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冀教版课后辅导练
- 格式:docx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12
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5课先进模范人物的涌现中华书局版习题精选二十第1题【单选题】叶永烈在《写在炉边的几页日记》中写道:“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
”文中反映的现象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A、抗美援朝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C、“一五”计划时期D、大跃进时期【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时代特点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反映新中国的历史进程。
下列名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马改造②李建国③张跃进④刘开放A、②①③④B、③④①②C、①②③④D、④③②①【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事件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严重失误的是( )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C、“大跃进”D、“一五”计划【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不同时代的宣传画体现了不同时代的风貌。
下面这两幅夸张的宣传画体现出的时代背景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B、“三大改造”高速运行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D、“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信息符合下图事件的一项是( )A、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B、浮夸风和“共产风”盛行C、包产到户,自负盈亏D、建立了土地公有制【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 这一曾广泛流行的顺口溜反映的生产情景出现于( )A、土地改革之前B、土地改革时期C、人民公社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解析】:第7题【判断题】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图说历史:“走进创业年代的英雄”,请同学们把代表英雄人物的字母填到合适的句子中。
【初中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知识点+练习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农业合作化原因: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2、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开始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
先后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3、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4、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1、工商业改造方式: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
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2、结果: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3、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
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4、三大改造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6、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1、三大改造后,我国农村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是()A.互助组B.家庭个体劳动C.农业合作社D.人民公社化2、下列关于手工业改造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A.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B.1955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C.1956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国家通过赎买政策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A.实行赎买政策B.成立生产合作社C.建立人民公社D.实行“一国两制”4、同仁堂是我国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中药名牌老店。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单元介绍】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民主政治建设也顺利进行,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失误和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新课导入】视频:社会主义好【目录教学目标重难点】目录:1.农业、手工业合作化2.公私合营教学目标:1.知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信心。
【教学过程】模块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953年12月,毛泽东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改)。
农业改造的背景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材料一:土改后的几组调查材料: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的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出卖;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忻县的调查:在被调查的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由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教学模式变成了教学活动的双向互动。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熏陶。
能力培养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我秉承以上新的教育思想,立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设计本课教学活动。
本课以探究问题为目的,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学生参与为形式,以史料运用为条件,以教师引导为助力,结合多媒体教学贯穿教学活动的各环节。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五课《三大改造》。
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下接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大改造”作为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要历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与牺牲,也因为后期产生的消极影响,而致使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了偏差。
“三大改造”主要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
了解三大改造的缺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分清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不同方式;○2通过提出问题,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2树立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说明】《三大改造》它概要地向初中生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是新中国从新某某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的标志,本课教学设计结合本课图片、资料丰富且贴近现实生活的特点,采用史料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情境导学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本课教学,以使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概况。
是学生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某某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课标精解】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三大改造的完成要掌握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1956年,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掌握20世纪发生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教材分析】本课介绍三大改造和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一系列内容,其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
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重要标志,是新某某主义革命结束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关键事件。
正是由于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正式迈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因此在本单元中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也是整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鉴于此,在教学中,抓住他们思维比较活跃,爱发表见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等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语言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相关资料,预设一些问题,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0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创新优质说课稿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
本单元由《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三大改造》、《艰辛探索与建设》3课教学构成。
第二单元介绍了1953年一1976年的中国现代史,这一阶段特点是:(1)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3)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历经曲折。
本单元主要讲述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此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经济文化建设等重大成就。
但是,也发生了“大跃进”的严重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本课教学承载着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三大改造》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第2课。
本课共两部分,即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大改造是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转。
第5课三大改造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五课三大改造,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那么此单元就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制度的基本建立,而且三大改造是我国过渡时期两重任务之一,对我国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二、说学情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知识,但是还不够完善,而且此时期的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只是基本的,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概括能力还欠缺,所以我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本课的课标要求,确定出本课授课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目标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掌握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的形式公私合营的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指导,引领学生分析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大改造的学习,使同学们更加深刻的认识三大改造,充分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历史作用,是我们党创造性的开辟的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改造之路。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合作化的形式及合作化的原因公私合营的特殊政策三大改造的意义难点三大改造实质和意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涉及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为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学生理解会比较的困难,在讲解时会引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加深理解)五、说教法学法教法提问法、创设情境法、材料分析法、影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学法提问法:学生可以对知识点重点记忆创设情境法:更易理解课本内容材料分析法: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能力影像教学法:更形象,更具体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归纳能力六、说教学过程导入(2分钟)我会导入一张农村合作社的图片问同学们这个合作社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激起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
(一)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自主阅读(5分钟)带着我提出的问题阅读第一部分,思考问题是农业手工业合作化的原因形式以及发展的时间阶段,及目的是什么。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B.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 农民要求实现合作化D.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2、“三农”问题是今天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了解1956年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前的具体情况,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时的农民已能够合理地使用耕地B.当时的农村已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C.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D.农产品能够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3、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①当时农民缺乏生产工具和资金②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③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④农民承包后实行责任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A.没收资本家的财产B.开展合作化运动C.组织生产合作社D.实行公私合营5、三大改造指的是()A.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国家对农业、交通运输业、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国家对农业、重工业、轻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国家对东北、华北和沿海工业基地进行改造6、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7、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A.从农民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B.从国有转变为农民所有C.从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国家所有D.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农民私有8、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哪个部门相似()A.资本主义工商业B.农业C.银行业D.畜牧业9、下列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观点正确的是()A.从1953年起开始 B.国家经营,内部以私营代表为领导C.1954年顺利完成 D.最后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0、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是()A.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1、1956年初,毛泽东对秘书田家英说:“我很高兴,1949年全国解放时都没有这么高兴。
第5课三大改造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农业合作化(1)原因:①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仍是__一家一户__分散经营的,这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形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__农业生产合作社__,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结果:__1955__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__手工业生产合作社__。
易混易错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土地属于农民。
(×)提示:我国在土地改革之后,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土地的性质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公私合营1.原因:①私营工商业中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严重扰乱经济秩序。
②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__社会主义公有制__经济。
2.形式: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__公私合营__。
3.政策: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赎买__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__全行业公私合营__的高潮。
5.三大改造的完成(1)完成:到__1956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__资本主义工商业__的社会主义改造。
(2)评价①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社会主义公有制__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我国从此进入__社会主义初级__阶段。
②不足: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易混易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2019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第五课基本知识点(人教版)第五课我国基本制度1、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P59答:(1)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2)其实质是: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2、依据宪法设立的国家机关的宗旨是什么?P59答:依据宪法设立的国家机关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3、加强制度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为什么要加强制度建设?)P60答:(1)加强制度建设,对于实现人民当家做主至关重要。
(2)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安康、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
4、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P61答:(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
5、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地位怎样?P61 答: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6、现阶段我国公有制经济有哪些形式?它的地位怎样?P61答:(1)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地位: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7、什么是国有经济?它的地位怎样?它有什么作用(重要性)?P61答:(1)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一种经济形式。
(2)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3)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和保障国家安全等,具有关键作用。
(4)国家采取的措施和政策: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8、我什么是集体经济?它的地位怎样?作用分别是什么?国家采取的措施是什么?P62答:(1)含义:是生产资料属于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经济形式。
(2)地位: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于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实现共同富裕等具有重要作用。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习题01考点1:第一个五年计划1、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计划提出要集中主要力量()A、发展重工业B、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C、培养建设人才D、把生产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2、1956年,一座宏伟的汽车城——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建立。
下列与其相关的事件是()A、实行土地改革B、实行农业合作化C、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D、中共八大的召开【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兴建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东北工业基地,其中心是()A、鞍山钢铁公司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C、沈阳第一机床厂D、宝山钢铁公司【答案】选A。
4、“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
”下列史实中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②开展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③长春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重工业企业投产④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及宝成铁路修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选C。
5、1957年,一座连接了南北交通的长江大桥在什么地方建成()A、武汉B、沈阳C、长春D、鞍山【答案】选A。
考点2: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答案】选C。
2、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修改《选举法》的决定,首次实现城乡选举的“同票同权”,标志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于()A、1949年B、1953年C、1954年D、1956年【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