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化学产物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826.00 KB
- 文档页数:10
名词解释1、天然产物:指由动植物及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体内分离出来的生物二次代谢产物及生物体内源性生理活性化合物。
2、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初生产物),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一般由碳、氢与氧三种元素所组成。
3、生物碱:是生物体内一类除了蛋白质、肽类、氨基酸及维生素B意外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结构复杂具有生理活性的植物碱。
4、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芳环(A和B)通过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
5、萜类化合物: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及其含氧的饱和程度不等的衍生物。
按异戊二烯单位的多少可分为单萜、二萜、三萜。
6、甾体类化合物:具有甾核,即环戊烷多氢菲碳骨架的化合物群的总称。
基本母核为环戊稠多氢化菲,一般含有3个支链。
7、醌类化合物:只分子内具有不饱和环二酮结构(醌式结构)或容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8、香豆素:是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其母核为苯并α-吡喃酮。
9、木脂素:是一类有苯丙塑双分子聚合而成的天然成分。
10、鞣质:又称单宁,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结构复杂的多元酚化合物,它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
11、可水解鞣质:是由酚酸与多元醇通过苷键形成的化合物,可被酸、碱、和酶催化水解。
12、缩合鞣质:又称鞣红,它不能呗酸水解,经酸处理后反而形成不溶于水的高分子鞣酸,他是一类由儿茶素或其衍生物等黄烷-3-醇化合物以碳碳键聚合而成的化合物。
13、复合鞣质:是由黄烷-3-醇与水解鞣质部分通过碳碳键连接构成的一类化合物,可以从壳斗科植物中国分离得到。
14、有机酸:是指一些具有酸性的有机化合物。
15、氨基酸: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
16、蛋白质:是一种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可达数百万。
17、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
托品酮、喜树碱、利血平是属于生物碱;淀粉、纤维素、维生素A1是属于多糖;芦丁是属于黄酮类化合物糖苷;石竹稀是属于双环倍半萜类化合物;紫杉醇是属于环状二萜类。
引言概述:天然产物化学是研究天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和生物活性的学科领域。
天然产物是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它们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并且在药物、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和利用这些物质,从而发展出更好的药物和其他生物活性化合物。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介绍天然产物化学的相关概念、结构与性质、合成方法、生物活性以及在药物和化妆品中的应用。
正文内容:一、天然产物化学的概念和背景1. 天然产物的定义和分类- 天然产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有机或无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内产生的化合物。
- 天然产物可以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进行分类,常见的包括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动物来源化合物和微生物来源化合物等。
2. 天然产物化学的重要性- 天然产物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许多药物的母体结构来自于天然产物,如阿司匹林等。
- 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天然产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为药物和其他生物活性化合物的设计和合成提供指导。
二、天然产物的结构与性质1. 天然产物的结构- 天然产物的结构多样,包括多糖、生物碱、甾体、萜类化合物等。
- 天然产物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
2. 天然产物的性质- 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
- 天然产物还具有天然的来源、低毒性和环境友好等特点。
三、天然产物化合物的合成方法1. 生物合成法- 生物合成法利用生物体内的天然酶系统来合成复杂的有机分子,如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
- 生物合成法的优点包括体系简单、产物多样性等。
2. 化学合成法- 化学合成法通过有机合成反应来合成复杂的天然产物化合物,如经典的金属催化反应、串联反应等。
- 化学合成法的优点是反应条件可控、产物结构可调。
四、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1. 抗菌活性- 天然产物中的一些化合物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功能,如β-半乳糖苷酶抑制剂。
- 抗菌活性的研究为抗生素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天然产物化学课件全套PDF天然产物化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中有机化合物的来源、结构、性质、提取、分离、鉴定和应用的科学。
本课件全套PDF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天然产物化学知识,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天然产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引言天然产物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分离、鉴定和应用。
自然界中存在着丰富的有机化合物,其中许多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因此,天然产物化学在药物研发、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二部分:天然产物的来源和分类1. 来源天然产物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植物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天然产物来源,其中包括了草本植物、灌木、树木等。
动物来源的天然产物包括海洋生物、昆虫、哺乳动物等。
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等。
2. 分类天然产物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进行分类。
化学结构分类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生物碱、酚类等。
生物活性分类包括抗生素、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
第三部分:天然产物的提取和分离1. 提取提取是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基础步骤,目的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出目标化合物。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提取、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等。
2. 分离分离是将提取液中的目标化合物与其他杂质分离开来的过程。
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柱层析、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
第四部分:天然产物的鉴定鉴定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和生物活性测试的过程。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质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
第五部分:天然产物的应用天然产物在药物研发、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许多抗生素、抗肿瘤药物、抗炎药物都是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得到的。
此外,天然产物还可以用于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方面。
第六部分: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
未来,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于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
同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也将为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化学天然产物与药物化学天然产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一定化学结构和活性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可以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体中提取得到,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许多重要的药物都来源于这些化学天然产物,其发现和研究对于新药开发和制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植物化学天然产物1.植物中的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有碱性官能团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
例如阿托品,是从曼陀罗植物中提取得到的,具有镇静、抗抑郁等功效。
还有吗啡和可卡因等,它们具有强烈的镇痛和兴奋作用。
2.植物中的鞣质:鞣质是植物中具有收敛、抑菌作用的一类物质。
例如丹参中的丹酚酸和白藜芦醇,具有保护心血管、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
此外,茶叶中的儿茶素也是一种鞣质,具有抗氧化、抗血栓和降血脂的作用。
二、动物化学天然产物1.动物中的多肽类物质:多肽是由两个以上氨基酸组成的链状化合物。
例如阿奇霉素,它是由链霉菌生产的,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
另外,胰岛素、血激酶等多肽类药物也广泛应用于临床。
2.动物中的类固醇类物质:类固醇是一类具有脂溶性的有机化合物,存在于动植物中。
例如龙胆紫,它是由马钱子碱制备得到的,具有保护肝脏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另外,肾上腺皮质激素也是一类重要的类固醇药物,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三、微生物化学天然产物1.微生物中的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例如青霉素、红霉素等,它们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细菌感染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此外,其他一些抗生素,如链霉素、四环素等,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2.微生物中的酶类物质:酶是一类催化生物体代谢反应的蛋白质。
例如链霉菌产生的链霉素B中的转移酶,具有抗生肿瘤的作用。
另外,微生物中还存在着各种代谢产物,如β-卡罗丁和紫杉醇等,具有抗肿瘤和抗癌作用。
化学天然产物作为药物的来源之一,在医药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查和研究,人们可以发现和提取出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学天然产物,并进一步进行药物开发和制造。
天然产物: 广义的讲,自然界的所有物质都称为天然产物。
在化学学科内,天然产物专指由动物、植物及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体内分离出来的生物二次代谢产物及生物体内源性生理活性化合物。
天然产物化学:是以各类生物研究对象,以有机化学为基础,以化学和物理方法为手段,研究生物二次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功能、生物合成、化学合成与修饰及其用途的一门科学,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
一次代谢:指在植物、昆虫和微生物体内的生物细胞通过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柠檬酸代谢,生物体生存所必须的化合物如糖类,氨基酸等的代谢过程,这些化合物称为一次代谢产物。
二次代谢:从某些一次代谢产物作为起始原料,通过一系列特殊生物化学反应生成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无用的化合物,如萜类、生物碱等,二次代谢产物即天然产物。
苷类又称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根据苷键的不同可分为O-苷(最常见)、S-苷、N-苷、C-苷。
生物碱为生物体内一类除蛋白质,肽类氨基酸及维生素B以外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结构复杂具有生理活性的植物碱。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系列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异戊二烯的聚合体及其含氧的饱和程度不等的衍生物。
醌类化合物:分子内具有不饱和环二酮结构或容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二次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①莽草酸②β-多酮③甲羟戊酸④氨基酸⑤混合途径。
常用溶剂的极性次序(从小到大)石油醚、环己烷、苯、二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醇乙醇、甲醇、水、含盐水。
亲脂性:大到小。
生物碱检验常用碘化铋钾,它与生物碱试液显浅棕黄色或橘红色沉淀。
黄酮检验是将乙醇液加Mg粉,滴入浓盐酸后振荡在泡沫处呈桃红色,或与1%AlCl3乙醇溶液呈有色荧光。
皂苷检验是在乙酐溶液中与浓硫酸反应后显各种红紫色。
内酯和香豆素是与异羟肟酸铁反应呈蓝色、紫色。
脱铅方法通常用硫化氢气体,使分解并转为不溶性硫化铅沉淀而除去,溶液中,多余的硫化氢气体可以通过通入二氧化碳或空气让气泡带出多余的硫化氢气体。
引言概述:天然产物化学(二)是指研究天然界中存在的化学物质以及它们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生物活性和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天然产物是指由生物合成或从自然界中提取而得的具有特定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其他生物体中,并在医药、化妆品、农药、食品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正文内容:一、天然产物的分离与提取1.1传统提取方法1.1.1溶剂提取法1.1.2萃取法1.1.3离子交换法1.2现代分离技术1.2.1液相色谱技术1.2.2薄层色谱技术1.2.3气相色谱技术1.3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1.3.1高效液相色谱技术1.3.2质谱技术1.3.3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二、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2.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2.2红外光谱2.3核磁共振技术2.4质谱技术2.5X射线晶体学三、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3.1抗肿瘤活性的研究3.1.1细胞毒性测定3.1.2增殖抑制活性测定3.1.3转移抑制活性测定3.2抗菌活性的研究3.2.1抗菌活性测定方法3.2.2抗菌机制研究3.2.3抗菌活性与结构活性关系3.3抗氧化活性的研究3.3.1自由基清除试验3.3.2抗氧化酶活性测定3.3.3抗氧化活性与结构活性关系四、天然产物的合成方法4.1传统合成方法4.1.1氢化反应4.1.2羟基化反应4.1.3脱保护反应4.2现代合成方法4.2.1化学合成4.2.2生物合成4.2.3酶催化反应4.3智能合成方法4.3.1催化剂的选择4.3.2微波辅助合成4.3.3绿色合成方法五、天然产物的应用5.1医药领域的应用5.1.1抗肿瘤药物5.1.2抗感染药物5.1.3抗炎药物5.2化妆品领域的应用5.2.1护肤品5.2.2祛痘产品5.2.3美白产品5.3农药领域的应用5.3.1杀虫剂5.3.2杀菌剂5.3.3草甘膦类除草剂5.4食品领域的应用5.4.1食品添加剂5.4.2功能性食品5.4.3天然色素总结:天然产物化学(二)是一门涉及分离提取、结构鉴定、生物活性研究、合成方法和应用的综合性学科。
植物天然产物的化学成分与作用植物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被称为植物天然产物。
这些植物天然产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被用作药物治疗,还用作食品添加剂和化妆品配方中,同时也是环境保护剂的来源。
一、生物碱类天然产物生物碱类天然产物是植物中很重要的一类天然产物,它们一般是含有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
生物碱类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天然植物中,如:可可碱、咖啡因、赵公明等。
可可碱是咖啡属植物的种子成熟时所含的主要成分,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同时还有抗氧化、抗胆固醇、抗衰老等作用。
而咖啡因则是茶、咖啡等食品中的主要成分,同样具有提神醒脑、抗疲劳、呼吸扩张等作用。
二、多酚类化合物多酚类化合物是植物中最常见和重要的化学成分之一,它们不仅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菌、抗大气污染等作用,同时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其中,儿茶素和花青素是多酚类化合物中重要的代表物质。
儿茶素主要存在于茶叶、草莓、木瓜、石榴、核桃等植物中,具有抗氧化、预防癌症、降低血脂、减缓衰老等作用。
花青素则广泛存在于紫色的水果和蔬菜中,如葡萄、蓝莓、茄子、紫甘蓝等,具有抗氧化、抗炎、降低血压和抗肿瘤等作用。
三、鞣质类物质鞣质类物质是植物中一类具有收敛作用的物质,它们通过与皮肤和黏膜组织的蛋白质结合,产生收敛的作用,可以减轻皮肤炎症、干燥等问题。
鞣质类物质主要存在于蔷薇科植物的果实、花朵中,如草莓、桃子、银杏、乌梅等。
此外,树叶和根部的一些植物也可以含有鞣质类物质。
四、挥发油挥发油是植物天然产物中一类含有挥发性成分的物质,具有独特的香味和药用价值。
它们被广泛用于药物治疗、化妆品、食品等方面。
挥发油在植物体内的含量一般很少,但是在一些植物中它们是占重要位置的天然产物。
如薄荷油、茉莉花、葡萄柚皮油等,都是人们常用的挥发油。
总之,植物天然产物具有重要的化学成分和作用。
这些化学成分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治疗、环境保护、化妆品配方和食品添加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多食用含有这些天然产物的食品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A天然产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产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B研究天然产物的一般方法和程序:①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②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和纯化③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分子结构鉴定④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毒理学、药效学评价C提取分离方法一、提取方法(一)溶剂提取法1、理想溶剂:有效成分溶解性大,无效成分溶解性小,与有效成分不起化学反应;安全、成本低;2、常用溶剂; 水亲水性有机溶剂:甲醇、乙醇、丙酮亲脂性有机溶剂:石油醚、饱和烷烃Ps.若要提取不同极性的成分,可选择极性递增的溶剂依次提取。
3、提取方法: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二)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挥发性,可随水蒸汽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成分(三)升华法(四)超临界流体提取法:利用溶剂在超临界条件下特殊的流体性能对样品进行提取。
Ps. 流体:与液体相近的密度和溶解度;与气体相近的粘度和扩散系数二、分离方法(一)传统分离方法1、根据溶解度:结晶与重结晶;改变混合溶剂极性;改变溶液pH值;加入沉淀试剂2、分馏法3、透析法4、盐析法5、吸附法等(二)色谱分离方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之间的理化性质差别,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而被分离Ps.分离的基础是组分的向前差速迁移。
D结构研究方法一、纯度鉴定物理常数:mp,[α]DTLC(PC):三种展开系统均为单一斑点GC,HPLC二、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1.初步推断化合物类型(测定物理常数,进行鉴别反应,文献调研)2.测定分子式(元素分析,分子量测定)3.结构分析(UV、IR、1H-NMR、13C-NMR、MS)4.结构验证(综合分析,化学沟通)5.确定分子主体结构(CD、ORD、2D-NMR、X-射线衍射)E.端基差向异构体单糖成环后形成一个新的手性碳原子称为端基碳(原来的羰基碳),形成的一对异构体称为端基差向异构体,有α和β两种构型。
α和β并不是对映体,其表示的仅是端基碳的相对构型。
判定α和β方法:(1)Fisher投影式:以距C=O最远的手性C-OH与端基C-OH的关系判断。
同侧为α型,异侧为β型(2)Haworth式:看C1-OH 和C5(六碳吡喃糖)或C4(五碳呋喃糖)上大取代基的关系。
同侧为β型;异侧为α型。
F苷键的裂解(重点:了解苷键的裂解方法,掌握裂解特点和规律)一、酸催化裂解1.原则:苷原子碱性越强越易水解断裂.中间体越稳定越易水解断裂.2.裂解规律;①氮苷〉氧苷〉硫苷〉碳苷水解由易到难,碱性强易水解②去氧糖〉羟基糖〉氨基糖,水解由易到难(氨基、羟基等与苷原子竞争质子化)③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呋喃表面取代基拥挤)④酮糖较醛糖易水解(呋喃糖苷接大基团)⑤五碳糖>甲基五碳糖>六碳糖>七碳糖>糖醛酸(C5-R位阻)⑥芳香苷〉脂肪苷(芳环有供电作用)⑦苷的氮原子在酰胺或嘧啶环上时难水解(氮的碱性大大减弱)⑧苷元为小基团者,苷键横键比竖键易于水解(横键上原子易于质子化)苷元为大基团者,苷键竖键比横键易于水解(苷的不稳定性促进水解)三、碱催化裂解主要水解酯苷键酚苷、有羰基共轭的烯醇苷、苷键β位有负性取代基时,苷键遇碱易水解。
对于酚苷和酯苷,当糖的C2-OH与苷键反式时较顺式易水解。
可判断苷键的构型四、酶催化裂解特点:条件温和,选择性高可保持苷元结构不变可得到次级苷或低聚糖,从而判断苷元和糖及糖和糖之间的连接关系可用以判断苷键构型五、过碘酸裂解(Smith裂解)适用于苷元不稳定苷和难水解的碳苷;但不适于苷元上也有邻二醇羟基和易被氧化的基团的苷类;碳苷很难水裂解,但Smith裂解可得多一个醛基的苷元。
(有一道例题)G糖链结构鉴定一、纯度鉴别多糖为高分子化合物,其纯度不能用小分子化合物的标准判断,即使是一种多糖纯品,其微观也并不均一。
1、超离心法2、高压电泳法:中性多糖形成硼酸络合物3、凝胶柱色谱法4、旋光测定法:用不同浓度乙醇沉淀,比较沉淀的比旋度5、其他方法Ps.通常要确定一种多糖的均一性,至少要有两种以上的方法二..苷键的鉴别(立体构型)1、NMR法2、酶水解法3、分子旋光差法(Klyne法)分子旋光=(旋光度×分子量)/100苷和苷元的分子旋光差与组成该苷的糖的一对甲苷的分子旋光度进行比较,数值上相接近的便是与之有相同苷键的一个。
4、红外法三.分离(简答题,六个方法)(一)季铵盐沉淀法:季铵盐及其氢氧化物可与酸性糖形成不溶性沉淀,可用于酸性糖的分离;通常不与中性糖沉淀,当溶液pH增加或加入硼砂缓冲液使糖的酸性增加时也可用于中性糖的分离;通过控制盐浓度可分离各种不同的酸性多糖(二)分级沉淀法:随着聚合度的增加,多糖的醇(丙酮)溶性降低;使醇(丙酮)浓度梯度增加,收集不同浓度下的沉淀;适用于溶解度差别大的糖。
(三)离子交换色谱法:阴离子交换纤维素特别适用于分离酸性、中性多糖和粘多糖;多糖分子中酸性基团多则吸附力大;对于线状分子,分子量大的易吸附;直链的较分枝的易吸附(四)纤维素柱色谱法:既有吸附性质又有分配性质;以递减浓度的稀醇逐步洗脱;水溶性大的先出柱(五)制备性区域电泳:分子大小、形状及所负电荷不同的多糖在电场作用下迁移速率不同(六)凝胶柱色谱法:按多糖分子大小和形状不同分离;各溶质随分子量由大到小依次流出;分离多糖时,先用小孔隙的凝胶脱去小分子化合物,再用大孔隙的凝胶进行分离不适用于粘多糖H.生物碱的定义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于生物有机体中的环状化合物。
I.沉淀反应(鉴别)用途:鉴别——试管、TLC或PPC显色剂;提取分离——检查是否提取完全。
1.沉淀试剂金属盐类:碘-碘化钾(Wagner)KI-I2 棕褐色沉淀碘化铋钾(Dragendoff)BiI3KI 红棕色沉淀碘化汞钾(Mayer试剂)HgI22KI 类白色沉淀氯化金(3%)(Suric chloride)HAuCl4 黄色晶形沉淀酸类:硅钨酸(Bertrand试剂)SiO212WO3 乳白色酚酸类:苦味酸(Hager试剂) 黄色复盐:雷氏铵盐硫氰酸铬铵试剂生成难溶性复盐紫红色2.沉淀反应条件(1)通常在酸性水溶液中生物碱成盐状态下进行;(若在碱性条件下则试剂本身将产生沉淀)(2)在稀醇或脂溶性溶液中时,含水量>50%;(当醇含量>50%时可使沉淀溶解)(3)沉淀试剂不易加入过量。
3.结果判断(1)鉴别时每种Alk需采用三种以上沉淀试剂;(沉淀试剂对各种Alk的灵敏度不同)(2)直接对中药酸提液进行沉淀反应,则阳性结果——不能判定Alk的存在阴性结果可判断无Alk存在J.影响生物碱碱性强弱的因素(6个)(1)杂化方式:(2)诱导效应:连接供电基团则使碱性增强;氮原子附近若有吸电基团,碱性减弱。
(3)诱导—场效应:碱性降低(4)共轭效应;氮原子孤电子对处于p~(5)空间效应(6)分子内氢键; 若能形成稳定的分子内氢键,可使碱性增强。
供电---碱性变大共轭,诱导效应----碱性变小空间效应与诱导效应共存时,前者居主导地位;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共存时,后者影响较大。
K.提取分离一、提取1. 酸水提取法(离子交换树脂法、沉淀法)2. 醇类溶剂提取法3. 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提取法后面加的:1. 酸水提取法:冷提法(渗漉法、冷浸法)酸性水—(0.5% ~ 1%)H2SO4、HCl、HOAc等L黄酮类化合物显色反应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与分子中的Ar-OH 和γ–吡喃环相关。
(一)还原试验1、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方法:查耳酮、橙酮、儿茶素、异黄酮(少数例外)类则无此显色反应。
2、四氢硼钠(钾)反应:NaBH4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红~紫色);其它黄酮类不发生颜色变化。
(二)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1、铝盐试剂:1% AlCl3或Al(NO)3 溶液络合物多为黄色(415nm),并有荧光4΄-羟基黄酮醇或7,4΄-二羟基黄酮醇可显示天蓝色荧光2、铅盐试剂:1%醋酸铅及碱式醋酸铅溶液可生成黄~红色沉淀,沉淀色泽与羟基数目、位置有关醋酸铅只能与分子中具有A、B、C三种结构的化合物生成沉淀碱式醋酸铅则可与一般酚类化合物生成沉淀3、锆盐试剂:2% ZrOCl2/MeOH溶液要求: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具有游离的3-或5-OH生成黄色的锆络合物3-羟基,4-羰基络合物的稳定性大于5-羟基,4-羰基络合物(仅二氢黄酮醇除外)锆-枸橼酸反应:4、镁盐试剂:(CH3COO)2Mg/MeOH 溶液(常用做显色剂)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类可显天蓝色荧光黄酮、黄酮醇、异黄酮等则显黄色荧光可用于鉴别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5、氯化锶试剂:SrCl2 /MeOH溶液(氨性甲醇环境)要求:具有邻二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生成绿~棕色甚至黑色沉淀(三)硼酸显色反应结构要求:(四)碱性试剂显色反应1、二氢黄酮类易在碱液中开环,转变成相应的异构体(查耳酮类),显橙~黄色2、黄酮醇类可与其它黄酮类区别3、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具有邻二酚羟基取代或3,4΄-二羟基取代时,在碱中易氧化。
M提取分离一、提取(一)溶剂萃取法(二)碱提酸沉法(三)炭粉吸附法二、分离(一)柱色谱法(二)梯度pH萃取法(三)根据官能团分离碱提酸沉法依据:黄酮类化合物多具有Ar-OH,显示弱酸性注意事项:碱液浓度不宜过高(以免破坏黄酮母核)酸化时酸性也不能太强(生成盐)碱水常用石灰水、Na2CO3、稀NaOH等(1)其中,石灰水使用较多,可使很多酸性的水溶性杂质生成钙盐沉淀,用于精制纯化;(2)石灰水的浸出效果不如NaOH,且有些黄酮类化合物能与钙结合生成不溶性沉淀;(3)稀NaOH浸出能力强,但是所得杂质多吸附法吸附规律:吸附规律:(1)酚羟基数目越多则吸附越强2)酚羟基易于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吸附力减弱(3)酚羟基数目相同时具有对位(或间位)羟基黄酮>邻位羟基黄酮(4)分子内共轭双键越多,则吸附力越强;查耳酮>二氢黄酮;黄酮>二氢黄酮(5)对于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吸附力强弱:黄酮醇> 黄酮>二氢黄酮醇> 异黄酮(6)苷元相同时苷元>单糖苷>双糖苷>叁糖苷(7)与溶剂介质有关溶剂与聚酰胺或黄酮形成氢键的能力越强,则聚酰胺对黄酮类的吸附力越弱UV光谱加入位移试剂,根据光谱变化,可以推测酚羟基等取代基的位置和数目。
以黄酮、黄酮醇为例。
甲醇钠可推测有无4’—OH或3’—OH,乙醇钠可推测7—OH,乙醇钠—硼酸可确定有无邻二酚羟基,三氯化铝加盐酸光谱与甲醇光谱对比可确定有无5—OH或3—OH等。
此外,邻二酚羟基还可以通过氯化锶反应加以区别,3—OH或5—OH可借助锆—枸椽酸反应进行区别。
第六章1.挥发油属于哪一类?单萜、倍半萜2.薄荷醇属于哪类?单环单萜3.青蒿素属于哪类?单环倍半萜4.分离—硝酸银色谱法?分离的方法:1.结晶法 2.柱色谱法:(1)吸附柱色谱法()硝酸银色谱法硝酸银色谱法:依据:化合物中双键与AgNO3形成络合物;应用:分离具有不同双键的化合物;分离顺反异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