二象性。
在传播过程中它主要表现(),当辐射与其它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
本题答案:8、名词解释与太阳同步轨道本题答案:9、名词解释光谱分辨率本题答案:10、问答题遥感影像上岩层产状参数(包括倾向和倾角)的估计方法主要有哪些?本题答案:11、名词解释静态定位本题答案:12、问答题叙述多项式拟合法纠正卫星图像的原理和步骤。
本题答案:13、名词解释天线平均相位中心偏差本题答案:14、名词解释低通滤波本题答案:15、问答题叙述地物的光谱特性曲线与波谱响应曲线的关系和不同点。
本题答案:16、问答题试简要阐述ISODATA对比K-MEANS的不同点。
本题答案:17、名词解释SAR本题答案:18、单项选择题以下关于多项式纠正法注意事项不正确的是()A.多项式纠正法的精度与地面控制点(GCPlD.坐标ascii文本文件方式E.其他图像文件范围方式F.矢量界线裁切方式本题答案:26、填空题大气作为一种传输介质,对电磁辐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致使电磁辐射强度减弱,其光谱成分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遥感原理与应⽤复习题遥感原理与应⽤复习题⼀、名词解释1、遥感2、遥感技术3、电磁波4、电磁波谱5、绝对⿊体6、绝对⽩体7、灰体8、绝对温度9、辐射温度10、光谱辐射通量密度11、⼤⽓窗⼝12、发射率13、热惯量14、光谱反射率15、光谱反射特性曲线16、遥感平台17、遥感传感器18、卫星轨道参数19、升交点⾚经20、轨道倾⾓21、近地点⾓距22、地⼼直⾓坐标系23、⼤地地⼼直⾓坐标系24、卫星姿态⾓25、开普勒第三定理26、重复周期27、近圆形轨道28、与太阳同步轨道29、近极地轨道30、偏移系数31、⼩卫星32、遥感传感器33、探测器34、红外扫描仪35、多光谱扫描仪36、推扫式成像仪37、成像光谱仪38、瞬时视场39、真实孔径侧视雷达40、合成孔径侧视雷达41、全景畸变42、动态全景畸变43、静态全景畸变44、距离分辨率45、⽅位分辨率46、雷达盲区47、基尔霍夫定律48、多中⼼投影49、多中⼼斜距投影50、⼏何校正51、多项式纠正52、间接法纠正53、直接法纠正54、灰度重采样55、最邻近像元重采样56、双线性内插57、双三次卷积58、图像配准59、数字镶嵌60、数字地⾯模型61、正射影像62、地理编码图象63、辐射误差64、辐射定标65、⼤⽓校正66、密度分割67、真彩⾊合成68、假彩⾊合成69、伪彩⾊图像73、低通滤波74、⾼通滤波75、图像融合76、直⽅图正态化77、梯度算⼦78、线性拉伸79、拉⽒算⼦80、直⽅图均衡81、邻域法处理82、模式识别83、遥感图像⾃动分类了84、统计模式识别85、结构模式识别86、光谱特征向量87、特征空间88、特征变换89、特征选择90、主分量变换91、哈达玛变换92、穗帽变换93、标准化距离94、类间离散度95、类内离散度96、判别函数97、判别边界98、监督法分类99、⾮监督法分类100、条件概率101、先验概率102、后验概率103、贝叶斯判别规则104、马⽒距离108、训练样区109、最⼤似然法分类110、最⼩距离法分类111、ISODATA法分类112、混淆矩阵⼆、英⽂释义GPSERTS_ LANDSAT_ SPOTIRS CBERS Space Shuttle MODISIKONOSQuick BirdRadarsatERSMSSTMHRVSARINSARCCDBSQBILBMPTIFFERDASPCIDEM三、填空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到低排列主要由、、、、、、等组成。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一、名词概念1. 遥感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传感器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收集和记录地物电磁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如光学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是获取遥感信息的关键设备。
3. 遥感平台遥感平台是转载传感器进行探测的运载工具,如飞机、卫星、飞船等。
按其飞行高度不同可分为近地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4.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按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5. 地物发射波谱曲线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的发射波谱。
按地物发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发射波谱曲线。
(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总发射)6. 大气窗口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7. 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许多时,也叫分子散射。
8. 遥感平台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为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按平台距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三类。
9. TM即专题测图仪,是在MSS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成的第二代多光谱光学-机械扫描仪,采用双向扫描。
10. 空间分辨率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间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最小单元,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
通常用像元大小、像解率或视场角来表示。
11. 时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12. 波谱分辨率波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也称光谱分辨率。
遥感原理与方法习题集第一章遥感概述1、阐述遥感的基本概念。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3、与传统对地观测手段比较,遥感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遥感有哪几种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5、试述当前遥感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第二章遥感的物理基础1、大气对通过其中传播的电磁波的散射有哪几类?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大气窗口?常用于遥感的大气窗口有哪些?3、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4、请绘出小麦、湿地、沙漠、雪的典型光谱曲线图,并分别对这些光谱反射率曲线的特征及其成因作出说明。
5、遥感某火电厂冷却水的热污染(温度梯度为90-50度),试问在哪个波段、选用何种传感器,在每天什么时刻及天气状况下,遥感最为有利,为什么(b=2.898×10-3m.K,计算精确到0.1um)。
6、熟悉颜色的三个属性。
明度、色调、饱和度,选取自然界的某些颜色例如:树叶、鲜花、土地等,比较它们三种属性区别。
7、光的合成怎样推算新颜色?用色度图说明。
8、加色法和减色法在原理上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什么时候用加色法,什么时候用减色法?9、利用标准假彩色影像并结合地物光谱特征,说明为什么在影像中植被呈现红色,湖泊、水库呈蓝偏黑色,重盐碱地呈偏白色。
第三章遥感图象获取原理1、主要遥感平台有哪些,各有何特点?2、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图像有何特征?3、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扫描图像与摄影图像有何区别?4、如何评价遥感图像的质量?第四章航空遥感与航空像片1、按摄影机主光轴与铅垂线的关系,航空摄影可公为哪几类?2、影响航空像片比例尺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测定像片的比例尺?3、比较航空摄影像片与地形图的投影性质有什么差别?4、什么是像点位移?引起像点位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五章航天遥感与卫星图像1、试从技术特性和应用两方面,对航天(卫星)遥感与航空遥感作一比较。
2、航天遥感平台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3、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有哪些?常用的产品有哪几类?4、简述卫星图像的主要特征。
遥感总复习题库(含答案)第⼀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释:1、电磁波(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变化的磁场⼜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
)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3、绝对⿊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体。
4、辐射温度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温度绝对⿊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5、⼤⽓窗⼝电磁波通过⼤⽓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下的⿊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
7、热惯量由于系统本⾝有⼀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定的导热能⼒,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定的时间,这种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
(地表温度振幅与热惯量P成反⽐,P越⼤的物体,其温度振幅越⼩;反之,其温度振幅越⼤。
)8、光谱反射率ρλ=Eρλ/ Eλ(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射辐射通量之⽐。
)9、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3、⼀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是常数2897.8。
当绝对⿊体的温度增⾼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向移动。
5、⼤⽓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0.47µm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项成正⽐关系(②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次⽅④物体温度⼆次⽅⑤物体温度三次⽅⑥物体温度四次⽅。
遥感概论复习题遥感概论复习题第一章一、填空:1、遥感的分类方法很多,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2、遥感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二、简答及综合题1、何谓遥感?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几部分?遥感:广义上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上指是应用探测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2、遥感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几方面?并举例说明。
遥感的主要特点:(1)观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2)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4)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红外遥感昼夜探测、微波遥感全球探测人们可以从中选择需要的信息(5)经济型:与传统方法相比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还是很有限,仅是其中的几个波段。
3、遥感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3)空中摄影遥感阶段(4)航天遥感阶段4、当前遥感发展趋势?(1)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遥感图像和数据(2)遥感应用不断深化(3)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支持是遥感发展的又一进展和方向5、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例举遥感在你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
(1)遥感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 a: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b: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 c: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2)遥感在环境监测评价及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 a:在环境监测方面b:在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3)遥感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4)遥感在全球宏观研究中的应用(5)遥感在其他方面的应用a:在测绘地图方面的应用b:在历史遗迹、考古调查方面的应用c:军事上的应用第二章一、填空:1、电磁波谱按波长由低到高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第1章复习题
1.遥感的定义?遥感对地观测有什么特点?
2.遥感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作用。
3.遥感有哪几种分类方法及哪些分类?
4.遥感对地观测技术现状及发展展望?
第2章复习题
1.名词解释:电磁波、电磁波谱、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辐照度、辐照出射度、太阳常数、比辐射率、瑞利散射、米氏散射、绝对黑体、大气效应、光谱反射率、光谱反射曲线、地物光谱特性、Atmospheric Window
2.辐射源是如何分类的?举例说明。
3.遥感用大气窗口有几个?波长范围和透射率是多少?
4.地球辐射有哪些特点?
5.简述绿色植物的光谱反射曲线的特点?
6.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测定的目的是什么原理是什么?
第3章复习题
1.传感器由哪几部分组成?主动式传感器与被动式传感器有什么区别?
2.成像传感器的分类,并举例。
3.评价传感器性能的技术指标有哪些?
4.光机扫描图像的分辨率有什么特点?
5.固体扫描仪立体成像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6.微波遥感的特点有哪些?
7.合成孔径雷达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是什么?
8.雷达图像的地面分辨率有何特点?
9.解释SAR/INSAR/DINSAR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10.雷达遥感的几何特征有哪些?
11.卫星影像有哪些优缺点?
第4章复习题
1.什么是遥感平台?按高度不同遥感平台分为几类?2.卫星轨道基本参数有哪些?其它参数有哪些?
3.什么是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
4.比较CBERS-1与的LANDSAT-7轨道运行参数。
5.解释陆地卫星的影像的重叠特征
6.海洋遥感的特点及其主要应用。
7.什么是小卫星?它有哪些特点?
8.气象卫星有哪些分系统组成?
9.如何利用气象卫星监测旱涝灾害?
10.掌握我国ZY-3测绘卫星的有关情况。
第5章复习题
1.什么是数字影像?它与模拟影像有什么区别?
2.叙述模/数转换的原理。
3.数字影像有哪些存储格式?并说明其数据格式的排列方式。
4, 什么是图像的直方图?它有什么用途?有哪些统计分析功能?
5, 什么是三原色?颜色是怎么形成的?
6、什么是色的三要素?
7、绘出加色法和减色法颜色合成原理图。
8、简介常用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和应用?第6章复习题
1、名词解释:
构像方程,几何变形,几何校正,多项式纠正,灰度重采样,图像配准,图像镶嵌
2、产生几何变形的原因有哪些?
3、叙述最近邻法、双线性内插法和双三次卷积重采样原理和优缺点。
?
4、多项式纠正卫星遥感图像的原理和步骤
5、图像之间配准和数字镶嵌的过程
第6章复习题
1.名词解释
1 辐射误差; 2辐射定标; 3大气校正; 4图像增强;5密度分割; 6图像直方图; 7图像平滑;8图像锐化;9低通滤波; 10高通滤波; 11图像融合; 12对比度拉伸;13HIS变换,14K-L变换;15K-T变换;16小波变换等;17比值植被指数(RVI);18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19差值植被指数
2.传感器接收的电磁波能量包含哪几部分?
3.产生辐射畸变的原因有哪些?
4.大气校正有哪几种方法?
5.遥感数据产品如何分级?
6.遥感图像增强的目的和意义。
7.图象增强有哪几个方面?分别有几种方法?
8.平滑、锐化的原理与计算方法。
9.什么是比值运算?有什么意义?
10.多源信息复合(融合)的目的是什么?
11.叙述对ETM影像分辨率为30米的5、4、3波段与分辨率为15米的全色波段影像进行融合处理的“基于HIS变换”的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第7章复习题
1.名词解释
1判读(解译);2地物特征;3判读标志;4调绘;
2.遥感技术识别地物的原理。
3.为什么多光谱图像比单波段图像能判读出更多信息?
4.调绘时综合取舍有哪些原则?
5.调绘的内容有哪些?第8章复习题
1.名词解释
模式识别,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决策树分类,模糊分类,神经网络分类,地物波谱特征,地物空间特征
2.遥感图像自动分类的原理。
3.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的区别与优缺点?
4.遥感图像分类为什么要进行后处理和精度评价?
5.什么是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有几部分组成?
第9章复习题
1、常见遥感影像图有哪些?
2、遥感影像图的有哪些特点?
3、遥感影像地图的生产过程。
4、请就你某个方向作一个遥感应用综述
5、展望遥感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