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诗词诵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鄂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4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文章教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欣赏《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这首古体诗。
2.理解并分析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意境。
3.掌握古体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掌握古体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1.课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2.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导入】1.用图片展示秋夜的景色,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情感。
2.给学生播放一段秋天的音乐,营造出诗歌的氛围。
【理解诗歌】1.读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让学生注意诗歌的表达形式和意象。
2.解读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诗歌的主旨,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分析古体诗】1.介绍古体诗的基本特点,如字数、格律、韵律等。
2.指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格律和押韵规律。
3.让学生尝试仿写这首诗,体验古体诗的写作过程。
【创作实践】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秋夜的感受,写一首自己的古体诗。
2.让学生交换作品,并进行互评互改。
3.选取几篇优秀的作品进行诵读和赏析。
【拓展延伸】1.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优秀的古体诗,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特点。
2.指导学生分析古体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古体诗创作,并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
五、课堂总结1.复习课上的重点内容,确保学生掌握了诗歌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展示学生的诗歌创作成果,并进行集体点评。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教案【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使学生能够了解秋天的美景,并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能够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感受。
3. 引导学生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并了解到诗歌是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
【教学重点】1. 学习理解这两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2. 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如节奏、押韵和形象语言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美景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旧时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学习写作诗歌的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先阅读并理解这两首诗歌,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课堂讲解的重点。
2. 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好纸和笔,用于写作自己的诗歌。
【教学过程】【导入】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秋天的景色和感受,并提问:你们对秋天的第一印象是什么?2. 教师呈现这两首诗歌的标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请问这两首诗是描写什么的?请大家猜猜。
【呈现】1. 教师通过投影或手写的方式呈现这两首诗歌,全诵一遍,然后再请一名学生读诗。
2. 教师讲解每一句诗的意思,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帮助学生理解每一个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阅读理解】1. 学生个人或分组阅读这两首诗歌,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答疑,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
【诗歌分析】1. 教师针对这两首诗歌的诗歌形式、用词特点、意境和情感进行详细分析,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2.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押韵和韵律,解读其中的意象和寓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首诗。
【作文创作】1. 教师布置作文任务:请你们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为题,写一首自己的诗。
2.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作文创作,并在课堂上交流和分享。
3.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互相修改和改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课堂总结】1. 教师请几名学生分别朗读出自己创作的诗歌,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
小学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精品教案设计三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以北宋被金兵攻陷,中原被占,两位皇帝被擒,南宋皇帝在建都这段历史为背景所写的。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精品教案设计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语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忧国、爱民思想;体会诗的韵律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表现力。
2.使学生认会两个二类生字,会写2个一类生字。
3.读古诗,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4.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学会新词新字,使学生感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查找作者的资料和古诗的背景。
教学时数:一课时。
基础知识:岳(yuè)(五岳)(岳父)(岳母)教学过程:一、朗诵古诗,感悟诗歌形象美。
1.读通全诗,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准确了再读几遍。
达到这个要求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再播放音频资料,再师生共读。
2.结合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蕴涵诗中的思想感情。
质疑问难,重点解答诗人“感”什么,为什么“感”。
这是爱国诗。
1192年,陆游虽退居家中但不忘国家人民,诗中寄托了他对沦陷区内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南宋小朝廷饱含愤怒的强烈控诉。
教学时相机穿插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填补认识上的空白,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书中所给的图片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句精练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2.原文与诗意比较朗读。
结合作者的遭遇介绍,告知学生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诗歌最突出的主题是表现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让学生课外合作收集陆游的爱国诗,进行编报等相关语文活动。
延伸课外再读诗,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文的意境。
(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描绘,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秋夜美景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快乐,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意境解读。
(2)通过诗文描绘,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准备生字词的教学材料。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查找生字词的意思。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秋夜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提问学生对秋夜的感受,引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
2. 诗文朗读与背诵:(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跟读,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3. 生字词学习:(1)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
(2)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3)教师布置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 诗文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意境,解读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课堂讨论。
5. 课堂小结:(2)学生做好笔记,巩固学习成果。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 运用诗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秋夜的短文。
3. 思考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与其他描写秋夜的诗句,如《静夜思》、《秋夜曲》等,探讨不同诗人对秋夜的不同感受和描绘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鄂教版教学过程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师: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撷取其中最耀眼的一颗,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1.板书:宋陆游2.介绍背景。
师:陆游,一位我们并不陌生的诗人,他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马上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那份至死不渝的爱。
师:我们来看他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这首诗就是——《示儿》,我们一起来背一遍: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一首《示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那颗爱国的心,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板书课题)一起走进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那悲愤而又充满着希望、无奈而又充满着激情的心灵,一齐来把课题读一遍。
4.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5.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为什么?(引导学生明确:感,感想、感受、感慨。
)6. 读到这个诗题,我想你的心中一定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你想问什么?预设:诗人为什么那么早就起来了?他是因为什么而睡不着?诗人为什么心里会感到一阵凉意?诗人因什么而伤感?7.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1.谁来读读这首诗?(相机评价)2.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一种音律、节奏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力求将这首诗读通、读顺,并把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读出来。
3.好,相信同学们已做好充足的准备,现在我想请男生出来读读这首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共含1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赠汪伦》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
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1、回忆学法,揭示课题。
(1)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出示学法: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2)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方法来学习三首诗,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2、指导学习《赠汪伦》。
(1)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逐句理解.理解第1句。
“将放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
理解第2句。
“踏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然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
这两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理解第3句。
“千尺”是虚指,极言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
理解第4句。
“不及”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
第3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绿园区民主小学李慧慧【教材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选自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诗诵读、理解和赏析能力。
已经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教学设想】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进行重点讲授,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浩如烟海,诗人灿若繁星。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再走近一位诗人,他就是宋代的——陆游。
根据你查找的资料,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
陆游三岁时,家乡即为金人所占,从小饱受战乱之苦。
面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他立志“一寸丹心唯报国”,一生主张抗金,为民请命。
但因政府昏庸,他屡遭贬黜,壮志难酬。
1192年。
68岁的陆游罢归山阴已经四年了,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没有让老人的心平静下来,他心系沦陷区的骨肉同胞,忧愤难当,写下了许多感人的诗篇。
三、解诗题就在这深秋的夜晚,内心的煎熬使这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睡,将晓时分,诗人步出篱门,凉风更添惆怅。
他仰天长啸,向金兵铁蹄下的百姓发出了慨然长叹,写下了这震铄古今的名句。
四、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文,读准节奏。
2、结合书下注释和你查找的资料,理解诗的内容,可以自学,也可以合作学习,还可以找老师交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满江红》片段,介绍写作背景。
2.板书诗人陆游及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题并释题。
二、初读古诗,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读准节奏,注意停顿。
2.点学生读并正音。
3.齐读古诗,一定要读准停顿。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借助注释,同桌两人互相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交流,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3.其他学生补充。
师:“三万里河东入海”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河咆哮着,奔腾着向东流入了大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又让我们看到巍峨的华山高耸入云,直插云天;祖国的山河是多么壮观,我们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4.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行诗句,板书“三万里河”、“五千仞岳”。
师:黄河真有“三万里”吗?华山真有“五千仞”吗?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呢?此情此景,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5.老师范读后两句:
(1)理解“胡尘”,不仅仅指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
(2)老师引导,在金兵战马的践踏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幕?
我们仿佛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下,嗷嗷待哺的婴儿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下,到处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板书:泪尽),这是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
(3)带有感情读诗。
6.“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了整整65年,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啊!
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遗民”苦苦盼望的南宋军队来了吗?出示《示儿》,你从哪儿体会到的?你还体会到什么?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体会诗意境。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诗人。
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陆游的诗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4、《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梅花》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6、《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7、《梅花绝句》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8、《渔家傲》
东望山阴何处是。
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
扁舟何日寻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亦。
愁无寐。
鬓丝几缕茶烟里。
9、《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0、《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