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结构件及连接的疲劳强度计算原理分解
- 格式:docx
- 大小:189.58 KB
- 文档页数:16
一、 螺纹连接是利用螺纹零件构成的可拆连接,结构简单,拆装方便,适用范围广。
二、 螺纹的种类及主要参数:根据螺纹线绕行方向的不同,螺纹分为右旋和左旋,一般用右旋;根据螺纹在螺杆轴向剖面上的形状的不同,分为三角螺纹、矩形螺纹、梯形螺纹、锯齿形螺纹和管螺纹;螺纹又分为内螺纹和外螺纹,二者旋合组成螺纹副或称螺旋副;根据母体的形状分为圆柱螺纹和圆锥螺纹。
圆柱螺纹的主要参数d (D )螺纹大径,是螺纹的公称直径如M8表示d=8mm ;d 1(D 1)螺纹小径,常用于计算螺纹强度;d 2(D 2)螺纹中径,用于计算效率、升角、自锁的基准。
(外螺纹各直径用小写字母表示,内螺纹各直径用大写字母表示);p 螺距,螺纹上相邻两牙对应点轴向距离;n 线数,沿一条螺纹线形成的螺纹,成为单线螺纹,沿两条、三条或多条螺纹线形成的螺纹,成文双线、三线或多线螺纹;s 导程,任一点沿同一条螺纹线转一周的轴向位移,s=np ;ψ螺纹的螺旋升角,在中径圆柱面上螺旋线的切线与垂直于螺纹轴线的平面间的夹角,即22tan s np d d ψππ==;α牙形角,β牙形斜角,在对称牙形中2αβ=;h 工作高度,三、1. 三角螺纹的牙形角260αβ==o ,因牙形斜角β大,所以当量摩擦因素大,自锁性好,主要用于连接,这种螺纹分为粗牙和细牙,一般多用粗牙螺纹。
公称直径相同时细牙螺纹的螺距较小、牙细,内经和中径较大,升角较小,因为自锁性好,对螺纹零件的强度削弱小,但磨损后易滑扣。
细牙螺纹常用于薄壁和细小零件上或承受变载、冲击振动的连接及微调装置中。
2.举行螺纹牙形为正方形,牙形斜角0β=o。
所以当量摩擦角小,效率高,用于传动;但由于制造困难,螺母和螺杆同心度差,牙根强度弱,常被梯形螺纹代替。
3.梯形螺纹的牙形角230αβ==o,与矩形螺纹相比,效率略低,但牙根强度较高,易于制造,在螺旋传动中应用较为普遍。
4.锯齿形螺纹工作边的牙形斜角3β=o,传动效率高,便于加工,非工作边的牙形斜角30β=o。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疲劳强度疲劳强度:机械零件,如轴、齿轮、轴承、叶片、弹簧等,在工作过程中各点的应力随时间作周期性的变化,这种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应力称为交变应力(也称循环应力)。
在交变应力的作用下,虽然零件所承受的应力低于材料的屈服点,但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后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完全断裂的现象称为金属的疲劳。
疲劳强度是指金属材料在无限多次交变载荷作用下而不破坏的最大应力称为疲劳强度或疲劳极限。
实际上,金属材料并不可能作无限多次交变载荷试验。
一般试验时规定,钢在经受107次、非铁(有色)金属材料经受108次交变载荷作用时不产生断裂时的最大应力称为疲劳强度。
疲劳破坏是机械零件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在机械零件失效中大约有80%以上属于疲劳破坏,而且疲劳破坏前没有明显的变形,所以疲劳破坏经常造成重大事故,所以对于轴、齿轮、轴承、叶片、弹簧等承受交变载荷的零件要选择疲劳强度较好的材料来制造。
148第6章 结构件及连接的疲劳强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重机械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对起重机械的工作级别要求越来越高。
《起重机设计规范》GB/T 3811-2008规定,应计算构件及连接的抗疲劳强度。
对于结构疲劳强度计算,常采用应力比法和应力幅法,本章仅介绍起重机械常用的应力比法。
6.1 循环作用的载荷和应力起重机的作业是循环往复的,其钢结构或连接必然承受循环交变作用的载荷,在结构或连接中产生的应力是变幅循环应力,如图6-1所示。
起重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结构或连接中某点的循环应力也是变幅循环应力。
起重机工作过程中每个工作循环中应力的变化都是随机的,难以用实验的方法确定其构件或连接的抗疲劳强度。
然而,其结构或连接在等应力比的变幅循环或等幅应力循环作用下的疲劳强度是可以用实验的方法确定的,对于起重机构件或连接的疲劳强度可以用循环记数法计算出整个循环应力中的各应力循环参数,将其转化为等应力比的变幅循环应力或转化为等平均应力的等幅循环应力。
最后,采用累积损伤理论来计算构件或连接的抗疲劳强度。
6.1.1 循环应力的特征参数 (1) 最大应力一个循环中峰值和谷值两极值应力中绝对值最大的应力,用max σ表示。
(2) 最小应力一个循环中峰值和谷值两极值应力中绝对值最小的应力,用min σ表示。
(3) 整个工作循环中最大应力值构件或连接整个工作循环中最大应力的数值,用max ˆσ表示。
(4) 应力循环特性值一个循环中最小应力与最大应力的比值,用minmaxr σσ=表示。
(5) 循环应力的应力幅一个循环中最大的应力与最小的应力的差的绝对值,用σ∆表示。
149,r i i N σ-曲线max min max (1)r σσσσ∆=-=-(6) 应力半幅一个循环中最大的应力与最小的应力的差的绝对值的一半,用a σ来表示。
max min /2a σσσ=-(7) 应力循环的平均值一个循环中最大的应力与最小的应力的和的平均值,用m σ表示。
第六章绞车钢丝绳及连接装置第一节钢丝绳的结构和选用一、绞车钢丝绳的结构及常用规格钢丝绳是由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多根钢丝捻制成股,然后再由若干股绕绳心捻制成螺旋形状的钢丝绳。
在由钢丝捻成绳时,一般有股芯,股芯可以由不同断面形状的钢丝组成;在由绳股捻制成绳时要有绳芯,绳芯分金属绳芯和纤维绳芯两种,金属绳芯由钢丝组成,纤维绳芯常采用黄麻制成,但也有使用剑麻的,因我国剑麻极少,所以一般未用,但剑麻制成的绳芯具有较大的抗挤压和抗损坏性能。
目前,我国已开始研究和采用合成纤维绳芯。
钢丝绳使用过程中,绳芯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支持绳股,保持钢丝绳的断面形状,减少钢丝的挤压和变形,而且还可降低绳股间钢丝的接触应力;在钢丝绳弯曲时,允许绳间和钢丝间有相对移动,以缓和弯曲应力,使钢丝绳富有弹性;由于可贮存润滑油,可预防钢丝绳内部钢丝锈蚀并减少钢丝间摩擦。
捻制钢丝绳的钢丝,为优质碳素结构圆钢冷拔而成的,直径一般为0.4~4mm,直径过细或过粗都不利于钢丝绳的使用,过细则易磨损,过粗则难以保证抗弯疲劳性能,钢丝绳的抗拉强度一般为1 400~2 000 MPa。
倾斜井巷提升绞车一般用1 470~1 870 MPa的几种钢丝绳,钢丝的抗拉强度越大,同样直径的钢丝绳可以承受的载荷越大,但其弯曲疲劳性能就有所降低。
为了增加钢丝绳的抗腐蚀能力,钢丝表面可以镀锌,用镀锌钢丝制造的钢丝绳称镀锌钢丝绳,未镀锌的钢丝制造的钢丝绳称为光面钢丝绳。
钢丝绳一般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一)按捻制方向分(1)按绳一股两者关系分右捻钢丝绳:绳中各股按右螺旋方向捻制成绳,记号Z。
左捻钢丝绳:绳中各股按左螺旋方向捻制成绳,记号S。
(2)按绳一股一丝三者关系分同向捻(顺捻)钢丝绳:钢丝在股中的捻向与股在绳中的捻向相同。
交互捻(逆捻)钢丝绳:钢丝在股中的捻向与股在绳中的捻向相反。
钢丝绳的捻向如图6—1所示。
(a)右交互捻;(b)左交互捻;(c)右同向捻;(d)左同向捻(二)按股内不同层钢丝与钢丝接触方式分(1)点接触钢丝绳:股内相邻层间的钢丝成点接触,一般是由直径相同的钢丝捻制制而成(常说的普通钢丝绳),如图6—2所示,因为钢丝间接触面积很小,所以接触应力很大,因此使用寿命短。
组合式大型压力机横梁强度刚度分析提纲: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4 论文结构第二章:组合式大型压力机的横梁结构2.1 横梁的结构及组成部分2.2 横梁的工作原理2.3 横梁的应力状态分析第三章:横梁的强度计算3.1 横梁的受力分析3.2 横梁的静力学计算3.3 横梁的疲劳强度计算第四章:横梁的刚度计算4.1 横梁刚度计算的基本方法4.2 横梁的刚度计算分析4.3 横梁的刚度检验第五章:实验研究5.1 实验设计5.2 实验方法5.3 实验结果分析第六章:总结与展望6.1 研究成果总结6.2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6.3 研究的创新点6.4 展望未来工作方向和挑战参考文献附录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大型压力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组合式大型压力机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组合式大型压力机由多个单元组合而成,能够完成多种不同的成型工艺。
而组合式大型压力机横梁作为该机器的重要结构组件,在承受压力和应力的同时,也要保证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
因此,针对组合式大型压力机横梁的强度和刚度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对于大型压力机横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横梁结构的设计、强度分析、刚度分析、疲劳寿命预测和试验验证等。
在结构设计方面,国外已经采用了许多新型设计方案和材料,如采用复合材料制造横梁、采用双层结构设计等。
在强度分析方面,主要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强度计算。
在刚度分析方面,主要采用模态分析和振动实验的方法进行刚度验证。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本文旨在通过对组合式大型压力机横梁的强度和刚度分析,为其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组合式大型压力机横梁结构的分析、横梁的强度计算、横梁的刚度计算、实验研究和相关技术探索等。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有限元分析、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等。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在结构件疲劳寿命分析方法方面国内外的发展状况,重点讲解了结构件寿命疲劳分析方法中的名义应力法、局部应力应变法、应力应变场强度法四大方法的估算原理。
疲劳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研究分支,自Wohler将疲劳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至今,疲劳研究仍有方兴未艾之势,材料疲劳的真正机理与对其的科学描述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是疲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疲劳研究史可以看到疲劳寿命分析方法的研究伴随着整个历史。
金属疲劳的最初研究是一位德国矿业工程帅风W.A.J.A1bert在1829年前后完成的。
他对用铁制作的矿山升降机链条进行了反复加载试验,以校验其可靠性。
1843年,英国铁路工程师W.J.M.Rankine对疲劳断裂的不同特征有了认识,并注意到机器部件存在应力集中的危险性。
1852年-1869年期间,Wohler对疲劳破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发现由钢制作的车轴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其强度人大低于它们的静载强度,提出利用S-N 曲线来描述疲劳行为的方法,并是提出了疲劳“耐久极限”这个概念。
1874年,德国工程师H.Gerber开始研究疲劳设计方法,提出了考虑平均应力影响的疲劳寿命计算方法。
Goodman讨论了类似的问题。
1910年,O.H.Basquin提出了描述金属S-N曲线的经验规律,指出:应力对疲劳循环数的双对数图在很大的应力范围内表现为线性关系。
Bairstow通过多级循环试验和测量滞后回线,给出了有关形变滞后的研究结果,并指出形变滞后与疲劳破坏的关系。
1929年B.P.Haigh研究缺口敏感性。
1937年H.Neuber指出缺口根部区域内的平均应力比峰值应力更能代表受载的严重程度。
1945年M.A.Miner 在J.V.Palmgren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疲劳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L.F.Coffin和S.S.Manson各自独立提出了塑性应变幅和疲劳寿命之间的经验关系,即Coffin—Manson公式,随后形成了局部应力应变法。
148第6章 结构件及连接的疲劳强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重机械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对起重机械的工作级别要求越来越高。
《起重机设计规范》GB/T 3811-2008规定,应计算构件及连接的抗疲劳强度。
对于结构疲劳强度计算,常采用应力比法和应力幅法,本章仅介绍起重机械常用的应力比法。
6.1 循环作用的载荷和应力起重机的作业是循环往复的,其钢结构或连接必然承受循环交变作用的载荷,在结构或连接中产生的应力是变幅循环应力,如图6-1所示。
起重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结构或连接中某点的循环应力也是变幅循环应力。
起重机工作过程中每个工作循环中应力的变化都是随机的,难以用实验的方法确定其构件或连接的抗疲劳强度。
然而,其结构或连接在等应力比的变幅循环或等幅应力循环作用下的疲劳强度是可以用实验的方法确定的,对于起重机构件或连接的疲劳强度可以用循环记数法计算出整个循环应力中的各应力循环参数,将其转化为等应力比的变幅循环应力或转化为等平均应力的等幅循环应力。
最后,采用累积损伤理论来计算构件或连接的抗疲劳强度。
6.1.1 循环应力的特征参数 (1) 最大应力一个循环中峰值和谷值两极值应力中绝对值最大的应力,用max σ表示。
(2) 最小应力一个循环中峰值和谷值两极值应力中绝对值最小的应力,用min σ表示。
(3) 整个工作循环中最大应力值构件或连接整个工作循环中最大应力的数值,用max ˆσ表示。
(4) 应力循环特性值一个循环中最小应力与最大应力的比值,用minmaxr σσ=表示。
(5) 循环应力的应力幅一个循环中最大的应力与最小的应力的差的绝对值,用σ∆表示。
149,r i i N σ-曲线max min max (1)r σσσσ∆=-=-(6) 应力半幅一个循环中最大的应力与最小的应力的差的绝对值的一半,用a σ来表示。
max min /2a σσσ=-(7) 应力循环的平均值一个循环中最大的应力与最小的应力的和的平均值,用m σ表示。
《机械设计基础》目录第一章绪论1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12 机械设计的发展历程13 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及应用领域第二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1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211 功能满足原则212 可靠性原则213 经济性原则214 安全性原则22 机械设计的方法221 传统设计方法222 现代设计方法223 创新设计方法第三章机械零件的强度31 材料的力学性能311 拉伸试验与应力应变曲线312 硬度313 冲击韧性314 疲劳强度32 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321 疲劳曲线和疲劳极限322 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因素323 稳定变应力下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324 不稳定变应力下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第四章摩擦、磨损及润滑41 摩擦的种类及特性411 干摩擦412 边界摩擦413 流体摩擦414 混合摩擦42 磨损的类型及机理421 粘着磨损422 磨粒磨损423 疲劳磨损424 腐蚀磨损43 润滑的作用及润滑剂的选择431 润滑的作用432 润滑剂的种类433 润滑剂的选择第五章螺纹连接51 螺纹的类型和特点511 螺纹的分类512 普通螺纹的主要参数52 螺纹连接的类型和标准连接件521 螺纹连接的类型522 标准连接件53 螺纹连接的预紧和防松531 预紧的目的和方法532 防松的原理和方法54 螺纹连接的强度计算541 松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542 紧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第六章键、花键和销连接61 键连接611 平键连接612 半圆键连接613 楔键连接614 切向键连接62 花键连接621 花键连接的类型和特点622 花键连接的强度计算63 销连接631 销的类型和用途632 销连接的强度计算第七章带传动71 带传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711 平带传动712 V 带传动713 同步带传动72 V 带和带轮721 V 带的结构和标准722 带轮的结构和材料73 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731 带传动中的力分析732 带的应力分析733 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74 带传动的设计计算741 设计准则和原始数据742 设计计算的内容和步骤第八章链传动81 链传动的类型和特点811 滚子链传动812 齿形链传动82 链条和链轮821 链条的结构和标准822 链轮的结构和材料83 链传动的运动特性和受力分析831 链传动的运动不均匀性832 链传动的受力分析84 链传动的设计计算841 设计准则和原始数据842 设计计算的内容和步骤第九章齿轮传动91 齿轮传动的类型和特点911 圆柱齿轮传动912 锥齿轮传动913 蜗杆蜗轮传动92 齿轮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921 轮齿的失效形式922 设计准则93 齿轮的材料和热处理931 齿轮常用材料932 齿轮的热处理94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941 受力分析942 强度计算95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951 受力分析952 强度计算96 锥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961 受力分析962 强度计算97 蜗杆蜗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971 受力分析972 强度计算第十章蜗杆传动101 蜗杆传动的类型和特点102 蜗杆和蜗轮的结构103 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104 蜗杆传动的材料和热处理105 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106 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和热平衡计算第十一章轴111 轴的分类和材料1111 轴的分类1112 轴的材料112 轴的结构设计1121 轴上零件的定位和固定1122 轴的结构工艺性113 轴的强度计算1131 按扭转强度计算1132 按弯扭合成强度计算1133 轴的疲劳强度校核第十二章滑动轴承121 滑动轴承的类型和结构1211 整体式滑动轴承1212 剖分式滑动轴承1213 调心式滑动轴承122 滑动轴承的材料1221 金属材料1222 非金属材料123 滑动轴承的润滑1231 润滑剂的选择1232 润滑方式124 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第十三章滚动轴承131 滚动轴承的类型和特点1311 滚动轴承的分类1312 滚动轴承的特点132 滚动轴承的代号1321 基本代号1322 前置代号和后置代号133 滚动轴承的选择1331 类型选择1332 尺寸选择134 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1341 轴承的固定1342 轴承的配合1343 轴承的装拆1344 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第十四章联轴器和离合器141 联轴器1411 联轴器的类型和特点1412 联轴器的选择142 离合器1421 离合器的类型和特点1422 离合器的选择第十五章弹簧151 弹簧的类型和特点152 弹簧的材料和制造153 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设计计算第十六章机械系统设计161 机械系统设计的任务和过程162 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163 机械系统的执行系统设计164 机械系统的传动系统设计165 机械系统的支承系统设计第十七章机械设计中的创新思维171 创新思维的概念和特点172 创新思维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173 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和途径第十八章机械设计实例分析181 简单机械装置的设计实例182 复杂机械系统的设计实例183 设计实例中的经验教训和改进方向。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思考题及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绪论思考题1.1钢筋混凝土梁破坏时的特点是:受拉钢筋屈服,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破坏前变形较大,有明显预兆,属于延性破坏类型。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利用混凝土的抗压能力较强而抗拉能力很弱,钢筋的抗拉能力很强的特点,用混凝土主要承受梁中和轴以上受压区的压力,钢筋主要承受中和轴以下受拉区的拉力,即使受拉区的混凝土开裂后梁还能继续承受相当大的荷载,直到受拉钢筋达到屈服强度以后,荷载再略有增加,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梁才破坏。
由于混凝土硬化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产生了良好的粘结力,且钢筋与混凝土两种材料的温度线膨胀系数十分接近,当温度变化时,不致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而破坏二者之间的粘结,从而保证了钢筋和混凝土的协同工作。
1.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点有:1)经济性好,材料性能得到合理利用;2)可模性好;3)耐久性和耐火性好,维护费用低;4)整体性好,且通过合适的配筋,可获得较好的延性;5)刚度大,阻尼大;6)就地取材。
缺点有:1)自重大;2)抗裂性差;3)承载力有限;4)施工复杂;5)加固困难。
1.3本课程主要内容分为“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和“混凝土结构设计”两部分。
前者主要讲述各种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截面设计计算方法和构造等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属于专业基础课内容;后者主要讲述梁板结构、单层厂房、多层和高层房屋、公路桥梁等的结构设计,属于专业课内容。
学习本课程要注意以下问题:1)加强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并注意扩大知识面;2)突出重点,并注意难点的学习;3)深刻理解重要的概念,熟练掌握设计计算的基本功,切忌死记硬背。
第2章混凝土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思考题2.1①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 cu,k是根据以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为标准试件,在(20±3)℃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潮湿空气中养护28d,按照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立方体抗压强度确定的。
第6章结构件及连接的疲劳强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重机械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对起重机械的工作级别要求越来越高。
《起重机设计规范》GB/T 3811-2008规定,应计算构件及连接的抗疲劳强度。
对于结构疲劳强度计算,常采用应力比法和应力幅法,本章仅介绍起重机械常用的应力比法。
6.1 循环作用的载荷和应力起重机的作业是循环往复的,其钢结构或连接必然承受循环交变作用的载荷,在结构或连接中产生的应力是变幅循环应力,如图6-1所示。
起重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结构或连接中某点的循环应力也是变幅循环应力。
起重机工作过程中每个工作循环中应力的变化都是随机的,难以用实验的方法确定其构件或连接的抗疲劳强度。
然而,其结构或连接在等应力比的变幅循环或等幅应力循环作用下的疲劳强度是可以用实验的方法确定的,对于起重机构件或连接的疲劳强度可以用循环记数法计算出整个循环应力中的各应力循环参数,将其转化为等应力比的变幅循环应力或转化为等平均应力的等幅循环应力。
最后,采用累积损伤理论来计算构件或连接的抗疲劳强度。
6.1.1 循环应力的特征参数(1) 最大应力一个循环中峰值和谷值两极值应力中绝对值最大的应力,用c max表示。
(2) 最小应力一个循环中峰值和谷值两极值应力中绝对值最小的应力,用c min表示。
(3) 整个工作循环中最大应力值构件或连接整个工作循环中最大应力的数值,用:?max表示。
(4) 应力循环特性值一个循环中最小应力与最大应力的比值,用r二三皿表示。
□max(5) 循环应力的应力幅一个循环中最大的应力与最小的应力的差的绝对值,用二表示。
(6)应力半幅一个循环中最大的应力与最小的应力的差的绝对值的一半,用(7)应力循环的平均值一个循环中最大的应力与最小的应力的和的平均值,用max :min)/2 r ) :max /2:二m 表示。
6.1.2 应力循环特性值的计算构件或连接单独或同时承受正应力 与最小应力比值称为循环特性值,用r x -、x min : xmaxry、_ y min 、- y max「xy —可 xym in /可xy max匚X 、二y )和剪应力(.xy )作用,其最大应力 ry 、「xy 表示,按式(6-1 )计算。
(6-1)式中: ◎ x max 、口 y max 、忑 xy max —构件(或连接)在疲劳计算点上的绝对值最大正应力和 绝对值最大剪应力值,N / mm 2;二xmin 、二y min、 - xymi n —应力循环特性中与 二xmax 、二ymax 、- xy max 相对应的同一■疲劳计算点上的一组应力值,N / mm 2;计算应力循环特性值 「(「X 、「y 、「xy )时,最小应力和最大应力应带各自正负号,拉6.1.3 疲劳强度许用应力疲劳强度许用应力是通过标准试件的疲劳 试验获取的。
试验时,对一批标准试件施加不同 量值的等幅循环载荷,得到各试件破坏时的对应 循环数N 。
以对称应力循环应力(疲劳应力循环 特性「=_1)的最大拉应力;「max 为纵坐标、破坏时循环数N 为横坐标,将试验结果绘成二-N 曲 线如图所示,或称S-N 曲线,此曲线表示了材 料的疲劳强度与寿命的关系。
由曲线可知,随着 最大拉应力二max 减小,应力循环次数 N 增加。
当减小到某一值时, N 可以无限增加。
对于试 件取N =2 106次时的应力作为材料疲劳极限。
以「二-1的对称应力循环试验得到的含有90緬靠度的疲劳极限除以安全系数,得到疲劳-min |/ 2J — M 曲线强度许用应力值6.2 结构及其连接的工作级别结构及其连接的工作级别是结构设计计算的重要依据,也作为一项技术参数提供给用户。
用户可以按实际使用条件正确的选择或预定机械产品。
一个好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使用条件,进行疲劳强度校核,在安全和寿命方面才有可能较为接近实际的要求。
结构的工作级别与结构的应力状态(名义应力谱系数)和使用等级(应力循环次数)有关。
结构件的应力状态和使用等级是依据起重机械的载荷状态和工作循环次数确定的,结构的工作级别与起重机械工作级别不一定相同,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6.2.1 使用等级结构件的使用时间,用该结构件的应力循环次数来表示。
一个应力循环是指应力从通过应力循环的平均值匚m时起至该应力同方向再次通过应力循环的平均值匚m时为止的一个连续过程。
图6-1表示的是应力循环的时间应力变化过程。
结构件总使用时间是指在其设计预期寿命期内,即从开始使用起到该结构件报废为止的期间内,该结构件发生的总的应力循环次数。
结构中应力变化的频繁程度,以其在设计寿命期内达到的总应力循环次数n表征。
结构件的使用等级按完成的总工作循环次数n的不同,分为11个使用等级,分别以代号B0,B1……B10表示,见表6-1。
代号总应力循环数n代号总应力循环数nB0n <1.6X 104B6 5 X 10〉n 兰1X 106B1 1.6X 104£n 兰3.2 X 104B71X 106< n 兰 2 X 106B2 3.2 X 10 £n <6.3 X 10B82X 10 c n 兰4X 10B3 3.2 X 104c n 兰 1.25 X 105B94X 106c n 兰8X 106B4 1.25 X 105c n 兰2.5 X 105B108X 1o6< nB5 2.5 X 105£n 兰5 X 105---------6.2.2 应力状态应力状态是用来表明结构件中应力或部分应力达到最大的情况。
当结构件中应力或部分应力达到最大的情况不明时,应与用户协商,根据用途按表6-2确定应力状态。
当载荷情况已知时,应按下式计算实际应力谱K s,再按表6-2选取接近且较大的名义应力谱系数值来确定应力状态。
结构件的应力谱,是表明在总使用时间内在它上面发生的应力大小及这些应力循环次数的情况。
每一个应力谱对应有一个应力谱系数K s。
(6-2 )式中:K s —结构件应力谱的计算值;n i —该结构件发生的不同应力相应的应力循环数,n i 二n i ,n 2,n 3 n n ;nn T —结构件总的应力循环数,nT ' n i = n i * n 2亠—亠nn ; i 土G —该结构件在工作时间内发生的不同应力, G 「「1,二,6……二n ;二max —为应力 二1,二2,二3 ........ -n 中的最大应力;c —指数。
与有关材料的性能、结构件的种类、形状和尺寸、表面粗糙度以及腐 蚀程度等有关,由实验得出。
然后按表6-2可以确定该结构件或机械零件的应力谱系数和相应的应力状态。
表6-2 结构件应力状态和应力谱系数应力状态 S1S2S3 S4 应力谱系数K P0< K P< 0.1250.125 < K P< 0.250.25 < K P< 0.50.5 < K P< 16.2.3 结构件的工作级别划分根据结构件的使用等级和应力状态,结构件工作级别划分为 E1〜E8共8个级别,见表 6-3。
应力状 态级别 使用等级 B0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B10 S1 E1 E1 E1 E1 E2 E3 E4 E5 E6 E7 E8 S2 E1 E1 E1 E2 E3 E4 E5 E6 E7 E8 E8 S3E1 E1 E2 E3 E4 E5 E6 E7 E8 E8 E8 S4E1E2E3E4E5E6E7E8E8E8E8展开后, (6-2 )式变为:(6-3)•匹(三门I 川亡(1)c“TmaxH r 、- max"-'maxE "-'max6.3 疲劳极限6.3.1等幅循环应力作用下的疲劳极限对试件施加同一应力循环特性值r 、不同最大应力O max, i 的等幅循环应力,得出试件破坏时对应 的应力循环数 N i 。
这时的最大应力o max,i 称为疲劳 强度,以5,i表示。
通过足够数量的试验,可得到 "硏」—N j 曲线”(见图6-2 )。
曲线的函数式为:G : N -C( 6-4) 式中:m —指数,焊接结构可取 3或5,非焊接结构可取5或6;N i —应力作用的循环次数;C 一常数。
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很多:连接形式、尺寸大小、以N i =N ° =2咱06为基本循环数,则对应的<l r,i,称为疲劳极限。
任一循环次N i 下的图6-2 O r J -N i 曲线形状以及焊接过程、焊后处理等。
疲劳强度为:(6-5)式中:k N 寿叩系数;K N —循环次数比K N 二Ni.No 。
当等幅循环应力为对称循环应力时,其应力比为 r =-1,则oy i 表示为o'_J ,i;当等幅循环应力为脉动循环应力时,应力比为r =0,则cr r ,i 表示为矶」。
当r =-1时,以叫=N 0 =2 106为基本循环数,贝U 对应的=;:〔,称为基本疲劳 极限。
而任一循环次数N 下的疲劳强度为:(6-6 )其实,试验通常就用r =-1和r =0这两种应 力比的等幅循环应力做的,其他应力比的等幅循 环应力作用下的结果, 可通过换算求得。
在已知 二1和;"o (试验求得)前提下,在 二r 和;"m 的坐标 上同时作出 6 (抗拉强度)的点C (见图6-3)。
连接AB 线和BC 线,又知静强度极限为钢材 屈服点匚,则确定D 点,并连DE 线。
当在-1 < r < 0的范围内,任一 g 值可用图6-3「与;一-°的关系mN N o m K Nk N=— =—— ----------------------mN i N 。
g k NCT r i , kj r i ][2丽或忑式中:匚max —用绝对值,因为它有正负之分,而疲劳强度一般不带符号;—由式(6-5)算出来的▽亠经式(6-6)转换算得的;n r —疲劳强度的安全系数 1.34(许用应力法);—材料的疲劳抗力系数,1.25 ~ 1.35(极限状态法)°6.3.2不等幅循环应力作用下的疲劳极限(1)当量等幅循环应力的转换在实际工程中,作用在起重机构件或连接上的循环应力都是不等幅、随机的。
变化 复杂的循环应力,还需采用一 “样板”区段,经一些循环计数的统计方法的处理,来确 定该循环应力的 各特征数值及其频率数。
然后,采用 Miner 线性累积损伤理 论来判断是 否出现疲劳破坏。
也可将此循环应力转换为一单参数循环应力,即为等幅、等应力比的 当量循环应力(G )来验算。
例如某一构件或接头作用有n 组已经处理过的循环应力,其各组循环应力c max以;:.1,;「2,...,门,...;二表示,并一律以绝对值代人以下公式,相应的应力比以 r 1, r 2,…「,…,r n 表示,每组应力的作用次数以m, n 2,…n i ,…,n n 表示(不考虑作用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