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2.93 MB
- 文档页数:25
历史专题复习(二)中国历史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一、学习目标1、了解张骞通西域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3、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4、了解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二、知识网络三、要点整合: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①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3)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①清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②1727年,清雍正时设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加强对新疆的管辖:18世纪中期,乾隆帝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清朝时设置台湾府(1684年),隶属福建省,巩固了我国的东南海防。
2、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1)新疆:①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北设西域都护,这是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②唐朝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清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了伊犁和乌里雅苏台两个将军辖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2)西藏:①元朝时,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②清朝初年,顺治帝接见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并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个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清政府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的册封。
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
几千年来,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构成了古代中国的丰富多样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进行探讨,以增进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
一、古代中国的主要民族古代中国共有多个主要民族,其中汉族是最大的一个民族,也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统治者。
此外,还有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形成了多元的古代中国社会。
二、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1. 同化:汉族在历史上通过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人口,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例如,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版图不断扩大,各个少数民族被逐渐同化为汉族文化的一部分。
2. 融合: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往往通过婚姻与其他民族建立联姻关系,实现政治和文化上的融合。
例如,唐朝时期,皇室公主与吐蕃、突厥等民族建立婚姻关系,加深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联系。
3. 纠纷: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并非一直和谐。
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领土争夺、族群压迫等问题时有发生,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与纠纷。
三、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古代中国对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也是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重要方面。
1. 治理政策: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采取多种政策来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如设立少数民族地区、推行自治制度等。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维护他们的利益和权益。
2. 文化交流:古代中国的各个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互相了解与影响。
例如,各民族在宗教、服饰、艺术、音乐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借鉴,从而促进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3. 经济合作:古代中国各族人民通过经济合作形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助互利。
例如,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贸易、农业、畜牧业等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
四、民族与民族关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民族关系对古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讲义中国民族关系史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涉及多个民族之间的互动、融合、冲突和和解。
以下是一份简要的专题讲义大纲,概述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主要时期和特点:一、古代民族关系(远古至秦汉时期)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与融合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族与其他族群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间的民族交融秦汉时期的统一与边疆民族政策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与文化交融隋朝的统一与民族政策的调整唐朝的盛世与多民族融合的特点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宋朝的民族政策与辽金西夏的关系元朝的统治与蒙古族对中国的影响明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关系清朝的满汉融合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四、近现代民族关系的变迁晚清的民族觉醒与民族主义兴起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演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发展五、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与发展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民族关系的现代挑战与对策在讲授这一专题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历史背景:每个时期的民族关系都与其历史背景紧密相关,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多元一体: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共存与交流,不同民族之间既有冲突也有融合。
政策影响:历代政府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些政策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状况。
现实意义:研究历史民族关系对于理解当前民族问题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份讲义只是一个大致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需求进行详细展开。
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专题06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命题方向考向一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考向二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考向三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考向四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考向五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考向六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考向一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例1(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题)某同学在学习中绘制了四幅中国古代史上政权并立局面示意图,其中绘制正确的是()A.B.C.D.【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038年建立的西夏在我国的西北,1115年建立的金在东北黑龙江流域,1125年金灭辽后,1127年靖康之变消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定都临安,D项正确;三国时期的魏也叫曹魏,北魏是鲜卑族建立,排除A项;南宋建立时辽已经灭亡,排除B项;西晋被灭亡后建立了东晋,而不是同时存在,分割中国为两个部分,排除C项。
故选D项。
例2(2022·山东威海·统考中考真题)宋太宗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为消除“内患”,宋朝()A.开创科举取士制度B.实行文化专制政策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D.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答案】C【详解】依据“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太宗认为外患不如内忧,这内忧指的是北宋统治者担心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武将拥兵自重局面的重演,所以北宋初年控制军权,削弱兵权,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项正确;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排除A项;明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实行“八股取士”,清朝也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排除B项;为监视官民,明朝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排除D项。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一)专题一国家的统一与民族关系的发展一、知识线索线索一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民族融合线索二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及统一问题二、专题演练1.“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题的有①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②北魏孝文帝提倡改穿汉服③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对峙④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下面有关西藏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唐朝时的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②元朝时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③清初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封号④清朝设置伊犁将军代表清政府管理西藏地区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3.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下列历史事件中能够体现这一主题的是①赤壁之战②文成公主入藏③郑成功收复台湾④清设驻藏大臣⑤1684年清设台湾府巩固了东南海防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4.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出以下史实:元朝设置宣政院、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如果要给他们的研究确定一个主题,应该是A.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文化的繁荣与昌盛C.机构的设置与变化 D.对个的联系与交往5.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历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下列措施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②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③制定“金瓶掣签”制度④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①③②④6.以下史实中,最能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是①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②清朝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③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④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过夷洲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②③7.以下能证明“自古以来西藏与中央政府友好交往,中央政府有效管辖西藏”这一观点的史实有①唐朝时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②清朝册封达赖、班禅③1727年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④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⑤清政府确立“金瓶掣签”制度⑥土尔雇特部回归祖国⑦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解放军进驻拉萨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⑦C.③④⑤⑧⑦ D.②③④⑥⑦8.右表表明我国古代就对____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
大字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一、民族关系的规律与认识:1.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民族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各族人民密切联系,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史的主要内容。
2.民族战争问题。
我国历史上各民族间的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
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应该肯定的,反之则予以否定。
各族人民反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或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都是正义的。
3.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彼此融合而成的。
在历史上,各族人民彼此交往,互通有无,平等互利,这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
二、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四种主要形式民族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战争:历史上中央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如汉朝和匈奴的战争等2.设置管辖。
历史上中央政权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行政机构,管辖少数民族地区。
如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等。
3.册封:历史上中央政权对依附的少数民族首领,如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4.和亲:指封建王朝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建立和睦友好的关系。
汉唐两朝与游牧民族君主和亲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如汉朝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
5.会盟:民族政权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结束双方的军事行动,如宋辽澶渊之盟。
会盟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成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
6.通贡互市:民族间经济贸易的主要形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
互市场所一般设在边境地区。
官方的经济贸易形式。
少数民族为了获得生活必须品,向中原王朝求贡。
三、历史上各朝代的民族关系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约4—5千年黄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战,华夏族形成齐桓公“尊王攘夷”口号下,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战国秦汉(公元前475——220年)一.匈奴的兴衰战国战国初期,匈奴兴起于蒙古高原,游牧;前3世纪,铁器广泛使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各个领域;南下掠夺,秦、赵、燕筑长城防御秦朝: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秦末冒顿单于统一北方,形成强盛奴隶制国家西汉汉高祖前200年平城白登之围;“和亲”政策;汉武帝大规模反击匈奴,卫青、霍去病;汉元帝呼韩邪单于归汉,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汉,北匈奴战争;73年窦固、89年窦宪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二.西域1.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前138—前126年;为反击匈奴;“凿空”;第二次:前119年;加强经济文化联系2.西域都护设立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历史专题复习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知识梳理一、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管辖交流和及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交流概况:1、秦朝:为了抵御匈奴,修筑长城。
2、两汉:(1)汉武帝时派兵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并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各地的通道。
(2)对西域各族,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原内地的冶金、凿井等手工技术陆续西传,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经济作物落户中原。
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属中央)。
东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进一步加强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汉武帝时,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西南夷”)的交流,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较快的发展。
(4)汉武帝时,加强对东北少数民族(“东胡”)的治理。
3、三国:①“诸葛亮治蜀”(七擒七纵孟获)加强了南中八郡(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各民族的交流。
②孙权开发江南,强迫南方的山越人进入平原屯田,与当地汉族人共同居住。
4、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惯等)5、唐朝:(1)民族关系:由于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关系融洽。
(2)民族政策:“羁縻州”(“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它的建立体现了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代政治开明的特色。
(3)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吐蕃)促进了民族融合。
6、两宋:两宋在与辽、西夏和金和解后,都在双方的边界开辟互相贸易的场所加强交流。
7、元朝:(1)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
(2)西藏作为地方的特别行政区,由设在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3)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8、明朝——设乌斯藏都指挥使司监督西藏地方行政事务。
9、清朝——(1)清初册封达赖。
(2)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处理西藏事务。
(3)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4)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
把天山南北合称“新疆”,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
课题14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朝(1)设立官职:设典客、_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_、桂林郡、象郡等。
2.汉朝(1)设立官职;设_管理民族事务(2)边疆管理(3)边疆开发: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西域_,督率戍卒屯田。
3.隋朝(1)民族关系: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加强对_各族的统治(2)边疆管理:推行_,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3)对外关系: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4.唐朝(1)民族关系(2)边疆管理:主要机构是大都护府、_、羁縻州。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5.两宋时期(1)民族政权并立:先后与辽、_、金并立。
(2)民族交流交融: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6.元朝(1)民族关系:“行汉法”,同时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_政策。
(2)边疆管理: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在东北、云南等地设_,征发赋役。
7.明朝(1)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_。
(2)边疆管理①北方:修筑长城,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_”。
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②东北、西北和西南:设都司、卫、所、土司等机构进行管理,卫所和土司官司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
③西藏: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_的都司等机构,并通过贡赐、_进行经济交流。
8.清朝(1)管理机构:设立_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民族管理①联姻: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②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_回归祖国。
巩固了西北边疆。
③册封: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_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