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乔姆斯基与生成语法PPT精品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01.00 KB
- 文档页数:13
第十二讲乔姆斯基和他的《句法结构》一作者简介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1928-)于1928年12月7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Pennsylvania)的费城(Philadephia).1949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195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了硕士论文《现代希伯来语语素音位学》,1955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毕业论文题目是《转换分析》。
从1955年开始,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乔姆斯基的父亲是一位研究希伯来语的学者。
乔姆斯基从他父亲那里学到了历史语言学的一些原理和希伯来语的语法。
他初进宾州大学时曾一度对政治很感兴趣,甚至打算弃学从政。
他父亲为打消他的这一念头,把他介绍给著名语言学家海里斯(Z·S·Harris),海里斯让他读《结构语言学的方法》的校样。
在海里斯的影响下,乔姆斯基决心从事语言学的研究。
乔姆斯基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语言学家。
他出道时正式美国结构主义流行时期,他看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分析语言现象当中的种种不足,决心在语言学领域另辟蹊径,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开创了转换生成语言学派。
转换生成学说是对传统语言学的一种颠覆,掀起了一场革命,使语言学界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乔姆斯基是一位勤奋而富有探索精神的学者。
三十几年来,他不断修正和发展他的转换和生成学说。
他写了不少论著,这些著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还培养了不少语言学方面的人才。
由于他强调语言是探索人类心里的手段,把语言学看成是认知心理学的一部分,他的学说自然引起了一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注意,他对语言描写的高度形式化,也吸引了一些计算机科学的工作者,他的影响远远地超出了语言学的范围。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发展阶段:古典理论(classical theory 1957-1965)《句法结构》是古典时期的代表作。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及发展转换生成语法由美国学者诺姆·乔姆斯基于20 世纪50年代创建,以乔姆斯基1957 年发表的《句法结构》为标志发展至今已经有近60 年历史。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其影响力波及到语言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逻辑学、翻译理论、通讯技术、计算机语言等领域,英国当代语言学家约翰·莱茵斯曾经作出这样的评论:“无论乔姆斯基的语法理论正确与否,它无疑是当前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力的语法理论。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乔姆斯基师从美国描写语言学后布龙菲尔德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语言学家海里斯,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语言学、数学和哲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57 年乔姆斯基的博士论文缩写而成的《句法结构》在荷兰出版,奠定了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基础。
转换生成语法发展至今经历了五个阶段:从1957 年转换生成语法诞生到1965 年为古典理论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句法结构》。
当时转换生成语法对当时美国流行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了挑战,从研究方法到研究对象,转换生成语法对结构主义进行了全面颠覆。
在这一理论阶段,乔姆斯基认为语义学是独立于语法学之外存在的,合乎语法并不意味着必须要有意义,某些句子尽管没有意义,但是确实合乎语法规范。
第二个阶段是以1965 年出版的《语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为代表,这一阶段属于标准理论阶段。
在此阶段中,乔姆斯基开始将语义纳入语法范畴,并认为语义是由深层结构所决定的,因为如果不考虑语义,生成语法将产生大量无意义的句子,这些句子的存在无疑会降低生成语法的解释力和应用力。
所以在标准理论阶段,生成语法包括了三部分:句法部分,语义部分和语音部分。
其中句法部分是整个语法的核心。
由于考虑了语义成分,生成语法比起其他语法在语义敏感性方面要更具优势。
第三阶段从1972 年到1977 年,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是从标准理论发展到扩充式标准理论的转折点。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综述转换-生成语法简介(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一个描述语法的一个术语,他在1957年所写的《语法结构》的出版是转换-生成语法诞生的标志。
简单的说,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研究的是人类为什么会说话以及如何了解新的句子。
在1957年所出版的《语法结构》和1965年的《语法理论要略》两书被乔姆斯基称为“标准理论”。
此后他又修正了些许这些理论,称为“扩展的标准理论”,后又修订扩展的标准理论,形成“修正的扩展的标准理论”。
生成语法学的基本概念“转换”“转换”本来是一个控制论的术语,指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生成语法学早期借用这个术语,指的是在句子的生成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具体的操作手段及相应规则的总称。
当然,乔姆斯基的“转换”与Harris的“转换”是有一定联系的。
我们平时所说的“变换”来自Harris,只的是一种表层的转换,关注的是句子与句子或结构与结构之间的“平行”的关系。
而乔姆斯基的“转换”不单是一种平行的变换,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深层形式到表层形式的生成过程。
是把现代音位学的“位”观念引申到语句结构研究中来的必然结果。
要注意的是“转换”体现的是生成语法学“规则系统”阶段(1957-1980的特点,而这个阶段提出的各种规则大都带有“个别语法”(particular grammar的性质。
而在后来的“普遍语法系统”中,“转换”的地位大为降低,比如在“原则-参数理论”中,原来提出的所有转换规则都被压缩为一条“- 移位”。
“生成”(generation的基本含义有两层一、创造性这是就语言本身的客观属性来说的。
任何一种具体语言都具有很高程度上的“递归”(recursion特点,[1]即“有限的手段的无限运用”。
具体点说,外在化的语言是个无限的句子集合,但内在性语言却表现为一套数量有限的规则,语言的创造性就表现为以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数量的合格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