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教案教学设计6
- 格式:docx
- 大小:28.75 KB
- 文档页数:7
习作:写观察日记》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观察日记的定义与特点。
2.能够掌握观察日记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3.能够通过观察日记提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4.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观察日记的定义和特点。
2.观察日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观察日记提升学生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2.如何培养学生对所观察对象的深入思考能力。
四、教学内容1. 什么是观察日记观察日记是一种通过对周围事物进行细致观察记录的文学形式。
它要求作者用文字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细节、特点、情感等,以便读者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作者的观察和思考。
2. 观察日记的写作方法与技巧•选择观察对象: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事物或场景作为观察对象,可以是自然风景、动植物、人物等。
•细致观察:对所选对象进行仔细观察,观察其外貌、动作、气味、声音等细节。
•记录要详细:在日记中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所观察到的一切,让读者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观察者的观察过程。
•表达情感:在描述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让观察日记更具生动感和个性化。
•总结归纳:在记录完观察内容后,可以对观察对象进行总结归纳,体会观察的收获与感悟。
3. 观察日记的写作实践安排学生在课堂或课外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观察对象,进行细致观察并记录在观察日记中。
要求学生在记录时尽可能用上形容词、动词,描述所观察对象的外表、动作、气味等细节,同时也可加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形成一篇生动的观察日记。
五、教学过程1. 初步呈现通过举例或展示优秀观察日记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作特点和表现形式。
2. 指导实践指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观察对象,进行细致观察并记录在观察日记中。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观察和记录。
3. 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写的观察日记进行展示和分享,通过互相交流和点评来提升写作水平。
4.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这次观察日记写作的过程和收获,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观察和写作能力。
观察作文教案观察作文是一种以观察为主题的作文形式,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并进行适当的表达。
观察作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因此,设计一份观察作文教案,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观察作文教案的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人物活动、社会现象等,让学生用心去观察、用脑去思考、用笔去描述。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公园或者社区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亲自观察,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其次,观察作文教案的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描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丰富的语言、生动的笔墨来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词语、生动的语言来描绘所见所闻。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描述能力,使他们在写作时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此外,观察作文教案的设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观察事物,还要对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让他们学会通过观察来获取信息,通过思考来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最后,观察作文教案的设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用恰当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范例,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从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观察作文教案的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词语来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教学设计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积累,了解本单元几篇写景美文在写法上的成功之处,作为自己习作的借鉴。
2. 结合本单元的写作指导语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观察景物,多侧面感知景物特点。
3. 注意把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景物的特点。
并选择特定的景点(或学生自选喜爱的景物)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花一定的时间实行细致的观察,鼓励学生培养观察和思考习惯,多写观察日记,以求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积累,了解本单元几篇写景美文在写法上的成功之处,作为自己习作的借鉴2.难点:注意把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景物的特点,花一定的时间实行细致的观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一、导入只要提到百草园,同学们都会想到鲁迅笔下的“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肥胖的“何首乌”,“碧绿的菜畦”。
为什么名家能把看似平常的景物写得如此优美,让人赞不绝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自学课本“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解决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后,师生互动,结合本单元所学名篇佳作,及自己的写作经验,总结归纳出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1. 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2. 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1)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实行描写。
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三种:(a)定点观景。
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
(b)动点定景。
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持续变化,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
描绘景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a)空间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b)时间顺序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观察作文教案
观察作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文教案的设计,对于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观察作文的重要性、作文教案的设计原则以及实施作文教案的方法等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观察作文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观察周围事物、人物和事件,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从而在作文中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同时,观察作文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美、发现真理,从而提高作文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设计作文教案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引导他们多观察、细观察、深观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作文教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套用模板和范例。
最后,作文教案要注重个性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悟进行表达,不拘泥于形式和结构。
最后,实施作文教案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
首先,可以
通过观察实物、观察图片、观察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会。
最后,可以通
过讲解范文、点评作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
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综上所述,观察作文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多观察、深观察,设计灵活多样的作文教案,帮助学生在观察中成长,
在观察中写作。
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年级上册习作的语文教案6篇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案四年级上册习作的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能仔细观察教师走进教师后所做的一系列动作,能连贯,具体生动地描写教师地动作,并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
通过本次练习,巩固并提高描写动作的能力,进而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1、学会仔细观察。
2、运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动作,同时能结合观察所得展开合理的联想。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动作小品,摄像师。
【教学过程】一、学会观察1、师生问好后,教师做一系列动作。
(如:准备写课题,却发现粉笔不翼而飞,于是在黑板粉笔槽、讲台上、学生课桌里急切地寻找,最后在讲台下找到粉笔,写上课题粉笔飞了。
)2、同学们,你们注意到宋老师刚才都做了哪些动作吗?这些动作我又是怎么做的呢(预设:只能说出几个比较突出的动作)3、师提示:其实在我们身边有着许多有趣的事,只是我们平时不注意观察罢了。
4、摄像机回放刚才的.动作,生仔细观察,并按顺序将动作列出。
5、课堂交流:在这些个动作中,你对哪几个印象比较深?请具体说说。
二、学会表述1、将一连串动作连成一段话。
*你能将这些个动作练成一段通顺具体的话吗?(学生准备,点名个别学生演示)教师随机点评,渗透进:用上恰当的连词,将有些动作合理兼并。
2、生动笔操练,要求给片断起个题目,教师巡视,3、抽样评讲。
(1)选文一,以教师评讲为主(点评时围绕动作素描的要求进行。
)(2)学生听后,自行修改片段。
(3)选文二,以学生点评为主。
4、小结:课上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看清动作,用准动词,加上适当联想)三、实践运用A、回家后,仔细观察父母刚回家时的一系列动作,尝试为他们写一幅素描,然后读与父母听,请他们进行点评。
B、看动画片,写片断。
设计意图:学生在习作中常常表现出描写人物的动作简单无趣,很生动的事到了他们的笔下往往变得枯燥乏味。
其实这都是不会观察,不注意观察造成的。
新课标在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中就提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介绍一种事物》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述。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作课的内容和要求,即通过介绍一种事物,灵活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写出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同时,教师强调了要写真实、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
二、学生自主思考,确定说明对象及其特点,选择素材,拟写提纲。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并通过范文赏析,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方法的运用效果。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打破常规的思维和作的定势,多角度地去观察、认识事物,多层面地进行回忆、思考、分析、想象,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最适合这个题目的内容,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中抒发最诚挚的情感。
学生可以自主思考,确定说明对象及其特点,选择素材,拟写提纲。
三、教师指导作,赏析范文。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范文,让学生感受范文的结构和语言的表达方式。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从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用途、性、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介绍。
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运用生动描写,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生互相交流,互相修改,提高作文质量。
2、学生自我评价,的不足之处,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流程:一、学生自我评价,修改文章。
学生在完成作文后,可以先进行自我评价,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相交流、互相修改,提高作文质量。
二、教师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回顾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三、总结反思,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写作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案,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方法指导、赏析范文等活动,引导学生能从几个方面有顺序地介绍一种事物。
教案设计:如何帮助学生观察物体一、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观察是通过用感官了解事物的过程,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和手段。
2.让学生掌握四种基本的观察方法:观察形状、颜色、质地、用途。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主动探究的好习惯,并提高其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四种基本观察方法,并能够将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主动探究的好习惯,提高其表达能力并形成逐渐递进、系统化的思维过程。
三、教学过程Ⅰ、导入环节1.通过观察实物,让学生自由发言,描述物体的外形、颜色、用途等。
2.通过导入新知,让学生理解观察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的细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Ⅱ、讲解环节1.讲解观察物体的方法(1)观察物体的形状形状分为以下几种:球形、盒形、圆柱体、圆锥体、多面体等。
观察事物的形状要关注其是否规则、是否对称等。
(2)观察物体的颜色颜色是代表事物外观的重要特征之一。
观察物体的颜色要注意其亮度、色彩、鲜艳度等。
(3)观察物体的质地物体的质地是指物体的表面质地,分为光滑、粗糙、起伏等。
观察事物的表面质地要考虑其实质质地、视觉感受等。
(4)观察物体的用途了解物体的用途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功能和特征。
2.运用新知点分别对一组事物进行观察,让学生进行分析,寻找规律。
通过这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Ⅲ、练习环节1.根据实物训练观察技能(1)给学生分组,分别观察不同的物体,提出对于物体的描述,其中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
(2)对于所得到的描述,让学生加以商议,对具体的描述内容进行比较和辨别。
(3)出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描述。
2.配合图画和模型重点讲解形状和颜色通过配合模型或图画,引入相应的固定概念,如“正方体”“圆”“三角形”,强化学生对各种形状的认识。
而通过图片和实物的比较,让学生了解颜色的变化规律,对丰富词汇的积累帮助颇大。
Ⅳ、巩固环节1.编写小实验进行巩固设计一道小问题:如何洗菜叶,才能让其彻底清洗干净?通过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物体质地的特征,不断提高其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写作(五)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作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事物特征和怎样抓住事物特征。
2.能抓住特征对事物进行说明。
【重点和难点】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样子好像都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
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
例如《苏州园林》的特征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这就告诉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二、理解什么是事物的特征以“兔子”为例,让同学们先描绘自己见过的兔子的模样(如: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进而告诉学生,事物的特征就是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有的标志。
三、说明事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1.要认真观察和比较。
通过细致、反复、深刻的观察,用眼、耳、口、鼻等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看、听、尝、嗅,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另外要深入思考,将说明对象和类似的事物进行多方面比较,对掌握的有关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出异同。
2.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说明的方法很多,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恰当地选用。
如,《中国石拱桥》中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引用了《水经注》里的资料,用的是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再如《苏州园林》里为了说明苏州园林不讲求对称,将苏州园林里的亭台轩榭与其他地方建筑进行比较,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语言要准确,更可以进行生动的描写。
《蝉》中为了突出蝉脱壳的特征,作者对蝉脱壳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
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
”这样生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蝉脱壳的特点,而且也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
四、写作文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或许地处独特的位置,或许有标志性的外观,或许还有传奇的历史。
写作《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教案教学设计6导读:一、教学目标1、学会抓住特点,从多角度多方面观察和描写事物。
2、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抓住事物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请同学们总结一下:1、什么叫说明文呢?2、读这类文章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把握呢?(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说明建筑物。
(提问导入、引导归纳(二)揭示训练目标1、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2、学会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三)知识链接(阅读课本112页写作知识短文)每种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那么,怎样才能概括并表现出事物的主要特点呢(阅读短文、提炼要点)1、学会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
(讲解引导)你应该拥有一双慧眼,努力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去发现事物的特点。
所谓“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就是要求我们抓住事物的全貌、全过程,既要进行纵向观察,了解事物的昨天、今天、来龙去脉,又要进行横向观察,了解事物的本身,了解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既要观察事物的外部,又要观察事物的内部;既要有宏观观察,又要有微观观察。
一句话,观察应做到全面细致,只有真正观察透彻了,才能够下笔。
只有这样,才会发现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
说明事物最重要的是抓住事物的特征。
《巍巍中山陵》把中山陵的特征落在“巍巍”两字上,无论是介绍建筑群体规模,还是详细介绍陵园的地理环境、具体位置、修建过程,都紧紧围绕这一特征,因而描写准确而又特色鲜明。
《凡尔赛宫》无论是对凡尔赛宫的建筑本身,还是对其内部陈设和装潢,以及外部的大花园,作者都能抓住艺术价值高这一特征进行说明。
与艺术价值无关的内容一律略去。
这样对凡尔赛宫的说明从总体上突出了重点。
从局部来说也同样注意了这一点。
例如,在介绍凡尔赛宫的内部陈设和装潢艺术时重点介绍了镜廊,让读者以斑窥豹,因为它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两位建造者赫赫有名,镜廊本身的构成有特色,镜廊天花板上的巨幅油画气势横溢,最富有艺术价值。
2、合理地安排好说明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可用时间顺序,或由古到今,或由今到古。
方位(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和构造常用这种顺序。
其表现形式为:或由远而近,或由内(外)到外(内),或由上(下)到下(上),可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
程序顺序:阐明某些操作性过程的文章可采用这种顺序。
逻辑顺序:阐明事理的文章常用这种顺序。
说明建筑物的形状、构造常采用空间顺序。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说明的顺序:活动的顺序:广场——石道——碑前——台阶——平台(由远而近)空间顺序: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由下而上)东西两侧上部——碑顶方位顺序:东——南——西——北,《巍巍中山陵》以空间顺序有条不紊的加以说明。
课文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展开说明。
先说明中山陵园的地理环境,后说到陵园的总体设计,再说到陵墓。
在说明陵墓时,又按照“入口→石阶→碑亭→祭堂→墓室”的顺序,即由外而内的顺序予以说明。
这种空间顺序很自然地反映了事物本身的逻辑顺序,说得清楚明白,使读者面前清晰地浮现出“巍巍中山陵”的形象。
要把方位交待清楚应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要选好观察点。
观察点就是作者观察事物的立足点。
站的位置不同,角度不同,看到的就完全不同,得到的感觉也不一样。
通常有两种观察方法。
一种叫定点观察法,就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进行观察。
如写《我们的教室》,观察的位置可以在教室后边,把教室的前后左右的情况都观察清楚了,然后一层层写出来。
还有一种叫移位观察法,就是移动位置观察,用这种方法进行观察,观察点是移动的,参观游览,就是用这种方法进行观察。
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等。
二、要选好参照点。
我们所说的参照点,就是给读者一个已知的事物作为基准,凭借它来介绍另一些事物的方位。
这个作为参照的已知事物就是参照点。
参照点一般选择建筑群的“枢纽”或“中心”,因为它有机地联结着其他建筑。
3、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下定义、分类别、列图表等。
例: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列数字)。
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共每段30步至54步不等,290级。
石阶尽处,就是宽135深米、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列数字)。
(《巍巍中山陵》)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荫中女神雕塑亭亭而立。
(打比方:《凡尔赛宫》)(学生结合已学课文举例)4、语言应力求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说明文的语言特别讲求准确,这是为了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确保其科学性所决定的,同时生动形象的描述也能更好说明事物的特征,让读者“有所知”。
我们仍然以《巍巍中山陵》为例,作者在说明中山陵的地理环境时,运用了描写性的语言和比喻:“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
蓝色的天幕下,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
”又如在说明祭堂前平台视野开阔时,同样运用描写性语言和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幅工笔长卷。
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作者从远到近的予以描述,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这些生动描述虽然运用了文学语言,但这样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服务的,是为了使读者“有所知”,而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感”。
(四)出示本次作文题(出示题目、明确要求)写一篇说明文,介绍自己的卧室,仔细观察并准确写出特点,题目自拟。
要求:1、仔细观察,抓住特点。
2、合理地安排说明的顺序。
注意多种说明方法的灵活运用。
3、说明语言力求准确、简洁、生动形象。
(五)指导写作1、想一想,自己的卧室有什么样的特点?抓住它,写清楚;2、从什么地方开始写呢?不妨先确定一个卧室中的物件,先从它开始,然后用恰当的表示方位的词语联结到其他的东西上,千万不能乱;3、卧室里可能有许多的东西,在向别人介绍的时候,要有取舍,不能有什么就说什么;4、文中可能要用到一些数据,一定要准确;5、在介绍自己卧室里的摆设时,可别忘记说明它的作用;6、你对自己的卧室满意吗?文中也要说清楚的。
(六)范文引路(阅读范文)鲁迅故居鲁迅">鲁迅先生于1912年5月随当时的教育部由南京迁到北京来。
住所几经迁移,最后于1924年5月迁入阜城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在此住了近三年。
后由于反动政府的不断迫害,于1926年8月离京南下。
鲁迅">鲁迅先生的母亲仍住在这里。
鲁迅故居是一座极其普通的小四合院。
有前后两个小院,南房三间,北房四间,东西厢房各一间。
房屋都很矮小,进深也很狭窄,全宅总面积不过500平方米。
然而想不到这里曾是一代文豪的住所。
故居门口是一个黑漆小门。
门内西侧有一折扇屏门。
入门即是前院。
院内北房前有两株高大的丁香树,是鲁迅">鲁迅先生亲手植的,使这小院显得很幽静又有生气。
南房是书房和会客室。
里面摆着几架书柜、一张方桌、几把藤椅等简单家具。
当年许多青年学生到这里受到鲁迅的热情接待。
南房的西间有一张接待客人留宿的床铺,当年有的青年被反动政府逼得无家可归,鲁迅便留他们住在这里。
引人注目的是北面的正屋。
北房的档间是鲁迅母亲的住室。
中间向后扩建的一间是鲁迅">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
鲁迅">鲁迅先生称之为“绿林书屋”,人们都叫它“老虎尾巴”。
室内陈设简单,北边窗下有一床铺,上面铺着单薄的被褥。
靠东墙放着一张三屉桌和一把藤椅,桌上放着毛笔、笔架、砚台、马蹄表、喝茶的盖碗等,还放着一盏煤油灯。
屋内西墙上挂着写有《离骚》诗句的题字,上书:“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先鸣”。
鲁迅">鲁迅先生正是如此珍惜时间,在这间小屋里,在这张书桌上,在这盏煤油灯下,忘我地工作,辛勤地写作。
鲁迅">鲁迅先生在这间斗室里写下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篇》,以及《野草》《坟》等不朽《彷徨》作品。
“老虎尾巴”后面是鲁迅">鲁迅先生经常散步的后小院。
院中央有一眼井,周围种了许多小草和树木。
这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给人的印象是极深的。
鲁迅不仅以他战斗的一生,以他的作品教育着我们,也以他简朴的生活教育着我们。
简评:作者对这座“小四合院”的全貌、布局和方位都能清楚地加以说明。
说明能突出重点,对院内的“老虎尾巴”进行详细具体的介绍,说明室内陈设、用物也是忠实于原貌的。
故居的特点是普通、简单,作者通过对这一特点的说明,表现出主人简朴的美德。
(互动点评)(七)互动平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学们熟悉的建筑是什么?它具有什么特征?你将如何将它介绍给大家?结合自己的课前观察及以上所介绍的写作知识,学生谈自己的说明对象及简单构思,教师适时点拨,提示注意点。
(合作交流、引导点拨)(八)自主作文学生拟稿、改稿、誊抄。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