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统计年鉴2017全球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5-5 失业人数
- 格式:xlsx
- 大小:14.46 KB
- 文档页数:20
1、2017年国发39号文提出了()促进外资增长的措施,涉及市场准入、财税政策、完善国家级开发区综合投资环境、出入境便利等。
A 22条B 23条C 24条D 25条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2、下列选项中度电成本最低的是()。
A煤电B陆上风电C核电D海上风电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3、我国物流成本是美国的()。
A 2倍B 3倍C 4倍D 5倍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4、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石油进口国。
A最大B第二大C第三大D第四大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5、2020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同比下降()。
A 6.6%B 6.7%C 6.8%D 6.9%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6、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贡献了()以上的GDP。
A 50%B 60%C 70%D 80%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7、人们亲自完成摘棉花、纺线、织布等工序,最终制作属于自己的牛仔,这属于农业的()。
A 1.0阶段B 2.0阶段C 3.0阶段D 4.0阶段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8、“十四五”营商环境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到2025年,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制度型开放取得明显成效,力争营商环境跻身全球()。
A前10位B前15位C前20位D前25位您的答案:A回答错误9、“四洗三慢两养”反映出的是()。
A农村新供给B城市新需求C城乡产业融合的新业态D农村新业态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10、现行宪法为()。
A 1949年宪法B 1954年宪法C 1975年宪法D 1982年宪法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11、2017到2040年,全球能源消耗将增长()。
A 0.1B 0.2C 0.3D 0.4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12、()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行动纲领和政治宣示,也为人类社会的制度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
A《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B《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C《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D《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业主共同决定事项,应当由专有部分面积占比()以上的业主且人数占比()以上的业主参与表决。
世界各国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的比较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就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影响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
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暂时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而导致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不一致造成的失业。
自然失业率为摩擦性失业率及结构性失业率加总之和。
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消费偏好改变等等因素,社会上总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就长期而言,景气循环带来的失业情形常会消弭无踪,社会上只留下自然失业现象,"自然"的定义并不明确,没有人能明确的指出一个社会的自然失业率是多少,它会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而变化,以台湾地区而言,一般认为自然失业率是介于1.5%~2.5%之间。
各国失业率:国际劳工组织近日称,全世界年轻人的失业率猛增,达到创记录的水平。
一项新的调查显示,大约有8800万15岁至24岁的年轻人没有工作,比10年前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
全球年轻穷人1.3亿。
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说,年轻人占15岁至64岁就业年龄人口的四分之一。
但是他们几乎占了1.86亿失业人口的一半。
国际劳工组织技术和就业部主任詹妮·斯图尔特说,在全世界5.5亿有工作的穷人当中,有1.3亿是年轻人。
他们的收入甚至无法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提高到一美元一天的贫困线以上。
她说:"如果我们把现在百分之十四点四的年轻人失业率减少一半,也就是减到百分之七点二,我们实际上将为全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贡献2.2万亿美元。
"报告发现年轻妇女更难就业。
那些可以找到工作的不得不接受糟糕的工作环境,诸如较长的工作时间,低薪水,没有社会保障和其它福利。
欧盟:德国联邦劳动局宣布的德国今年一月份失业率震动了朝野各界,462.3万的失业人数创下了社会民主党与绿党联合执政五年来的最高记录。
产能过剩的内涵、评价及表现特征判断和评价“产能过剩”需从产能过剩的程度和效应两方面入手,只有当产能富余超过一定限度,并导致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时,才称之为“产能过剩”文/周 劲针对产能过剩问题,始终存在着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从长期来看,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相对于日益增长的需求而言,多数工业品仍处于短缺状态,不存在真正意义的“产能过剩”。
另一种观点认为,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调节和化解,政府不必要过多关注和干预。
我们认为,前一观点忽视了远期需求与即期需求、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的差异;而后一观点忽视了我国体制机制和发展阶段等方面的特殊国情。
正确对待我国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既要结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考察我国的特殊体制和发展阶段特征。
一、“产能过剩”的界定和评价体系(一)“产能过剩”的界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一般均衡的出现往往是短暂的、相对的,而不均衡则是长期的,绝对的,产能过剩时常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
一定程度的产能富余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
从正面效应来看,产能富余有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发挥,推动企业优胜劣汰,促进技术与管理创新,提升消费者福利,调节和平滑需求波动等;从负面效应来看,过度的产能富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非有效配置,市场价格大幅下滑,企业效益状况恶化,失业增加,并间接导致银行坏账增多以及金融风险等。
因此,判断和评价“产能过剩”需从产能过剩的程度和效应两方面入手,只有当产能富余超过一定限度,并导致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时,才称之为“产能过剩”。
根据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产能过剩”可以划分为“周期性产能过剩”和“非周期性产能过剩”。
由经济周期引发的“产能过剩”,称之为“周期性产能过剩”。
而在经济周期的影响之外,由其他因素作用而形成的“产能过剩”,称之为“非周期性产能过剩”。
“非周期性产能过剩”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结构性产能过剩”和“体制性产能过剩”。
关于国家民生的14个经济指标含义详解1、GDP国内生产总值,即英文grossdomestic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
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nationa l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
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
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
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
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
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
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使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失业率作为衡量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其变化趋势对于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我国失业率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失业率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机构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发布的就业统计数据。
数据主要涵盖了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等指标,并对数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清洗和整理。
三、失业率现状分析1. 失业率总体水平近年来,我国失业率总体水平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到2020年下降至3.8%。
同期,调查失业率也从4.3%下降至3.8%。
这表明我国就业市场整体稳定,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2. 失业率结构分析(1)性别结构: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失业率略高于女性。
这可能与男性就业者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就业竞争激烈有关。
(2)年龄结构:25-59岁年龄段的失业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该年龄段就业者面临的工作经验和技能要求较高有关。
(3)学历结构:低学历者失业率较高,高学历者失业率相对较低。
这表明我国教育水平对就业竞争力有显著影响。
四、失业率特点分析1. 季节性波动:我国失业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尤其在春节前后和毕业季。
这可能与季节性经济波动、企业招聘需求变化等因素有关。
2. 结构性矛盾:我国失业率存在结构性矛盾,即劳动力供需结构不匹配。
一方面,部分行业和地区劳动力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和地区劳动力供过于求。
3. 地区差异:我国失业率存在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失业率相对较低,中西部地区失业率相对较高。
这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政策等因素有关。
五、失业率影响因素分析1.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影响失业率的重要因素。
当经济增长放缓时,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失业率上升;反之,当经济增长加快时,企业用工需求增加,失业率下降。
就业与失业统计指标的国际比较及借鉴摘要:由于我国就业与失业统计数据长期遭到西方许多国家的猜度和质疑,实现我国就业与失业统计指标与国际一致势在必行。
通过对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就业与失业统计指标的系统比较,剖析我国当前就业和失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其中的缺陷和不足,并就我国就业与失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不少工人下岗,更引起了我国理论界和业界对就业与失业问题的关注。
近些年来,国内文献对从业人数和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和劳动报酬等指标进行了探讨,但大多数仅局限在对现有指标定义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上,缺乏对国际常用指标,如工作时间、就业获得和损失等方面的研究。
同时,一些学者开始从统计角度研究来源数据之间的一致性问题。
有关失业的测量,国际上主要由失业登记制度和失业调查制度两部分构成。
我国公开采用的失业测量指标是登记失业率,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显性失业(即公开失业),却不能很好的反映隐性失业,所以也就不能反映我国的真实失业率水平。
出于统计方法陈旧、指标体系欠科学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统计结果难以得到国际的普遍认同。
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罗斯基(Rawski,Thomas G2000)在《中国GDP统计发生了什么?》一文中,通过对中国经济统计资料的重新核算,发现数字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对我国的统计数字提出了质疑。
随后,西方《经济学家》、《金融时报》、《商业周刊》等主流媒体也纷纷炒作,指责中国统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国内,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研究所在其研究成果《2002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中,根据德尔菲法统计得出中国2001年城镇失业率为7.1%,而并非国家统计部门所公布的3.6%。
由此可见,我国就业和失业统计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加以改进就无法同国际接轨,也就难以进行国际比较,了解我国的真实国际地位。
中国失业统计分析中国失业统计分析1.2.2失业的测量指标根据失业定义,可以确定衡量就业和失业的标准,从⽽可以对失业状况加以衡量进⽽掌握最基本的宏观经济变量——失业率及其变化趋势。
失业率是失业⼈员在劳动⼈⼝中所占的⽐率,即失业率 =%100?劳动⼒⼈数失业⼈数城镇失业率的计算⽅法是:城镇失业率 =%100?+城镇登记失业⼈⼝城镇就业⼈数城镇登记失业⼈数3中国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3.1我国失业的基本趋势和特点3.1.1我国改⾰开放后出现的三次失业⾼峰表⼀城镇登记失业⼈数及失业率(年末登记数)资料来源:《中国⼈⼝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图⼀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1978-2008)由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改⾰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三次较⼤规模的失业⾼峰,分别是在1980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及2003年;(2)进⼊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这表明近年中国城镇的就业形势有所恶化;(3)尽管上升趋势⼗分明显,然⽽⾃2000年以后,城镇登记失业率⼀直在3.0%-4.5%的范围内波动,相对稳定。
第⼀次失业⾼峰,也就是1980年,全国登记失业⼈数541.5万⼈。
这⼀时期各级政府通过⿎励国有企业建⽴经营实体、⼦⼥顶替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措施,⽤了5年的时间平抑了这次失业⾼峰。
到1985年底,城镇失业率已降⾄1.8%;第⼆次失业⾼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经济转型的速度加快,国家开始对就业存量进⾏改⾰,在国有企业实⾏富余职⼯的下岗分流,开始真正触及劳动⼒的存量结构。
在下岗分流的⾼峰时期2000年底,全国共有下岗职⼯911万⼈,远远超过当年城镇登记失业⼈⼝,导致实际失业率在2000年达到改⾰开放以来的最⾼峰。
第三次失业⾼峰⼤约在2003年。
此时正值中国加⼊WTO,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乃⾄就业的影响不断加⼤;短期内,对原来就业格局的撞击讲显得更加突出,⼀些部门的就业机会不仅不会增加,反⽽有所减少,从⽽带来了更多的结构性失业。
国际常用的社会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水平的标准。
这些指标的选择和使用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并优化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政策。
下面是国际常用的社会发展指标:1.国民生产总值(GDP)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意思,它是一个国家经济规模和增长的基本指标。
GDP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和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2.人类发展指数(HDI)人类发展指数又称为人类发展指标,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提出的一种公认的衡量国家人类发展水平的指标。
HDI综合考虑了国家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和预期寿命。
3.教育指数(EI)教育指数是评估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的指标,它反映了国家的教育资源、教育成果和质量水平。
一个国家教育指数的高低与这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社会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4.健康指数(HI)健康指数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发展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医疗保健水平和卫生服务质量。
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国家人口的生活质量,还与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5.科技指数(TI)科技指数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应用能力,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智力资本等方面。
6.环境指数(EI)环境指数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保水平的指标,它涵盖了自然资源的保护、环境污染的控制、环保政策的实施等方面。
环境的质量和保护程度影响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总之,以上这些社会发展指标是衡量政府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不仅可以帮助政府了解自己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帮助国际社会了解各国的发展程度,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574997项指标在研究和评估各种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时,指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
指标的使用能够提供定量数据,帮助我们了解问题的规模、趋势和影响力。
以下是关于5749个指标的简要介绍,将从各个领域中选取一些典型的指标进行说明。
1.经济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失业率:表示就业人口中未就业的比例,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通货膨胀率:衡量货币购买力的下降速度,高通胀率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
2.社会指标:-人口增长率:衡量人口数量在特定时间内的增长速度,对规划社会资源和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平均预期寿命: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平均预计能够活到的年龄,反映出其社会保障和医疗水平。
-教育水平:包括识字率、受教育程度和教育投入等,反映出一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3.环境指标:-温室气体排放: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排放量,是评估其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程度的重要指标。
-可再生能源占比:衡量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消耗中的比例,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结构和环境意识。
-水资源利用率:衡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特别是对于缺水地区而言,是一项关键的指标。
4.健康指标:-健康预算比例: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财政预算中分配给卫生和医疗的比例,反映了对公共健康的关注程度。
-疾病发病率:特定疾病在一定时期内在特定人群中的发生率,是强调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重要指标。
-医疗资源密度:衡量医院、医生或护士的数量与人口之间的比例,反映了健康服务可及性和平等性。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小部分指标,但5749个指标覆盖了经济、社会、环境、健康等多个领域。
这些指标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政府和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和解决问题,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祉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