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荷叶母亲》七年级上册语文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10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荷叶·母亲》课文、结构层次及作者简介【课文】荷叶·母亲冰心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z ǐ)妹。
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
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hàn)萏(dàn) 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qī)斜。
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结构层次】第一部分:包括第1至3自然段,主写父亲的朋友送来两缸莲花,引起我的思考及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包括第4至7自然段,描绘自己的赏莲过程以及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包括第8至9自然段,以莲喻人,点明主题,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结构层次】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2024年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自然之道》,具体章节为《荷叶母亲》。
课文主要通过描绘荷花的成长过程,借物喻人,赞颂母爱的伟大。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课文背景,学习生词,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旨,感悟母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母爱的伟大,学会珍惜和感恩母爱,培养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主旨,体会作者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结构,感悟母爱的伟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荷花与荷叶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美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词和优美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结构,讲解生词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借物喻人手法,感悟母爱的伟大。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道阅读理解题,教师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填空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荷叶母亲》2. 板书提纲:生词学习课文结构分析借物喻人手法母爱伟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荷叶母亲的形象。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2. 答案:荷叶母亲形象:无私奉献、关爱子女、坚强勇敢。
母爱理解:母爱是伟大的,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给我们温暖和力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最新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4篇《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诗歌,在反复品味诗歌语言(尤其是关键词)的过程中,真切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母爱。
2、初步体会诗歌借助具体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感受诗中浓浓的母女之情,并联系生活实际,体味自己的母亲给予的平凡又伟大的母爱。
二、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品味语言,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母爱。
难点:体会诗歌借助具体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依据及方法1、本文是一曲母爱的颂歌,语言清丽朴实,感情真挚细腻,是训练学生美读的蓝本,因此教学以读为基础,让学生在美读中品味、美读中感悟、美读中迁移。
2、本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主题明朗,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文字表面,如何让学生真正深刻感受?这是平时教学类似诗文的一个“瓶颈。
”因此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关键词句的丰富内涵,激发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与生活体验。
四、教学过程:(一)导读,激发情感: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一位母亲保护孩子的故事。
(二)听读,感知画面:1、闭眼倾听课文的录音朗读,用心感受诗中描绘的画面。
2、思考交流: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作者通过什么写母爱?雨打红莲,荷叶护莲。
用荷叶比母亲,用红莲比自己,表现母亲像荷叶护莲般呵护我,赞颂母爱。
(三)美读,品味探究1、在雨中赏莲的过程中,作者的心理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速读,找出文中相应词句:烦闷→仍是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深深的受了感动。
①追问:为何烦闷?为何仍不适意?→品读第4-5节。
抓住描写白莲、红莲的关键词加以体会:白莲:散飘、只留、几根—→一夜风雨,残败不堪红边:还是、却,菡萏、开满→雨夜盛开,亭亭玉立一红一白,一安一谢,形成对比为白莲的生命凋零而烦闷为红莲的命运担忧而仍是不适意读白莲的语句,低沉压抑,满怀感伤。
2024年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教学5篇课时:1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荷叶母亲》。
详细内容包括:散文的阅读与欣赏,通过对散文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和自然万物的生命力量。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学习并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
3. 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散文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美。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散文的阅读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学习单、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荷叶的特点。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荷叶还有一个母亲的形象吗?”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分析文章结构。
(2)讲解生字词,并对重点词语进行解释。
4. 例题讲解(1)分析课文中对荷叶母亲的描绘,理解象征意义。
(2)讲解散文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散文。
5. 随堂练习(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学习单上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荷叶母亲》2. 结构:总分总3. 重点词语:庇护、依托、奉献、母爱4. 教学难点:散文的象征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解释其含义。
(2)根据课文内容,以“荷叶母亲”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1)重点词语解释:庇护、依托、奉献、母爱。
(2)作文示例:以荷叶母亲为主题,描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朗读、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
2024年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教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荷叶母亲》。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详细描绘了夏天荷叶对荷花的呵护,以此隐喻母爱的伟大。
具体内容包括: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学习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作者以荷叶喻母亲的写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学会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增强对亲情的珍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习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荷叶喻母亲的写作意图。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荷叶与荷花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出本课主题。
2. 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3. 讲解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讲解并强调易错点。
4.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内容等方面分析课文,感悟荷叶喻母亲的深刻内涵。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表现母爱的具体描写,分享感受。
6.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
7.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尝试仿写一段描述母爱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荷叶母亲》2. 生字词:呵护、依赖、飘零、荷塘、慈爱、庇护3. 重点句子:荷叶是大自然的母亲,她用宽广的胸怀庇护着荷花。
4. 方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母爱”为主题,写一段描述母亲的文字。
答案示例:母亲,如同那宽大的荷叶,用她无尽的关爱守护着我,让我在人生的荷塘里茁壮成长。
2. 拓展延伸: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警句,与同学分享。
散文诗二首之《荷叶·母亲》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荷叶·母亲》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散文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散文诗,这首散文诗借雨中勇敢慈怜的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让作者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从而表达讴歌母爱这一主题。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说学情初一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最适合对其进行情感熏陶和人文关怀。
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的孩子总是忽略父母对他们的默默关怀和深深的爱,更不知道如何去关爱自己的父母。
因此,学习本文能很好的开启他们爱的心门,使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母爱,懂得回报母亲。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书写感情、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说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把握散文诗的基调。
感悟思考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基本情感,深刻感悟母爱的真谛。
合作探究法:设计适当的问题为课文释疑,同时培养合作意识、探究问题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一组关于母爱的图片,看完以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引导问题:图片里边的人物可能是什么关系?(妈妈和自己的小孩)你们觉得图片里的小孩子幸福吗?为什么?(因为有妈妈的关爱,妈妈教走路,给小鸟喂食……)这几张图片体现出什么?用一个词来表达(母爱)。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讲述母爱的。
板书:荷叶母亲冰心板块二、引出本文要掌握的重点问题荷叶母亲雨点心中的雨点红莲女儿(我)那这些形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作者要把荷叶比作母亲,把自己比作红莲?(出示要掌握的三个问题)1.雨点、红莲、荷叶发生了什么事情?2.作者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3.全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我们今天分析课文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精品教案教学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散文诗两首》中的《荷叶母亲》。
文章主要描绘了荷叶对荷花的呵护与关爱,借此抒发了母爱的伟大。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文章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情感,感受母爱的伟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母爱,将课文情感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荷叶与荷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界中的美好情感,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节奏与韵律,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掌握生字词。
4. 分析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探讨文章主题。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分析过程,指导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荷叶母亲》2. 重点词语:母爱、荷叶、荷花、呵护、关爱3.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2)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3)结合课文内容,为母亲写一封感谢信。
答案:(1)见课后附录。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母爱,学会关爱他人,将课文情感内化为自身品质。
推荐阅读《母爱无边》等关于母爱的文章,进一步体会母爱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