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如何寄情山水
- 格式:docx
- 大小:14.95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与情感表达自然与艺术的结合与传承自古以来,自然景观一直是人类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源。
尤其在古代中国,文人雅士常常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与情感表达,展示自己的审美追求、感悟人生以及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他们通过以自然为素材的诗歌、绘画、曲调等艺术形式,使得自然与文化在一起流动,并世代传承下来。
诗歌的自然描绘与情感表达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人最重要的创作形式之一,经常被用来描绘自然景观,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唐代著名文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通过描绘高耸的鹳雀楼与壮丽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表达了他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流传千古,并成为了后人赞美美好自然环境的经典作品。
此外,古代文人还喜欢以季节变化为背景,描绘自然景色与自身情感的融合。
比如,北宋文人苏轼的《东篱乐府》就以春天的花草为背景,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的情感。
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不仅让作品更具感染力,也让读者更易于产生共鸣。
绘画的自然描绘与情感表达绘画是中国古代文人喜爱的另一种艺术形式,同样也被用来描绘自然景观与表达情感。
中国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和技法闻名于世。
古代文人常常以山水作为绘画的题材,并通过画家自身的心境和情感,将山水景色表现得更加丰富与深邃。
例如,宋代文人黄公望的山水画《寒山拾得》以山水景色为背景,通过表现拾荒的寒山和士人的情感交流,深刻地表达了对宁静与自由的追求。
这种通过自然景观来展现人情感的方式,使得艺术作品不仅美丽动人,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音乐的自然描绘与情感表达古代文人还通过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将自然景观融入其中,并通过乐曲的旋律与节奏来表达情感。
中国古代的琴曲和琵琶曲常常以自然景色为创作灵感,通过音乐的表达,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和情感的流淌。
例如,唐代音乐家李五岳创作的《阳关三叠》,通过描绘阳关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独自徘徊其中的情感,使得乐曲富有悠扬和宏大的气势。
这样的音乐作品既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之美,也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情感的抒发。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可谓是深沉而浓烈。
他们常常以山水为题材,去表达他们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更是表达了对心灵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山水是具有灵魂的存在。
他们认为大自然独具一格的美景能够启迪人的灵魂,顿时老去的心也会恢复生机,因此山水的美景成了他们感悟天地之间神秘力量的载体。
一个人的心态和精神状态与山水的变幻能够产生奇妙的共振。
古代文人常常依据自己心境和情感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山水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中写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用抒情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行走中所感受到的美感,山水成了他表达心境的媒介。
山水景色不仅是古代文人的心灵寄托,也是他们心灵中菩提的重要方向。
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诗人通过登高远望山水,去回归自然和寻求内心的平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追求。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对于山水的情怀并不是单纯的心灵陶醉或者是对美的追求,而是融入了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认识。
山水是文人心灵的追求,是文人哲学思想的表现,同时也是他们精神追求的象征。
总之,古代文人对山水情怀的升华不仅是文化的重要传承,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
他们以山水为媒介,在思考人类生存和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地球的关系,落实了他们的美学思想和文艺理念。
这种情怀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也让我们回归自然的内心平静,以及追寻保护自然的意识。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古代文人对山水情怀的描绘,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从先秦时期至明清时代,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的文人墨客,还是后来的文学大家,都深受山水之美的影响,表达出不同的山水情怀。
他们以山水为背景,以诗词、文章、绘画等形式,表现出自己内心深处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是深厚的、复杂的。
他们喜欢登高远眺,亲观大自然,以此来陶冶情操、陶冶性情。
从先秦诗人屈原的《九歌》、《离骚》,到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苏轼的《题西林壁》、黄庭坚的《寒食》等,都表达了文人对山水的热爱。
这些作品中的山水情怀,常常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社会思考,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之美的独特理解。
古代文人对山水情怀的来源,首先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都对文人的山水情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的思想中,山水被视为高尚的文化象征,文人往往以山水为载体,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在道家的思想中,山水则是一种清静、超然的精神追求,文人常以山水为借景,抒发自己的兼容并蓄的情感。
在佛家的思想中,山水则象征着超脱凡尘的悟性,文人往往以山水为寄托,表现自己对生死、轮回的思考。
这些思想的熏陶,使得古代文人对山水产生了浓厚的情感,也促使他们在创作中表现出不同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对山水情怀的源泉,还在于他们对环境的感知和对自然的热爱。
古代文人多耕读书,多游山玩水,对自然的感知非常敏锐。
在山水的环绕中,他们感悟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也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
他们在山水的启迪下,感怀人生的短暂和波澜,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深切思考。
他们在创作中,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对历史的把握,对政治、社会的批判,从而赋予了这些作品更加丰富的内涵。
古代文人对山水情怀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诗、词、文、画等多种形式。
诗歌是古代文人表达山水情感的主要方式。
古代文人通过诗歌,用最简洁、最含蓄的语言,表达对山水的热爱和思考。
古人为什么喜欢寄情于山水登山则情满于山,涉水则意溢于水,山水给了古人们无端的感动和莫名的哀伤,他们对山水的渴求挚恋,即对生命本身的渴求挚恋。
1、游学天下的漂泊心态的归依。
总的来说,传统文人的启蒙思想就是修齐治平,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因此,朝廷与江湖便是他们人生的两大处境。
但不论在朝在野,根植于他们骨子中的故乡情结会终其一生。
那么,所有的山水描写便在潜意识中有了一个参照,这个参照就是故乡的山山水水。
宋代张咏诗云:“莫讶临歧再回首,江山重叠故人稀。
”面对着旅途上的每一处山水,诗人心里揣着的是故乡和亲人,而让他永不停息地跋涉的正是在故乡和童年树立的匡世的理想和报国的抱负。
《中山诗话》亦有: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
所以说,诗人的山水田园情结,其实就是漂泊心态的归依。
展开剩余85%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蜀江水碧蜀山青”,巴蜀的奇丽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
二十五岁,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离别故土,漫游四方。
在他漫长的游历生涯中,山水成了他漂泊的归依。
《冬日归旧山》一诗,李白归心似箭,未洗征尘,行色匆匆,即叩访山门。
那久违的远山近水仿佛于他有意,那故园的芳草仿佛于他有情。
在归来的路上,他以诗人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睛。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正是在这样的自然里,在这样的山水中,李白真切感到,他的心是属于阳光、雪峰、嫩竹、白云和大自然的,也只有在自然的山水之中,他的心才是最自由的。
人在自然山水中放情,心在自然山水中平衡。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清溪半夜闻笛》在李白的山水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身心与山水自然景色浑然一体。
所以说,中国山水诗的境界,不仅表达了个体诗人代代相承的共通的心境——无法排遣的故乡情结。
2、政治、仕途坎坷的自我疗救。
自古诗人多名舛,不少诗人年轻时也曾气冲霄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如今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剑客》)。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山水情怀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艺术追求和创作主题。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喜欢山水之美,无论是作为观赏的对象,还是作为情感的寄托,山水都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古代文人对山水情怀的追求可以追溯到唐代,这个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文人墨客情感表达的高峰时期。
文人对山水的情怀表现在他们对风景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渴望。
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他们渴望逃离尘嚣,远离喧嚣,寻找一片宁静的净土来放松身心。
山水无疑成为了他们心灵的慰藉。
他们喜欢大自然的风光,喜欢山水的壮丽和恬淡。
在诗词和绘画中,他们描绘了无数山水的美景,用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考。
他们认为山水是大自然的精华,是宇宙的典范,是上天造物的杰作。
他们对山水的追求是一种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表现在他们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拜。
他们常常在诗词中歌颂山水之美,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慨和敬仰。
他们用最优美的语言描绘山的险峻、水的宁静,用最深邃的思想赞美山水的博大和奇特之处。
唐朝文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描写了山水的壮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他用简洁明快的字句揭示了长城的巍峨和黄河的壮丽,把山水与自然的伟大相结合,表达了对山水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感慨。
宋代文人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写道:“抽剑断水月徒阔,窈窕深山故人休。
”他以水墨山水的形象描绘出了战乱的画面,并以此寄托了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友人的思念。
这些诗词充满了文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崇拜之情,展现了他们对山水的情感表达和思考。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还表现在他们对山水艺术的追求和创作。
他们通过独具匠心的诗词和绘画,赋予山水以更多的情感和意义。
他们通过文字和画笔描绘山水的景色,以表达自己对山水的情感和思考。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山水作品,使山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艺术的核心内容。
唐代文人王维以作品《画堂秋思》著称,他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相结合,把自然的美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情感表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视作大自然的精髓,是文人墨客心灵寄托的所在。
古代文人以山水为题材进行创作,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山水情怀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审美理念密不可分。
在中国文化中,山代表了稳定和沉静,是道家的象征;水代表了变化和流动,是儒家的象征。
这种对山水的理解,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
古代文人在表达山水情怀时,往往通过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来展现。
在诗词中,他们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在绘画作品中,他们通过墨韵的笔墨,表现了对山水的审美情感和人生的感悟。
在古代文人的诗词中,对山水的赞美是最为常见的主题之一。
他们常以山水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在他们的诗词中,山常被描绘为峻峭雄伟、巍峨壮美的形象,水则被描绘为潺潺、悠悠、奔流、湍急不同的面貌。
通过这些描写,古代文人表达了对山水的深厚感情,传达了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赞美之情。
古代文人的诗词中,对山水的感悟也是常见的。
他们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领悟。
在他们的作品中,山水往往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表达自己情感和理念的载体。
在古代文人的诗词中,山水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思想情感的体现,是他们心灵寄托的象征。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渗透在中国古代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以山清水秀、山高水长的山水风光为素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达对生活、自然、人情的感悟和理解。
他们用文字和笔墨将山水的情韵、生态的美好、风景的壮阔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学与绘画的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中国古代的文人,他们热爱山水之美,抒发了他们对山水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他们笔下,山变得更加磅礴,水更加清澈,树更加苍翠,花更加娇艳。
他们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出了许多优美动人的山水诗篇和画作,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重要代表。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山海经》、《楚辞》等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中,作者们对山水的形态、地貌、气候、风土民情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描绘,展现出了丰富的山水情怀和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南朝宋代的文人陆机、陶渊明等,更是以山水为素材,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山水诗篇和隐居图画,展现了他们对自然山水的宁静、恬淡、幽雅的追求。
他们通过描绘山水秀丽的景色,以及寄托自己对人生、生活的理想和向往,表达了对人文情感和人生境遇的关怀和感悟。
他们借助山水的表现形式,实现了对社会现实、人生境遇的诗意化、理想化的艺术塑造。
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特别在山水题材的诗词和画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王维、孟浩然等诗人以及吴道子、李公麟等画家,都以山水为题材进行创作,形成了以山水为中心的艺术流派,并开创了中国古代山水诗、山水画的鼎盛时期。
他们以山水为媒介,抒发了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感悟和思考,体现了他们对生活、自然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怀。
唐代王维的《山居即事》诗中写道:“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随君偕老莫辞回。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诗表现了他在山居生活中的凄凉和孤寂,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敬畏和感慨。
第三课寄情山水说课稿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日常生活的繁忙和压力所困扰,渴望逃离都市的喧嚣,寻找一片宁静的天地。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尤其是诗人和画家,常常通过寄情山水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寻求心灵的慰藉。
今天,我们将通过第三课《寄情山水》的说课稿,来探讨如何通过文学和艺术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自然之美,以及如何通过这种美的体验来达到情感的净化和心灵的升华。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人如何通过山水诗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哲思,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同时,通过分析山水诗画中的意象和象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理解力。
此外,本课还希望通过对山水文化的探讨,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环境的爱护之情。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本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模块展开:1. 山水文化的历史背景: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发展脉络,包括山水诗的起源、山水画的兴起,以及文人墨客如何在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中,通过山水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感。
2. 山水诗的鉴赏:我们将选取几首代表性的山水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构图原则,如“写意”与“工笔”的区别,以及如何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现山川的气势和精神。
4. 山水文化与现代生活:最后,我们将引导学生思考山水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心灵的宁静,以及如何通过保护自然环境来传承和发扬这一悠久的文化传统。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将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教师将通过PPT展示和讲解,向学生介绍山水文化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山水诗画的理解和感受。
此外,我们还将安排一次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之美,尝试用诗歌或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中国古代诗人的山水情结摘要:诗歌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诗是其中发展较为充分的一种,古代诗人寄情山水,对山水怀有特殊的情结,吟咏山水的诗作也是层出不穷,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宝贵诗作传颂至今。
本文由山水诗的定义及特点等内涵入手,结合实例分析了我国古代诗人对山水不同的情节,然后论述了山水诗的不同变现形式,最后从历史、社会、文化及诗人自身的生活经历四个方面分析了古代诗人纵情山水的原因。
关键词:诗人;山水情结;影响因素引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神奇的大自然,风光秀丽,景色优美,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也为人类的艺术文化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古代诗人游历山水时,往往被大自然激发起创作的灵感,感情丰富的诗人对山水似乎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他们不光赞美神奇的自然山水风光,更重要的是透过山水进行思考,或抒发人生哲理,或叙述对生活的感悟,或寄寓复杂的感情。
由于古代诗人的自身经历不同,再加上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情况各异和主流文化导向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对相同的物象也会有不同的感悟,他们以其丰富的感情经历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山水情节的诗作,在浩淼的诗作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山水诗的内涵(一)山水诗的定义山水诗是谢灵运开创的,主要以描写山水风景为创作目的的诗歌题材,兴起于南北朝时期。
其中的山水可以是纯自然的山水,也可以是经过人工修饰的山水。
诗中描绘自然山水,使山水诗成为一个审美意象,而且注重借景抒情,借山水传达诗人真正的情愫。
鉴赏山水诗作既要能够绘山水之景,更要品山水之情。
我国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他们风格迥异,但都有很高的成就。
(二)山水诗的特点首先,山水诗中的山与水都是客观存在的。
自然界的山和水是山水诗的主体,是诗人主要的描写对象。
它可以经过人工的装饰但是必须真实的存在,这样才能够保证描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不会脱离现实的基础,从而使得整首诗具有活的灵魂。
其次,主从关系明确。
魏晋士人的山水情结与诗文创作
一、山水情结的源起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士人的山水情结起源于五胡乱华后,人民的流离失所、战争频发与社会混乱无序。
面临这样的局面,士人们除了身陷其中,还能做什么呢?因此,他们渐渐地形成了这种对大自然山水景观的情感依赖,并将其作为精神寄托与慰藉。
二、诗文创作中的山水意蕴
在魏晋士人的诗文创作中,山水景观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用眼睛去领略这些绝美的山水景观,用手指去描摹山川河流,用心灵去感受自然界的美好。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诗作和文艺作品,也诠释了不同的山水意蕴。
三、山水意蕴
1. 高山与险峰
在魏晋士人的诗文中,高山和险峰形象是很常见的。
这些山峰所蕴含的意象不仅仅是高耸入云的山势,更表达着人生的艰难与求知不息。
2. 心灵净化
士人们对于流水的描摹,不仅集中在其长流不息的特性,还表达了对于精神净化的追求。
水中清淡、澄澈无尘的特性,也表现了士人们内心所期望的处世态度。
3. 自然的魔力
魏晋时期的山水诗作中,有一类很特别的作品,这些作品压根没有任何人物、事件或寓意上的内容,只单纯地描绘了自然景色。
这样简洁而直白的表现形式,体现出魏晋时期士人们对于自然的魔力与激发,让读者们通过诗歌对自然界产生更纯粹、更深层次的领悟。
四、总结
在魏晋时期,山水情结被艺术家们视为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依赖。
在他们焦虑的心灵中寻找慰藉,并在创作中诠释着人性与自然的关系。
这种情结在山水诗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发扬,并且影响着中国文学的整个历史进程。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是指古代文人在山水之间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和观赏的态度。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人生观念,它是他们艺术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之所在,也是他们追求自然之美和超越现实的一种方式。
自古以来,山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题材,被很多文人雅士所喜好和追求。
在古代文人心目中,山水常常被看作是一种独立而完美的存在,它被赋予了许多人文的、哲学的和宗教的意义。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往往超越了简单的审美情感,而涵盖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体验。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首先表现在他们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追求之中。
古代文人认为山水是最能够反映天地之间的和谐之美的存在,它具有独特的气势和韵律,擅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文人常常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结合,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赞美,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讴歌和赞颂之情。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还体现在他们对人生境遇和处世哲学的思考与寄托之中。
古代文人常常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寄托在山水之上,他们常常在山水之间寻求灵感和安慰,在山水之中找到自己的心灵寄托和满足。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往往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意义,他们希望通过山水的启迪,达到对心灵境界的追求和升华。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还体现在他们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坚守和传承之中。
古代文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他们认为山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和载体。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往往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坚守和呼唤,是一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情感和审美态度,它是文人艺术创作和人生体验的源泉和灵感之所在。
古代文人通过对山水的赞美和追求,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讴歌和赞颂,同时也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寄托和满足。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情感,更是一种对人生境遇和处世哲学的思考与寄托,一种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坚守和传承。
中国文人之山水情怀中国文人之山水情怀□于凡宸山无水不灵,水无山不秀。
山水一体,构出了气势磅礴潇洒恬淡之雅静。
山水——一对绝妙的搭配,贯穿着历史,浸透着文人的笔墨!山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明符号,它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文人或曲折或直达的心路历程,道出了中国古代文人之情操!山水有地上之山水,有画里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山水已经成为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文人最大的寄托!文人是多情的,多情不免有寂寥的时候,有不得志的时候,便想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烦躁,来理一理纷乱的思绪,抚慰一下受伤的心灵。
在这个环境下文人便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指引下投向了山水的怀抱。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给予中国文人太多的灵感与情思,中国文人亦有太多的话语想对山水诉说,有太多的情感要对山水表达!山水于中国文人便产生了相见恨晚之情感。
从此山水与中国文人便有了丝丝缕缕挥之不去的情结!山水有了文人的眷顾,便不再孤独;文人有了山水的情愫,也不再寂寞。
山水有了文人便多了一份情调,一种韵致;文人有了山水则多了一种风情,一个知音!山水之于中国文人,如水之于鱼、草之于马,多少文人贤哲对山水寄予心灵的依托,依山傍水而居,视山水为忘年之交。
绿水青山、苍松翠柏、洞天福地、摩崖荟萃、云雾缭绕;鹤鸣鹿应、笛声悠悠、琴声瑟瑟、松振涛涛、水声潺潺。
山水亦动亦静,亦刚亦柔,文人便从中有所悟有所感,因此一卷卷馨香的文明画卷,便徐徐展现在中华文化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留给我们以无限的向往与思考!“知己难寻觅,繁星亦无数”一曲高山流水如天籁之音,向我们道出了友情的可贵,心灵的相依相偎。
“天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兮之所适”,谢灵运从山水之间触及到了生命之意蕴。
竹林七贤更是伴着那曲优美的《广陵散》,喝着那醇香的女儿红,在纵情于山水之际,传递着玄学之遗风。
真可谓“文章为案头之山水,山水为地上之文章”,可以说山水造就了文人,而文人赋予了山水以历史的永恒,山以其博大厚重之俊,水以其至善至柔至美,向我们昭示着古老与神秘的玄音。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他是齐梁时著名的道学家,也是南北朝道教的重要代表人物。
为什么称他为“山中宰相”呢?他早年博通儒家经典,以才学闻名于世。
在青年时代的官宦生涯中,虽历任诸王侍读、奉朝请等官,但只是闲职而已。
在“求宰县不遂”的情况下,便辞官退隐于茅山修道。
弃官入道,是陶弘景人生价值取向的一次根本转变,也是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文化理念的具体实践。
陶弘景退隐茅山后,齐明帝曾遣使迎居蒋山,他再三辞谢。
梁武帝时,他亦屡请不出,居茅山长达45年。
陶弘景虽身居景色秀丽的茅山,但他一刻也未忘怀政治,仍然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当梁武帝发兵起事,准备篡夺齐政权时,他遣弟子献表拥戴。
梁武帝平建康,和朝臣商议定国号的事,一直没有统一的意见。
陶弘景援引图谶及齐末童谣,以“梁”字为应运之符,遂将“梁”字定为国号。
所以梁武帝在做了梁朝皇帝后,对陶弘景“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每逢吉凶征讨大事,都咨询他的意见。
齐、梁之际,王公显贵从其受业者数百余人,使这位山中道士成为显赫一时、朝野尊崇的著名道士,故被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陶渊明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名潜,字元亮,江州寻阳(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诗人和思想家。
他早年习儒学《六经》,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
后受老庄自然哲学思想影响,从41岁开始,辞官归里,隐居田园。
陶渊明在64岁时,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
文中写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从此,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这篇短文充分描绘了陶渊明的艺术人生。
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也就是说,他读书重在“会意”,着文重在“自娱”,并无功利之目的。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陶渊明生而好酒,每饮必醉,醉了就走,要去要留任凭自己的兴致。
林泉之心,北宋文士的山水情结文/图:一光北宋文人大抵是风流的,但这风流中总不免流露出一种孤冷、忧郁的哀伤。
他们时常在热衷政治与规避仕途中辗转,在进取之心与退隐之意间逡巡,精神的困锁使得他们力图在人事羁縻与尘世纷扰间寻求解脱、暂避。
如此,丘山野逸是北宋文士朝堂生活的一种补充和替换,山水乃是他们精神世界中的一方避居之地。
平生之游清代孙琮在评点北宋士人风尚时如是说:“宋世士大夫类皆耽于玩山水,以为清高,亦一时风气。
”之于北宋士人们而言,人生境遇无论如何颠沛、曲折,皆无法改变他们对于山水的眷恋。
欧阳修曾在洛阳度过了他官僚生涯的最初四年,北宋郭熙《早春图》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其间他遍游洛阳城中的山水园庭、塔庙佳处。
此时的欧阳修意气奋发,林泉胜景莫不回荡着他的朝气。
此后,欧阳修仕途不顺,谪居滁州,然则贬谪生活却成了他饱览山水的绝佳契机,他造访了滁州名胜琅琊山,并记录道:“琅琊幽谷,山川绮丽,鸣泉飞瀑,声若环佩,公临听忘归。
”欧阳修在《浮槎山水记》中将这种赏玩山水的乐趣称之为“山林者之乐”。
每当走过长松丰草,每当静闻石泉潺湲,欧阳修总能感受他已经抛却下了世俗的欲心,超越了所谓的“天下之乐”。
北宋士人对于山水的赏玩几乎达到了魂牵梦萦的地步。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回忆,他三十岁左右时曾做过一场山水梦。
梦中游历的是一处小山,山上花团锦簇,山下流水潺潺,水边有乔木树荫。
这处山水美景让沈括在梦中喜乐不已,甚至想移居此地。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沈括的山水梦便是他日常山水休闲生活的折射,以致在这场梦后,他曾三番五次地梦到此处山水景致,“习之如平生之游”。
北宋山水游乐之盛,因应于理学背景下文士的自然审美旨趣。
北宋的理学家深入自然、流连万物,研味物理之趣,从而形成了一种“观生意”的精神追求。
“观生意”是一种由我及物,又由物及我的观照之法,其概有两层意义。
古人的山水情怀古人的山水情怀作者:梁孟伟身处重重雾霾的包围,活在红尘滚滚的社会,我们偶尔会转身,向历史的深处回望,寻觅那登山临水的潇洒身影,触摸那天人合一的浪漫情怀。
古人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他们或 “独坐幽篁里”,或“相看两不厌”,欣赏着“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的萧瑟幽远,领略着“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波澜壮阔,充溢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瑰丽浪漫……宗教更是和山水如影随形,互为生命。
“世上名山僧占多。
”佛因山而显赫,山以佛而著名。
一个“仙”字道出道家与山水的关系:左边是人,右边为山,人入山则为仙。
对于山水,我们的先哲超越了实用,超越了宗教,上升为审美。
《周易》提出天人相通,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把对山水的崇拜升华到一种审美境界。
孔子认为山水和人性有相通之处,人们观赏自然可以获得一种审美体验。
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以保持纯真的天性;庄子向往和追求自由,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到了魏晋南北朝,人们对自然美的观赏进入了自觉的时代,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学艺术应运而生,五彩缤纷的山水审美文化蔚为大观。
(文章阅读网: )山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一种独特的精神情感!山水,已经成为中国古典文化一个普遍存在的文化符号。
山水画卷自然,是画家笔下最爱驰骋的疆场;山水,是画家感情最为厚重的积淀。
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咫尺天涯的时间空间,那种深远的意境,高雅的格调,生动的气韵,明暗的色调,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
中国是山水画出现最早的国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宗炳、王微等都从事山水画创作;隋唐伊始,山水、人物、花鸟,成为传统中国绘画的三大科目。
到了唐代,出现了青绿山水、水墨山水等多种流派。
应该说,中国山水画得到大的发展,与“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宗白华语)有莫大的关系。
他们既重视“外师造化”,又强调“中得心源”,留下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山水画遗产。
南宋士人的游山与隐居之道1. 引言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一个时期,也有许多士人以游山和隐居为主题进行创作。
这些士人通过游山与隐居,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意境的陶冶。
本文将探讨南宋士人对于游山与隐居之道的理解和追求。
2. 游山之道南宋士人将游山视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方式。
他们认为游山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同时也可体验大自然的美妙和神秘。
在诗歌中,南宋士人经常描绘自己登高临水、徜徉在群山之间,感叹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无限魅力。
他们通过观察花草树木、听取鸟鸣昆虫声,亲近自然并获取灵感。
此外,南宋士人还善于借景抒怀,即以身临其境融入自然景色中,表达内心感受。
他们用诗意和艺术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并通过游山实现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舒缓。
3. 隐居之道与游山相辅相成的是隐居之道,南宋士人将隐居视为一种追求精神自由、远离尘嚣的方式。
他们认为隐居可以摆脱世俗纷扰,回归内心深处,以此寻求思考、反省和修身养性的机会。
在诗文中,南宋士人经常描绘自己退隐田园、避世山林的情景,表达对于清净、宁静生活的向往。
他们主张返璞归真,重视思想境界的提升、道德修养的培养,通过远离喧嚣城市环境回归自然和内心来达到这一目标。
此外,南宋士人还推崇吟诵诗经和观赏古老文物艺术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们认为这些文化传统能够激发灵感和启示,并为自己提供精神营养。
4. 游山与隐居之道对于南宋士人游山与隐居之道对于南宋士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修身养性和陶冶情操的方式,更是追求自由、追寻内在价值的表现。
通过游山与隐居,他们得以拓宽视野、净化心灵、提升自我,并获得从世俗中解脱的机会。
南宋士人中的游山和隐居者如欧阳修、陆游等,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造力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意识到了返璞归真的重要性,并通过文学艺术承载自己的观念和理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5. 结论在南宋时期,士人们通过游山与隐居这两种方式来实现个体精神世界的修养与境界的提升。
他们通过亲近大自然和回归内心来获取美感和宁静,以此体验生命本真之美和追求心灵自由。
士人与山水有不解之缘。
山水给予中国士人太多灵感与情思,中国士人给予山水无限的深情。
中国士人对山水的热爱,滥觞于先秦。
儒道两家之巨子,对山水之情感可谓一往情深。
汉代士人对山水的体认更加深化。
对他们来说,逍遥于山水间是一种情趣,一种人生态度。
而这样一种美感的情怀在魏晋时期有新发展。
魏晋六朝人“以玄对山水”,发现山水蕴涵着与“道”相通的“神明”。
他们亟亟追求的自足之乐、逍遥之趣、无言之美、素朴之秘,无一不可在山水中体悟到。
山水因此在魏晋人中展开一个全新的观照,而典型体现中国文化意趣的山水画、山水诗亦在这个时期成形。
自此,山水情怀凝结成中国文人文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无论他们是弃绝尘世、遁迹山林,还是积极出世、治国平天下,山水风光都是他们的情感源泉和人生伴侣。
隐逸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
“隐”是针对“仕”而言。
在早期,这种“隐”更多的是一种彰显个性自由的行为,也就是拒绝仕途,“隐居以求其志”。
比如,尧舜时期的许由、巢父。
后来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隐居成了一种政治上的不合作,成为士大夫在失意官场后一种必然选择。
所以,仕与隐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成为一种朝野自由转换的政治生态,也成为王朝政治稳定的平衡器。
山水和隐逸,从一开始就紧密联系在一起。
士人之所以以山林为隐逸之地,首先是因为它远离尘世纷攘,对于淡泊功名心、力求遗忘纷繁险恶现实的士人来说,身居斯地,可以割断与尘世利禄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山林超然绝俗,而这种气质又与它怀抱中平凡质朴的生活浑然一体。
那夕阳中的鸡犬、静卧田野的牛羊,虽然无不平常至极,但却蕴藏着一种意味深长的人生境界,富于玩味,与身俱化于这种境界,文人的心灵获得审美的净化。
山林隐逸对于士人来说,还有另一重要文化意义,这就是复归自然。
士人自觉的山水之游,开启于魏晋时代。
魏晋人以玄对山水,发现山水是通达老、庄玄境的媒介,诚所谓“山水为意,山水为色”。
这一认识进一步深化,就是人们开始领悟,自然山水即是道,即是理,“山水以形媚道”。
游山水就是读老庄,就是“澄怀观道”,与道冥合。
永嘉乱后,名士南渡,江南的灵秀山水更激发士人的山水审美意识,促进士人游山玩水的风气。
《晋书》中,“爱山水”、“乐山水”等词随处可见。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是叙写当时士人在自然山水间欢乐聚会的绝妙名篇。
魏晋以降,士人山水之游蔚为风尚。
士人们春日踏春,秋日登高,而他们赴任、谪迁、调职等行旅机会,也往往是饱览赏游山水的过程。
士人看山水,有独特的审美感受。
他们迷恋于晨旭与夕照之美,更欣赏“尤不可言”的月景之美。
他们对山水之美的品赏可谓至纤至微,一阵清风,一朵白云,一滴晨露,一抹赤霞,一片迷雾,一天飞雪,都可激起他们的遐想,引发他们的审美观照。
那无以计数的珠矶诗篇凝结着他们对山水自然的一往情深。
士人既在山水赏玩中追求与宇宙契合的心理超悟与生命永恒,又以文人特有的雅的情思去游赏、品爱自然山水。
在品味山水、歌咏不缀之际,文人往往为山水景观欣然题名。
杭州西湖自唐以来就遐迩闻名,它那清波涟漪的一泓碧水,苍翠浓郁的起伏山峦,相映成趣的湖光山色,构成一个“天开图画”的绝美世界。
自审美情趣纤细的南宋开始,文人对西湖的品爱有一个新突破,这就是为西湖题景。
南宋有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等“西湖十景”的题名。
元代有“六桥烟柳”等“钱塘十景”的题名,清代更有“梅林归鹤”等十八景的题名。
这些富于诗情画意的题名或巧写景色,或发抒性灵,或深化意境,或诉诸审美想像,充溢着十足的文人情思。
山水自然之美,得士人之咏赞和品题而更富魅力和审美价值,而士人在与山水俱化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与人格的永恒。
南朝宋时有一位著名学者,名叫宗炳。
宗炳不仅妙善琴书,精于言理,而且酷爱山水。
《南史‧宗炳传》记载说:“宗炳好山水,爱远游。
西涉荆巫,南登衡岳,结宇衡山。
”他自述说“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
”后来宗炳因病而返回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卧游”一词由此而来。
故“卧游”的含义乃是以欣赏山水画代替游览。
明末清初程正揆的《江山卧游图》的跋语中说:“居长安者有三苦,无山水可玩,无书画可购,无收藏可借,予因欲作《江山卧游图》百卷布施行世,以救马上诸君之苦。
”他说的“马上诸君之苦”,就是为官士人对自然的眷恋与心理需求。
自宗炳始,“卧游山水”的精神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而山水画的发展则促进了“卧游”精神的自觉。
“夫山水,乃画家十三科之首”。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中的特殊地位由此论可见。
中国山水画具有特定的内涵,山水画不是画有山水的画,画有山水的画很早就可以在石窟壁画、寺庙壁画中发现,但山水画的真正发生,只是在晋、宋时期。
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创始人是南朝宋末时的画家宗炳和王微,他们的论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美术史家公认最早的山水画作品。
至唐代,山水画真正兴起,更形成青绿山水画和水墨山水画两大体系。
青绿山水以李思训父子为代表。
他们的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缓,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
”由于李氏父子之画多取泥金、石青、石绿等色,故人称“金碧山水”或“着色山水”。
王维的水墨山水,不施颜彩,专以墨色浓淡变化渲染山川云霞,情调淡雅,意境幽远。
王维认为:“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
这是因为水墨山水最符合文人士大夫“雅”的品位和情趣。
其后,唐末荆浩把“气韵”二字引入山水画中,宋代黄休复则将“逸格”推为首位。
自此,中国山水画以水墨山水为主流,以“气韵”、“逸格”为理想和追求,成为最能表现士大夫意趣的文化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