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农业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关于《农业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引言中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析了《农业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创新的教学方法探索、案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估。
最后在结论部分给出了优化《农业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提升《农业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课程特点、传统教学方法、创新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效果评估、优化教学方法的建议、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经济学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农业经济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提升学生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农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也亟待改进和创新。
传统的农业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往往以单向讲授为主,学生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实际操作环节,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较为薄弱。
有必要对《农业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农业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对农业经济学课程特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创新的教学方法探索、案例分析以及教学效果评估的讨论,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并展望未来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
1.2 研究意义优化《农业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农业经济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这有助于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农业经济学专业人才,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对《农业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农业经济学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
兴趣程度人数比例/%困难程度人数比例/%非常感兴趣49.3没有困难00一般3376.7有一点困难1944.2没有兴趣614.0较为困难2353.5不知道非常困难12.3提高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基于某高校农经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何力(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都匀558000)摘要:基于对某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从学习的兴趣、困难度、影响因素、帮助方式,以及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实用性等方面,分析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教学改进措施,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61(2019)06-0084-03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与农业技术科学和农业经济科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是在我国产生并由我国学者命名的。
从研究对象到研究内容,从学科理论到研究方法,它都体现了鲜明的实用性。
课程侧重于农业、技术和经济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技术领域的经济问题和经济方法,以及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对象和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综合性较强。
为提高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从学习的兴趣、困难度、影响因素、帮助方式,以及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实用性等方面,调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现有教学方式的看法,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1问卷调查的目的与数据来源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对课程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基于学生的角度,收集和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为课程教学提供建设性信息,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调查对象为某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16级学生,在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发放问卷48份,回收有效问卷43份,回收率为89.6%。
2调查结果与分析2.1课程兴趣度与困难度调查对象在被问到对该门课程是否感兴趣这一问题时,根据数据(表1)显示:兴趣一般的学生最多,为33人,占比为76.7%;对课程非常感兴趣和没兴趣的学生各为4人(占比9.3%)和6人(占14.0%),较为接近。
关于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农业技经济学、学科体系、体建设。
80年代以来,经过许多专家、学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容不断丰富和完善。
但从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形来看,其学科建设明显落于实际需要,主要表在以下方面:1、学科内容不上形势发展农业技术经学的建立过程,最早可追溯到20纪50年中期“经济效”概念的提出,是一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要农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创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希刚,2002),虽然经过了20纪80年代后期的迅速发展,但是农业技经济学仍然受到计划济体制的影响,这些影响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向发展。
因为一门学的产生往往很难摆脱时代的限性,但是当一门学科赖以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了变化以后,其相关的理、衡量标准、评价方法也当与时俱进,随着完善和发展所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是未来农业技经济学发展过程中须解决的问题。
2学科结构不合理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结构的不合理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系统,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方法描述不够清晰容易与计量经济学等其他经济学的一些方法混淆,体不出自身特色;三是农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限于农业的直接生过程,而对农业的前、产后的供应、加工、贮、保鲜、运输和销售环节以及农业科研和技术广领域应用较少。
四是农业术经济学的教材虽然版本较多但多是低水平重复,多内容在其他教材中重复出现,一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知和基本原理没有讲深、讲透3、缺乏自身特色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量经学的应用领域扩大,原来农业技术济学特有的一些分方法被计量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其学科所替代,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失它自身的特色,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自身的特,就意味着这门学科可能被其他的新兴学科所代。
4学科体系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完、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业技术经济学科并未形成个从若干基本概念和若干农业技术济学理论演绎而成的论框架,缺乏一个循序进,由此及彼,联系密,进行推理而演绎形成的论体系。
关于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内容提要:本文在分析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归纳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完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拓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研究农业、技术和经济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建设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都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技术经济学自创建以来,解决了一些农业技术经济的实际问题,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随着中国已加入WTO,中国农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技术进步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使农业技术经济学在新的形势下为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是当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一)产生与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发展,如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等一些专家学者,都主编或编译过相关教材,全国也出现了多种版本的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
这些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二)存在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
但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其学科建设明显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学科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建立过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效果”概念的提出,是一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要求农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朱希刚,2002),虽然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迅速发展,但是农业技术经济学仍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影响阻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向前发展。
内容提要:本文在分析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归纳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完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拓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研究农业、技术和经济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建设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都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技术经济学自创建以来,解决了一些农业技术经济的实际问题,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随着中国已加入WTO,中国农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技术进步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使农业技术经济学在新的形势下为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是当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一)产生与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发展,如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等一些专家学者,都主编或编译过相关教材,全国也出现了多种版本的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
这些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二)存在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
但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其学科建设明显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学科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建立过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效果”概念的提出,是一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要求农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朱希刚,2002),虽然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迅速发展,但是农业技术经济学仍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影响阻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向前发展。
对《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它能帮助学生们更具体、更加
深入地了解农业的规律与经济现象,从而更好地发挥农民在经济中的作用,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应对这种情况,对于教学方法有必要拟定出一些特殊有效的方法,以满足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需求。
首先,针对《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应当更注重实践性。
该门课程所涉及
的内容有很多内容都是农业实践性学习的具体方面,应当多举一些最新的实例来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如注重实践性的实验室设置,更多结合农业实际的课程设计,开设示范农场实践性的学习等。
强化对对课堂实践的练习。
第二,应该采取更多互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发挥他
们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里可以采取研讨式的教学,构建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在交流或小组合作中探讨讨论技术经济问题,使学习变得更有趣、更有理论支持。
最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课堂教学更有趣,更有
效率。
如设置舆论调研素材的检索,运用计算机模拟仿真,当然也要积极发展一些虚拟实验室等,以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最新技术经济知识,对实践与技术保持高效联系。
总之,《农业技术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注重实践性、互动性和信
息技术的应用,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
农业经济学研究方法论读后感《〈农业经济学研究方法论〉读后感》哎呀,我读了这本《农业经济学研究方法论》之后啊,那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大门呢!以前啊,我觉得农业嘛,不就是种种地、养养小动物啥的。
可是这本书就像一个智慧的小老师,一点一点地告诉我,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书里提到好多关于怎么研究农业经济的方法,那些方法就像是一把把小钥匙,能打开农业经济这个大宝藏。
我记得书里讲调查研究的时候,就说到要深入到农村里面去。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住的小村子。
有一次我跟着爸爸去爷爷家,看到村子里的伯伯们在田地里忙活着。
我当时就想,他们这样种地能赚多少钱呀?那时候我不懂,只知道看他们种出的蔬菜水果可新鲜啦。
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要真正了解农业经济,就得像我去爷爷家那样,走到那些农民伯伯中间去,和他们聊天,问问他们种地的时候都要花哪些钱,种子呀,化肥呀,农药呀,又能卖多少钱,这就是最直接的调查呢。
我还读到关于数据分析的部分。
这就像是在玩一个超级复杂的数字游戏。
书里说要收集好多好多关于农产品产量、价格、销售地区这些数据。
我就想啊,这就好比我们在学校里收集同学们喜欢吃什么零食一样。
只不过这个更难,因为它关系到整个农业的发展呢。
如果把农产品的数据都弄清楚了,就像我们知道了每个同学爱吃的零食,那就能知道怎么让大家都能吃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农业里就是怎么让农产品卖得更好,让农民伯伯赚到更多的钱。
书里还讲了模型构建呢。
我一开始看的时候,脑袋都快晕了。
那些公式就像一群调皮的小怪兽,在我眼前晃来晃去。
可是后来我慢慢理解了,这就像搭积木一样。
我们要用各种数据当作积木块,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把它们搭起来,搭成一个能够反映农业经济情况的模型。
这模型就像是一个缩小版的农业经济世界,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情况。
比如说,要是天气变了,或者市场上的需求变了,这个模型就能告诉我们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会怎么变。
这多神奇呀!我跟我的小伙伴说起这本书的时候,小伙伴还不信呢。
对农业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的思索摘要: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技术学科与经济学科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广泛吸收计量经济学、经济控制论、生产经济学、统计学以及数学等学科的一般原理,并具体应用于农业这个特定的产业。
因此,实践教学在其教学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文结合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课程特点,讨论了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中实践环节的拓展,并提出加强农业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一、《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特点分析《农业技术经济学》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根据农业的特点,遵循社会主义市经济规律,研究农业技术方案、技术措施、技术政策等的经济效益和可行性的科学(王雅鹏,2002)。
技术和经济学相互渗透,以计量为手段, 形成了技术经济学。
在技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专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科学即是农业技术经济学。
它是农业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涉及技术、社会、经济、数学等多学科的应用性学科,技术、经济、计量是本课程的三要素。
《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内容决定了该课程教学具有不同其它学科的特点:1综合性。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技术与经济相交叉的边缘的学科,其中经济科学为技术经济评价指明方向,技术科学为技术经济评价奠定基础,数学和计算机是技术经济评价的重要手段。
进行本学科的研究,必须综合多学科知识,才能全面地进行技术经济的研究和评价。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要做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在于把握事物的质;定量分析在于把握事物的度,给以量的规定性。
3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农业技术项目投资都具有周期长、回收慢、风险大的特点,对其经济评价必须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且以动态评价为主。
4理论教学与具体应用相结合。
本课程包括农业技术经济一般理论、方法和具体技术经济评价应用两大部分,特别是案例分析涉及大量资料的搜集、汇总、整理与综合设计分析。
对《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作者:贠鸿琬
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11年第02期
摘要:要想提高《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就要在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课程主线,即了解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与应用以及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农业技术进步的规律,掌握农业技术扩散与应用过程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问题。
关键词:《农业技术经济学》;效益评价;实践教学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联系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以分析、评价、论证和优选等方式研究生产实践中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运动条件,以取得最佳技术经济效果;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经济规律,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学科。
它是农业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涉及技术、社会、经济、数学等多学科的应用性学科,技术、经济、计量是本课程的三要素。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笔者从事《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多年,感悟颇多,本文拟从具体学习的方法、技巧等方面加以总结,希望对《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有所启示。
一、抓住《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课程主线
课程主线是贯穿课程始终的核心内容和中心思想,它就像一根红线将课程的各组成部分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结构合理、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没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好像是农业技术学、生产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投资项目评估等课程内容的拼凑。
笔者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抓住《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课程主线。
如前所述,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以分析、评价、论证和优选等方式研究生产实践中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运动条件,以取得最佳技术经济效果;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经济规律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学科,它涉及技术、经济及其相互关系。
因此,该课程的主线应该有两条:一条是技术线,解决的是农业技术的内在发展规律,即研究关于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以及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农业技术进步的规律问题;一条是经济效益线,研究解决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问题,即农业技术扩散与应用过程的经济效益问题。
这两条线并不是平行的,而是在逻辑上存在着先后的关系,技术线在前,经济效益线在后。
这两条线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在的必
然联系,通过技术与经济的互动机理,将两者有机地连接起来,成为贯穿课程始终的一根红线,那就是农业技术与经济效益线。
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课程的主线,静心研读教材,才能理清思路,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
二、掌握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方法
《农业技术经济学》围绕农业技术与经济效益这一主线讲述各种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方法。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方法随着学科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按其性质可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两大类。
定性分析方法包含许多具体的分析方法,如理论分析法、演绎归纳法、综合分析法等。
研究不同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可以灵活地选择定性分析方法,既可以选择某一种方法加以运用,也可以选择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
研究解决农业技术经济问题,运用定性分析方法的优点是一般能比较容易地对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描述,把握研究对象质的方面的规定性,能使人们对农业技术经济问题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便于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缺点是对客观情况的反映比较粗略,人们难以精确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情况而作出恰如其分的选择。
《农业技术经济学》运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也很多,如在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的设置、选择及计算方法基础上运用的指标计算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盈利分析法、综合评判法、生产函数分析法、边际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
根据所运用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手段的不同可将这些方法划分为常规计量分析方法和现代计量分析方法。
指标计算法、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盈利分析法、综合评判法等一般只需运用初等数学的知识,借助简单的计算工具就能进行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计量分析与评价,属于常规的计量分析方法。
生产函数分析法、边际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方法的运用则需要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借助于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因此属于现代计量分析方法。
研究解决农业技术经济问题,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的优点是计量结果精确而确定,人们可以精确地把握研究对象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把握研究对象量的方面的规定性,使问题研究精细化,提高研究结论的确定性。
但精确并非正确,数学运算的特性使计算的结果并不能正确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客观实际,即存在与实际之间的误差。
因此,进行农业技术经济分析评价必须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这是研究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客观需要。
只有这样,才能精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提高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质量,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服务。
三、打好数学基础
如上所述,《农业技术经济学》也是一门关于方法的科学,尽管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分析的方法按其性质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农业技术经济分析评价必须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时,除把握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外,越来越要求精确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采用现代计量方法。
现代计量方法的运用一般需要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如运用生产函数方法时,建立生产函数模型求解模型参数时,要用到高等数学中的矩阵转置、矩阵的逆、矩阵的秩、导数等相关知识,对建立的生产函数模型检验时,要用到概率与数理统计中的随机变量及分布、数字特征、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各种方法掌握得又快又好,实践实习时能够比较圆满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因此,教师要帮学生复习高等数学中的导数、函数、矩阵等相关知识,但对于这些数学知识,我们一般要求学生能看懂其运算过程及意义,不要求精确运算,因为在实际操作时,我们往往是借助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应用方面的相关知识。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相当紧密的课程,其学科体系由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在研究解决具体农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济问题应用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组成。
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加强实践教学。
首先,在课堂教学时,将讨论、启发、陈述、辩论、案例、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拓展教学环节;其次,在实验教学中布置专项任务,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利用计算机等工具,通过边际分析、生产函数运用、非参数统计方法等分析农业生产中的资源配置、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再次,在实习教学环节让学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设定题目、设计调查问卷表、收集关于农户的原始资料,如农户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成本等资料,选定指标和分析方法,分析某一方面的专门问题,完成调研报告的写作,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要提高《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就要在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课程主线,即了解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以及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农业技术进步的规律,掌握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过程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问题。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相当紧密的课程,《农业技术经济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样才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冬平.农业技术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邵法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方法论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5,(11).
[3]邵法焕,蒋和平.关于《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看法[J].农业技术经济,2004,(1).
责编:赵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