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20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培训安全生产是生产经营单位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国家建设经济和社会的重要保障。
在安全生产中,生产经营单位承担着主体责任。
为了落实这一责任,需要加强主体责任的培训,使生产经营单位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全面掌握安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以保证企业安全生产。
一、主体责任的意义安全生产是生产经营单位的重要工作,也是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经营单位承担着主体责任,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核心。
主体责任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管理责任、安全监管责任、安全危机管理责任等。
如果生产经营单位不能承担起这些责任,就会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影响。
生产经营单位落实主体责任的意义在于,能够保障全体员工的安全,保障企业的生产运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另外,通过落实主体责任,能够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减轻安全事故的后果,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稳定发展。
二、主体责任的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负责制定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组织安全生产培训和考核,并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此外,它还应该进行安全生产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安全生产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建立和完善足够的安全防护措施等。
三、主体责任的培训生产经营单位落实主体责任需要得到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因此,在责任培训中,应该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了解企业安全生产政策、法规、标准和规范,学习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帮助员工更好地参与到企业安全生产中来。
主体责任的培训要注意以下几点:(1)培训的宣传应当充分,包括面对面的宣传、现场走访、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2)开展安全生产的普遍知识和技能培训,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安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等。
(3)对关键岗位的员工开展特定的安全生产培训,比如对于化工生产企业,应该对化学品的危险性、化学品的仓库管理、化学品的操作方法、化学品泄漏事件的应急处理等进行培训。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1. 责任的理解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责任。
责任是指在一定场合下,因为承担了某种任务或者拥有某种职权而需要承担相应义务和责任的能力。
在安全生产中,责任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依法承担应尽的维护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
2. 法律法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安全生产法是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重要法律法规。
安全生产法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应该承担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明确了安全生产的管理要求和安全生产的法律责任。
3. 具体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生产方针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指导方针。
它具有明确的安全生产方向和目标。
生产经营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安全生产方针,贯彻执行。
3.2 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安全生产管理的组织体系。
生产经营单位应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特别是安全生产责任的层层压实,确保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
3.3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
它是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行为的规范,是安全生产的技术基础。
生产经营单位应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
3.4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一环。
它是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
生产经营单位应该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素质和技术水平。
3.5 安全生产检查评估安全生产检查评估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
它是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和监督检查的手段。
生产经营单位应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检查评估制度,加强安全生产检查评估的力度,发现并及时纠正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工作有序开展。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1.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设备、设施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要求(法律依据:《安全生产法》第十条)1.依法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并将本单位安全生产责管理范围、内容、要求分解到各部门、各岗位,明确责任人员、责任内容和考核奖惩标准。
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相应的机制,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法律依据:《安全生产法》第十九条)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1)安全生产例会等安全生产会议制度;(2)安全生产检查制度;(3)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4)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和管理制度;(5)安全生产奖励和惩罚制度;(6)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7)具有较大危(wei)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和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注:只要存在“具有较大危(wei)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和设施”,就应当建立相应的制度);(8)危(wei)险作业管理制度;(9)危(wei)险物品安全管理制度(注:如涉及有关危(wei)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废弃物处置的,应当按照对应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制度);(10)隐患排查管理和建档监控制度;(11)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现场带班制度;(12)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13)作业场所职工安全卫生健康管理制度;(14)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wei)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wei)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15)其他保证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
2.根据本企业特点,分专业、分工艺制定个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四、保证安全生产资金有效投入1.保证企业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
《安全生产法》第二十条2.有关企业按照国家财政、安监部门的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