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砂主要成分的探究》教学案例(探究式学习)(人教选修6)

《铁砂主要成分的探究》教学案例(探究式学习)(人教选修6)

《铁砂主要成分的探究》教学案例(探究式学习)(人教选修6)
《铁砂主要成分的探究》教学案例(探究式学习)(人教选修6)

铁砂主要成分的探究

学校门前有条河,附近不少村民在河里淘铁砂。铁砂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它为何可以卖高价?这些问题引起师生的注意。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对铁砂的主要成分进行探究。

第一步:铁砂的收集

鉴于村民都是用一组大型磁铁淘铁砂,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了一个小的磁铁。利用课间十分钟,教师带领同学一起去河边收集铁砂。有的同学用裸露的磁铁吸引铁砂,有的用废纸或手帕把磁铁包起来吸引铁砂。后者无需处理磁铁上粘着的铁砂,磁铁光亮如新,前者必须处理磁铁上的铁砂残留,显然很麻烦。教师对后一种操作的同学给予了表扬,夸他们肯动脑筋。所有的同学都情绪高涨,很快都收集到需要的铁砂。

第二步:铁砂的干燥

由于同学们收集铁砂的地点不同,收集到的铁砂有干燥的(在干燥的沙滩收集),也有潮湿的(河水边收集)。同学们将潮湿的铁砂放到干燥器里进行干燥处理。

第三步:观察铁砂

教师请各组同学观察铁砂,并描述它的物理性质。

学生1:铁砂是黑色的固体。难溶于水。

学生2:铁砂是黑色的晶体,能被磁铁吸引。难溶于水。

学生3:铁砂是黑色的粉末,能被磁铁吸引。难溶于水。

教师请同学们讨论:固体、晶体、粉末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学生4:晶体和粉末都是固体,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粉末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学生5:粉末是描述物质形态,与物理性质没太大关系;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固体一般可以分成晶体和非晶体。

它们区别与联系就是:粉末是固体的一种形态;晶体是固体的一种种类;而固体是对物质的一种状态的统称。

哪个同学说的正确并全面呢?教师请同学们回去查找资料,完成一篇科普小论文。

第四步:猜想铁砂的成分

同学讨论、交流:

学生6:铁砂是黑色的固体并且具有磁性:那么它的主要成分是铁。

学生7:铁砂不溶于水,黑色并有磁性:猜想它的主要成分是硅。

学生8:我们猜想它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

教师拿出铁粉、硅、四氧化三铁分给各个实验小组。请他们设计实验来验证铁砂的主要成分。

第五步:实验验证

1、观察:

铁砂、铁粉、硅、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固体。

2、磁性验证:

用磁铁分别吸引上述四种物质,其中硅不能被磁铁吸引。可以排除铁砂是硅的猜想。

3、溶解性实验:

取剩余三种物质少许于三支试管,加蒸馏水震荡,均不溶于水。

4、与稀硫酸的反应:

取上述三种物质少许于三支试管,分别加稀硫酸,震荡。观察:

铁粉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绿色,有气泡产生。

铁砂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绿色,没有产生气泡。

四氧化三铁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绿色,没有产生气泡。

分别向后两个试管滴加硫氰化钾溶液2滴,溶液都由绿色变成了血红色。

结论:铁砂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

第六步:实验的质疑

质疑: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了铁砂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的结论,有同学提出了几点疑问:1、在铁砂中加了稀硫酸后,溶液呈现绿色。只是亚铁离子的颜色,并没有显示铁离子的颜色。但如果说铁砂中只含亚铁离子,那么四氧化三铁中加了稀硫酸的现象与它是相同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2、在空气中,亚铁离子很容易氧化成铁离子,铁离子是不是由亚铁离子氧化而来的呢?

同学讨论、交流:

铁离子是不是由亚铁离子氧化而来的,可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氧化亚铁和稀硫酸反应后再加硫氰化钾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最好是重新设计相对密封的实验装置,防止空气进入氧化亚铁离子。

同学讨论、交流:他们设计了一组符合条件的装置,其中一套装置如下:

煮沸的稀硫酸

装置如上图所示:

氧化。

用此装置,先将煮沸的稀硫酸滴入圆底烧瓶,观察现象。再轻轻挤压胶头滴管,滴2滴硫氰化钾溶液,观察现象。发现与前面的现象相同:无色的溶液先变成绿色,再变成血红色。说明溶液中的铁离子并不是由亚铁离子氧化而来。

结论:铁砂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

原来铁砂就是铁矿石之一。难怪在我们方言中称这种沙子为铁砂,而且能够卖出高价。

虽然此实验解决了铁离子来源的疑问,但为何四氧化三铁溶液只显示绿色?是因为亚铁离子的浅绿色掩盖了铁离子棕黄色吗?但棕黄色的颜色很深,应该是它的颜色掩盖亚铁离子的浅绿色才对呀。同学们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教师打开多媒体视频,显示铁离子是紫色,它在过量的稀硫酸中显示棕黄色。

显然是溶液的绿色掩盖了紫色。

在座的同学一片哗然,在我们中学教科书中描述的铁离子的颜色都是棕黄色的,怎么会变成紫色呢?

教师请有兴趣的同学在业余时间查资料,到实验室做实验,写一篇有关铁离子颜色界定的论文。

课后反思:本节课《铁砂主要成分的探究》主要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告诉学生:科学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时,考虑问题必须全面合理。自然科学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在合理猜想之后,用实验来证实猜想。在实验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实验过程中没有预见的现象和结果,这往往是科学创新的起点。教师把内容适当提高和延伸,供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在课堂中,出现了一些预设之外的东西,比如:

固体、粉末、晶体三个概念的模糊应用;铁离子的颜色的界定等,教师没有忽略这些看似和本节课的关系不大的问题,而是带领大家去发现,但又留有很大的空间给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处理既不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会偏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太远。从而有效控制了课堂。可能是教师把同学们猜想的几种物质都提供给他们的缘故,同学们大多做的是对比实验。只有一组同学直接利用实验验证铁砂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并没有做对比实验。教师也注意到这个现象,并且告诉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千千万万,只要是能达到同一目标,什么方法都可以。但要注意实验的可行性,避免盲目的操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