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波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21.53 KB
- 文档页数:2
货币供给量与物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关于货币供给量与物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一、概述货币供给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界和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问题。
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加剧,而货币供应量减少则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然而,在现实经济环境中,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可能不是如此简单。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在实践中验证这种联系的经济理论和实证分析,以及相关案例分析。
二、理论分析1. 货币数量理论货币数量理论认为,总需求越大,价格就越高。
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货币供应量增加,从而增加了总需求。
货币数量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越大,通货膨胀越高。
货币数量理论最初由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发表。
2. 总需求和总供应总需求和总供应是影响物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较高的总需求通常导致物价上涨,较高的总供应通常导致物价下降。
增加货币供应量可能会导致总需求增加,但如果总供应量也增加,则物价增长率可能会下降。
另外,其他因素如生产力和成本都会影响总供应。
3.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是指货币在一定时间内的交换次数。
当人们认为经济将要好转时,他们倾向于增加消费和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可能会加快,货币乘数效应也会出现。
这意味着货币供应量和物价之间的实际关系可能会更复杂。
4. 汇率和进口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也可能导致进口商品价格的上升,这些商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国物价。
此外,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也可能通过汇率发挥作用。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通货膨胀预期可能会升高,这可能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
5. 利率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也会影响利率。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利率可能会下降,这可能会导致消费和投资增加,进而导致物价上涨。
三、实证分析1. 常见的通货膨胀模型在实践中,通货膨胀有多个预测模型。
最广泛使用的模型是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它使用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作为经济预测指标。
物价指数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研究作者:陈红玉来源:《时代金融》2012年第03期【摘要】消费者物价指数即CPI,反映居民家庭购买生活消费品和支出服务项目费用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关系着国民生活水平状况,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有重大现实的意义。
各大专家学者对物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费雪方程式以及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均指出物价与货币供应量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本文从国家统计局中取得1990-2009年的货币供应量M2以及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数据,运用单位根,协整等方法对两者进行分析研究,验证了这些理论,指出通胀现象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同时我们运用拉格朗日乘数最小二乘法检验得出,通胀率虽会受到其他因素如工资增长率的影响,但在计量统计上却并不显著。
因此,要控制我国现在的通货膨胀现象,最为关键的是需要央行采取果断的措施来控制市场中的流动性。
【关键词】CPI 货币供应量流动性偏好费雪方程式一、问题的提出物价对国民生活中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如果评选今年国内消费品市场的关键词,涨价二字可以说实至名归。
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创25个月的新高,食品价格上涨更是达到了10.1%。
不断上升的物价让人们倍感压力,刚性上涨、供需失衡、货币超发、热钱炒作,各种声音不绝于耳。
各方均在呼吁严控物价。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研究物价水平的上涨的原因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货币主义认为货币至关重要,货币供应的变动影响产量、就业和物价的变动,而且是影响这些变动的主要因素和根本原因。
弗里德曼把通货膨胀、失业、生产停滞、经济波动等简单地看做是货币这个最重要的因素所起作用的结果,凯恩斯等古典经济学家也认为物价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经典理论是否正确,在是否符合我国的实情,同时除了货币供应量之外,我国的物价水平大幅上涨,还与那些因素有关?为此,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其加以研究说明。
二、模型的设定(一)物价指数的设定与选取不同的物价指数可以反映经济生活中不同的一面。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关系研究-宏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近些年来,物价飞涨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政府,也是国内外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至2007 年起,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逐渐开始严重,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了4.8%。
2008 年,为了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更是让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当年达到5.9%。
高位的通货膨胀,蒸发了居民的财富,引发社会的。
为了抑制物价的不断攀升,2010 年动用了高强度的货币政策。
但是这种货币政策持续性并没有那么就,近两年物价不仅开始抬头上涨,还有更强烈的通胀预期。
物价问题不仅关系到民生,还关系到国家稳定性。
对于如何控制物价,很多学者都提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有人认为需求旺盛、供给不足是物价上升的主要原因;也有人认为国家政策漏洞,给炒作者提供炒物价的机会。
不管怎么样的观点,如果没有货币供应量的加大,整体物价短时间都不会迅速上涨的。
本文立足于广义货币对物价影响的角度,研究通货膨胀问题,以期能够梳理出我国货币供应量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关系。
二、模型、变量和数据为了更加清晰研究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1990 年到2012 年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度数据,在单整和Johansen 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利用Granger 因果检验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与CPI 的内在联系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在得出因果关系基础上建立向量自回归VAR 模型。
对于数据的处理上,为了使两者处于同一量级,减少异方差性和伪回归,采用CPI 的年度增幅与货币供应量年度增长率。
三、模型实证检验过程与结果(一)单整检验如果把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当作平稳的时间序列,实际上就会破坏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得出的R2、F、t 统计量都是失效的,分析、检验、预测的结果也都是无效的。
我国产出、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对现金交易方程式进行了改进,并放松部分前提假设,在传统货币数量论框架内,基于2001年1月到2011年12月的季度数据,运用ECM模型并辅以脉冲响应等技术,对我国一般物价水平、货币供给和实际产出均衡值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产出、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在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轨时期,货币供给的通货膨胀滞后效应比较明显,超额货币供给是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而实际产出的变动对物价水平影响有限。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我国长期存在着超额货币供给,使其在满足实际产出增长所需资本投入的前提下仍然能够影响物价水平的变动,从而相应地弱化了实际产出变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因此管理我国的通货膨胀,实现我国经济低膨胀运行,应把控制货币或者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稳定物价水平作为主要手段。
关键词: 物价水平超额货币供给实际产出ECM模型脉冲响应中文图书分类号:F252 1. 引言一般物价水平的每一变动总会对经济个体的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因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度量即CPI指数受到普遍关注。
在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和物价上涨隐忧背景下,专家在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优先目标确定问题上展开过争论。
针对通货膨胀,国家发改委曾撰文指出央行超发货币是主要原因。
关于物价水平与货币供给和实际产出之间的关系,传统货币数量论的现金交易说给出了经典解释,但由于其苛刻的前提假设和恒等式的特点所带来建模和数据处理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在现金交易说的框架内对方程过程中各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传导路径尚未有权威的实证研究。
关于产出、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影响研究的文献不是很多,以前的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方面的研究,如:产出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或者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刘斌(2002)以中国的数据为基础,实证结论表明,中国的货币供给在长期是均衡的,在长期和短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和物价存在双向的影响关系。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关系实证研究内容摘要:本文以我国1996年1月-2011年5月的数据为样本,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的计量方法研究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
实证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与短期单向和长期双向的因果关系,但该关系并不显著。
最后进一步分析实证结果,并提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和稳定物价水平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给物价水平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政府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取得积极效果。
但随着经济回暖,物价水平逐步上升,CPI、PPI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压力日渐加大。
为防止物价飙升,控制信贷过快增长,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通过提高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收紧银根,以减少通胀压力。
鉴于此,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货币供给能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物价水平,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颇具现实意义。
文献回顾国内外学者针对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的实证研究已有诸多文献,但角度、结论各有不同。
西方学者Bernanke(1992)在《联办基金利率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了M1、M2、联邦基金利率、票据利率与物价和产出的关系,认为基金利率是经济的Granger原因。
Mishkin(2001)通过对加拿大1971-199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存在一定关系,货币供应量能有效解释物价水平的短期波动。
国内学者亦对货币政策的效果及传导机制进行了诸多研究,基本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动会影响产出与物价,但对其作用的大小、时滞及作用方式存在分歧。
刘斌(2001)通过V 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认为货币政策在短期能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而在长期无效。
夏斌、廖强(2001)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机制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产生影响,因而具有较强的内生性,无法确定货币供给对价格和产出的影响。
中国货币供给量与CPI变动的实证研究作者:张婷婷来源:《商业时代》2013年第24期内容摘要:2005年以来,CPI在媒体的报道和普通大众的切身感受中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作为物价变动的主成分,CPI变动的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在货币供给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居民价格指数不断上升,这引发了大量学者对于货币供给量对CPI影响的研究。
本文利用eviews5.0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分析,试图通过研究我国货币供给量和CPI的关系,探讨二者的短期和长期均衡关系。
实证结果表明: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货币供应量的波动都能引起CPI波动。
关键词:货币供给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实证研究中国货币供给量和CPI变动的实证及结果分析(一)模型的选择陆云航(2005)在《中国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和GDP关系的经验研究:1952-2003》里提到,正如Chow(1987)所建议的,货币数量论作为对现实经济的近似,是分析中国价格水平变动的一个有用起点,货币供应量与真实产出的比率是解释中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变量。
所以本文的讨论也参照货币数量论。
由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Y可以推出:P=V·M/Y上式两边取对数,则有:lnP=lnV+ln(M/Y)如果货币流通速度v在长期内是稳定的,那么也就意味着lnP与ln(M/Y)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Chow(1987,2002)以M0作为货币供应量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lnP与ln (M/Y)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在动态的情况下,lnP不仅受到ln(M/Y)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lnP和ln(M/Y)两个变量各自滞后一期值的影响。
设lnP对ln(M/Y)回归所得的残差项为ecmt,可以建立如下单方程误差修正模型:ΔlnPt=α+β1Δln(M/Y)+β2ΔlnPt-1+β3Δln(M/Y)t-1+β4ecmt-1+ut为了进一步探讨lnCPI和lnM0、lnM1、lnM2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VAR模型:Xt=μ+θ1Xt-1+θ2Xt-2+…θkXt-k+vt上式中Xt=(lnPt,lnM0t,lnM1t,lnM2t)T,μ=(μ1,μ2,μ3)T,vt为向量白噪声,其均值为零,θ1、θ2、…、θk是待估的参数矩阵,k为滞后期数。
货币与物价关系的实证分析货币是一种流通中的资产,具有购买力和价值。
物价则是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
货币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货币与物价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一、背景货币总量增加可能会导致通胀,而货币减少则可能导致紧缩。
然而,货币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这些简单的对立面。
实际上,货币与物价的关系非常复杂,与许多其他因素互动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货币与物价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货币总量与物价水平的变化货币总量增加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但这并非绝对。
货币总量可能会增加,但物价水平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一方面,货币总量增加可能会刺激经济活动和投资,促进就业增长和生产力提升,从而避免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物价水平的变化还受到一系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供求关系、通胀预期、生产成本等。
三、通货膨胀与物价水平的关系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价值相对缩水,导致物价水平不断上涨。
通货膨胀往往会导致人们的购买力下降,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许多地区都曾经历过高通货膨胀的时期,其原因大多是政策上的失误、不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外部冲击等。
然而,通货膨胀也有一系列低估风险和利益因素,例如政府部门的财政政策、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市场的运作等。
四、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控制货币政策是指政府和央行制定的货币供应和利率政策,旨在控制通货膨胀和维护经济稳定。
货币政策的实施对货币总量和流通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当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时,将减少货币供应和加息,从而保持通货膨胀率在合理水平以下。
反之,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时,会增加货币供应和降息,促进经济增长,但也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风险增加。
五、结论货币与物价之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基本面和政策因素。
货币总量增加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也不是完全危险的。
货币政策的实施对通货膨胀控制至关重要,但也需要注意政策的灵活性和适时性。
货币供应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研究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供应是影响物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货币供应的扩张或收缩会对物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货币供应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并提供相关研究和实例支持。
一、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的关系货币供应指的是经济中可流通的货币总量。
当货币供应增加时,持有货币的人会有更多的购买力,从而导致商品价格上涨。
这是因为需求增加,供给相对不变,市场上的货币量增加,物价自然会随之上涨。
相反,当货币供应减少时,购买力下降,商品价格相对下降。
二、货币供应扩张的影响货币供应扩张是指由中央银行通过放贷、购买国债等措施增加市场上的流通货币。
货币供应扩张会带来以下影响:1. 通货膨胀:货币供应扩张导致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增加,而商品供给相对稳定,导致需求上升,物价水平上升,从而引发通货膨胀现象。
2. 资产价格上涨:货币供应扩张也会带动资产价格上涨,尤其是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因为人们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这些资产中,从而推动资产价格上升。
3. 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增加货币供应,可以促进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当经济增长加快时,需求也会随之增加,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
三、货币供应收缩的影响货币供应收缩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放贷、卖出国债等方式减少市场上的流通货币。
货币供应收缩会带来以下影响:1. 通货紧缩:货币供应收缩会导致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减少,而商品供给相对稳定,导致需求下降,物价水平下降,引发通货紧缩。
2. 资产价格下跌:货币供应收缩也会导致资产价格下跌,尤其是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因为人们会撤离这些资产,从而推动资产价格下跌。
3. 抑制经济增长:货币供应收缩会限制消费和投资,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
当需求下降时,物价水平也会随之下降。
四、货币供应对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许多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对货币供应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
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实证研究是美联储与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斯瓦茨(Friedman and Schwartz)的研究,他们通过对美国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货币供应是通货膨胀的根源”理论。
广义货币供应量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滞后效应分析本文采用2000年1月-2011年10月的月度数据,针对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首先对CPI和M2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ADF检验、协整检验,然后通过建立分布滞后模型得出M2对CPI 的影响具有9个月左右的滞后。
关键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广义货币供应量ADF检验协整检验滞后效应研究背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英文缩写为CPI,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如果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货膨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
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
2011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5%,通胀压力较大。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最直接的原因是相对于流通中商品和服务的价值量而言货币供应过多,货币的超量供应通常是通货膨胀产生的必要条件。
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M0、M1和M2,目前,我国将M2即广义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以期达到稳定物价的最终目标。
而CPI的变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各类商品价格、货币供应量等。
每当CPI超过3%的警戒线时,央行就会通过加息或者提高准备金率等紧缩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
但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是即期的,总存在一定的时滞。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货币供应量和CPI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和计量分析。
传统货币数量论(MV=PT)认为货币供应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得出价格指数水平与货币供应数量成正比的结论。
弗里德曼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从货币增长率的变化到名义收入的变化需要6-9个月的时间,对物价产生影响要在此后6-9个月,而索洛和托宾等人认为时差不过6-10个月;美国学者在研究通胀滞后效应时,就采用了以下模型:其中,Pt、Mt分别为第t季度的物价指数和广义货币的增长率,s是滞后(时滞)期。
关于我国利率与物价水平关系的分析作者:陈卓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9期摘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刺激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的严峻形势。
同时,由于房地产产业高温不降,带动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物价水平也长久居高不下。
为此,国家采取了提高利率等货币手段以阻止通货膨胀的继续升温,以保证物价稳定在合理区间。
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利率和物价的关系进行阐释,运用E-G两步法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检验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实证结论做出合理解释。
关键字:利率;物价;E-G两步法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检验引言:利率与物价都是经济学和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两个名词,以至于我从来都没有思考过它们之间是否会具有某种关系。
如今细细想来,利率与物价之间似乎关系匪浅。
首先,利率作为借贷资本的使用价格,它本身就是价格家族中的一员;其次,利息支出作为借款方的生产费用,是一般商品价格的组成因素之一;最后,利率是政府部门调节经济波动、稳定物价的重要政策手段。
如此看来,二者之间果然关系匪浅,那关系究竟是什么呢?一、理论分析一般来说,利率对物价会产生如下几种影响:(1)从社会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当利率下降时,从生产者而言,生产成本下降,将增加借款、扩大投资,结果生产规模扩大,企业利润与工资也趋于上升,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应增加,并且利率下降导致储蓄减少,消费需求增加,最终物价上涨。
二者具有反向变动的关系。
(2)从微观的企业利息成本的角度考察,当利率上升时,借款企业的利息负担会增加,这部分利息支出若计入成本并够通过提价方式向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转嫁负担,则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
利率的升降又有可能对物价变动产生同向的影响。
(3)从利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来看,利率的升降也有可能间接地导致物价的同向变动。
在利率升高的情况下,居民手持现金的成本增高,就会相应地增加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