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专题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3.53 MB
- 文档页数:14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义第一章立法背景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1、财务制度执行不力2、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3、财务风险防控机制差二、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廉政建设的要求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1.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水电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
2.固定资产控制薄弱。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
3.财务管理弱化。
财务部门的工作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与业务控制脱节,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票据管理不到位。
4.岗位设置不够合理。
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
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出现管理漏洞。
5.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首先是预算编制比较粗糙,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
其次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的主要原因1.内部控制观念淡薄。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3.信息与沟通衔接不够。
4.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内部控制工作的需要。
5.外部监督对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检查不够。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来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1.内控意识相对薄弱, 特别是“一把手”的内控意识淡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解1. 什么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等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套规范和制度。
其目的是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确保其业务活动的合规性、高效性和可持续发展。
2. 内部控制的原则和目标2.1 内部控制的原则•合规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应依法依规经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合理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合理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规模和特点,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涵盖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业务领域,保证全面控制和管理。
2.2 内部控制的目标•资产保护目标: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得到保护,防止遭受损失或被滥用。
•业务准确性目标: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准确无误,降低错误和失误的风险。
•合规性目标: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信息可靠性目标: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和可信。
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要素。
3.1 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组织结构、管理层面、内部文化和道德风险等因素。
为有效控制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应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健全的内部监控机制,保持公正、诚实、透明的经营环境。
3.2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管理。
风险评估应包括对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评估,通过制定相应的风险抵御策略和应对措施来降低风险的发生和影响。
3.3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而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和制度。
主要包括财务控制、工作流程控制、现场检查控制和信息系统安全控制等。
控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控制效果最大化。
3.4 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中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和流转的过程。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讲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讲义(一)引言: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按照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依靠各种方法和手段,防止、识别、纠正各种内部风险,保护单位财产安全,推动单位全面发展的活动。
本讲义将详细介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和原则等内容。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用来保障组织目标实现的一系列措施和制度,包括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等各项环节。
其目的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保护单位财产安全,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1. 资产保护目标: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不被损失、浪费、滥用或盗窃。
2. 业务进行目标: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按照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进行,并有条不紊地进行。
3. 财务信息目标: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真实、准确、可靠,遵循会计准则和财务规定。
4. 风险管理目标:识别、评估和应对行政事业单位可能面临的各种内外部风险。
5. 合规目标: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合规运营,合法、合规、合理开展各项活动。
三、内部控制的原则1. 合理性原则:内部控制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以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2. 统一性原则:内部控制必须统一到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目标和战略之中,形成全员共识。
3. 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必须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的规模、性质、特点等因素,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4. 监管性原则:内部控制必须有监督、检查和评估机制,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5. 审慎性原则:内部控制必须经过慎重设计和实施,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四、内部控制的要素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与评价五个要素。
其中,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前提,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的手段,监督与评价是内部控制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