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红灯笼高高挂》
- 格式:docx
- 大小:17.10 KB
- 文档页数:3
大红灯笼高高挂评价《大红灯笼高高挂》评价《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于1991年上映。
该影片以中国北方的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故事。
影片以其真实、温暖的情感和生动形象的刻画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首先,该影片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饱满生机和艰辛劳作。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通过精细的摄影和真实的表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农村世界。
影片展现了人们的生活、情感和理想,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其次,该电影通过对家庭关系和社会变革的描绘,呈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大红灯笼高高挂》通过农村家庭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传统与现代、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激烈碰撞。
影片刻画了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普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发展,也传达了人们对于自由、尊严和幸福的追求。
此外,《大红灯笼高高挂》还通过优秀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了导演对细节的精心处理和对情节的巧妙安排。
影片充满了叙事的张力和情感的张力,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方式,给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和深入的观影体验。
导演对细节的把握和对场景的塑造令人赞叹,使得整个电影充满了张艺谋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演员表演方面,《大红灯笼高高挂》可圈可点。
该影片由一批出色的演员组成的阵容出演,他们的真实自然的演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姜文、贾经纬和巩俐等主演的精湛演技,使得角色塑造更加立体和可信。
他们在影片中的表演不仅展现了各自角色的复杂性和鲜活性,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值得一提的还有该电影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生活细节。
《大红灯笼高高挂》对于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变革和农村生活的真实再现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影片中所呈现的家庭、生活场景和社会环境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们的生存状态,使得观众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于现实的反思更加深入和具体。
总的来说,《大红灯笼高高挂》凭借其真实细腻的情感刻画、出色的艺术表现和优秀的演员表演赢得了广泛好评。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7篇声篇一大院里的任何声音都在四壁之中回荡。
每天响起的捶脚声,在这深宅大院里日复一日地响,不过是今日在这个别院,明日在那个别院。
锤脚和点菜一样代表着特权。
这特权,是由陈家大院唯一拥有至高无上的主宰权的陈佐千决定的。
拥有这特权,就能在陈家大院立足得更好。
那一阵又一阵紧实而富有节奏的捶脚声,是胜利者的宣扬,是敲得失败者心乱如麻的鼓点。
女人们被迫或是主动卷入这场特权的争斗,看似有赢家,实际上,都是要陪葬这座大院的牺牲品。
因为规矩都是老祖宗定的,而真正的特权从来不在她们手里。
除了影片中对声音细致入微的记录与表达。
在影片配乐的选择上,多为西皮流水,和大红灯笼一样传统。
声音配合画面,将矛盾的高潮展现的更加淋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三太太梅珊在故事的不同情节中所唱的几个选段。
举一处来说,颂莲被封灯,她为惩罚泄密的雁儿,揭发她在屋中私自点灯笼的事,雁儿被罚跪,二院点灯,梅珊在楼顶上唱,“鼓打二更准时往,桃花村口莫彷徨。
你不要高声也不要嚷,你必须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类似还有几处,所选唱词都值得玩味。
敏感而细腻的听觉传达配合画面色彩,整部影片将传统色彩下压抑的气氛与反叛、激烈都推至了顶峰。
色篇二影片没有选择原着陈佐千老爷的大花园,于是没有绵绵的潮湿的雨,没有花和树,没有知更鸟,随着颂莲的脚步,我们一起走进的是青砖灰瓦的山西大院,四周都是高墙,镜头里始终见不到大片的天空,只在高墙之上,镜头的最边缘露出阴暗的一段来。
影片也有更多的镜头展现院子的全貌,四方的,合拢的,是一座囚笼,有形无形中给人以逼咎和压迫之感。
影片中大院全景镜头下,女人瘦弱的身影化作一点,竟是如此渺小与无力,于是,给人不可抗拒的宿命感。
踏过了封建家族高高的门槛,观众就和颂莲一样,再也出不去了,囚禁在冷色的砖瓦夹缝里,被锁在这阴森的深宅大院,即使踏上这座院子的最高处,也始终越不过那道院墙。
与冷色的院子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电影最典型的意象之一,红灯笼。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一)从这部影片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大红,本是大吉大利的祝愿,却成了阴森狰狞的血舌;灯笼,本是驱散黑暗的明亮,却成了飞蛾扑火的诱饵;家庭,本是和睦温馨的栖息之所,却成了勾心斗角的杀戮之地;雪地,本是纯洁祥和的平静,却成了上演死亡的布景;戏子,本是优雅唯美的象征,却成了世俗宗法的牺牲。
所有的反差,度量了一个深渊,一如片中“老爷”的面目身影,难见其形。
影片开头,就讲述了颂莲的家世,父亲已亡。
继母巴不得把她嫁给有钱人,从第一个镜头就宣誓了颂莲的悲剧命运,颂莲坐在床上,一个很长的近景镜头,后面是方方正正的窗户,就像无形的监狱,已经束缚,囚禁了她,影片中到处充斥了这种镜头。
后戏剧性的一幕,当红的发亮的喜轿敲锣打鼓的迎接她时,她却铃着自己破的行李包独自出发,很强的对比就此产生,红色的喜庆与她白色,素雅的衣服强烈的反抗,她是一个具有现代女性的大学生,她倔强,直率,有主见的性格使她在“后宫”之争中必然失败。
在进入陈家后,这种对比又接踵而来,管家看到颂莲时,站在高高的楼上,一种相互间,高与低的等级“对话”,这让我想起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阳台对话,经典的一塌糊涂,管家在不知道她与知道后判若两人。
后来的二太太与三太太之间,她与雁儿之间,与大少爷之间,雁儿是个重要的角儿,在她刚出场时就知道她不简单,在听到颂莲是四太太时,脸上充满了气愤,就知道她和老爷有一腿,当太太的幻想也就此破灭,颂莲在与她相处时也是针锋相对,两个倔强的女人是很有故事发生的,也就导致了最后两人的悲惨命运。
其实他们都有对命运的反抗,只是都建立在男人上,靠男人的宠爱来获得权利和快乐,这不能不说是旧中国时期女人的悲哀。
四个太太之间的微妙关系造就了这部精彩的电影,不得不说,张艺谋对这四个人物的描写有血有肉。
大太太看似老态龙钟,其实是最清楚的人,二太太的外表温柔贤淑,内心狡诈嫉妒,是一个十足的披着羊皮的狼,而且还是一头母狼,这已经注定了在这张无烟的战场中,她占了上风,而且最终会完胜。
没有春天的故事——《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赏析1、这里没有春天。
这是一部没有春天的电影①影片一开始,颂莲嫁人的时候就是个夏天,但那是个怎样的夏天呢?出嫁哪天,颂莲独自走在去夫家的路上,了无人烟,没有生机,一片萧瑟,只有一排排白扬和哪吹锣打鼓出嫁的队伍。
在一片萧条出嫁队伍显现出来的红色特别显眼。
要知道颂莲今天也出嫁,本应该要有花轿,在众人的簇拥下,要吹锣打鼓的行进。
而颂莲却是独自一人,只有一个行李箱陪衬着,孤零零地一人一步一步地走向哪些条条框框里,束缚的不能动弹深渊。
这就是一个悲剧的开始,没有春天,也不会有春天也不可能有春天。
因为这不仅仅是颂莲她一个人的悲剧,并不只发生在她一个人身上,她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不幸,当又一个夏天来时五太太又在重夏颂莲的故事。
所以这是个没有结局的故事。
颂莲是个女学生,有着新思想,是新文化的代表,有着不肯屈服的倔强的性格。
然而还是逃不出封建社会里女人悲惨的命运①。
陈家就像一个牢笼,束缚着每一人。
“府上的规距”,“祖上的规距”,是人们在这所府里每天生活的全部。
这里除了规距还是规距不允许有任何跨越规距的存在,不能容忍有反叛的精神,它会一点一点地把你给磨灭直至同化掉。
管家取名叫陈百顺,百顺,百顺就是让你千依百顺,照着规距做就行了。
“点灯捶脚”、“谁点灯谁点菜”这就是规距。
那哗哗的捶脚声,被捶的人无比享受,然而没有被点灯的呢,哪每一次的响声都牵引着太太们的煎熬啊!点灯点菜被拿来看作是一种炫耀,当作是一种荣耀。
因为它代表着在这个大院里的地位,代表着一种可悲的秩序,那屈辱的宠幸,甘愿做一个被统治者宠幸过后的一种施舍!哪么谁是规距呢?真的是府上的?祖上的?哪么府上的,祖上的又是谁制订的呢?是老爷。
老爷就是一个统治者,是这些太太们整天争风吃醋的中心。
老爷就是天,可以把你捧上天也可以把你打下地狱。
老爷可以纵容三太太在他新婚之夜大闹,但也可以把三太太送进楼顶的小孤房子里上吊而死。
谁点灯了,谁就是规距,你就有话语权,就有点菜的权力。
浅析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女性悲剧命运浅析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女性悲剧命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导演张艺谋于1991年拍摄的一部饱含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庭伦理的电影。
该电影通过对家庭中不同角色的展现,深刻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下命运的悲剧性。
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深受封建家庭观念的压迫和束缚,她们被迫忍受着痛苦和无奈。
本文将从电影中的三位主要女性角色入手,对她们的悲剧命运进行浅析。
首先,影片中的女主角嫂子是个充满悲剧命运的人物。
嫂子被迫与丈夫李仁友分居,并过着与恋人仓仓暗通款曲的生活。
她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被束缚于封建传统的婚姻观念之下。
她的命运就如同那挂在红灯笼上的灯笼,高高挂起,却无法自由地飞翔。
嫂子的人生旅程被限制于婚姻和家庭,她被迫忍受丈夫与婆婆的冷落与欺凌,心理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宽慰。
她在影片中的表现一再彰显出她内心的挣扎和苦楚,终究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被命运所压垮。
其次,电影中的杜氏是另一个深受悲剧命运折磨的女性。
杜春芳是李仁友的情人,两人因时代背景和家庭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在一起。
杜氏深爱着李仁友,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宠爱和自由。
她没有婚姻的名分,和李仁友只能暗中交往,这使得她处于一个被隐藏和压抑的状态。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本就低下,而杜氏更是身不由己地陷入自己和家族的无尽困境。
她终身以农村医生的身份默默工作,但内心始终渴望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然而,这一切都成了她悲剧命运的一部分,她无法逃离封建家族的观念,最终孤独地生活在红色灯笼的世界里。
最后,九妹是电影中另一个令人心痛的女性角色。
九妹是李仁友和杜春芳所生的女儿,她从小就被迫经历着痛苦和不公平的待遇。
从她的出生开始,九妹就背负着封建社会对女性的重重束缚和压迫。
她从小就被寄养在舅舅家,与自己的亲生父母分离。
在九妹的成长过程中,她饱受家庭与亲情之间的矛盾折磨,在母亲杜春芳的默默关怀下,她逐渐懂得了母爱的意义。
然而,自小受到冷淡和刁难的九妹没有得到尊重和关心的机会,她的命运就像是那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置于外人和社会舆论的边缘。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浅评色彩与隐喻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运用色彩对比和隐喻设置表题达意,非常精准。
色彩对比凸显女性角色的畸形心理。
院子里灯笼的冷色和暖色对比明显,红就红得烈,黑就黑得惨。
灯笼挂得越高,照得越亮,女人们的心就越黑暗,灯笼成为女人飞蛾扑火的诱饵,这种大红色的热情和喜庆,变成了阴森狰狞的血舌。
庭院就像一个深渊,正如片中陈老爷的面目身影般难见其形。
但是红色的灯笼里面承载了四个女人的梦想,确切地说还有一个丫鬟的白日梦。
可是,这种红色的梦只能是暂时的,留给她们的没有红灯笼的黑夜之梦却是永久的。
实际上黑暗的势力在操控着这一群人的命运。
在黑森森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中,在无处可逃的空间里,她们无处躲藏。
这里的红灯笼不单纯是为了追求造型感和视觉元素,确切来说它更是一种意象化的符号,就算是捶脚、捏肩、点菜这样一系列程式化的动作也是与点灯息息相关的,谁能争取到点灯谁就有权利享受生理和心理的满足感与快感。
因此,在陈家大院里,几个活在绝对封闭空间里的女人为灯而疯狂。
各妻妾的荣辱宠幸、失宠遭贬皆集中表现在这点灯、灭灯与封灯上,谁有了挂灯笼权,谁就有了位于老爷之下的最高权力,因此,争夺挂灯笼权,压制打击竞争对手,媚悦老爷,争相为老爷生儿子以稳固自己的地位,成了灯笼之下的她们生活的核心内容。
对点灯的渴望其实就是对生存的渴望,但男人并不这么想,老爷不可侵犯的权威已在太太们的心里根深蒂固,她们愿意沦为礼教的被指使者,乐意接受老爷的肆意摆布和蹂躏。
封建礼教压迫下女性的生存之“道”。
影片中的大红灯笼也可以解读为“性”或者是女性的生存状态。
“性”在她们的生存过程中以一种手段的形势出现,她们最终想要得到的绝不是一场男欢女爱,而是渴求欢爱之后的身孕。
她们想要的是男孩,有孩子才能保证自己以后的生存。
红灯笼的挂起正表现了这种依附关系的存在与成立。
太太们自己无法生存,全部依附于老爷的宠幸和关注,老爷的到来、性事的发生才是生存的资本。
浅析《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曾说过,“‘极致’是我一贯的追求。
我要含蓄也要含蓄到极致,要独特也会是‘极致’的独特。
”他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时刻为“极致”奋斗。
在他的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极致时刻彰显。
张艺谋的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著名作家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从小说到电影,从抽象的白纸黑字到具体可感的影像,因为艺术形式的不同,侧重点也各不一样。
张艺谋用自己高超娴熟的导演技巧呈现给我们一部震撼的银幕佳作。
后经典叙事学认为,不仅文学是叙事的,就是哲学、宗教、历史、新闻、心理分析、教育、影视乃至一切符号活动,都是叙事的,或具有某种叙事性,因此,它们都是叙事学研究的对象。
那么在电影中,叙事学就可以从很多角度、以各种方式进行分析,例如,故事的情节安排、行动动机、人物性格、电影符号、色彩······一从《妻妾成群》到《大红灯笼高高挂》认真阅读一部小说,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塑造的形象,描绘的场景,人物的举止言行,都形成与读者的思想中,一千个读者心中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读者可以任自己想象,然后勾勒出那些真善美,或者假恶丑。
而仔细观赏一部电影,观众要面对的不再是书香纸卷,而是会直接形成一定视听觉冲击力的影像,它由一个个镜头、画面、段落、场景构成。
它用画面和声音给观众讲故事。
银幕上的二维空间和固定的放映时间,不容许电影太过拖沓冗长,如果把生活中的事无巨细、婆婆妈妈展现给观众,观影的厌烦就会随之而来。
所以电影要求它的剧本要有扣人心弦、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简练集中的人物关系。
倪震在改编《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剧本时,较原著做了很多改变。
原著中,颂莲有很多面孔,她有伺候老爷时温柔如水的一面,也有面对“强劲对手”时狠心乖张的一面;她会憧憬自己曾经幻想的美满爱情,但面对陈家大院内那口死人井和后花园的阴气十足时,她又会陷入自己的消沉和悲哀中。
当雁儿死后,她孤独地在封灯的屋子里自斟自饮,那时的她又是那么的无助。
呐喊浅析《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导演改变的电影。
影片对东方专制主义的嘲讽入木三分,是张艺谋一次大胆尝试的实验之作,该影片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师奖,并创下另年华语电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纪录。
影片表现了在封建社会里,因为各种礼教束缚或风俗观念下产生的一出当时社会女性的悲剧人生,抨击了旧社会家庭抹杀人心与生命的行为。
影片开头以一组有组织的、传统性民族性的音乐来创造整部影片的人物形象与基调,从点灯、灭灯、封灯来构成影片预示剧情的元素。
通过长镜头与近景的表述形式,对颂莲面目表情的神态与衣着进行了细致地刻画与细腻的表现。
她的身上有着叛逆与反抗的性格,从她与被财迷所困的继母的对白可以看出颂莲在婚姻中的不幸遭遇,反映出她无奈及悲惨命运。
此时的她身穿旗袍也可表现民国时期女人的命运,暗喻极强的男权主义的观念体系。
这种观念体系与所有别的的观念体系最大的不同就是,这种观念体系特别关心“性别”的平等性问题。
从原则上讲,对任何影片都可以从男权主义的角度来分析。
因为文艺作品是要来表现情感的,为情感肯定是有倾向性的,此时就表现出有一种“无形的手”在操控她——颂莲及女人的命运。
四太太看到深锁大院的女佣人雁儿,主动去帮她洗衣服,表现了四太太的善良与对雁儿的同情。
当女仆人知道颂莲是四太太时激烈的行动表现出大院里勾心斗角和冲突的开始,颂莲也很快转变承认自己是四太太并让仆人把箱子拎进去,突出了主人公颂莲的人性转变,从开始的叛逆带入现实中的接受。
影片中陈老爷把颂莲的笛子烧了,笛子对颂莲来说是对家乡的思恋和对过去美好向往的一个寄托品,是精神的寄托。
老爷把颂莲唯一的精神寄托给烧了,表现封建家族势力不可侵犯,此时响起笛子声,吹出的是一种凄凉与无奈。
影片有一组近景描写颂莲,此时光线正好打在脸的一侧,双眼上没有一丝光线,在阴影中,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说明此时颂莲身出大院的处境,被封建家族的阴暗所吞噬;一侧有光线则代表了过去的生活充满阳光与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精选(一):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挺忠实苏童的原作《妻妾成群》的,冷冷的,没有感情,只有明争暗斗,只有最后垂死的落寞。
男性作家似乎更容易冷眼旁观。
也许苏童也觉得颂莲是需要爱的,所以为她安排了大少爷。
但是,却也是爱不起、不能、不敢爱的人。
三姨太是渴爱的,不仅仅想办法霸着老爷,还有了外遇。
城府最深的二姨太把自己的爱孤注一掷在老爷身上,无所不尽其极。
貌似都是因爱而来,但是,看着却只觉得冷漠。
因为,那些以爱为名下的种种行动,其实是占有欲,比着谁比谁能拥有得多一点罢了。
电影中的颂莲总是一张漠然的脸。
似乎什么都看透了。
其实,看透了什么啊?真看透,最后又怎样会发了疯。
大概,是因为原小说对颂莲这个人物性格塑造得不够深刻全面,凭着这些故事,任其发展下去而已。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仍旧是妻妾成群背景下的故事,但是,主题有了变化:更关乎感情,更关乎觉醒。
把外遇的人改了,不是书中电影中的三太太,而是刚入门的颂莲。
颂莲与小生相爱,却被分开。
被老爷的占有,是强占,演绎者满脸的哀愁和铺天盖地裹不住的红布,令人为之生怜。
以至于她再次与小生相逢,幽会,爱得甜蜜,舞得动情,都被我们包容了。
眼见她最后惨烈地与小生共赴黄泉,悲凉中,竟还为他们能共死而有几分欣慰。
告密的三太太(剧中也许是二太太吧),是出于想得到老爷更多的爱,但却被老爷彻底的遗弃了。
其实,这也是我看不明白的地方。
她发现了颂莲的私情,告诉了老爷,并带人把颂莲与小生抓了,本以为老爷该会更好地宠幸她,结果,却被老爷狠狠地推开。
难道真如友人所说的,她这样做侵犯了老爷作为一家之主的权威和威严吗?三个衣衫褴褛的人,舞出各自的悲酸,在相遇的那刻,三太太一再地跪求颂莲与小生的原谅。
假设三太太得到了老爷的爱,那她还会如此吗?只有处境悲凉了,才会体恤到最本真的人情吗?这编排得未免有突兀了些。
但是,她在试着救赎,最终,她成功了。
三个心境清明的人,在乱棍中与混沌的人世彻底诀别。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赏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由张艺谋导演,陈道明、张国荣、巩俐、李保田等演员主演的一部经典电影。
该片于1991年上映,是中国电影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本文将从剧情、角色、摄影等方面对该片进行解析,带领大家一起欣赏这部电影。
剧情《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表现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电影。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叫袁百娘的农村妇女,她在试图改变男女平等观念的过程中,遭受了丈夫的残忍镇压和社会的压力。
该片通过袁百娘的遭遇,展现出了大时代对个人的毁灭性影响。
影片呈现出的大环境和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深刻地批判了文化大革命的不合理行为和残忍环境。
袁百娘则是用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信念,去面对岁月催人老的人性。
角色本片最受人喜欢的就是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中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
陈道明饰演的袁汝南是袁百娘的丈夫。
他是个善良又懦弱的人,一开始和袁百娘也相爱相敬,但随着袁百娘对女权主义的追求,他变得虚荣、盲目,对妻子进行了残酷的压迫。
这一转变的描绘十分细腻,让观众对角色的厚度有了更深的理解。
张国荣饰演的朱云是个积极的年轻人,他的才华被袁百娘看中,但他在袁百娘遭到打压时却裹足不前,在这种复杂的角色关系中,观众看到了生活中的真实之面。
摄影本片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要数它的摄影特色。
电影展示了中国农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形象,富有浓郁的中国风情和独特的文化附庸。
摄影方面,该片的画面非常细腻,深入了解了当时的农民家庭生活,在音乐、灯光、饰物等方面都表现得十分丰富多彩。
另外,该片也大量运用了颜色对比,黄色和红色尤其受到了表现。
黄色代表了自然和温馨的人际关系,而红色则象征着爱情和权利斗争。
这种明暗交错的摄影手法,让观众更加贴近角色,感受到了他们夹杂的情感纠葛。
结语《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刻画当时农村生活的佳作,影片主题深刻,人物角色有深度,镜头特效又十分出彩。
张艺谋导演带来的画面冲击力,加上陈道明、张国荣、巩俐、李保田等一众优秀演员的精湛演技,让观众见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不同的人性。
浅析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姓名:印丹萍学号:088301114 班级:科文音乐表演班【摘要】近几年我国的舞剧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的艺术家和舞蹈团体积极开拓,做出了瞩目的成绩:舞剧题材广泛、语汇丰富、形式多样。
但是在音乐、舞美、舞蹈织体、服饰和一些外部因素的表现上,还较为欠缺。
被第二届“国家精品工程”评选为十大精品剧目之一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这些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
它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我们对舞剧艺术形式要大胆创新与突破,从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吸取养分的同时,放眼世界,了解当今艺术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兼收并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创作出代表时代最强音的优秀舞剧作品。
【关键词】舞剧创新发展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中央芭蕾舞团推出的一部大型原创芭蕾舞剧。
它是根据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的同名电影改编,赵汝蘅担任舞剧制作人、总监制,张艺谋担任舞剧的编剧和导演,舞蹈由王新鹏和王媛媛创编,舞剧的音乐创作者是陈其纲,曾力担任舞剧舞美设计,热罗姆·卡普兰担任舞剧服装设计。
它的首演时间是2001年。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第一部用最短的时间被世界接受喜爱的中国芭蕾舞剧。
在世界芭蕾舞界引起前所未有的震动和争议。
外国人眼里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就像中国人眼里的《天鹅湖》一样经典和具有代表性。
作为中国原创芭蕾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为止惟一能够为中国芭蕾赢得国际声望的作品,它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芭蕾舞与世界接轨的标志,成为中央芭蕾舞团的品牌之作。
舞剧除了用“足尖上的艺术”展示凄婉的戏剧情节外,还采用京剧、民间建筑、旧款服饰、华丽灯光等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芭蕾程式。
本次全新改版综合考虑了首演以来的各种意见,依旧由原创作班底的张艺谋、陈其钢、王新鹏、王媛媛等完成,基本结构与故事不变,但舞蹈改动过半,尤其加进了大量的新编舞蹈,音乐变动也较大,增加了不少新成分。
故事情节、舞蹈设计、舞美服装、电影蒙太奇手法的应用成为《大红灯笼高高挂》最大的四个看点:情节的曲折与张力来自于张艺谋描写故事的丰富想象力;在舞蹈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舞、现代舞和京剧手法;而舞美是最为人称道的地方,满堂华彩极尽绚丽之所能,张氏所酷爱的大红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现,黑白两色,加上深蓝、橙、黄、绿等色的点缀,眩目而不杂乱。
摘要《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执导的一部电影,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于1991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民国时期一个封建家族内多房妻子之间的权力斗争与人性挣扎的故事。
通过鲜明的视觉风格和深度的社会批判,《大红灯笼高高挂》成功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地位问题,同时探讨了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阶层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电影以细腻的人物塑造、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浓厚的时代背景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深刻的历史画卷。
摘要与大纲《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和文化反思的影片,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赞誉。
通过细致入微的情节描绘,张艺谋成功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地位问题、权力斗争以及人性的本质,从而引发观众对于传统观念和社会制度的深刻思考。
一、背景与情节概述剧情介绍:影片讲述了民国时期北方一个大家族内多房妻子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
女主角颂莲(巩俐饰演)作为新婚女子嫁入家庭,并迅速卷入了家族内部的残酷竞争中,最终在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下陷入了绝望。
角色刻画与人物关系:通过细腻的人物性格描写,展现了颂莲、玉姐以及梅姐等女性角色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转变。
她们之间的相互对立、争斗乃至人性中的阴暗面被电影细致地刻画出来。
二、主题探讨权力斗争与性别地位:影片深入剖析了封建家庭中男权至上的社会结构,突出表现了女性在这一环境下的无助与痛苦。
婚姻制度的反思:通过颂莲与其他妻子之间的互动和矛盾冲突,反映了传统婚姻观念对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正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电影分析视觉风格与美学特征:张艺谋运用独特的色彩搭配(如红灯笼的强烈视觉冲击力)来象征女性角色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叙事技巧与结构安排:影片采用了多线索并进的方式,通过插叙等手法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深度影评《大红灯笼高高挂》不仅是一部关于婚姻制度的作品,更是一个全面探讨人性、权力关系以及文化影响的电影。
它以独特而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并借此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深刻的社会问题。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很有让我们学习的价值,从摄影的构图到色彩以及演员的调度都很经典,通过一段时间对电影视听语言的学习来浅析这部经典之作本片一开始就是颂莲和她继母的对话,第一个镜头的构图就非常讲究,从颂莲的穿着,看得出来她的身份,是个有文化的学生。
从背景中的窗户上,看到不少矩形的木框,代表了封建社会的规矩,加上演员表情的绝望,让这个画面给人呈现出压抑的情感,还有颂莲刚到大院的时候,当颂莲提着箱子,走进大院里,第一眼让观众看到的是一堵高深的墙,墙面上是金黄色的大字,颂莲在画面中的比例很小,这就将人物的命运提前预示于人。
宽广的庭院,被四周围墙围起来的四合院,就像一个牢笼,将封建时代的女性封锁起来。
管家高高在上:“小姐,你找谁?”代表着封建统治的执行者,俯视庭院里的女人,给人一种一如侯门深似海的感觉。
片中多次在高墙取俯瞰,让观众感觉到颂莲在这个场景中的受压迫感。
这种感觉像极了古罗马斗兽场,从中感受到了院内生活的残酷和相互的斗争。
而剧中的老爷和继母都没有给出一个正脸的镜头,这种故意隐藏人物形象的处理方法,正是要通过这样的象征方式让我们思考其中更深层的隐含意义。
老爷、继母只是作为封建时代的一种符号,作为千千万万个老爷、继母的其中之一,他们的影像是很有限的,因而故意省略或简化人物形象而引导观众思考悲剧性的根源就是封建社会的制度。
在色彩方面,这部影片整体色调以灰色为主,而全片的的线索是大红色,这种红色并没有给人温暖反而在灰色的对比下让人觉得刺眼甚至有些恐怖以及到最后冬天,三太太被杀害,漫天白雪,一片惨白,使人感受到冰冷无情。
电影里面的颜色冷热基调反差尤其大:窒息的大红色、恐怖的灰黑色、凄凉的惨白色,使故事情感显得格外紧张。
从而增加了整部作品的悲剧色彩,奠定了悲剧基础。
在塑造人物方面,除了角色语言描写之外,还通过对角色服装和房间装饰来反映人物的性格。
片中四位太太房间构造和装饰都各不相同,从侧面也能反映出四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性格。
浅析《大红灯笼高高挂》《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由张艺谋导演的,讲述了一位女大学生因为家庭贫苦,父母强行让女大学生退学,嫁给一位富贵人家,从此展开了富贵人家中女人的争权夺势,以及女人在当时社会的压迫下,精神的摧残。
在影片中的色彩主要是红色调,新娘子的衣服是红色的,但是这种红并不是象征着喜庆,而是一种无形的血腥味,这种无形的血腥像可怕的吸血虫一样,吸食着女人们,最终让女人们堕落、麻木,变得可怕而又可怜,而影片中塑造了一位女性知识分子,就是嫁入大宅门的女大学生,虽然她是一位有知识,有学识的人,但是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这个社会带来的压迫与黑暗,最终变成一位靠假怀孕的手段来骗取宠爱。
而影片中经常会有大红的灯笼高高的挂着,灯笼本是象征着光明,但是没有黑暗,又何须灯笼?但是在那个社会下,即使有灯笼也不能拯救当时的人们,因为灯笼也象征着一种荣誉是人们争取的荣誉。
在影片中,在老爷子选择侍寝的人的时候就会用灯笼来选择,灯笼放在谁的面前,谁就侍寝,可以得到老妈子的捶脚,并且谁的院子里就可以挂满红红的灯笼,挂一整夜,而这潜意识的象征着这个社会潜移默化的力量的强大,让人们在那个社会下不得不被权势黑暗所影响,而女人又是弱势群体,更是无力抵抗社会的压迫与残害,即使是有知识的女大学生也不能抵抗社会的腐败风气。
这种红红的灯笼充斥着整个院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温暖,但是却无形的冷却了人们的心,就像是社会的有眼睛的爪子一样,随时随刻盯着你看,只要你犯错,就会来惩罚你,就如三姨太一样,因为受不了寂寞,而在外面找了男人,在那个社会下是不允许的,最终的结果只有死亡,而三姨太的命运可能是那个社会中女人的命运的典范,又或者还有比这更凄惨的命运,只是导演想留给观众自己想象的空间。
影片中的音乐始终是那个时代的象征,而这种音乐也始终带那个时代凄凉的人物命运和社会的残暴。
如三姨太是唱戏的,她喜欢听戏,喜欢唱戏,经常在天台上唱戏,想不到最终自己就死在天台上。
在影片中三姨太和以前的顾客打牌的时候就放着她以前唱的戏曲,而此时的音乐就像预示着这个男人和三姨太的关系以及已经为三姨太剩下的命运做好了铺垫,人生如戏,三姨太的命运确实是像戏一般只有短短的几个时辰一样短。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3篇大红灯笼高高挂,英文名是raise the red lantern,把大红灯笼挂起来!多么振奋的祈使句。
毫无疑问,这又是巩利作为主角的女人的戏。
下面是有《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欢迎参阅。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篇一:《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影片是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早期的作品,由于张艺谋导演早年学习摄影所以对色彩与构图情有独钟,在他导演的电影中这两元素格为突出。
如本片中采用红色作为主色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温暖等,这些多半是美好的东西。
但是本片主旨的对封建大地主家庭中那种种腐朽规矩的批判以及这些带来人们的毁灭和堕落,而张艺谋用红色作主色调就可以理解成是一种讽刺吧!影片除了在主体上运用色彩出众,在细节上也有所斟酌。
比如在人物的服装上,观众从人物衣着颜色就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内心的变化。
老爷是封建腐朽的化身所以在片中由始至终都是穿着黑色的衣服。
主人翁颂莲在准备进陈家门时穿的是白色学生装表现出她本是学生的身份以及内心纯洁,进门后穿着红衣表现她心理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再清纯慢慢走向堕落。
再一个影片通过冷暖色调的变换也同样体现主人翁内心心理变化,如颂莲第一次与大少爷相遇使用暖色调,暗喻颂莲和大少爷相互产生一种爱慕之心。
而雁儿死时色调是冷的,其中表达了颂莲对雁儿的死心中怀有自责。
影片的构图也极为出色,大量运用均衡式和对称式构图使画面极具稳定性,合乎逻辑更符合人们常有的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
但是最主要的是这两种构图隐喻着这个大宅院如同一座监狱,里面所以人都是封建腐朽下的牢犯,被那面围墙圈禁着没有自由,如颂莲和飞蒲这两个年龄相仿的人相互产生爱慕之情但是因为他们身处的环境永远不可能在一起,丧失了恋爱的自由。
在影片结尾又一位姨太太嫁入了陈家大院,在这运用框架式构图,出现画中画效果,身穿红嫁衣的五姨太如同一幅画像出现在画面中,其中寓意着只要封建主义不结束,它将会一直摧残下去。
导演张艺谋把色彩与构图在影片中运用得炉火纯青,同时主题明确深刻,值得人们思考,不愧为一部揭露封建腐朽的优秀影视作品。
呐喊
浅析《大红灯笼高高挂》
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导演改变的电影。
影片对东方专制主义的嘲讽入木三分,是张艺谋一次大胆尝试的实验之作,该影片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师奖,并创下另年华语电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纪录。
影片表现了在封建社会里,因为各种礼教束缚或风俗观念下产生的一出当时社会女性的悲剧人生,抨击了旧社会家庭抹杀人心与生命的行为。
影片开头以一组有组织的、传统性民族性的音乐来创造整部影片的人物形象与基调,从点灯、灭灯、封灯来构成影片预示剧情的元素。
通过长镜头与近景的表述形式,对颂莲面目表情的神态与衣着进行了细致地刻画与细腻的表现。
她的身上有着叛逆与反抗的性格,从她与被财迷所困的继母的对白可以看出颂莲在婚姻中的不幸遭遇,反映出她无奈及悲惨命运。
此时的她身穿旗袍也可表现民国时期女人的命运,暗喻极强的男权主义的观念体系。
这种观念体系与所有别的的观念体系最大的不同就是,这种观念体系特别关心“性别”的平等性问题。
从原则上讲,对任何影片都可以从男权主义的角度来分析。
因为文艺作品是要来表现情感的,为情感肯定是有倾向性的,此时就表现出有一种“无形的手”在操控她——颂莲及女人的命运。
四太太看到深锁大院的女佣人雁儿,主动去帮她洗衣服,表现了四太太的善良与对雁儿的同情。
当女仆人知道颂莲是四太太时激烈的行动表现出大院里勾心斗角和冲突的开始,颂莲也很快转变承认自己是四太太并让仆人把箱子拎进去,突出了主人公颂莲的人性转变,从开始的叛逆带入现实中的接受。
影片中陈老爷把颂莲的笛子烧了,笛子对颂莲来说是对家乡的思恋和对过去美好向往的一个寄托品,是精神的寄托。
老爷把颂莲唯一的精神寄托给烧了,表现封建家族势力不可侵犯,此时响起笛子声,吹出的是一种凄凉与无奈。
影片有一组近景描写颂莲,此时光线正好
打在脸的一侧,双眼上没有一丝光线,在阴影中,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说明此时颂莲身出大院的处境,被封建家族的阴暗所吞噬;一侧有光线则代表了过去的生活充满阳光与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夏,篇章以蓝色调与红色调灯笼混接。
蓝色,给人在心理上一种冷的感觉,包含着抑郁与忧伤的成分,与红色灯笼的凝重热烈相比,蓝色是一种质地冷量的色彩,两者混接,给人在视觉上感到冲突的表现,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
如果认真观察,你会察觉,整部影片并没有清楚看到老爷子的脸,但他在无形中强大的影响了却充满整个大宅院,昏黑色的大宅院就像他无处不在的身影,虚拟的描绘手法与挂在大院中的大灯笼形成鲜明对比;笼罩大院的黑暗封建势力,即使冬天白雪皑皑的院落,也掩盖不了五个漂亮女人的争宠,相互争斗。
白雪下不仅葬送了女人的青春幸福,更是掩埋了一段凄惨结局。
影片使用框架型封闭式的构图观念来展现影片的主题:封建社会中被压抑、被禁锢的人性,在通过锤脚时的敲击声以及点灯的动效声,形成了特殊的声音效果,暗示着太太们之间的争斗,也代表了她们对特权的渴望,渲染了大院中的压抑与沉闷。
颂莲作为大学生衣服色彩变化中,可以看出她从学生时代的清纯,慢慢被封建制度的毒瘤侵蚀,在大院的黑色染缸中迷失了自我;在颂莲得宠时,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依附在老爷子身上权威,对锤脚被轻捶的瘾劲,显示了自我的丧失和麻木。
三太太则是一个反金钱、反传统,为了爱敢于背叛家庭,冒着生命危险追求自身幸福的女性,当三太太被陈家的打手捉回来时,脚上穿着粉红拖鞋,身穿白色内衣裤,被一群黑衣人送往死屋。
导演巧妙借用她的一身白衣,演绎了在黑暗历史中妇女对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之美,黑白的鲜明对比,写尽了黑暗社会对妇女渴望美好婚姻的残酷打击。
雁儿,暂且不说她是否是个名义上的丫头。
先说围着老爷子转的人其实都是封建制度的奴役。
他们没有自主权,甚至连生命权都不曾掌握。
在雁儿偷偷点灯被发现的那天起,雁儿身前那堆烧剩的黑色灰烬,就如她的生命,走到了末路,这是一种深度的悲哀,她渴望点灯,被老爷收房,也是
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讽刺,对人们的一种同情。
在整部影片中从来没有出现“春”,则春代表希望,说明院子里的女人没有春天,没有希望。
在这样的家族大院中也永远不会有春天的生机。
灯笼,本是驱逐黑暗的光明,却成了飞蛾扑火的诱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