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中外语学科的使命与担当
- 格式:pdf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18
外语人的责任、使命、担当
中外语人的责任、使命、担当
1、责任
(1)为保护和传承多元语言文化,负责任地追求多语能力和多文化视野。
(2)掌握语言,理解文化;深刻体会到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间因文化差异
而形成的文化歧视。
(3)关注国家及社会现状,积极参与人权保护、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及社会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
(4)做到多元文化宽容、对对外语文化认知广泛、为国家文化安全发展
出谋献策。
2、使命
(1)用外语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
(2)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促使跨文化教育;
(3)积极参与全球化运动,扩大全球市场;
(4)加强对外交流,拓展中国外交形象。
3、担当
(1)担负中外交流大使,开拓国际市场;
(2)担负国际和谐使者,关注国际和平与发展;
(3)担负语言文化大使,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4)担负世界奥林匹克友谊大使,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5)担负交流先锋,促进沟通与理解。
推进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
推进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有以下几点:
1.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高水平外语师资培养,招聘引进优秀人才,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设立外语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
2. 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课程设置,开设更多的专业课程,包括语言学、文学、翻译等方面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优秀大学、研究机构进行学术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教学方法和教材,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提高学科的国际化水平。
4. 加强科研创新:增加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科研项目和经费支持,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5.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实地考察、实习、实验等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建立学科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评估体系,及时评估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激励和奖励,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的推进,可以提高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培养更多优秀的外语人才,推动学科的长远发展。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下文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引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国家工程,旨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持[1]。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打造我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
目前,我们正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经济全球化遇到逆流和回头潮,高等教育国际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加强党对高校外事工作的全面领导对确保中国高等教育在全球化浪潮中行稳致远,“双一流”建设取得预期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外事工作,通常的提法为国际交流合作,或称国际化办学。
高校外事工作的宗旨是以国际化意识为引领,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拓展师生国际视野,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质量水平,扩大学术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强调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
自此,国际交流合作被确定为大学的“第五项职能”,是大学建设理念的创新和发展,对加快“双一流”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贯彻教育外事为教育服务、为建设服务、为外交服务的思想意义重大。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世界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主导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方向,而广大中等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扮演了资源购买者的角色。
尽管如此,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机遇与风险并存,发展与挑战同在。
现阶段,高校外事工作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系统性规划设计、自适应和调整能力、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国际化与本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党对高校外事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周连勇尹弢张鸥摘要:疫情背景下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格局给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以及中国野双一流冶建设带来挑战遥把握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律袁与时俱进袁确保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行稳致远袁引领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快速发展袁必须加强党的建设遥文章探讨了高校外事工作情况袁就加强党对高校外事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袁提出了工作路径和相关建议遥关键词:野双一流冶建设党的全面领导高校外事工作作者简介:周连勇袁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尧副研究员曰尹弢袁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曰张鸥袁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交流科科长基金项目:2019年度山东师范大学党建课题渊编号院SDNU2019DJ048冤. All Rights Reserved.化关系、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存在不足。
地方高校国家一流英语专业师范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English: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for national first-class English major teacher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nglish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To achieve this, several key aspects need to be addressed. Firs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and standardized curriculum system that includes courses on language proficiency, linguistics, litera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dagogy,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is will ensure that future English teachers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in both content knowledge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 Second,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s should be emphasized through internships and teaching practicums, allowing students to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a real classroom setting. This will help them develop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classroom management skills,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Third, it is crucial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English languageteaching through the use of modern teaching technologies and resources, such as multimedia classrooms, language labs, and online platforms. These tools can provide students with interactive and engaging learning experiences, as well as opportunities for self-paced learning and practice. Additionally, cooperative partnerships with foreign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ions can be established to facilitate faculty and student exchanges, joint research projects,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r workshops. This will expose English major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to different educational cultures, teaching methods, and perspectives, broadening their horizons and preparing them for the globalized teaching environment. Lastly, regular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This could involve assessing students' language proficiency, pedagogical skills, and teaching performance through standardized tests,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nd student feedback. By implementing these reforms and practice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cultivate high-quality English major teacher education talents who possess both linguistic competence and pedagogical expertise, contributing to the overall advancement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中文翻译:地方高校国家一流英语专业师范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对提高英语教育质量,推动中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专业学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
担当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英语专业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肩负着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和担当。
首先,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具备高度的国际化视野和语言水平,能够熟练掌握英语语言、文化和传播技能,成为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其次,英语专业学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挖掘和开发海外市场,开展海外推广和合作项目,将中国文化和产品向世界推广
同时,英语专业学生还应该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参与到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英语专业学生还应该注重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和文明秩序,成为全面发展、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综上所述,英语专业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新时代担当,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语言水平、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注重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
这些使命和担当都是英语专业学生在新时代中要承担的重要责任。
社科经纬世界流大学的使命与能力建设南开大学国际学术交流处2019年10月15~17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国际研讨会(World University Presidents Forum)在南开大学隆重举行。
全球44所知名大学领导人及多个世界著名科研机构负责人、各国专家学者与会,纵论“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与能力建设”,协力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出谋划策,探求实现高等教育卓越教学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
此次会议以一场意义深远的思想盛宴致敬南开大学百年办学成就。
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表示,站在百年新起点上,学校正在总结梳理、重新定位,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
南开大学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踏上新征程。
曹校长希望与世界各地的大学和机构加强友好关系,与大家一道为世界的繁荣和人类的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会上,曹雪涛与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知识官菲尔•巴蒂(Phil Baty)、格拉斯哥大学校长安顿•马斯凯特里(Anton Muscatelli)和莱斯大学校长李达伟(David W.Leebron)等共同带来主旨演讲。
曹雪涛以“秉承传统,追求卓越”为主题,围绕“全球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南开大学守正创新”以及“南开大学追求卓越”等方面发表主旨演讲。
曹雪涛指出,大学应该培养世界的希望,如开启和利用新知识,大力培养服务于社会的人才,营造促进创新和思想交流的环境。
我们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变中,如新一轮技术创新、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社会和文化多样化等。
中国积极向世界学习,推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现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三个新特点:迈向新阶段、承担新使命、完成新任务。
曹雪涛强调,南开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有着爱国主义和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光荣传统,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校训,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宗旨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至今培养出20余万栋梁之才,老校长张伯苓曾发出“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的“爱国三问”。
“一带一路”倡议下英语专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作者:毛卫强来源:《科技风》2018年第12期摘要:外语能力是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
本文通过梳理“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外语能力建设面临的战略转型任务,思考当前英语专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而探讨以英语为目标的外语能力建设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外语能力;战略转型;英语专业;挑战与机遇Abstract:Foreign language competenc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fter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al task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competency in China, this paper looks into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Major of English, and concludes by proposing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competency in English.Key words:Belt and Road; Foreign Language Competency;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the Major of Englis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由于能“会通中外思想,超越文化藩篱”,不仅成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民心互通”的保障,也是我国与这些国家进行“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
分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1. 引言1.1 双一流建设背景“双一流”建设是指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重大举措,旨在推动高校建设与学科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提高国内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划,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选出一批有潜力、有实力的高校,实施“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
他们不仅要承担传授知识的责任,还需要担负起学科研究、人才培养等多重任务。
而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声誉和实力。
高校教师在“双一流”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一项迫切需要关注和加强的工作。
正是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契机。
1.2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意义高校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引领者和示范者,他们的专业发展直接影响着学生成长的质量和水平。
一个专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密切相关。
只有专业发展不断提升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参与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与创新,提升学校整体的学术水平和声誉。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专业发展,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技能,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探索教学新模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长、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水平,也关乎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应当重视和支持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条件,实现教师个人价值和学校整体发展的良性互动。
2. 正文2.1 双一流建设对高校教师的专业要求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教师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专业素养。
传承英语学科红色基因,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2023年了,英语学科依然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必备技能之一。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里,传承英语学科的红色基因,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英语学科的红色基因不仅指的是英语语言的本身,更指的是人文精神和责任感。
英语学科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需要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英语教学当中。
首先,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充分展示出自己对英语学科红色基因的理解和实践。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红楼梦》等经典中外文学著作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把推崇的正能量传达给学生。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领导学生去认识历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价值,培养学生历史和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其次,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英语语言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学生需要建立新时代的国际视野,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促进各国间的交流合作。
同时,英语学科也不仅仅是自己学习一门语言,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了解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差异,以此建立准确的跨文化意识和沟通技巧,帮助学生顺利开展跨文化交流。
最后,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一方面,教师应该通过对英语世界知识的学习和传授,引导学生认识全球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现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和责任感。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去爱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环境,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中,为自己所在的社区、乡村、城市做出一份贡献。
总之,英语学科红色基因的传承,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我们需要通过教育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走向成熟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类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旨在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交流与合作,并促进共同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外语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往往会涉及到跨国交流与合作,而他们的语言能力与国际视野则显得尤为重要。
外语类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点之一。
外语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外语能力。
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具备出色的外语能力,能够流利地使用至少一门外语进行交流。
在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在外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需要注重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建立语言中心,增加英语角、英语角报告会和英语角研讨会等活动,增加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除了英语,学生还需要学习其他重要国际语言,如法语、德语、日语等,以满足不同国家的交流需求。
外语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国际视野。
学生需要能够了解国际情况,具备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开设国际课程、组织国际交流活动、引进外国名师等方式,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全面了解国际形势和国际事务,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外语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还需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外语类专业不仅仅要求学生具备优秀的语言能力和国际视野,更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开设专业课程、组织专业实践活动、进行专业竞赛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国际动态和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外语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学校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知识,使他们能够胜任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作。
社会各界也需要关注外语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支持,与学校共同促进外语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外语学子的使命和担当
外语学子的使命和担当
外语学子的使命就是努力掌握外语的技能,造就一方言域的多元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以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多元文化的发展与变革,外语学子作为开拓者,承担起了重要的使命与担当。
外语学子作为开拓者,首先应认真掌握外语,通过学习外语文化知识,不断拓展视野,开启新的思维之路,大胆创新,扩展本身的知识面。
随着外语学子的专业技能的提升,将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大环境,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开拓出一片蓝海。
其次,外语学子应秉持正确的心态,视外语学习技能的提升为中心,培养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积极参与各类语言文化交流活动,吸取外部文化信息,学习外国文化的优点,结合本国文化的优势,融合出新的文化、语言结构,并传播出去。
最后,外语学子应主持公正的态度,把握好世界观的客观性,及时的客观的反思自我的学习过程,确保其自身的走向可以更积极正向的进行发展。
总之,外语学子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担当,不仅应当致力于提高自身的外语技能,并要积极参与各类外语文化活动,以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谋求友好共处与和平共赢。
一带一路当中外语人才发挥的作用引言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已逐渐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推进了亚洲、欧洲和非洲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一倡议涉及多个国家,因此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本文将探讨在“一带一路”中外语人才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经济交流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石,外语人才在促进经济交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熟练运用外语的人才成为企业与当地商家之间的重要桥梁。
外语人才能够用流利的外语进行商务谈判、撰写合同和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提升了经济交流的效率和质量。
二、推动文化融合“一带一路”带来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外语人才在这方面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他们熟练掌握多个语言,能够直接与各国人民进行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机会。
通过翻译、口译和文化解读,外语人才帮助不同国家的人们更好地理解、欣赏和传承彼此的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三、拓展教育合作教育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语人才在拓展教育合作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他们能够协助进行跨国学校间的合作,搭建师生交流的桥梁。
外语人才还能够担任语言培训的教师,帮助当地学生提高外语水平,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推动教育交流合作的深入发展。
四、促进人才流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了沿线国家间的人员流动,外语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能够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担任重要的中介角色。
通过他们,不同国家之间的专业人才能够更方便地跨国工作、学习和合作,共同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五、加强国际交往外语人才的存在增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他们能够为中国政府和外交机构提供重要的翻译和口译服务,确保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沟通畅通无阻。
外语人才的工作为两国之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增加了政治互信和合作的机会。
结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外语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促进经济交流、推动文化融合、拓展教育合作、促进人才流动以及加强国际交往,为各国之间的合作搭建了桥梁。
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作为一名英语专业大学生,我们有着重要的使命和担当。
首先,我们应该致力于研究英语,提高英语水平。
英语是一门基础性的语言,是世界通用的语言,也是很多人接触外国文化的主要桥梁。
因此,我们应该在英语研究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使自己的英语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其次,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英语。
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一门文化科学。
英语是一种文化,它也有它自己的文化俗,语言惯,思维模式,等等。
因此,我们应该尝试去了解英语的文化,探索英语的世界。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英语的知识来实施我们的想法。
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英语,就可以用它去研究更多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最后,我们还可以利用英语作为沟通的工具,与外国人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文化,研究他们的知识,增进彼此的友谊。
总之,作为一名英语专业大学生,我们应该致力于研究英语,提高英语水平,深入研究英语,利用英语的知识来实施我们的想法,以及将英语作为沟通的桥梁,与外国人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友谊。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要让英语成为一种普及
的文化,让英语成为一种国际语言,为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外语课程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摘要:外语是高校的重要学科之一,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高校外语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的一环。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在外语实践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需要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课程教育过程中贯穿育人目标,用主流价值引领学生,加强和学生情感价值的关联度,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价值理念,坚定文化自信。
外语专业教学,包括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中国文化作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基点,是实现课程思政的基本路径,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在实践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进行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探索是培养高素质外语专业人才的新举措。
关键词:外语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跨文化;民族团结引言当今文化失语症的根源在于外语学习过于强调西方国家文化,缺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外语学习者本土文化修养不足,使其不仅无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在对外交流中无法实现双向平等交流,进而无法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
纵观中国近代史,在追求民族解放的过程中人才辈出,像蔡元培、胡适等近代学者身上兼具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和西方视野,才能在救国救亡的道路上实现民族自立。
因此,外语教学需要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包括实现“一个目标”,达到“两个共同”,增强“三个意识”,增进“五个认同”,树牢“五观”。
本研究中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主要讨论其核心内容在高校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
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和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内容,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从教育入手。
2020年38期总第530期ENGLISH ON CAMPUS双一流背景下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内容建设探讨文/申俊丽自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各高校以打造一流院校、建设一流学科为目标,以内容建设为抓手,扎实做好专业课程建设各项工作,促进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在这一背景下,大学英语以建设一流课程内容为目标,结合《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围绕提升大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全面要求,打造适应新时达发展需求的一流课程内容。
一、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内容建设理念高校应围绕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定位,结合文化互动、“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在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基于当前一个时期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身心特点,因地制宜地打造切合实际的一流课程。
首先,全人教育理念。
简言之,这一理念即培养素质、能力、身心等各方面都能够全面发展的人。
为促进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持续、和谐、全面、充分、自由发展并释放最大潜能,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潜能、需求、社会性、个性、情感、智力等多个方面,尤为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强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归根结底,在“全人教育理念”下,要促进当代大学生在能力、知识、道德、素养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综合提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英语这门课程要紧紧围绕一流内容建设目标,在课程目标、体系方面加以完善,最终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创新思维、人文素养、文化意识、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人才。
其次,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融汇。
双一流建设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自然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的提升,还要加强道德品格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尤其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双提升”更加至关重要。
对于大学英语这一传统的人文学科而言,要想主动对接双一流建设标准,就要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地主动了解相关的自然科技发展动态,既有助于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同时也可以借助自然科学的理性和逻辑性来增强思维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有效激发创新精神。
“双一流”建设中外语学科的使命与担当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段峰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确认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
“双一流”建设为外语学科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建设之初,我们的期许与现实。
不同的学校对外语学科的认知差异和外语学科在不同学校的作用影响学校对外语学科的重视程度。
“文优、理进、工改、医强”的发展路径“医学+”“信息+”为抓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
外国语言文学5大研究领域:以语言、文学为主体,向翻译学、
国别与区域研究、跨文化研究等领域拓展。
文学
语言学
翻译学 国别与区域 研究
跨文化研究
对外语学科的再认识:世界视野、中国角度从“中国了解世界”到“世界了解中国”
以“学科前沿、重大需求、川大优势、目标一流、从优从严”为标准,以“改革创新、绩效考核、滚动发展”为导向,通过资源优化整合,竞争择优方式,按照优势特色学科、交叉领先学科、前沿探索学科、面向未来学科四大类重点建设如下学科:
1.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
2.区域历史与边疆学
3.数学与信息科学技术
4.化工与绿色化工
5.诱导组织再生主导的生物医学工程
6.先进高分子为特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
7.深地岩体力学与地下水利工程
8.先进轻工技术与环境保护
9.以生物治疗为主导的前沿基础医学与创新药物学
10.以精准医疗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与护理学
11.口腔医学
12.管理科学与国家治理
在综合性大学中,作为非一流学科建设的外语学科,需要借力学校双一流建设,融入学校发
展的主流中,跨越式地促进自身发展;同时,又要尽全力利用外语优势,服务于学校“双一流”建设。
四川省英语写作大数据研究中心正式落户我校,为我校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训练提供了充分保障
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点一期工程顺利完成,组织考试20场次,考生1760人
学科发展的条件:恰当的设计、同向的认识、有力的保障
以学科发展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人才培养为根本,
推动学院发展
深化学院内部管理改革,完善管理机制,
提高管理水平,
建设一流的学院文化推动学院事业
发展
四川大学学科结构优化调整方案
现有一级学科68个(博士47、硕士20、博士二级1)第四类学科评估:A类16,C类12,未上榜3
C、C-、未参评、未上榜全部调整
C+ 监测发展学科
合并、取消9个学科,监测发展3个学科外国语言文学B+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通过校外专家评估
“双一流”建设经费支持、社科繁荣计划
校院两级管理制度
(人事制度改革、绩效考核)
李言荣校长到外国语学院进行工作调研
石坚教授荣获四川大学第五届“卓越教学奖”特等奖
三支队伍的建设:
1.已有的学科带头人(博导等)
2.现有的青年学术骨干
3.新体制学术骨干(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专职博士后)
曾国才副研究员荣获“五粮春青年社科之星奖”
林东涛老师获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总决赛
一等奖
2018年教育部、省社科项目10项
2019年2月27日,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了
第九次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我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内地高校中,并列排名第10位,全球排名201-250位。
2018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公布,
在0502外国语言文学117所上榜学校中,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排名第12位,位居前10%排名的首位,较2017年的排名提前了10 位,为该排名榜上进步最快的单位
学科兴则外语兴,学科弱则外语弱学科建设永远在路上!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