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 格式:docx
- 大小:17.78 KB
- 文档页数:3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1看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内涵,首先先了解王阳明,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司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知行合一并非是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水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篇1刚开始拿到《知行合一》这本书时,我还在担心这种传记读起来会非常乏味,后来发现这本书运用浅显、有趣的语言讲述了王阳明辉煌传奇的一生,我渐渐入迷。
《知行合一》是一本很励志的书,当你事业和生活跌落低谷时,读读王阳明的故事你就会不再感叹不公;《知行合一》就是一枚指南针,当你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时候,看看《知行合一》,你会找到心灵上的支撑。
此书吸引我的首先是描写王阳明传奇一身的故事。
无论学术还是事功,王阳明都已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王阳明虽然是一介文官,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平息江西匪患、平定宁王叛乱……王先生都是在朝廷无计可施的时候,用了极少的兵力在极短时间内平定内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王阳明立了这样的奇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奖赏和加封。
对于这样不公的际遇,他从未抱怨一句,更没有因此消沉。
这正是心学的力量,是王阳明的大德:只坚持自己心中认为对的事情,其他的与我无关。
读了《知行合一》,便懂了王阳明神奇莫测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心学思想和躬行践履的功夫,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一生多次大起大落,尝过牢狱之灾,也体验过权力之巅。
这一切铸就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精髓,他的心学思想被誉为是王侯将相的必读经典。
王先生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横行,他在这样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后,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
我第一次对心学有了认知:“心即理”。
他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
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我们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学习,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一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收获颇丰,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
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
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
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
知行合一王阳明前五章读后感读完这前五章啊,我感觉就像跟着王阳明来了一场超级刺激的心灵大冒险。
一、初遇阳明先生。
一开始了解到王阳明小时候那股子机灵劲儿,我就想,这孩子长大后肯定不得了。
他从小就对着竹子格物,想探寻真理,虽然最后把自己格病了,但是这种执着和探索精神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埋在他的思想土壤里。
这让我想到自己小时候,对着数学题死磕,虽然没像他这么伟大的目的,但那种非要弄明白的劲儿是有点相似的。
从他的少年经历,我就明白了,伟大的思想家也不是一开始就顺风顺水的,也是在不断试错、探索中慢慢找到方向。
二、仕途坎坷与悟道之旅。
王阳明的仕途那叫一个坎坷啊,被刘瑾打压,简直是倒霉到家了。
但是呢,这反而成了他思想升华的契机。
就像我们常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他在龙场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居然能悟道,这就很神奇。
我想啊,要是我在那种环境,估计每天就愁眉苦脸只想着怎么逃出去了。
他却能在艰苦的环境里思考人生、思考天地,然后悟出“心即理”这个厉害的观点。
这就好比在黑暗的山洞里找到了一盏明灯,一下子照亮了他的思想世界,也让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心即理”的震撼。
“心即理”这个概念刚读到的时候,我脑子有点懵。
啥叫“心即理”呢?慢慢地,我好像有点理解了。
就是说很多道理其实就在我们的心里,不需要向外去求太多。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找东西,翻箱倒柜找半天,结果发现就在自己手里。
比如说道德标准,不是别人规定了我们才去遵守,而是内心本来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王阳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得出这个结论,那可真是在思想的大海里捞到了一颗巨大的珍珠。
我就想,我们平时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忽略自己内心的声音,老是去听外界的各种声音呢?这可有点本末倒置了。
四、知行合一的感悟。
五、对自己的启发。
这前五章读完,我感觉自己像是被王阳明敲了敲脑袋,变得清醒了不少。
他的经历和思想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
我明白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能只抱怨,要像他一样从困境中寻找转机。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一、“龙场悟道”拿起《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我看到了王阳明那坚毅、严峻、从容、仿佛能化解一切困难的脸。
但现实中谁也不能做到“化解一切困难”,哪怕是创办心学、弟子满天下、文武双全的一代圣贤——王阳明,也会在回想到自己悲惨过去的时候无奈地摇摇头,既而欣慰地笑笑。
因为那艰难的处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又加深了自己的思想。
王阳明幼时即表现出自己的特别: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研究四书五经,去考取功名,赢来荣华富贵。
他潜心研究自己的爱好,道家、佛家的思想和如何布置战场等非正经的爱好。
他立志成为圣贤,却迫于身边人的要求,开始学习去考取功名。
他凡事讲求随良知,未受冤大臣申清白,却把自己也搭了进去。
龙场乃荒凉之地。
这里居住的多为不开化的土著,这里有的也只是一大片原始丛林,连房屋也没有。
王阳明没有被这恶劣的环境打倒,他开垦荒地,修建房屋,每天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计。
房屋后的丛林中带有虎熊等野兽出没,王阳明险些丧命。
当地的土著十分排斥外来之人,他们动不动就向王阳明示威,可王阳明只是对他们友好地笑一笑。
有一天晚上,王阳明独自躺在床上,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前半生那不幸的遭遇及落魄的处境,他又看看窗外那艰苦的环境,想到自己受到的对待,不禁叹了一口气,心里有些悲怆、沧桑之感。
他闭上眼——在青少年时期他曾有那么多爱好,可每样都不够深入,不够精致,现在也没有什么成就,可为什么,自己不后悔呢?他心中有个答案惊人地蹦了出来:要随良知!他恍然大悟,一下子坐了起来,这种信念塞满他的胸膛,他的心莫名地坚定了,慢慢思考良知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那一夜,他突然开悟了,把自己所想的边边角角整合为一门新的学说——心学。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心学,是帮王阳明打开辉煌人生的一把钥匙!二、“何为心学”前面对于王阳明如何创建心学说了那么多,那到底何为心学呢?心学从本质上来讲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知行合一。
“知”是指良知,意思为当你为难时,不要犹豫,要严格遵从自己的良知,做自己的良知所指引的事,不要被其它的事情蒙蔽自己的良知。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在读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得》后,我深受启发。
王阳明的思想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根弦,让我对人生的追求和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这一思想引发了我对自身修养的思考。
过去,我常常将知识与行动割裂开来,只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行动的力量。
然而,王阳明的观点告诉我,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真正的智慧。
王阳明还提到了心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心性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根本。
一个人的心性如果不纯正,那么他的行为也会偏离正道。
这让我深思自己的内心世界,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心性是否纯正,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在读书过程中,我发现王阳明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这让我明白了个人修养对于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性。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修身齐家,才能够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此外,王阳明还提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点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启示。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
而现在,我会更加注重观察和思考,力求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去寻找更深入的知识。
通过阅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得》,我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我意识到,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同时,我也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个人的修养,才能够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我将努力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总的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得》给予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他的思想让我明白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心性对于行为的影响,个人修养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及观察事物本质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我将努力实践知行合一的理念,追求内心的纯正和外在的行为一致,为自己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篇一:一开始被作者对王阳明的描述抓住了眼球。
洞房花烛夜与和尚彻夜长谈忘归。
看过虚云法师的故事,对此也不足为奇。
另我称道的是:短短几天时间书法炉火纯青,一代大儒竟然布兵排阵叛乱剿匪。
学习能力如此彪悍,莫非真的有一种普适的方法让人能迅速格物,对天下事了然于胸?什么是知行合一,何以有这么大的魔力?带着这种好奇,继续往下翻,捕获珍珠点点。
王阳明年轻时坚信自己能成为伟人,成王成圣。
尽管为他状元父亲和老师所不屑。
看了本书觉得:志向的远大与否是造成人和人之间差距最根本的因素。
志向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生命观。
和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伟略的王阳明比起来,这个时代的我们,视野、精力局限于自身的享受,物质财富的积累,着实渺小卑微。
王阳明逆圣意忠谏直言被下令流放贵州夷荒恐怖之地,途中又奸宦刘瑾追杀,有幸逃脱后,得和尚指点:勇敢面对,继续前行,否则将引祸家门。
他回家向父告平安,毅然决然踏上贵州的路途,在海上遭遇了风暴。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何等的气度!何等的光风霁月!什么艰难险阻,不过浮云转瞬即逝,何以惧?胸中无事,磊落光明,何以碍?作为王阳明的拥趸,毛泽东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气度也源于此吧!在王阳明不知所措的时候,他有一个办法,如果是圣人碰到的同样的情况,圣人会做什么样的打算?稍微思忖一下,我就发现这个方法能解决我平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例如,如何与领导相处、如何正确的消费?想到平时那些自找的忧,忍不住笑了笑。
这一刻,我觉得和几百年前的王阳明得到了一丝连接,电光火石般真切的连接,那是一种透过文字跨越几百年的精神上的相通。
想到了佛陀和迦叶的拈花微笑。
物质的欲望,情感的欲望,情感的欲望似乎更高级,也更难以摆脱,所以真正出家的人实在少。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思想与行动的一致。
王阳明作为明代著名哲学家,对知行合一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实践。
本文将从王阳明的思想中总结出知行合一的心得体味。
一、内心与外在的统一1.1 内心的净化与外在行为的改变王阳明认为,内心的清净与纯净是知行合一的基础。
惟独内心清净,才干产生正确的行为。
1.2 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表现王阳明提倡修养内在的道德品质,才干在外在的行为中体现出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知行合一的体现。
1.3 内在的信念与外在的行动王阳明认为,内心的信念要与外在的行动保持一致。
惟独内心与外在的一致,才干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2.1 知识的获取与实践的应用王阳明认为,知识的获取应该与实践的应用相结合。
惟独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干真正体现知行合一的精神。
2.2 理论的指导与实践的检验王阳明主张理论应该指导实践,实践也应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惟独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才干实现知行合一。
2.3 理论的完善与实践的深化王阳明认为,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过程。
惟独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中,才干不断深化知行合一的实践。
三、自我认知与他人关系的统一3.1 自我反省与他人交流王阳明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内外统一。
3.2 自我修养与他人关心王阳明认为,自我修养是与他人关心相辅相成的。
惟独关心他人,才干更好地修养自己,实现知行合一。
3.3 自我实现与他人共融王阳明认为,自我实现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他人共融的过程。
惟独在与他人的共融中,才干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四、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4.1 道德的自我要求与社会的需求王阳明认为,道德修养不仅是自我要求,更是社会的需求。
惟独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才干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4.2 道德的模范与社会的引领王阳明主张道德的模范作用,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他人,引领社会向更加夸姣的方向发展。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导读:读书笔记《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二读这本书,原因是:想起一位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伟人:王阳明,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但是一个传奇的人生,在我第一次读的时候,我把书当成是故事书、史书来读,虽然每每被其中的精彩故事情节所吸引,但是回忆起来,一位伟人是如何将自己的一生活成传奇,还有很多他独特的能力以及气质,我肯定还有没发现的。
所以二读本书,读的速度很忙,每一场战役,我都很认真地去看他用什么兵法什么战术,试图将他读透,似乎我这样能将他的能力赋能于自己一般。
又一次读完,应该是说以下的这几个内容,是让我获益匪浅的部分:在自我建设上:“内驱的动力才是一个人追寻理想的最大能源”:自小立志做圣贤,可以回忆一下,他的两次赶考,两次落榜,第一次他觉得无所谓,他还可以通过求道,立言成圣贤。
第二次落榜,他痛哭,因为他发现这个世界,只有通过仕途才能赋予他改变这个迂腐朝廷的能力。
可以说他一生都在围绕这个目标,无论是求道、考功名、或是后期设立心学。
在仕途上:“所谓政治力,无非是一个人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主要就是人际关系”:其实可以发现,王阳明在整个政治历程中,几乎没有接近过政治中心,他就像一个棋子,需要的时候就被召唤。
与其说他没能力接近,更愿意说是他不在乎。
但是不可否认在运用心学,采用“攻心”的时候,王阳明可谓战无不胜。
假设他用到追求权力上,也相信会是完胜的,但那终究不是他一生所求。
在军事战略上,“胜败由心,兵贵善用”:在整本书里面,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在王阳明的排兵布阵,战无不胜的传奇故事。
以区区几封信,就能劝降一批十恶不赦的盗匪。
在安庆之战,分十三路攻打南昌,又设想好后续的南康、九江的布局,最后活抓朱宸濠。
着实是精彩一战。
在军事上的成功,总结了一番,一方面,“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王阳明对于功名利禄视如浮云,所以在打战的时候不曾思考过军功,心里牵系的是水深火热的老百姓,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剿匪目标。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引言概述: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政治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读完王阳明的相关著作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一、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1.1 知识的积累与实践的应用王阳明强调,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应用。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
1.2 理论的指导与实践的检验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检验。
我们在实践中要时刻关注理论的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1.3 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王阳明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方法,强调通过实践来修身养性、改进自己,并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自省与反思的重要性2.1 反思过去的行为王阳明强调,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错误,并及时改正。
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
2.2 自省内心的动机在行动之前,我们应该深入思考自己的内心动机,确保自己的行为是出于真诚和善意。
只有内心纯净,才能做出正确的行动。
2.3 反思他人的意见除了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还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三、积极主动的态度3.1 激发内在动力王阳明认为,人应该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不等待他人的指导和安排。
我们应该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不断追求进步。
3.2 勇于面对挑战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退缩和逃避,而应该勇敢地面对并解决问题。
只有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3.3 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是知行合一的重要体现。
我们应该主动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价值观的塑造4.1 价值观的形成王阳明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其内心的价值观决定的。
学完知行合一的收获
《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核心,通过学习知行合一,我深感受益匪浅,并有以下几点收获:
1. 知行合一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更重要的是要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自己的认知。
2. 知行合一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自我反省。
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我们才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3. 知行合一还鼓励我们要勇于实践和创新。
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和创新,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4. 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它认为,只有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通过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从而更加理智地处理各种事情。
总之,学习知行合一让我明白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反省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同时,它也让我更加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做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一: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读《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有感今年暑假,草草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对王阳明的生平与其提出的“心学”有了粗略的了解。
在王阳明看来,一个人能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可用一个“奇”字概括。
那么,他到底“奇”在哪里?在我看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兴趣广泛,求学悟道,一波三折。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秀才,后来又高中状元,爷爷王天叙也是酷爱读书之人,因而王阳明便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他生性活泼,天资聪颖,四岁时便可将爷爷朗诵的书籍内容全部烂熟在胸,按常理,他后来肯定会在儒学研究上造诣非凡,但好景不长,很快他喜欢上了象棋,迷恋上了军事游戏,之后又对道教的养生术产生了兴趣,几经周折,又开始研究起了佛学。
对于儒学,他一开始便以为“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此话一出,气坏了父亲,惹恼了老师,在他们看来,王阳明出言不逊,华而不实;对于象棋、军事游戏的热爱,更是让家人大伤脑筋,认为他是不学无术、胡作非为;对于道家与佛家的痴迷与研究,曾使他新婚之夜离家出走,两次亲上九华山,耗费了大把的青春,可后来都因自己的探索研究而全部推翻,也就是说:他想成为大儒,但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他喜欢军事,但太平年间无用武之地;他看好道家,却不能让他长生不老;他寄希望于佛家,却不能修成正果,甚至随便几句话,便让寺院里的百岁得道高僧潸然泪下,弃道回家。
如此以来,他又回到了原点,又开始站到了理学大山面前,又开始从“格物””“致知”做起,整整三天,聚精会神,企图从自己的内心世界格清楚竹子,结果一无所获,又一次让他陷入彷徨,最终,在他经历了人生种种磨难之后,独创“心学”,自成一家,为万世景仰。
二、大起大落,大落大起,经历别样人生15世纪的最后一年,公元1499年,27岁的王阳明终于通过会试,正式步入仕途,在其他人看来,这是个光明的起点,可谁知命运之神又和他开起了玩笑,不久,宫廷内掀起了刘瑾风暴,许多上书言事的大臣受到打击,王阳明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向皇帝朱厚照上书,要求严惩宦官刘瑾,本是一身轻松,信心百倍,可等待他的却是当众廷杖四十,下锦衣卫狱。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一: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在工作之余读到了段党委推荐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
此书不是长篇大论,而是以王阳明传记的形式将他一生的辉煌经历和心路历程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知行合一”强大的力量,找到了获得幸福的途径。
任何一个优秀人士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王阳明也是如此。
王阳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很曲折的。
他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静。
他所经历的挫折和坎坷给他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促使他悟道。
王阳明的心学之所以能够万世流传,让人拜读后回味无穷,是因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他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锻炼内心平静面对,而后深思熟虑总结经验。
王阳明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流行,接近于山顶洞人居住时代。
他在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
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长,让人成熟。
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或许我们有离家远、上夜班、不公平、杂事多、工作辛苦等的种种抱怨,但是这些是我们短期内能改变的吗?我们能做的就转变心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我们的工作时,就会发现之前的那些抱怨不过是“子虚乌有”啦。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一部分,教会我们感谢逆境,顺应逆境,在逆境中成长悟道。
王阳明能够剿匪成功不仅靠的是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是他非凡的攻心术。
他的悟道教会我们,每天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反思。
今天的工作干得怎么样?待人接物上有没有不妥?谈吐言语有没有不到?等等这些问题都要一一拷问自己,所谓“吾日三省吾身”。
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那我们必然会不断进步,必然会取得成功。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良知在人,永远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盗贼,你喊他贼,他也不爱听,这就是良知永远存在的根由。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精选14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1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本书中反复提起不下几百次,还有致良知、四句教、心学等,简单的语言被作者翻来覆去的解读,例证,从评书般惊心动魄的剿匪故事到他的个人生平无数奇遇,?再到谈古论今的外二篇(外一篇哪里去了?),知行合一仿佛一颗钻石恒久远,历久弥新,理解作者在熟读王阳明深谙心学精髓的同时,更想让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照耀当下中国人尘封已久的良知,回归简单的初心。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真理王阳明倾尽一生去传播?就像为什么我看完了整整299页的全面论述后,比之前知道的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还要困惑一百倍一样?简单即深刻,就像要用一生和几吨麻袋的草稿纸去证明?1+1=2,良知,心外无物,万物一体等其实我认为,每个作者想要表达的哲学片段我都能理解,但我没有把他串在一起,也就是没有把他们一个个的珍珠变成一串项链,没有建立起一个体系,所以我的理解是碎片的。
看来,我还是需要再读狡猾的第二部,第三部了。
书中王阳明离去的那些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唏嘘不已,能感受到作者对王阳明深深的心痛,这是唯一本书中带有浓重情感的一幕,对于我这样的女性读者还是很享受的,否则我会对本书调低几个分值,之前之后仿佛都是理性略带调侃的文风,一看就是一位非女性作者的作品。
(也难怪,对哲学和黑瘦男人感兴趣的女人大多无趣吧)作为一名老鸡汤提供者,我最烦的就是我这样的,好为人师,而作者在全书中其实想要做的也是好为人师,不知度阴山几岁,反正觉得他年龄不大,心性不小,好似通过王阳明通晓了人生真理,在外二篇里(?对啊,外一篇哪里去了?)小心翼翼的熬起了鸡汤,还好,与别的鸡汤味道不大一样,没有那么浅陋直白,就好像他放置的调料有一些你是不知道的,但并不难吃。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通用11篇)《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通用11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1“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知”即良知,它与生俱来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人们可凭良知判断是非善恶;“行”即行为,是指人们的为人处事。
“知行合一”就是凭内心的良知去做事。
这道理看似简单,要做到却太难太难。
因为王阳明的“良知”所指,除了关于道德的善恶之心外,还有关于智慧的是非之心。
既然这些已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遇到事情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判断,并指导行为,便是知行合一了,但是难就难在我们真的能做到听从内心的声音吗?身外环境太多的干扰、太多的规则、太多的套路,早已遮掩了初心,遇到事情越左思右想权衡利弊,越难做到知行合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王阳明的伟大在于他始终能遵从自己的心,蔑视权威、淡泊名利、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人格。
在立下不朽功勋后,由于他军功和思想的光芒过于耀眼,权臣嫉妒,皇帝忌惮,给了他极不公正的待遇,而面对这一切,王阳明毫不动心,因为他的初心就是为天下百姓谋幸福,为江山社稷谋安稳。
他的良知始终澄澈透明,从未被外界所遮蔽,这正是王阳明超凡脱俗的圣人境界。
希望王阳明的心学能够得以光大,希望每个人都能不忘初心,听从自己心的指引,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2梁启超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其中曾国藩被称作半个圣人。
孔子自不必说,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让后世的曾国藩、孙中山等都视为精神导师。
在好奇心和对“知行合一”这一神秘内涵的驱动下,决定读读这本经典——《知行合一王阳明》。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王阳明天资聪慧,四岁前就熟读诗书,立志做圣贤。
可命途多舛,理想被残酷的现实频频打脸,经历了牢狱之灾后,被放逐到偏僻的龙场驿站,竟然淡然了许多,开始潜心悟道。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在阅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这本书之后,我对王阳明的思想和他的心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王阳明的心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吸收了一些启示。
首先,王阳明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密不可分的,惟独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干真正体现其价值。
知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这使我意识到,惟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干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王阳明强调了内心的自省和修养。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自省来认识自己的内心,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提高。
惟独通过不断地反思和修养,才干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这让我意识到,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不仅需要在外在行为上做到合乎道德,更需要在内心深处进行自我反省和修养。
此外,王阳明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起和谐的关系,通过互相学习和匡助来共同进步。
他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即通过发掘每一个人内心的良知来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这使我意识到,与他人的交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实现共同的进步。
最后,王阳明还强调了人的责任和担当。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即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实际的贡献。
这使我意识到,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通过阅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我对王阳明的思想和他的心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的思想不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更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知行合一的理念让我认识到,惟独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干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知行合一》读后感_《知行合一》读书心得五篇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一、“龙场悟道”拿起《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我看到了王阳明那坚毅、严峻、从容、仿佛能化解一切困难的脸。
但现实中谁也不能做到“化解一切困难”,哪怕是创办心学、弟子满天下、文武双全的一代圣贤——王阳明,也会在回想到自己悲惨过去的时候无奈地摇摇头,既而欣慰地笑笑。
因为那艰难的处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又加深了自己的思想。
王阳明幼时即表现出自己的特别: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研究四书五经,去考取功名,赢来荣华富贵。
他潜心研究自己的爱好,道家、佛家的思想和如何布置战场等非正经的爱好。
他立志成为圣贤,却迫于身边人的要求,开始学习去考取功名。
他凡事讲求随良知,未受冤大臣申清白,却把自己也搭了进去。
龙场乃荒凉之地。
这里居住的多为不开化的土著,这里有的也只是一大片原始丛林,连房屋也没有。
王阳明没有被这恶劣的环境打倒,他开垦荒地,修建房屋,每天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计。
房屋后的丛林中带有虎熊等野兽出没,王阳明险些丧命。
当地的土著十分排斥外来之人,他们动不动就向王阳明示威,可王阳明只是对他们友好地笑一笑。
有一天晚上,王阳明独自躺在床上,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前半生那不幸的遭遇及落魄的处境,他又看看窗外那艰苦的环境,想到自己受到的对待,不禁叹了一口气,心里有些悲怆、沧桑之感。
他闭上眼——在青少年时期他曾有那么多爱好,可每样都不够深入,不够精致,现在也没有什么成就,可为什么,自己不后悔呢?他心中有个答案惊人地蹦了出来:要随良知!他恍然大悟,一下子坐了起来,这种信念塞满他的胸膛,他的心莫名地坚定了,慢慢思考良知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那一夜,他突然开悟了,把自己所想的边边角角整合为一门新的学说——心学。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导读:读书笔记《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个半圣人——《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过去半个月啃了两本书:《知行合一王阳明》和《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国藩》,都是度阴山写的。
都说中国有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既然王阳明和曾国藩都是圣人,我既然一起读了,那就一起写吧,这就是“一个半圣人”。
格物致知。
我之前对这四个字的理解是探究万事万物,从中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这是朱熹理学的解释,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在阳明心学中还有另外的解释,“格”是正的意思,“物”是人的念头,因为外物是人心的映射,“致知”就是达到良知。
整体的意思就是要不断纠正自己的念头,使我们找到“良知”。
人都是有良知的,同时也有万千个念头,这些念头中有好有坏,有利己的,也有利他的,有真我的,也有自我的,那么我们的良知就可能被一些出于私欲的念头遮蔽,使其蒙上灰尘,格物致知就是要不断地格自己的念头,擦拭心灵,使良知清明。
知行合一。
虽未行动,念头一起,便是行了。
反省自身,之前也会容忍自己脑海中许多没有付诸实践的自私自利的想法,但王阳明告诉我们,这是不行的,一定要把这种念头“格”掉,虽然没有这样做,但是这样想了,就是一种“行”。
书中有一个故事,是王阳明外出郊
游看见一处肥美的良田,于是有了占为己有的念头,当出现这个念头的时候,王阳明及时警觉,立即眉头紧锁,开始自我用功明知道当天黄昏,才对弟子们说:“终于把他克掉了,真难啊”。
同样的情景也反复出现在曾国藩的故事里,曾国藩在带兵攻打太平天国的时候,由于中央政府对湘军的掣肘。
曾国藩也多次产生抱怨的念头,每当此时,他就拿出自己的绝技“诚”字诀自我用功。
他们两人的情景不禁使我想起前几天我读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的书,稻盛先生也说“庄严其心”,也说“反省自身,动机至善,私心了无”,由此可见,那些被称为“圣人”的人都有非常不得了的克己修身的功夫。
心外无物,读懂了自己,就读懂了天下人,世间一切的道理都是“我心具足”的,世人心中有良知,有善有恶,有七情六欲,我心中也有良知和善恶,也有七情六欲。
所以读懂了自己也就读懂了天下人。
当然我水平有限,只能理解到人这个层面上了,王圣人说的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山川草木,飞虫走兽都是一样的。
这一点等我长大了再体悟吧。
人皆可以成圣。
说了王圣人这么多,再说说曾圣人,其实我是读了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觉得意犹未尽,采取找了本同系列的《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国藩》,读完之后整体感觉度阴山在调侃曾国藩,一点都不严肃。
在这本书中描述的曾国藩就跟智商跟不上一样,然而他还成功地平定了[]太平天国,真的让人很不理解。
他真的很笨,有个故事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就是小偷进他家准备干一票,结果曾国藩回来了,小偷就躲床底下,曾国藩开始背书,结果背来背去都不
行,直到小偷都替他着急了,从床底下钻出来背了一遍,扬长而去,然后曾圣人接着背,所以,这位曾圣人不是一般的笨。
但是根据评判圣人“三不朽”的标准,他确实做到了立德(整天拿着个“诚”字诀克来克去),立言(他那《曾国藩家书》大概就是为这个准备的),立功(就拿平定太平天国这一件事就够吹三辈子),这么说他确实是我辈楷模。
那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你多笨,比着曾圣人去做就行了,运气好了你也是个圣人,这就是“人皆可以成圣”。
作者:嘉哥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