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七叶赛宁狗之歌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狗之歌》教学设计课程名称:音乐教学设计《狗之歌》课程内容:学生们将学习合唱《狗之歌》,通过唱歌发展他们的音乐能力和合作精神。
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狗之歌》的歌词。
2.培养学生音乐领悟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
教学方式:1.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学生们一起学习《狗之歌》的歌词和旋律。
2.教师演示歌曲,学生跟唱,分段重复练习。
3.分组合唱,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听录音,学生们练习唱歌,提高演唱水平。
教学流程:第一步:介绍歌曲《狗之歌》(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第二步:学唱歌词(15分钟)教师逐句教学生们歌曲的歌词,并让学生们跟唱。
第三步:学习旋律(20分钟)教师演示歌曲的旋律,让学生们跟唱,分段反复练习。
第四步:分组合唱(20分钟)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学生分别负责不同的部分,一起合唱整首歌曲。
第五步:听录音练习(15分钟)学生们听录音,跟着节奏练习唱歌,提高演唱水平。
第六步:合唱表演(15分钟)每个小组进行合唱表演,展示他们的合作成果。
第七步: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会。
评估方法:1.观察学生在学唱歌词和旋律时的表现,看是否掌握得好。
2.合唱表演时,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学生个人的演唱水平和音乐表达能力也是评估的重点。
延伸活动:1.学生们可以画出《狗之歌》的场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2.探讨《狗之歌》中的含义,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3.让学生自己编写歌词或旋律,展示他们自己的音乐才华。
通过这堂音乐教学设计《狗之歌》,学生不仅能学会一首优美的歌曲,更能培养他们的音乐能力、合作精神和创造力,是一堂富有趣味和教育意义的音乐课程。
《狗之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情分析《狗之歌》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抒情诗,语言清新隽永,记录了完整的事件,叙事抒情性很强。
本教学设计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单元阅读要求,紧扣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阅读意识和发现精神,注重质疑和交流,逐层深入式地体悟本文感人的情感意蕴,在对文章的写法鉴赏和语言的品读之中实现写作能力的迁移提升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师侧重引导启发和对知识的深化拓展。
二、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品味文章精彩语言,学习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和语言技巧。
2.通过读、说、品、评师生互动合作来研读课文,以读入文,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构筑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母狗的形象及象征意义,体味诗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感受作者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3.学习并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母狗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2、体味诗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感受作者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教学难点:学习并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学以致用,学会运用技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策略1.印发学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2.制作教学课件3.小组合作收集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上交4. 小组合作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狗之歌》的“歌”字是崇高体词,是用来赞颂高大形象之词,但诗中出现的并不是英雄豪杰。
就动物世界来说,狗既没有牛的“任劳任怨”或马的“志存高远”,也没有植物界梅花的“斗风傲雪”或秋菊的“隐逸高洁”,然而,诗人从狗的身上发现了诗──真正的诗。
(设计意图:以常见诗歌意象对比动感情,以情感激情趣,以情趣诱发求知欲,以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并调整学生进入书本的状态。
)二、自主学习一:初读——整体感知文本(学生活动:自读文章,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活动:巡回指点,针对性点拨提示)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一句话概述。
狗的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注音。
(2)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释义。
(3)了解作者的背景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的主旨,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重点】1.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注音。
2.识记、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释义。
3.了解作者的背景信息。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及创作风格,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屏幕:有这样一些词条:一百年才出现的诗人、诗坛的奇迹、俄罗斯的骄傲、伟大的民族诗人、像个地震仪,他捕捉到时代的震波……、我不知道在俄罗斯还有比他更富于民族性的诗人了。
这些赞美都是送给一位伟大诗人的,他就是俄罗斯诗人,叶赛宁。
二、知识点学习。
1.作者介绍。
叶赛宁这位,俄罗斯诗人。
早期诗作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
2.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生词。
(1)生词注音。
麦秸(jiē)舔(tiǎn)梳踉跄(liàng qiàng)颤(chàn)动掷(zhì)石块跌(diē)落(2)生词释义。
愁眉不展:形容心事重重的样子。
颤动:物体不断地振动、抖动。
无精打采:形容情绪低落、不振作。
三、朗读文章,整体感知体悟情感语言。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熟悉课文。
第一遍播放:学生听,并将之前的生词在课文中标注出来。
第二遍播放:学生跟读,整体感受课文内容。
(2)教师带领学生,细读课文,并结合学生掌握情况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3)教师将本课的重点问题写在黑板上,带着学生回顾文章,感受文章。
(4)小组探究。
教师针对本课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
《狗之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母狗的形象。
2.体味诗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感受作者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3.通过现代诗歌简单表达对动物或植物的喜爱。
教学重点:1.体味诗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感受作者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听歌曲《亲爱的狗朋友》。
狗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对于孩子来说,狗是他们的玩伴;对于盲人来说,狗是他们的眼睛;对于被困者来说,狗是他们的救星!亲爱的同学们,想必你们也养过小狗,或者和小狗一起玩耍过,你能说说你的小狗,你和小狗之间的故事吗?你们都如此喜爱小狗,有没有为你的小狗写写诗文呢?写过作文,但是没写过诗,其实很多大家的笔墨中都有狗的身影。
陶渊明写过“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李白写过“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俄国诗人叶赛宁的《狗之歌》。
二、作者介绍叶赛宁于1895年出生在俄国梁赞省的一个农民家庭,不满3周岁的时候就被寄养到外祖母家,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
其间,外祖母对他讲述的许多民间故事,对诗人创作才能的发挥有着深刻的影响。
叶赛宁15岁开始写诗,他的诗富有浓郁的大自然气息,把读者带到了俄罗斯乡村大自然的自由广阔天地,那里有“眼睛会说话”的白桦树,有绿茵茵的草原和白色的羊群,有闪着银光的河流……在俄罗斯诗坛上,叶赛宁一开始就被公认为“大自然的歌手”。
叶赛宁爱花草树木,视动物为朋友:他爱自然界的一切。
三、鉴赏诗歌1.了解了作者和创作背景,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诗歌,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大家注意字音。
2.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不限制大家的思想,下面的时间大家自由诵读诗歌,可以和同桌相互交流试着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生朗读,同桌提意见。
4.品读诗歌当我们朗读时有抑扬顿挫,轻重缓和,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在表达诗歌中的情感。
至于谁是谁非,就让我们一起来带着问题品读诗歌。
利用批注的方式小组间共同学习交流。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狗之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路《狗之歌》选自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阅读”版块,是俄罗斯的民族诗人和时代歌手叶赛宁的代表作。
这首诗讲述了一条母狗在一天内生下七条狗崽,并痛失幼子,思念幼子却遭到人们奚落凌辱的悲惨遭遇,叙述中处处充满了悲悯之情。
学习此诗,一方面“自主探究,品词悟情”,另一方面“小组竞赛,奖‘爱之花’”。
请学生选取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先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以品评,体悟母狗的深情和悲情;感受诗人的悲悯和爱的情怀,学会用悲悯和爱的情怀去生活和关注世界。
在教学中穿插巴勃鲁·耶鲁达的《夜》、海子的《诗人叶赛宁》、冰心的“爱与同情”语段、泰戈尔的诗句等,帮助学生理解叶赛宁悲悯和爱的情怀。
本课例拓展环节围绕新闻事件“米脂县三中学生遇袭案”设置了“说写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思维和写作训练,创建一个高效、实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使学生喜于阅读、乐于写作。
米脂三中惨案,强烈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很多学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于是一首首饱含情思的诗歌从学生的笔尖流泻出来,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陶冶和思想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我所执教的班级是高二理科班,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较扎实,思维较敏捷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量的诗歌阅读积累,具备了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及创作风格品评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研读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和主要意象,品词悟情,理解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
(三)核心素养培养1、感受诗人的悲悯和爱的情怀,学会用悲悯和爱的情怀去生活和关注世界。
四、教学重难点1、研读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和主要意象,品词悟情,理解诗歌的丰富情感。
2、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及创作风格品评诗歌,体味诗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感受作者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和悲悯情怀。
《狗之歌》学案自学指导一、“抒情诗”的写作有多种方式,《狗之歌》就是一首通过“叙事”来完成“抒情”的作品,它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诗人没有介入故事之中,而是保持了一种情感的克制。
阅读此诗,首先要把握这个故事的脉络:从早晨到晚上,一只母狗生下了一窝狗崽又失去了它们。
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叙事,诗人并没有交代一切,比如“主人”为什么要丢弃小狗,小狗的命运如何等。
这些故意省略的部分,读者可以从诗中的一些细节中猜想出来。
主人“愁眉不展”,这或许暗示了生活的艰难;母狗一直追到“尚未冰封的水面”,则暗示小狗已被主人溺死。
诗人省略这些环节,为的是将笔墨集中在描摹母狗的情态上,像描写一个人那样,从心理层面展现它的深情和悲痛。
三、在这首诗中,还应关注的是它精妙的意象。
融成水滴的雪花,涟漪泛起的水面,还有接纳一切的雪地,营造出诗意的氛围,俄罗斯大地的寒冷、严酷和温情得到有效表达。
至于“茅屋上空的弯月”,被母狗误认为自己的狗崽,更是传神的一笔。
金色的弯月孤零零悬在半空,加上母狗哀伤的吠叫,构成了一幅凄清、哀婉的画面。
参考资料一、关于叶赛宁(王守仁)叶赛宁(1895—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
生于梁赞州康斯坦丁诺沃村(现名叶赛宁诺村)一农民家庭。
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
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
对于十月革命,他表示欢迎。
第一本诗集《扫墓日》于1916年出版,其中有优美的风景诗,也有带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诗。
十月革命后曾创作过歌颂革命与革命领袖的诗篇,如《同志》(1917)、《宇宙的鼓手》(1918)、《列宁》(1924)、《大地的船长》(1925)等。
他曾受到颓废文人的包围,迷恋过形式主义,一度成为意象派诗人。
组诗《小酒馆的莫斯科》(1921~1924)以莫斯科小酒馆为题材,美化流浪者与无赖汉的颓废情绪。
1924至1925年是他创作上新的高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