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急流滩整治思路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6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夏青李翀一、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现状与问题长江上游存在4大片陡坡耕地,即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和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三峡库区。
这4大片陡坡与长江流域暴雨区相重合,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而且从河系水文资料分析,长江上游河流中的高输沙区域,正好与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及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相吻合。
因此,这“4大片”成为需要优先治理的区域。
“4大片”包括云、贵、川、甘、陕、鄂、渝7省(直辖市)的152县(市、区),土地面积35.1万km2。
重点流失区陇南地区为我国四大泥石流区之一,总面积27915km2,水土流失面积15984km2,每年向长江输送泥沙5483万t。
境内白龙江中游地区为长江上游主要产沙区之一,剧烈侵蚀面积693km2(侵蚀模数1.0万~3.5万t/km2·a),强度侵蚀区面积2101km2(侵蚀模数4300~10000t/km2·a),有泥石流沟1000多条,危害严重的300多条。
其中三峡库区19个县(市)土地面积共21667km2,水土流失面积占15947km2,而强度流失面积达30%以上。
“4大片”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8.9万km2,占“4大片”土地总面积的53.9%,占长江上游总面积的18.9%,但年均土壤侵蚀量为8.8亿t,占长江上游年均土壤侵蚀总量的58%,占全流域的1/3强。
“4大片“的坡耕地近550万hm2(其中陡坡耕地约占1/3),仅占其总面积的15.6%,而年均侵蚀量高达3.8亿t,占“4大片”年均侵蚀量的43.5%。
可见“4大片”特别是坡耕地是长江上游主要侵蚀泥沙来源。
由于大量的土壤流失,旱洪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严重失调,恶性循环愈演愈烈,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农业生产长期徘徊而难以稳定和提高,水土流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严重障碍,也是该区农村贫困的根源,同时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带来严重威胁。
当前,长江治理开发⾯临着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这表现在:⼀是党的⼗六⼤提出了全⾯建设⼩康社会的⽬标,⽔利要紧跟形势,为全⾯建设⼩康社会提供⽀撑和保障。
⼆是长江流域在全国的地位举⾜轻重,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利提出了更⾼要求,长江治理开发任务很重。
三是新修订颁布的《中华⼈民共和国⽔法》确⽴了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确定了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资源管理体制。
⽽⽔利部长江⽔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委)的机构改⾰基本完成,明确了流域机构的⾏政职能,为长委全⾯规划和实施长江治理开发提供了坚强保障,为今后⼯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四是⼀批与长江治理开发直接相关的⽔利⼯程取得重⼤进展。
如,长江⼲堤加固⼯程基本完⼯,防洪能⼒明显提⾼;三峡⼯程转⼊三期建设,即将发挥巨⼤效益,并开始对中下游产⽣影响;南⽔北调⼯程已于2002年12⽉27⽇正式开⼯,⽔资源配置格局的变化必将会对长江流域产⽣影响;长委承担的长江⼝整治规划提上议程,长江流域的治理开发活动,连同上海及周边地区经济腾飞,导致长江⼝各类⽭盾聚集,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机遇挑战同时存在,治理开发必须抓紧。
本⽂围绕与三峡⼯程、南⽔北调及长江⼝治理三项重⼤⼯程相关的防洪体系建设、⽔污染防治与⽔资源保护、上游与河⼝⽣态环境、流域⽔资源优化配置等四个⽔问题,探讨长江治理开发的思路。
⼀、防洪体系仍需进⼀步完善 ⽆须置疑,三峡⼯程和加固达标后的长江⼲堤将极⼤地提⾼长江流域的防洪能⼒。
但是,下列问题和薄弱环节决不能掉以轻⼼,长江流域的防洪体系仍需进⼀步完善。
1.三峡清⽔下泄,淘滩刷堤,危及河势河床稳定及堤防安全 三峡⼯程投⼊运⾏后,⼤部分泥沙被拦截,清⽔下泄会淘滩刷堤,危及河势河床的稳定和长江堤防的安全,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度重视。
数学模型计算已预测三峡下游的荆江河段将发⽣较⼤的冲刷。
荆江河床被淘刷后,⽔位降低,过流增⼤,江湖关系发⽣变化,长江中下游河段的防洪压⼒将进⼀步提⾼,荆江堤段安全也会受到影响。
长江洪涝灾害原因及治
理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长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1、流域广、支流多,降水丰,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2、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流水不畅
人为原因:
1、上中游山区滥伐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能力减弱
综合治理措施:(学生讨论小结)
1、加固江防大堤
2、兴建分洪蓄洪工程
3、修建一些水库、
4、重点治理荆等一些河段
5、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
6、在长江上游大力植树造林种草、保持水土,禁止乱砍滥伐森林、滥垦草地、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环境
7、禁止人们围湖造田等
8、教育人们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综合治理措施:
上游:营造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修建水库
中游:重点整治荆江河段,截弯取直;退耕还湖;
兴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江防大堤;疏浚河道
刘振南
永州市双牌一中。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治理对策夏青李翀一、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的现状与问题长江上游存在4大片陡坡耕地,即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和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三峡库区。
这4大片陡坡与长江流域暴雨区相重合,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而且从河系水文资料分析,长江上游河流中的高输沙区域,正好与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陕南及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相吻合。
因此,这“4大片”成为需要优先治理的区域。
“4大片”包括云、贵、川、甘、陕、鄂、渝7省(直辖市)的152县(市、区),土地面积35.1万km2。
重点流失区陇南地区为我国四大泥石流区之一,总面积27915km2,水土流失面积15984km2,每年向长江输送泥沙5483万t。
境内白龙江中游地区为长江上游主要产沙区之一,剧烈侵蚀面积693km2(侵蚀模数1.0万~3.5万t/km2·a),强度侵蚀区面积2101km2(侵蚀模数4300~10000t/km2·a),有泥石流沟1000多条,危害严重的300多条。
其中三峡库区19个县(市)土地面积共21667km2,水土流失面积占15947km2,而强度流失面积达30%以上。
“4大片”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8.9万km2,占“4大片”土地总面积的53.9%,占长江上游总面积的18.9%,但年均土壤侵蚀量为8.8亿t,占长江上游年均土壤侵蚀总量的58%,占全流域的1/3强。
“4大片“的坡耕地近550万hm2(其中陡坡耕地约占1/3),仅占其总面积的15.6%,而年均侵蚀量高达3.8亿t,占“4大片”年均侵蚀量的43.5%。
可见“4大片”特别是坡耕地是长江上游主要侵蚀泥沙来源。
由于大量的土壤流失,旱洪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严重失调,恶性循环愈演愈烈,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农业生产长期徘徊而难以稳定和提高,水土流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严重障碍,也是该区农村贫困的根源,同时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带来严重威胁。
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措施、技术(详细)本区包括川、黔、滇、渝、鄂、湘、赣、甘、陕、豫的大部分地区,总面积17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55万平方公里。
该区域山多山高平坝少,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水资源充沛,但保水保土能力差,土地分布零星,人均耕地较少,且旱地坡耕地多。
长期以来,上游地区由于受不合理的利用,耕作草地过度放牧和森林大量采伐等影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层日趋瘠薄;滇、黔等石质山区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不少地区因土地“石化”而贫困,甚至丧失基本生存条件。
中游地区因毁林毁草开垦种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江河湖库泥沙淤积,加上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
根据长江上中游的地形地貌、气候类型、森林植被和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特点,将长江上游地区分为长江上游源头区、高山峡谷区、干热干旱河谷区、岩溶山区、低中山区、丘陵农区、坡耕地治理区、江岸区,分区总结出了28个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供生产实践参考。
一、长江上游源头区长江上游源头区包括青藏高原东北部、川西北高原和通天河及其支流地区,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
境内海拔4000-5000米,以山原地貌为主。
区内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全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多数地区年均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
本区植被类型主要为灌丛草甸,乔木林呈“块状”分布于通天河流域东南部及川西高山森林与草原过渡地带。
本区人口稀少,人口密度为0.8-3人/平方公里。
森林少且分散,仅占1.8%。
植被以疏林、灌丛为主。
由于超载放牧、过度采伐及采金矿业发展对森林植被和草场的破坏,导致沙化日趋严重,水土流失面积逐渐增加。
(一)高原丘陵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及植被恢复治理模式根据本区的自然、气候、土壤等条件,在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的基础上,采用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相结合的办法,恢复林草植被。
1.主要技术措施(1)封禁对这一地区的所有森林都要实行封禁,尤其是对高原丘陵区阳坡、半阳坡的森林,草地中的孤立林木,土层浅薄、岩石裸露、更新困难的森林,湖泊周围至山脊的森林,民俗中的神山、宝顶、寺院照山和部落的森林,科研教学实验林、母树林、种子园、环境保护林、名胜古迹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森林以及用于科研的草场等一些特殊地带的森林更要严加保护,实行全面封山。
第17卷 第11期 中 国 水 运 Vol.17 No.11 2017年 11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November 2017收稿日期:2017-08-06作者简介:雷淳宇,长江宜宾航道局。
长江上游余家湾重点滩段航道演变及维护措施浅析雷淳宇,王誉寰(长江宜宾航道局,四川 宜宾 644002)摘 要:长江上游余家湾滩段航道条件复杂,是长江宜宾至泸州段航道三处通行控制河段之一,也是长江上游著名的浅险滩之一。
近年来,该滩在外界因素影响下,河道条件和航道条件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主航槽分流比降低,水面线下降,航道演变剧烈,枯中水期航道维护尺度紧张。
为确保滩段航道畅通安全,本文在系统性分析外界因素、上游来水影响和滩险演变等基本情况的条件下,针对性的提出了余家湾滩段下一步维护措施和改善性建议。
关键词:余家湾;航道演变;维护措施中图分类号:TV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7)11-0151-03一、引言长江干线航道宜宾至泸州段(简称叙泸段)位于长江最上游,上与金沙江、岷江相接,下与泸渝段航道及三峡库区整体相联,是西南云、贵、川各省通往长江中下游及沿海的重要水上通道。
该段航道属典型的山区河流航道,主要具有 “弯、窄、浅、急、险”等特征,航道、水流条件均比较复杂。
2008年以前,仅季节性维护1.8m×40m×400m 的航道尺度,通航500t 级船舶;2007~2009年,交通运输部投资3.3亿元对该段航道进行系统整治,极大改善了航道条件,自2008年9月26日起,按2.7×50×560m 的Ⅲ级航道标准运行维护;2010年8月10日起,分时段提高了中洪水期航道维护尺度,分月达到Ⅱ级和Ⅰ级航道标准;2015年3月26日,进一步将枯水期维护水深由2.7m 提高至2.9m,航道通过能力大幅提升,极大地促进了地方航运事业的发展。
(农业畜牧行业)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农业建设对策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农业建设对策1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现状和问题长江自宜昌之上为上游,面积100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55.8%。
这是位于我国地势第壹、二级台阶的过渡带和第二台阶上,除面积不足1万km2的成均平原外,高原山地占2/3,低山丘陵占1/3,地形破碎,构造复杂,地震强烈,滑坡、泥石流活动频繁,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其中重点水土流失区包括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陇南及陇南地区、嘉陵江中下游、三峡库区"四大片",计云、贵、川、甘、陕、鄂、渝7省市的152县(市、区),土地面积35.1万km2。
长江上游大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800~1000mm,5~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90%,多暴雨。
金沙江干热河谷及陇南地区,年降水量仅500~800mm。
长江上游控制站宜昌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400亿m3,多年平均输沙量5.3亿t,宜昌水文站之上的悬移质泥沙,主要来源于金沙江和嘉陵江,俩江多年平均输沙量约占宜昌站的72.8%,其中金沙江占45.8%,嘉陵江占27%。
据目前有关资料统计,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共有人口756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45.2万人,农业劳动力3084.9万人,平均人口密度216人/km2,嘉陵江中下游和三峡库区的人口密度达330人/km2和278人/km2,,部分县甚至超过800人/km2。
区内实有耕地875万hm2,粮食总产量258亿kg,农业人均耕地约0.13hm2,粮食单产3765kg/hm2,农业人均产粮仅388kg/人,农业人均纯收入249元/人,农业总产值仅25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0%左右。
不少地区仍然处于半封闭的自然农业经济状态。
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四大片"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8.9万km2,年均土壤侵蚀量为8.8亿t。
金沙江急流、险滩航道整治技术探讨摘要:金沙江中段河床多急流、险滩,对其整治首先应确定整治的水位,本文探讨了利用平滩水平法及平均流量法两种方法结合确定整治水位,根据金沙江中段水文地质特征,提出了扩大卡口断面、拓宽缓流航道、开槽分流或新辟航槽、构筑错口型滩搭跳上滩等整治措施,阐述了河道整治疏浚工程的通航及河床演变规律要求。
关键词:金沙江;急流险滩;航道整治;疏浚工程一、引言金沙江是中国长江的上游,流域内矿物资源丰富,流急坎陡,江势惊险,航运困难。
金沙江河谷地貌特征可以德格县白曲河口和马塘县玛曲河口附近分为上、中、下三段。
其中上段为峡宽相间河谷段,中段为深切峡谷段,下段为峡谷间窄谷段。
中段自德格白曲河口至巴塘玛曲河口,谷坡不稳定,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频繁发生,河流深切基岩,河床中多急流、险滩,是整治的重点。
二、整治水位的选取与计算整治水位是当水位降至该水位时,水面受整治建筑物束窄,加大束水冲沙的能力,要求整治建筑物的高程以该水位为标准。
从整治的结果看,整治水位是整治工程对浅滩航行条件能产生显著改善的水位;从对河床造床机理看,整治水位是与造床流量相应的水位,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平滩水位法。
在某些河段,中、枯水河槽稳定,水流条件良好,一般不出浅碍航,故称其优良河段。
形成该优良状态,与河势和边滩的高程密切相关,边滩起到较好的束水造床作用,增大退水期冲刷,从而能维持枯水河槽水深要求。
既然这种边滩高程能塑造出优良河段的河形,则整治水位就可模拟优良河段边滩高程相应的超高值确定。
当前许多实践表明,采用多年平均水位或与多年平均流量相应的水位为整治水位,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因为该水位一般接近于平边滩水位。
(二)平均流量法。
多年平均水位法计算整治水位,各浅滩河段整治水位计算先统计基本水文站多年平均流量资料,绘制近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查得基本站多年平均流量相应的水位值,再根据沿程瞬时水面线内插得沿程水位,该水位值即为该浅滩的整治水位。
川江上游斗笠子滩急流滩整治的思考毕方全【摘要】在收集斗笠子滩历年地形、水位、流速资料的基础上,对斗笠子滩险的河床演变状况进行分析,找出滩险成因及其演变规律,提出斗笠子滩险整治后的航道养护方案.【期刊名称】《船海工程》【年(卷),期】2007(036)006【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急流滩;航道整治;航道养护【作者】毕方全【作者单位】长江泸州航道局,四川,泸州,646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97斗笠子滩位于川江上游,距宜昌811.0 km,是长江渝叙段(重庆至宜宾)著名的枯水急流险滩,也是渝叙段航道中曾唯一配有绞滩设施的枯水急流滩段,被人们称之为“滩王”。
右岸庙角碛碛翅与左岸金堆子相对,在当地水位1.5 m以下成滩,水位越低,水流越急。
由斗笠子信号台进行通行控制,指挥船舶单向通行。
该滩情况复杂[1-2],1987~1988年曾对该滩进行过整治,整治方案为:疏浚庙角碛左侧,以增大枯水期急流滩口的泄水面积;在左岸兔脑壳上游建锁坝1座,坝长240 m,其作用是堵塞漏浩,加强中水对庙角碛疏浚区的冲刷;在兔脑壳石梁尾部建顺坝1座,坝长320 m,以平顺水流,减弱沙波运动,使滩口左侧不至产生卵石包淤积,有利于滩势的改善。
整治后滩口比降由4.87‰下降为2.67‰,主航槽最大流速由4.23 m/s降低为3.76 m/s,航道调顺,水埂、泡漩消失,比降趋于平缓,流速、比降均能满足船舶自行上滩,1988年绞滩站也随之撤除。
在经历2个水文年后至1990年,庙角碛碛翅逐渐淤积,原来的的疏浚区域又基本回淤到疏浚前的状态,水流条件恶化,1991年再次对庙角碛碛翅进行疏浚。
1996年又一次对庙角碛碛翅进行了疏浚,疏浚后航行条件得以改善。
但2003年的测图发现,疏浚区又基本回淤到原状态,庙角碛碛翅又产生淤积,水流流速增大,船舶上滩困难。
斗笠子滩流速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1 碍航特征及原因分析该滩不存在水深、航宽不够的问题,主要碍航特征是水流急,流态乱,船舶打滩极其困难。
长江上游弯曲放宽河段卵石浅险滩航道整治赵志舟【摘要】弯曲放宽河段卵石浅滩是长江上游枯期需重点维护的滩险,以往虽对该类型滩段进行了多次整治,但对其碍航机理的认识仍显不足.通过对以往整治经验和模型试验成果的总结和研究认为,在难以彻底改善弯曲汉道航行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选择直槽整治的方式,采取基建性疏浚和整治建筑物等综合性的枯水治理措施.针对不同型式挖槽断面的水流结构和典型滩险的直槽方案所做的模型试验表明,"窄深型"挖槽断面稳定性相对较好.为满足直槽挖槽的稳定,可采取调整汉道分流比、束窄直槽过水断面等整治措施.【期刊名称】《港工技术》【年(卷),期】2010(047)004【总页数】4页(P29-32)【关键词】卵石浅滩;航道整治;基建性疏浚【作者】赵志舟【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17.3长江上游有铜鼓滩、神背嘴、风簸碛等著名的卵石浅滩,此类滩险的河势特征为弯曲放宽、枯水分汊。
在上世纪90年代整治铜鼓滩、神背嘴浅滩时,鉴于直槽不能满足通航要求或整治工程量大等原因,最终选择了弯槽整治[1,2]。
因此,能否开辟直槽通航成为近期神背嘴、铜鼓滩再次整治所关注的焦点。
要从根本上解决此类复杂滩险的碍航问题,就要深入研究此类滩险的碍航机理、整治原则和整治方法,并为今后同类滩险的整治提供经验。
上述卵石浅滩的河势,见图1。
1 概况1.1 河势特征长江上游叙渝段的分汊河段多出现在弯曲狭窄河段下游的放宽段,多为两汊形态[3],铜鼓滩、神背嘴、风簸碛滩段均具有弯曲放宽、枯水分汊的河势特征。
图1 a中显示的铜鼓滩河段,江中迎宾阁卵石碛坝北面玉带浩在水位3.0 m以上泄流;南侧为枯水河槽,江心潜碛宽约260 m、水深不足1.0 m,枯水河床又分为左、右2槽:左槽枯水水深1.4 m,宽约130 m;右槽为枯期主槽,进口浅区平均深度约2.2~2.6 m,下段弯曲半径仅400 m。
5 滩险及其整治5.1滩险概述从河流形态角度看,滩险泛指水浅、流急、弯度大以及河段狭窄、流态险恶的局部河床形态。
而从航道工程学的角度看,滩险是指那些在设计航道等级下不满足船舶航行要求的特殊河段。
所以,滩险不但是河床的特定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和航行要求联系起来的工程对象;既以河床上存在的滩体为根据,又以航道开发的要求为条件。
河流形态成为滩险经常反映出一条河道航道标准的提高。
滩险一般可归结为浅滩、险滩、急流滩、急弯、狭窄河段等几种特定的河床形态。
浅滩顶部水深虽浅,但在高水位时并不妨碍正常行船,只有当水位降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发生航深不足的问题。
如果水位降到最低通航水位之前出现了浅滩上水深不能满足船舶吃水要求的情况,船舶在航行中就会发生擦浅、搁浅等海事。
即使未达到发生海事的程度,也会出现阻力上升和能耗增加的问题,都属于浅滩碍航问题。
所以,浅滩碍航是由浅滩顶部高程、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和航道标准深度三个因素不谐调造成的。
虽然浅滩碍航的直义是水深不够,但同时又依赖航道宽度,有时也可能出现滩上流速超标和航槽狭窄、急弯等现象,甚至还伴有流急、水恶的情况发生。
所以治浅的含义颇为广泛。
浅滩碍航是冲积平原上最常见的碍航问题,因而也就成为冲积平原河流上的主要整治对象。
急流滩是山区河道常见滩险,约占石质河床滩险的半数以上。
急流滩是在狭谷、陡坡、凸咀、急弯、窄槽等河段上形成的水面比降大、水流速度超过允许流速的高流速滩险。
在急流滩上,上行船舶过滩时引力不足;下行船为保持舵效必须以一定的航速相对于水流行使,这一速度与流速合成使船速过高,造成驾驶困难。
急流滩是山区河流的整治重点。
关于山区河流的整治方法可参见有关论著,此处从略。
5.2 弯曲河段的整治弯曲河段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平顺弯曲和蜿蜒化两个阶段。
平顺弯曲阶段,河道轴线弯曲度适中,河道宽度均匀,上下游连接平顺,深槽与边滩对应,过渡段水深虽浅,但河床稳定,崩岸少且便于重点防护,对航运、防洪、取水等各项需要都能提供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