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成像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4.27 MB
- 文档页数:13
(一)X线的产生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这种具有很高能量,肉眼看不见,但能穿透不同物质,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射线。
X线是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钨靶时产生的。
X线发生装置主要包括X线管、变压器和操作台。
X线管为一高真空的二极管,杯状的阴极内装着灯丝,阳极由呈斜面的钨靶和附属散热装置组成。
降压变压器为向X线管灯丝提供电源。
操作台主要为调节电压、电流和曝光时间而设置的电压表、电流表、时计及其调节旋钮等。
X线的发生过程是向X线管灯丝供电、加热,在阴极附近产生自由电子,当向X线管两极提供高压电时,阴极与阳极问的电势差陡增,电子以高速由阴极向阳极行进,轰击阳极钨靶而发生能量转换,其中1%以下的能量转换为X线,99%以上转换为热能。
X线主要由X线管窗口发射,热能由散热装置散发。
(二)x线的特性X线属于电磁波。
波长范围为0.0006~50nm。
用于X线成像的波长为0.008~0.031nm(相当于40~150kV时)。
在电磁辐射谱中,居7射线与紫外线之间,比可见光的波长短,肉眼看不见。
此外,X线还具有以下几方面与X线成像和X线检查相关的特性:穿透性:X线波长短,具有强穿透力,能穿透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体,在穿透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即衰减。
X线的穿透力与X线管电压密切相关,电压愈高,所产生的X线波长愈短,穿透力也愈强;反之其穿透力也弱。
X线穿透物体的程度与物体的密度和厚度相关。
密度高,厚度大的物体吸收的多,通过的少。
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荧光效应:X线激发荧光物质,如硫化锌镉及钨酸钙等,使波长短的X线转换成波长长的可见荧光,这种转换叫做荧光效应。
荧光效应是透视检查的基础。
感光效应:涂有溴化银的胶片,经X线照射后,感光而产生潜影,经显影、定影处理,感光的溴化银中的银离子(A矿)被还原成金属银(Ag),并沉积于胶片的胶膜内。
此金属银的微粒,在胶片上呈黑色。
而未感光的溴化银,在定影及冲洗过程中,从X线胶片上被洗掉,因而显出胶片片基的透明本色。
精讲X线成像原理与应用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与设备一、X线的产生特性(一)X线的产生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具有很高能量,肉眼看不见,但能穿透不同物质,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射线。
因为当时对这个射线的性质还不了解,因此称之为X 射线。
为纪念发现者,后来也称为伦琴射线,现简称X线(X-ray)。
一般说,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被物质阻挡即可产生X线。
具体说,X线是在真空管内高速行进成束的电子流撞击钨(或钼)靶时而产生的。
因此,X线发生装置,主要包括X线管、变压器和操作台。
X线管为一高真空的二极管,杯状的阴极内装着灯丝;阳极由呈斜面的钨靶和附属散热装置组成。
变压器为提供X线管灯丝电源和高电压而设置。
一般前者仅需12V以下,为一降压变压器;后者需40~150kV(常用为45~90kV)为一升压变压器。
操作台主要为调节电压、电流和曝光时间而设置,包括电压表、电流表、时计、调节旋钮和开关等。
在X线管、变压器和操作台之间以电缆相连。
X线机主要部件及线路见图1-1-1。
图1-1-1X线机主要部件示意图X线的发生程序是接通电源,经过降压变压器,供X线管灯丝加热,产生自由电子并云集在阴极附近。
当升压变压器向X线管两极提供高压电时,阴极与阳极间的电势差陡增,处于活跃状态的自由电子,受强有力的吸引,使成束的电子,以高速由阴极向阳极行进,撞击阳极钨靶原子结构。
此时发生了能量转换,其中约1%以下的能量形成了X线,其余99%以上则转换为热能。
前者主要由X线管窗口发射,后者由散热设施散发。
(二)X线的特性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波长范围为0.0006~50nm。
目前X线诊断常用的X线波长范围为0.008~0.031nm(相当于40~150kV时)。
在电磁辐射谱中,居γ射线与紫外线之间,比可见光的波长要短得多,肉眼看不见。
除上述一般物理性质外,X线还具有以下几方面与X线成像相关的特性:穿透性:X线波长很短,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穿透一般可见光不能穿透的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并在穿透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即衰减。
X线成像理论中级专业知识X线成像原理一、X线影像信息的传递(一)摄影的基本概念摄影:是应用光或其他能量来表现被照体的信息状态,并以可见光学影像加以记录的一种技术。
影像:用能量或物性量把被照体的信息表现出来的图像,这里把能量或物性量称作信息载体。
信息信号:由载体表现出来的单位信息量。
成像系统:将载体表现出来的信息信号加以配制,就形成了表现信息的影像,此配制称为成像系统。
(二)X线影像信息的形成与传递1.X线影像信息的形成由X线管焦点辐射出的X线穿过被照体时,受到被检体各组织的吸收和散射而衰减,使透过后X线强度的分布呈现差异;随之到达屏/片系统或影像增强管的受光面等,转换成可见光强度的分布,并传递给胶片,形成银颗粒的空间分布,再经显影处理成为二维光学密度分布,形成光密度X线照片影像。
2.X线影像信息的传递如果把被照体作为信息源,X线作为信息载体,那么X线诊断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传递与转换的过程。
此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第一阶段:X线对三维空间的被照体进行照射,取得载有被照体信息成分的强度不均匀分布。
此阶段信息形成的质与量,取决于被照体因素(原子序数、密度、厚度)和射线因素(线质、线量、散射线)等。
(2)第二阶段:将不均匀的X线强度分布,通过接受介质(增感屏-胶片系统、荧光屏或影像增强系统等)转换为二维的光强度分布。
若以增感屏-胶片体系作为接受介质,那么这个荧光强度分布传递给胶片形成银颗粒的分布(潜影形成),再经显影加工处理成为二维光学密度的分布。
此阶段的信息传递转换功能取决于荧光体特性、胶片特性及显影加工条件。
此阶段是把不可见的X 线信息影像转换成可见密度影像的中心环节。
(3)第三阶段:借助观片灯,将密度分布转换成可见光的空间分布,然后投影到人的视网膜。
此阶段信息的质量取决于观片灯的亮度、色光、观察环境以及视力。
(4)第四阶段:通过视网膜上明暗相间的图案,形成视觉的影像。
(5)第五阶段:最后通过识别、判断作出评价或诊断。
x线机的工作原理
X线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X射线的特性进行成像。
当电子束
撞击金属靶时,会产生连续谱和特征谱的X射线。
连续谱是
因为电子在金属靶内失去能量而产生的连续能量范围的X射线。
而特征谱是因为电子束撞击金属靶时,电子与金属原子内的电子发生碰撞,并使部分内层电子从束缚态跃迁到获得更高能量的自由态时所放出的X射线。
X线机中的X射线管是一个空心的金属管,内部有一个阴极
和一个阳极,两者之间施加高电压。
当电压施加到一定程度时,阴极上的电子就会受到电场的加速,并在阳极上产生高速电子束。
这个电子束撞击阳极时,就会产生连续谱和特征谱的X
射线。
X射线通过物体时,会受到物体内部不同组织的吸收和散射。
骨骼和金属等高密度组织对X射线有很高的吸收能力,导致
X射线通过后的强度减弱;而软组织和脂肪等低密度组织对X 射线的吸收能力较低,导致X射线通过后的强度较高。
X线机内部的探测器或感光介质可以接收经过被检测物体后的
X射线,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或影像。
通过对这些电信号或影像的处理和分析,就可以得到被检测物体的内部结构和组织情况。
总结起来,X线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产生和接收X射线,利
用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和散射特性,来获取被检测物体的内
部结构和组织信息。
第七章X线成像理论第七章 X线成像理论第⼀节 X线成像原理⼀、X线影像信息的传递(⼀)摄影的基本概念摄影:是应⽤光或其他能量来表现被照体的信息状态,并以可见光学影像加以记录的⼀种技术。
影像:⽤能量或物性量把被照体的信息表现出来的图像,这⾥把能量或物性量称作信息载体。
信息信号:由载体表现出来的单位信息量。
成像系统:将载体表现出来的信息信号加以配制,就形成了表现信息的影像,此配制称为成像系统。
(⼆)X线影像信息的形成与传递1.X线影像信息的形成由X线管焦点辐射出的X线穿过被照体时,受到被检体各组织的吸收和散射⽽衰减,使透过后X线强度的分布呈现差异;随之到达屏/⽚系统或影像增强管的受光⾯等,转换成可见光强度的分布,并传递给胶⽚,形成银颗粒的空间分布,再经显影处理成为⼆维光学密度分布,形成光密度X线照⽚影像。
2.X线影像信息的传递如果把被照体作为信息源,X线作为信息载体,那么X线诊断的过程就是⼀个信息传递与转换的过程。
此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第⼀阶段:X线对三维空间的被照体进⾏照射,取得载有被照体信息成分的强度不均匀分布。
此阶段信息形成的质与量,取决于被照体因素(原⼦序数、密度、厚度)和射线因素(线质、线量、散射线)等。
(2)第⼆阶段:将不均匀的X线强度分布,通过接受介质(增感屏-胶⽚系统、荧光屏或影像增强系统等)转换为⼆维的光强度分布。
若以增感屏-胶⽚体系作为接受介质,那么这个荧光强度分布传递给胶⽚形成银颗粒的分布(潜影形成),再经显影加⼯处理成为⼆维光学密度的分布。
此阶段的信息传递转换功能取决于荧光体特性、胶⽚特性及显影加⼯条件。
此阶段是把不可见的X线信息影像转换成可见密度影像的中⼼环节。
(3)第三阶段:借助观⽚灯,将密度分布转换成可见光的空间分布,然后投影到⼈的视⽹膜。
此阶段信息的质量取决于观⽚灯的亮度、⾊光、观察环境以及视⼒。
(4)第四阶段:通过视⽹膜上明暗相间的图案,形成视觉的影像。
(5)第五阶段:最后通过识别、判断作出评价或诊断。
x线的成像原理
X线的成像原理是通过X射线的投射和吸收来实现的。
当X
射线通过人体或物体时,不同组织和物质对X射线具有不同
的吸收能力。
骨骼和金属等高密度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
较高,而软组织和空气等低密度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较低。
在X线成像过程中,首先需要一个X射线源,它能够产生高
能量的X射线。
这些X射线通过患者或物体后,进入一个特
殊的探测器。
探测器能够记录下通过它的X射线的强度。
然后,使用一种称为探测器阵列的装置来记录从不同角度投射的X射线通过患者或物体的强度。
这些数据被输入到一个计
算机中,计算机利用数学算法将这些数据转换为二维或三维的图像。
最后,这些图像可以被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员用于诊断和治疗决策。
通过X射线成像,医生可以观察骨骼的结构、检测病变、观察器官和血管的情况等。
总的来说,X射线的成像原理是通过测量X射线的吸收能力
来获取图像信息,从而实现对人体或物体内部结构的观察和诊断。
医学影像学X线摄影理论基础在医学影像学中,X线摄影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本文将介绍X线摄影的理论基础,包括X 线的起源、原理、成像技术和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
一、X线的起源与原理X线是189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的一种高能电磁辐射。
X线具有穿透力强、能量高以及产生对比效果等特点,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医学成像工具。
X线的产生是通过将电子束照射到目标物质上,并使其产生电离辐射而实现的。
具体来说,高能电子轰击物质时,会引起物质内部的电子迁移和能量转换,从而产生X射线辐射。
这些X射线经过滤波器、准直器等设备后,通过特定的探测器捕捉到,并最终转化为影像。
二、X线摄影成像技术在X线摄影中,成像技术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的X线成像技术包括常规X线摄影、数字化X线摄影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
1. 常规X线摄影常规X线摄影是传统的成像技术,使用感光胶片来记录影像。
这种技术适用于各种不同部位的摄影,如胸部、骨骼等。
常规X线摄影具有较低的成本和简单的操作特点,是临床应用中最常见的X线成像技术之一。
2. 数字化X线摄影数字化X线摄影利用数字探测器将X射线转化为电信号,再经过电子设备的处理和转换,最终生成数字化的影像。
这种技术具有成像速度快、重复性好以及影像质量高等优点。
数字化X线摄影广泛应用于胸部、骨骼和牙科等领域。
3.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通过旋转式X射线源和多个探测器进行成像的技术。
CT扫描能够提供更详细、精确的断层结构信息,对于内脏器官和病变的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CT技术在大量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X线摄影的安全注意事项在使用X线摄影技术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范,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1. 辐射防护操作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服和防护设备,以减少接受辐射的风险。
同时,需要通过合理的设备设置和定期的辐射监测来确保工作环境的辐射水平符合安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