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善德艺术歌曲《槐花几时开》钢琴声部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3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旋律形态特征作者:刘燕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0期摘要《槐花几时开》是四川宜宾地区广为传唱的一首民间歌谣,它的歌词简单淳朴,曲调优美,其富含的感情直接且真挚动人。
歌曲由“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构成,旋律随着歌词内容的发展和感情的起伏而变化,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槐花几时开》旋律形态曲式音乐骨架音线起伏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旋律是一首歌曲的灵魂和基础,是最能表达人内心感受的艺术语言。
由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的横向排列组织而成。
《槐花几时开》的曲式、节奏、节拍、音线起伏、乐音组织等方面有独特的旋律形态特征。
1乐曲的结构形式——曲式1.1词格与旋法《槐花几时开》的歌词用了简短的四句七言,就将少女怀春望郎来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四句七言的歌词格式为音乐旋律的发展唱腔提供了方整对称的基础结构,按照常理这种歌词格式最适合配置起承转合的典型旋律格式,然而作者却在这里运用了四句体的复述性叠式乐段结构。
1.2词曲结构的同异歌词曲调的契合有利于表达整首作品的感情。
《槐花几时开》词曲相通的地方是总体结构都是四句体。
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情真意切,言简意赅。
短短的四句歌词中交代了时间(槐花即将开放的时节),地点(高山下的农舍前),人物(娘与女儿)。
曲调的四句结构也具有简明易唱,感情真挚的特点。
词曲的契合程度高,之间又相互映衬呼应,歌词为旋律的唱腔发展提供的挥洒的空间,曲调亦使得歌词的意境予以升华,使其表达的感情更加传神。
曲调的四句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它并不像歌词那样采用递进式的逐层展开方式,而是利用上下句式的两句体为其乐思开启的基础,前后两个上下句相互叠合,曲旨既统一又有变化。
变化呈现于歌曲中的关键部位,一是第三句的开头。
由嘹亮的呼喊式音调转为低八度的耳语式演唱,然后一个十度大跳恢复至歌曲开始时的音区,造成感情上的起伏和波澜。
还有一处变化就是在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加了一小节桥腔。
《槐花几时开》这首歌曲从诗的角度看短短四句但是感情丰富而又细腻。
本文通过查阅各种文献,收集有关资料并进行汇总的方法,将音乐风格和语言特征方面与土家族民歌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歌曲《槐花几时开》的衬词、习惯性腔调、语言特点等都具有很强的土家音乐风格。
整首歌曲不管是从歌词、旋律还是歌曲的结构上看,都做到了情景交融,将人物性格和情感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是诗与乐的完美结合。
一、《槐花几时开》歌曲简介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的兴盛,在其坚韧。
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自信也就是对自己的民族有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家庭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歌,它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与影响,民歌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撑,广大劳动者也需要用歌唱的形式反映自己的生活,借此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民歌与人民息息相关。
但是民歌的发展往往都是一传十十传百,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一辈一辈的传递,所以人们往往不知道作者姓甚名谁。
作为四川地区脍炙人口的民歌,在关于《槐花几时开》来源研究的文中曾写道:“1951年著名的作曲家丁善德先生将其改编为钢琴曲,后来众多著名歌手又将其演唱。
”《槐花几时开》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但是这首歌曲的作者是谁呢?罗志彦先生在发表的一篇报道中指出:曾经有一首叫做《神歌》的四川民歌被喻祖荣改编成了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槐花几时开》,并最终传唱全国。
歌曲《槐花几时开》继承了民歌优秀的传统,并由人们智慧性的进行改编,这首歌是四川民歌中的经典之作。
喻祖荣所改编的《槐花几时开》保留了《神歌》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如一开始就出现全曲的最高音“i”,这就抓住了《神歌》与一般山歌不同的特点。
再如,在该曲的第8小节,保留了《神歌》从“6”大跳10度到“i”,这富有个性的旋律跳进在风格上也葆有《神歌》感情醇厚,表情细腻、自如的特色等。
这些《神歌》“神韵”的传承,不仅仅是辨明其“沿革”关系的要点,而且是它富有“生命力”的因素之一。
同时,喻祖荣在改编时,也注重了对该民歌进行深层结构的改编,而不是表层结构的变异。
丁善德艺术歌曲的审美探究与演唱分析
丁善德教授是我国第一位举办个人钢琴音乐会的青年钢琴演奏家,是为了本民族音乐的发展而改学作曲而留学海外的作曲家,更是归国后致力于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音乐教育家,他创作的音乐极富民族气息。
丁善德将国外学成的作曲技法加上本民族的音乐元素,在保证了艺术歌曲音乐与歌词、伴奏与人声高度结合的这一特点的前提下,创作了许多艺术价值极高的、旋律优美的艺术歌曲。
这其中就包括六首由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本文以丁善德的艺术歌曲作为研究对象、对它们进行审美探究,以接受美学的理论作为研究的工具,来分析艺术歌曲的演唱。
本文将重点分析《想亲娘》和《槐花几时开》这两首歌曲。
本文前半部分是针对审美探究而分析论述的,方向包括丁善德艺术歌曲的歌词体裁与题材,伴奏、曲式、调性布局的特点等等,段落安排为文章的第三段。
后半部分则主要是对艺术歌曲的演唱进行分析,具体围绕《想亲娘》和《槐花几时开》两首歌曲的演唱进行展开,段落安排为文章的第四段。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旋律形态解析
《槐花几时开》是一首典型的四川民歌,源自峨眉山脉的川南山区。
这首歌旋律优美,歌词唯美动人,反映了川南山区农民对家乡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本文将针对这首歌曲
的旋律形态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的四川民歌。
第1段:C-D-E-F-E-D-C
这一段旋律属于慢板,音高低沉,充满典型的乡村气息。
以C为起点,顺次向上跨越C、D、E、F四个音阶,然后再回到E、D、C,构成了一种典型的“上行加两次下行”的结构。
这种音乐形式非常常见于农村音乐中,既简单优美,又容易唱,很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这一段旋律与第1段旋律相似,依然以C音为起点,逐渐向上跨越C、D、E、F四个音阶。
这段旋律简短而流畅,表示了歌手对槐花的赞美,也突显了川南山区自然环境的美丽
和独特。
这一段旋律较为抒情,以F音为起点,顺次向上跨越F、G、A三个音阶,然后向下行进,有如波动的山间溪水,旋律优美而流畅,令人陶醉。
这段旋律还表达了歌手对家乡美
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令人动容。
这一段旋律与第1段旋律相同,不过这次唱法更加着重于音阶的跳跃,丰富了旋律的
表现力。
这一段旋律的重复,让整首歌曲的结构更为清晰明了,也有利于听众加深对歌曲
的印象和理解。
总结:。
丁善德艺术歌曲的演唱与钢琴伴奏的结合作者:李丽丹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李丽丹[1]丁善德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
在丁善德先生的一生中,他共创作了32首声乐作品,其中6首为民歌改编曲。
他大大拓展和提高了这些民歌的意境和艺术表现力。
他的艺术歌曲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十年动乱”为界,第一阶段的作品始于作品号Op.10 No.1的《山上的松树青青的哩》,终于作品号Op.17的四首歌曲。
第二阶段作品,以1978年的《赞周总理》为开端。
丁善德先生的艺术歌曲追求诗和音乐的高度的、有机的融合,体现在人声和钢琴伴奏对诗的意蕴、韵律和语言特色的尽可能完美的表达上。
这点与西方富于浪漫主义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之王——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有着相通之处,都做到了诗与乐的水乳交融。
下面对丁善德先生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结合笔者在演唱过程中的体会进行分析。
这些作品包括创作于1955年的《丰收山歌》,1955年根据四川民歌改编的《槐花几时开》、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想亲娘》,1961年创作的《爱人送我向日葵》。
一、《丰收山歌》群力词太阳出来照山岗欧,熟透的庄稼一片黄欧,谷粒饱满象珍珠欧,迎风飘摆闪金光欧啊。
镰刀弯弯像月亮欧,我们社员收割忙欧,山歌越唱越有劲欧,生产一年比一年强欧。
团结起来力量大欧,年年丰收有指望欧,支援国家大建设欧,农村一片新气象欧。
从旋律的走向来看,几乎每一句都是根据汉语的四声规律,模仿四川山歌创作的。
每一乐句中的节奏都是疏密结合,比较自由的,充分发挥了山歌的风格。
演唱者要自由的运用山歌风格的节奏,不要呆板的打死拍子来歌唱,要注意乐句中的伸缩(这里可以采用“前紧后松”的办法)、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呼吸以及与伴奏的衔接。
在每一乐句中,音阶上行有渐强的趋势,反之,音阶下行就有渐弱的趋势,再加上作曲家已经在谱面上详细的标记出了音乐的强弱关系,就更要求演唱者将站在高山,心胸开阔的感觉唱出来。
7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5作特色,时代性与地方性、艺术性与民族性并存。
他的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初期发展的缩影与精华,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艺术歌曲起源于西方,在中国的发展1920年以前几乎是空白,自从萧友梅先生的声乐作品《问》问世后迅速流行,自此,中国在近代音乐史上才有一首比较大型、比较成熟的艺术歌曲作品。
丁善德一生创作的艺术歌曲分为新创作的艺术歌曲和根据中国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
中国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主要有:《槐花几时开》(以下简称:《槐》)(作品12之1)根据四川民歌改编而来;另一首同样根据四川民歌改编的《太阳出来喜洋洋》(作品12之2);《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作品12之3)根据新疆民歌编曲;《玛依拉》(作品12之4)根据哈萨克民歌改编;《想亲娘》(作品12之5)根据云南民歌改编;《上去高山望平川》(作品18之1)根据青海民歌改编。
新创作的艺术歌曲主要有:《爱人送我向日葵》(作品17之2)由邹荻帆作词、《延安夜月》(作品17之3)由李季作词。
另外还有声乐套曲,《滇西诗钞》(作品22)戴洪麟作词,该套曲由《遥望》《撒尼女》《夫妻船》《蝴蝶泉》《采花》五首歌曲组成。
二、《槐花几时开》的审美探究(一)艺术歌曲《槐花几时开》之歌词美《槐》歌词是四句,每句七字。
内容为“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哦哟),手把栏杆(噻)望郎来(哟喂)。
娘问儿女啊,你望啥子(哟喂),(哎)我望槐花(噻)几时开(哟喂)”。
[1]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托现在我们眼前。
《槐》是四川宜宾地区一首极具代表性的“晨歌”,由于四川地区的方言特征,对于“chen”“shen”不分,所以这首“晨歌”也叫“神歌”,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高高山上一树槐》,这个名字是根据歌词内容当中的第一句歌词而命名。
“衬词”美是《槐》的山歌语言特色,歌词蕴含着简洁美的特征。
而歌词内容在任何文献记载中都没有争议,但衬词却不尽相同。
析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艺术特征作者:姜晓秋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7期摘要:《槐花几时开》是一首传统的宜宾地区山歌,但经常被认为是传统民歌。
形成年代久远,其曲调采自宜宾地区一种被称作“神歌”的山歌腔体。
过去用作人家婚葬、祝寿、敬礼时,由民间歌手演唱。
并由喻祖荣将宜宾民歌《神曲》改编而成的。
此篇文章将结合民族文化、民歌体裁及歌曲的旋律、节奏、语境、歌词、意境和情感的表现中来分析它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民歌艺术特征民族《槐花几时开》《槐花几时开》其歌词朴实,曲调婉转,地域风情、民族气息及语言特色浓厚,在民族五声调式上,形成起承转合的一段体歌曲。
起句从最高音开始,音调高扬,意境顿出;承句旋律委婉下行,呼应起句,表现了姑娘翘首眺望郎来的急切情景;转句是起句的变化重复;合句再现二句,节奏放慢,表现姑娘为掩饰情感的故作镇静。
以此表现其戏剧性中的各种矛盾。
短短的几句歌词却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农村姑娘在爱情面前的羞涩矜持的形象,语言纯朴生动,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听着让人格外的亲切、动人。
宜宾,是长江源头,因此被称作“万里长江第一城”。
并汇集了将近十几个少数民族,使各民族的不同文化汇聚出了不一样的文化色彩,各族有不同的服饰,也具有不同的风土人情。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也使得文化各具特点。
不同的信仰,也出现了不同的生活习俗。
歌曲中深刻体现出了该地区的地形,以高山为主,在大山里用歌表达情感,用歌声向心爱之人传情。
《槐花几时开》属于川南汉族民歌,而因与大凉山接壤,所以具有彝族音乐风格,就地理位置、语言环境和歌曲体裁、结构、音乐风格来看,它又具有土家族音乐特征,是一首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歌。
一、民歌体裁民歌的体裁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
《槐花几时开》属于山歌,山歌又分为: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
此曲属于一般山歌,通过歌词和演唱方式来表达感情的,非常抒情,因为这是一首描写一个少女在对待爱情时的青涩的写照,是表达爱情的歌曲。
文 / 黄燕玲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艺术特征及演唱探析|音乐世界|Y I N Y U E S H I J I E结构清晰,听起来含蓄,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给人一种非常亲切、甜美的感觉,是当地民歌的代表作,展现了四川民歌的无尽魅力。
最初的《槐花几时开》不是目前传唱的这艺术漫谈挚,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民间音乐艺术精品。
(一)歌词朴素直白《槐花几时开》的歌词很简单,但朴实生动,每个句子中有七个字,共四个乐句组成完整音乐主题。
歌曲长度虽短,但歌曲中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描述等。
歌曲的第一句“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描绘了一棵树枝上有花蕾的槐花树,仿佛能覆盖住整个山坡。
第二句“手把栏杆(噻)望郎来(哟喂)”描绘出美丽的农家姑娘独自站在自己家房前用手扶着护栏,眺望着高山上的槐花树,翘首盼望情郎的情景。
第三句“娘问女儿啊,‘你望啥子(哟喂)’”,妈妈的出现和对女儿的关心、询问以及母亲打断她思路的恐慌和焦虑,瞬间将戏剧冲突带到了高潮。
第四句开头的语气词“哎”是女孩不想让妈妈知道她内心真实的想法,一时却又不知道如何回应母亲的询问,只好用“哎”的一声来拖延时间,思考如何回答,而此时正好看到对面的槐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就假装平静地回答说:“(哎)我望槐花(噻)几时开(哟喂)”,进一步描绘了这个聪明可爱的女孩。
《槐花几时开》是在四川地区创作出来的一首民歌,所以我们在演唱时必须要用四川方言才能够唱出歌曲的地方特色。
四川话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平翘舌音不分,在歌词中衬词有:“哟”“喔”“哟喂”“噻”“哎”,这些衬词是四川话中平时都会使用的,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是能够帮助歌词增加语感。
歌曲中的“啥子”在四川话中是“什么”,“几时”是“什么时候”的意思,这些歌词凸显了歌曲的地域特色,同样表现出四川人机智幽默、乐观向上的态度。
这是在歌词内容中所需要蕴含的积极情感,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才能够体会到。
(二)旋律朴实优美歌曲《槐花几时开》有四句话,前半部分的音调一直在高声区,演唱时的旋律线较为平稳。
当代音乐2018年第7期MODERN MUSIC丁善德艺术歌曲‘槐花几时开“钢琴声部分析龚苏俊[摘 要]‘槐花几时开“是丁善德32首艺术歌曲中的一首民歌改编曲,作曲家钢琴伴奏的编配大大拓展和提高了这首民歌的意境与艺术表现力,为同时代作曲家在改编和编配民歌的作曲技法上提供了宝贵经验㊂本文主要从和声方面入手,着重分析西洋传统和声如何演变,进而更好地为中国民歌服务㊂[关键词]丁善德;‘槐花几时开“;和声特点[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7-0113-03[收稿日期]2018-04-10[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7KY⁃1322)㊂[作者简介]龚苏俊(1985 ),男,湖北荆门人,硕士,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音乐与教育系讲师㊂(桂林 541003)一㊁作曲家简介丁善德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他一生所涉创作体裁广泛,不仅有‘新中国交响组曲“‘长征“‘春“‘黄浦江颂“等一系列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的交响乐㊁大合唱;也有‘C 大调钢琴三重奏“‘e 小调弦乐四重奏“等笔触细腻㊁韵味隽永的室内乐;更有‘春之旅“‘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和‘新疆舞曲“(第1㊁2号),以及托卡塔‘喜报“‘降B 大调钢琴协奏曲“‘小序曲与赋格曲四首“‘小奏鸣曲“等数量可观的充实着我国钢琴音乐宝库的钢琴曲㊂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在艺术歌曲(包括经他创造性改编的民歌)的领域里也有着辛勤的耕耘和丰硕的成果㊂‘槐花几时开“‘玛依拉“‘想亲娘“‘山上的松树青青的哩“‘玻璃窗“‘爱人送我向日葵“‘延安夜月“的歌声琴声,多少年来一直震响回荡在我国的音乐舞台之上,被行家和音乐听众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㊂丁善德对艺术歌曲这一体裁的喜爱,除了因为这一音乐体裁本身有着将诗歌与音乐水乳交融,人声与钢琴有机结合之美以外,还因作曲家从小喜爱唐诗㊁宋词,受其熏陶被其影响,加之作为作曲家㊁钢琴家双重身份的丁善德,在学生时代又曾跟随苏石林教授学习过声乐,而且成绩优秀,以至于对人声高度熟悉㊂这些个人技能与成长经历为丁善德在艺术歌曲这一领域的开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㊂二㊁‘槐花几时开“的创作背景从1948年到1985年,在将近40年的时光流程中,丁善德共创作了32首艺术歌曲,其中6首为民歌改编曲,但是由于他大大拓展和提高了这些民歌的意境与艺术表现力,因此业界始终把这6首得到高度艺术升华的民歌改编曲,看作是他艺术歌曲创作的一部分㊂我国作曲家对于民歌改编㊁研究民歌之风是在抗日战争前后从设在重庆的国立音乐院兴起的㊂人们惊奇地发现我国民歌,有那么真挚的深情,那样生动感人,那样具有自己特有的魅力,于是在校园里兴起搜集㊁研究㊁编配民歌的热潮,相当一部分作曲师生投入这一活动中,对和声民族风格方面进行大量尝试与探索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增强了作曲家的民族意识㊂丁善德艺术歌曲中的6首民歌改编曲‘槐花几时开“(作品12之1)根据四川民歌改编,‘太阳出来喜洋洋“(作品12之2)根据四川民歌改编,‘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作品12之3)根据新疆民歌改编,‘玛依拉“(作品12之4)根据新疆民歌改编,‘想亲娘“(作品12之5)根据云南民歌改编,‘上高山望平川“(作品18之1)根据青海民歌改编,均出自民歌改编热潮之时㊂311三㊁‘槐花几时开“的曲式结构‘槐花几时开“是一首流传在四川宜宾地区的民歌,按照汉族民歌分类,它属于山歌里面非常抒情的一种㊂这首歌曲按照山歌常用规整结构,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构成完整的单一部曲式㊂生动形象的歌词与清新流畅㊁婉转优美的旋律配以山歌的特色曲式结构,把歌曲中所表达的情绪发挥得淋漓尽致㊂丁善德对‘槐花几时开“的钢琴编配,使其艺术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为民歌的发扬与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㊂各部分引子主 体乐句ⅠⅡ起承间奏转间奏合尾声小节数10114443572调式调性d羽F宫d羽d羽‘槐花几时开“的原始版本单单只有人声旋律谱,歌曲以2/4拍为基本节奏单位,总共18小节㊂丁善德在此基础上首先对歌曲进行了结构的扩充,分别在主体承句和转句之后加入了4小节及5小节的间奏和合句后2小节的尾声,把原来的主体扩展到了29小节㊂其次是在歌曲主体之前,加入了一个相当于主体长度的引子部分㊂引子I运用Andantino每分钟54拍的速度,以mf力度的和弦,从钢琴两端的极端音进入,空五度和声加以钢琴高低音区发音特色,立即表现出了歌曲中山野空旷的感觉,小二度的倚音加入更具民族音乐特点㊂引子II运用Piu animato每分钟69拍的速度,以mp力度奏出旋律,导向歌曲主体部分㊂此时的旋律为主题第一句时值扩大变化而来,用左手奏出,右手单双音的交替为主调伴奏音型,实具复调思维,多条对比性旋律使整个音响立体化㊁个性化㊂引子的加入让曲式结构大大扩展的同时,也让整首歌曲的艺术价值和意境得到升华㊂四㊁‘槐花几时开“钢琴伴奏的和声特点为民歌编写伴奏,必须使伴奏的和声㊁复调㊁织体等和民歌的风格相调和㊂在当时作曲家们并没有可借鉴参考的编配经验,都在摸索中进行,而和声是改变声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和声上下足功夫是民歌改编成功的前提㊂作曲家们考虑到不能生搬硬套西洋大小调和声,而是应该按照民歌的需要,对这些和弦进行变通处理㊂从五声音阶中寻找新的和弦或声音的组合,或是在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弦基础上做变化,或避免传统典型的和声终止式,或在传统和弦中增加色彩性附加音,或根据原民歌音调特色用临时变化音,或省略和弦中的音,或在高音区用不完整的透明音响,或改变传统和声中的和弦序列,或采用四五度叠置和弦,或加入倚音等手法,只为让音乐听起来更具中国味道㊂丁善德在‘槐花几时开“中和声的运用,已淡化了西洋传统和弦结构与和声进行方式,适合我国民族音乐民歌编配的和弦结构与和声进行在此曲中已初现雏形㊂1.四五度结构的和弦四五度结构的和弦,是以四五度和声音程为基础而形成的㊂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是单独的四五度音程及其不同的组合形式,也可以由四五度音程叠置而构成各种不同的和弦形式㊂由于四五度结构的和声大多采用平行进行写法,因而其和声进行多服从于线性逻辑㊂谱例1:以上谱例是‘槐花几时开“的引子部分,作曲家在一开始就运用了五度结构音程的写法,一共分为上下两个层次,右手依附旋律左手加强和弦低音,目的除了加厚低音与旋律声部层之外,主要是为了表现别样的五声民族色彩㊂除此之外,这里还运用了四五度结构和弦的写法,由纯五度单一音程在角音上叠置而成,有别于传统和声色彩,而更符合民歌特点㊂2.省略三音结构的和弦省略三音结构的和弦即是在原来三度叠置和弦上,将三音去掉,留下根音与五音形成空五度和弦,以表现空旷㊁飘逸的感觉㊂谱例2:以上谱例是歌曲的结尾部分,左手的空五度和弦随着力度越来越轻,音区越来越高,充分表达出余音淡出的感觉㊂其实作曲家在这首歌曲中运用了大量的空五度和弦,虽然有些地方在高声部偶尔填进三音,但因节奏的错位和音区的不同使得整个音乐感觉与传统和声音有着明显区别㊂411当代音乐㊃2018年第7期 3.替代三音结构的和弦替代三音结构的和弦是指将原来三度叠置的和弦三音,用二度音或者四度音程代替,使其具有五声性㊂常规情况下,经常用五声正音来取代偏音位置㊂谱例3:如谱例所示,丁善德在这一乐句中角和弦的结构上做了精细加工㊂第三小节第二拍用清角音替代徴音,在第四小节第二拍同时运用二度清角㊁四度羽音同时替代徴音㊂这里没有用五声正音来替代偏音,反而引进了偏音,从而获得了小二度音程,以达到与第一㊁二小节的半音装饰音形成情绪统一㊂4.增添附加音结构的和弦在某个和弦中具有独立和声意义㊁不需要解决的和弦外音,叫作附加音㊂它在和弦中主要起色彩润饰的作用㊂附加音可以用在和弦上方,构成 加六度”形式,也可插在中间声部,构成 加二度”或者 加七度”形式(实为八度音的下方二度音)㊂五声调式中,典型的附加音与和弦音构成大二度关系㊂谱例4:谱例第二小节第二拍,商和弦上的附加音以加 七度”出现,使变格终止更具五声色彩㊂5.五声纵合性结构的和弦五声调式音列的纵向结合,可构成各种五声性的和声音程(除了小二㊁大七与增㊁减音程以外的所有自然音程),以及由各种五声性音程组合而成的三音㊁四音和五音和弦㊂谱例4中后三个小节,也就是间奏部分,这一乐句全部都由五声音阶构成,这其实是五声纵合性四音和弦的分解形式,在这里使用起到了很好的连接作用㊂6. 小三度间音”的运用在五声调式的两个小三度,即角 徴和羽 宫之间,分别加入变徴或清角㊁变宫或清羽(闰),即构成五声性七声调式㊂这些音由于在小三度之间出现,故称之为 小三度间音”㊂谱例5:谱例最后三个小节,也就是第二间奏,前句和声停在角和弦上,短短三拍时间之后又从角和弦开始,作曲家在中间巧妙运用 小三度间音”来体现五声调式旋律构成的基本规律,因此也给听众造成向a 羽调式交替的错觉㊂7.具有五声性低音的和声进行传统大小调和声进行注重功能性,往往突出上四度㊁上二度的强力度进行,并强调对调式中心的直接或间接的支持,十分重视和声调性作用的发挥㊂而丁善德在这里却不刻意强调对羽调式的支持,全曲避免角和弦(属)到羽和弦(主)的完全终止式,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五声性和声的进行,强调低音具有五声色彩为主,功能和声次之㊂这种和声进行在结束句表现得尤为明显㊂曲中也多用商和弦(下属)到羽和弦(主)的变格进行加强民族性特点㊂在第二间奏中,还运用了空五度角和弦在中声部做持续音处理,这也是传统和声为适应民歌而做的变通处理㊂作曲家丁善德对‘槐花几时开“的创作改编极大地提升了歌曲的艺术高度,其作曲技法尤其是和声上的尝试与突破,为我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并给青年作曲家们提供了宝贵经验㊂[参考文献][1]丁善德.丁善德艺术歌曲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2]丁柬诺.丁善德艺术歌曲集[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3]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4]王震亚.中国作曲技法的衍变[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5]赵大刚.‘槐花几时开“艺术形象的美学分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责任编辑:郝爱君)511龚苏俊:丁善德艺术歌曲‘槐花几时开“钢琴声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