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学说起源与临床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29.08 KB
- 文档页数:6
论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对中国文化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起源:阴阳学说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易经》中,它描述了自然界和宇宙中的基本对立和平衡。
阴阳的概念由八卦和六十四卦图形象化地表达,这些图形代表了宇宙和自然界的各种相互关系。
2.阴阳的定义:阴和阳是相对的概念,它们代表了一切对立但又互相依赖的事物。
阴通常被认为是阴暗、冷、pass、柔和、女性和消极的一面,而阳通常被认为是明亮、热、积极、硬朗、男性的一面。
然而,重要的是要理解,阴和阳并不是单纯的好与坏,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3.阴阳的互动:阴阳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一种平衡和变化的原则。
在阴阳学说中,一种力量的增加将导致另一种力量的减小,反之亦然。
这种平衡和变化的概念在生态学、医学、气象学等多个领域中都有应用。
4.在生活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国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中医师通常会使用阴阳的观念来分析患者的身体状态,以确定疾病的性质。
中医治疗方法也旨在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改善患者的健康。
5.哲学和文化影响:阴阳学说不仅存在于医学领域,还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宗教、文化和艺术。
它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综合世界观和道德观,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6.现代应用:虽然阴阳学说源自古代,但它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和心理学等领域,人们仍然考虑阴阳的概念,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总之,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强调平衡、变化和相互依存的原则,对中国文化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对阴阳的相对属性的认识和对阴阳之间运动变化规律的把握,包括了阴阳之间相互交感、相互对立、互根互用、制约消长及相互转化的关系。
1、交合感应:阴阳交合感应,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2、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一方面是指阴阳二气的功能特征、作用趋向对立相反,即阴内聚、成形,阳外趋、活动;3、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互为根本、相互为用;4、消长平衡:阴阳消长是阴阳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变化;5、相互转化:阴阳相互转化,是指一个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与应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部分,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包括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哲学到应用,渗透了古代中国的各个领域。
这篇文章将探讨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与应用,以及它对于古代中国的影响。
一、阴阳五行学说基本概念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中国古代,相传是黄帝时期神农氏的学说。
主要包括阴阳和五行两方面。
阴阳是对于事物间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表达。
阴多指负极、消极、幽暗、内向、静止等属性,而阳则是正极、积极、光亮、外向、活跃等属性。
阴阳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是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而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他们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组成了宇宙万物的基础。
五行与阴阳理论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宇宙哲学的基础。
二、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贯穿了古代中国的各个领域。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它在医学、历法、建筑和美学等方面的应用。
1.医学方面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为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阴阳和五行分别对应人体内的阴阳、五脏五腑,表现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情况。
中医治病主要是对于五脏六腑不平衡所引起的病症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平衡阴阳、调节五行的目的。
2.历法方面古代中国的历法也依据阴阳五行理论进行建立。
在古代中国,阴阳和五行被用作计算时间和节气的基础。
阴阳是指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而五行用于计算节气,如立春代表了春季的开始,立夏代表了夏季的开始等。
这些节气的计算在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
3.建筑方面阴阳五行学说在建筑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和设计。
阴阳五行理论被用以定位和规划建筑的方位、内部空间和建筑材料。
例如,按照阴阳五行理论,在一座建筑中,太阳升起的方向应该是房间中最明亮的一面,以达到阳气充沛的目的。
这些规划原则在古代中国建筑的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
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在阴阳学说中,阴和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阳代表积极、主动、力量和独立,阴则代表消极、被动、柔弱和依赖。
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从而维持了事物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都与阴阳的关系密切。
例如,人体的五脏属阴,六腑属阳,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阴阳学说还被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学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的平衡,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例如,对于阳虚的患者,应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阴虚的患者,应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阴阳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从医易同源论《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黄帝内经》是一部在《周易》《道德经》等儒道思想指导下的文化巨作,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医学成就之大成的中医经典名著,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伟大知识宝库。
中医许多重大的学说、理论、观点等学术思想,以及主要的临床病症名称和治疗方法都已经在《内经》中奠定了基础。
《内经》作为一部历史悠久的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与文化思想相结合的著作,既有许多古奥深邃的哲学思想,又有大量的医学经典理论。
在我们日常解读《内经》理论精髓之时,面对历代注家卓说纷呈,有时难免莫衷一是,难窥其奥。
然而,中国传统医道诣在精进,贵在知返,知返方见古,更能领会深意。
因此,从《易经》原理结合临床实践,推演、印证并领悟《内经》原旨,仍不失为一条稽验烛幽之径。
《类经图翼·医易义》曰:“医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
”“医易同源”的原理在于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所谓“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易经》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易经》自古即称为“天人之学”,列为“群经之首”。
以其独特的象数和义理,以简驭繁,鉴往知来,探讨天道人事之演化兴衰。
《周易》的“易”字,有至少三重含义:“简易、变易、不易”,其中主要的内涵当为“变易”。
这告诉我们:大千世界,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成住坏空,生老病死,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正是由于“变易”才能不断推进并优化整个自然界,并使得大自然得以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因此,“变易”是“不易”的法则;“变易”又有其内在的规律。
具体到《易经》的卦象、爻象、卦辞、爻辞,无不在讲变化,阴阳的变化、卦象的变化、爻位的变化、吉凶的变化……阴阳在转换互动中达到和合既济,万物在运动和变化中生息繁衍。
历代医家在临证实践或总结医理时往往以易言医。
许多中医理论来源于《易经》,或运用易学原理加以印证阐发。
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中医理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具的理念和方法在现代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为世界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基本理念以及研究进展等方面来探讨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一、历史背景与基本理念中医学源远流长,起源于中国古代。
早在公元前数千年前,中国人民就开始探索疾病的治疗方法,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的核心观念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强调事物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五行学说则将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中医理论强调人体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联系。
中医追求“平衡”和“和谐”,强调预防和治疗疾病必须从整体出发,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的相互关系。
二、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1. 中药研究与临床应用中药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药可以通过改善体内的气血流通、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等多种途径来治疗疾病。
近年来,许多研究对中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开发,通过提取和纯化活性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药制剂,为各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2. 针灸研究与应用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代表,以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针灸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多种疾病,如疼痛、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3.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慢性病是现代社会健康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中医理论认为,慢性病的形成和发展与人体的整体失衡有关,因此,在慢性病的防治中,中医药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管理中,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中医理论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阴阳家的名词解释阴阳家,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派学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阴阳家的名词解释从多个角度展开,涉及哲学、医学、天文学等多个领域,下面我将对几个关键词进行解释。
一、阴阳阴阳是阴阳家学说的核心概念。
它在哲学中被理解为宇宙事物的两个相对、相互依存的方面。
阴与阳相辅相成、相互交替,构成了世界万物的运行规律。
阴阳之间存在着和谐的平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事物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阴阳的具体表现有很多,例如在天文学中,阴阳与阴阳日、阴阳历等相关。
在中医学中,阴阳理论被用于对人体组织、器官、病症进行分类与分析,以及药物治疗。
阴阳之间的平衡与失衡关系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二、五行五行是阴阳家学说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代表了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和相互关系。
阴阳家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表示一种生成的关系,例如木生火,火生土等。
相克表示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水克火,金克木等。
五行理论被广泛运用于中医学、农业、建筑等领域中,以探索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对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学将人体视为一个与自然相连的整体,通过观察、辨证施治,以调节人体阴阳失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中的阴阳包括了阴阳两个极端以及阴阳之间的中间状态。
阴阳失衡会导致病症的出现,中医医生通过针灸、草药等手段,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四、阴阳学说在道家哲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道家哲学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道家认为,阴阳之间的平衡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道家追求的是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将阴阳看作是天地万物运行的基本力量,通过顺势而为,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五、阴阳学说对人生的启示阴阳学说对人生有着深远的启示。
阴阳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是人生的追求目标。
在人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自身的阴阳平衡,避免极端,追求身心的和谐。
只有平衡的人生态度,才能享受人生的丰富多彩。
结语阴阳家的名词解释仅涉及了学说的一部分,然而,阴阳家学说博大精深,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哲学和医学,也对现代科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简述阴阳学说的内容。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哲学、医学、农学、天文学等领域。
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是宇宙中存在着两种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即阴与阳。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划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
阴性代表着负面、柔弱、阴暗、静止、冷等特征,而阳性则代表着正面、刚强、光明、活跃、热等特征。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的基本运行规律。
阴阳学说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平衡状态。
它认为,阴阳之间的平衡和谐是宇宙万物正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引发疾病、自然灾害等问题。
因此,人们应该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维护健康、实现和谐发展。
阴阳学说还与五行学说密切相关。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纳为五种基本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克相生的关系,与阴阳的平衡和谐密切相关。
在医学领域,阴阳学说被应用于中医理论和诊断治疗的方法中。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疾病的产生是阴阳失衡的结果。
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目的。
在哲学领域,阴阳学说则被用来解释宇宙的生成与发展。
它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和转化的结果。
阴阳学说也强调了平衡和谐的重要性,这与现代科学中的平衡态和动态平衡的概念有着相似之处。
总之,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它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平衡状态。
这一概念在中医、哲学、天文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阴阳学说的定义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定义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是指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划分为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阴阳学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知。
在古代,人们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日夜交替、四季更替、生长衰败等现象,这些现象都具有明显的对立性和变化性。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总结,人们逐渐形成了“一切事物都有两个方面”的思想,并将其归纳为“阴”、“阳”两个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 阴阳之道阴阳之道是指通过对自然界中各种事物进行分类,把它们划分为阴性和阳性两种属性,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哲学体系。
阴阳之道认为,阴阳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两个属性,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只有通过对阴阳属性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才能掌握自然界的本质规律。
2.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指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将自然界中所有事物划分为五种属性:木、火、土、金、水。
这五种属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
3. 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阴性和阳性两个属性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如果阴性或者阳性过于强势,就会导致生态失衡或者社会动荡。
因此,在实践中要注重调节和平衡各种因素,以达到稳定和谐的状态。
4. 阴阳变化阴阳变化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各种事物都具有不断变化的趋势。
这种变化不是单纯的线性变化,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阴阳学说中,阴阳变化被认为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5. 阴阳互补阴阳互补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阴性和阳性两个属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这种依存关系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关系。
只有通过阴阳两个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才能保持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什么阴阳理论,在中国的古代盛行已久,代医学家将阴阳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借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基本理论之一。
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阴阳学说,供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医学的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其基本的变化关系。
五行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之一,它起源于古代中国,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人体的自我修复和恢复健康。
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外环境相互影响,通过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带领您走近中医,了解中医的历史渊源、基本理论以及临床应用。
一、中医的历史渊源中医学起源于远古时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已经开始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
而最早的中医典籍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成为后世中医学的指南和宝贵遗产。
除了《黄帝内经》,在隋唐时期,中医学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中医学家,如张仲景、孙思邈等。
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大量的医学经验,形成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医学著作,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而且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影响。
如今,在中国,中医仍然是重要的医学体系,且受到了国内外患者的认可和欢迎。
中医学也逐渐得到了全球医学界的重视,成为与现代医学并存的重要医学学派之一。
二、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的。
在人体内,阴阳之间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健康与疾病的重要原因。
不同的疾病状况往往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实现治疗的目的。
五行学说是古老的中国哲学之一,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克制、相互生克等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与五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通过调整五脏功能的协调,可以促使人体恢复健康。
中医知识:中医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是一种关于宁宙起源及万物运动变化的最高法则的理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孳生、发展和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古代哲学家和医学家们用阴阳学说来解释整个宁宙和生命的一切现象和本质,并把阴阳对立和消长运动变化的规律称之为"天地之道";。
古代中国人认为,宇宙的原初状态是"气";,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了相反的两极,即"阴";和"阳";.这一过程叫做"一分为二";。
宁宙间万事万物都由气的运动变化而生成,所以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如天地、昼夜、水火、上下、寒热、男女等。
阴阳的含义阴阳的最初含义是比较直观、具体的,主要指阳光的向背。
即事物向阳的一面属阳,背阴的一而属阴,这就是"阴阳";二字的来历。
后来,人们把与阴阳相关的具体事物抽象化,归纳出一系列能够表明其阴阳归属的事物属性,从而使"阴阳";特定的指代概念上升为能够普遍运用的理论,这样,阴阳的含义就变得更加宽广了。
由于阴阳所表达的事物属性是很抽象的,所以古人为了清晰明了地表达阴阳的概念,就借具体事物——水火来比喻。
由于水火性质相反,并且集中地体现了阴阳的一些特征,所以《黄帝内经》称水火为"阴阳之征兆";。
"征兆";,就是象征的意思。
相对于"火";温热、明亮、运动、向上的特性而言。
‘水";的特性则是寒凉、晦暗、静止、向下,等等,所以《内经》规定"水为阴";,"火为阳";。
阴阳含义的演变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由于有了水火的象征性比喻,因而就有了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
一般地说,凡是具有温热、明亮、运动、上升、发散等特征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阳,凡是具有寒凉、晦暗、静止、下降、收敛等特征的事物和现象部属于阴。
中医阴阳学说起源与临床应用
——黎川县中医院付朝今
一、中医阴阳学说起源:
1、中医起源:
“中医”一词早在东汉时代出现,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唐柳宗元《愈疾赋》云“尖与医疗未萌之兆,中医攻有兆之者”。
此时中医有2种释义:中等医疗水平的医生,中等医生水平的治疗效果。
真正有方位和地域概念的“中医”名词出现在鸦片战争前后,当时在中国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把起源于我国中原地区(古代中国)为主的医学简称为“中医”,与西医区别。
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订《中医条例》法定“中医”这个名河。
中医经典名著如《内经》名称《中医内经》、《本草钢目》不称《中药纲目》等等,20世纪50年代各地建立中医院。
2、阴阳起源:
阴阳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面,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最初的涵义是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但阴阳的广大涵义是丰富的……
如《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地
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台也。
”所以说万事万物都有阴阳的属性,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明代大医家张景岳曰“阴阳虽备于《内经》变化莫大乎《周易》。
阴阳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周易》是阴阳的鼻祖,没有《易经》便没有中国的阴阳文化,更没有中医学。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唐太宗时宰相虞世南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运气学说,中医病机学说等无不眙始于《周易》其中:
1、《周易》阴爻阳爻的阴阳关系,以及《周易》卦象所寓的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
2、《周易》无极,太极图是中医精气学说,阴阳学说的根基。
3、《周易》爻象卦象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导源。
4、《周易》交爻与中医六红,六经体学,六经辩证密切相关。
5、《周易》乾元坤牝阴爻阳爻八卦布阵是中医气化学说,运气学说干支格局的蓝图。
6、《周易》乾坤天地是中医气一元论的溯源。
7、《周易》的阿洛数理与中医九宫八风,子午流注,灵龟的法,七损八益密切相关。
8、《周易》坎离二卦与中医心肾相交,命门学说,肾间动气密切相关。
9、《周易》河洛与中医五行学说,生成数相关。
10、《周易》卦爻天地人位与中医三维医学密切相关,是中医整体观的蓝本。
11、《周易》圆道是中医图运动的导源。
12、《周易》中和观与中医平衡论,协调论密切相关。
《周易》六十四卦阴阳消长图
八卦阴阳消长表
阳阴
乾卦阴盛极坤卦阴盛极
离卦阳极—阴生坎卦阴极—阳生
巽卦阳消阴光震卦阴消阳长
艮卦阴长阳弱兑卦阳长阴弱
太极与季、月、日、阴阳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赵献可是明朝医家,属于温阳派,受《周易》的影响较深,他将易理贯通于医学,在中医基础理论如心肾水火方面破有独见,尤于命门学说的创立多有建树。
赵献可《阴阳论》载于《医贯》是一篇的易理为指导的精粹文献。
进一步阐明“阴阳之理,
变化无穷,不可尽数”的道理。
如以《易经》泰、否二卦阐述阴阳交感关系和药物的阴阳升降。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于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生有开,不离阴阳,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等等。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人体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人体功能与物质的关系也就是阴阳相互依在,相至消长的关系,阴阳不能分离,所以说“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阳良失,精气乃绝。
”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正气分阴阳,包括阴液和阳气两部分,邪气亦有阴邪(寒、温)阳邪(风、暑、热、燥)之分。
疾病的过程多为邪正斗争的过程,阴阳偏胜偏衰的过程,“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中医学的病机定纲。
所谓“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转化预示疾病的转归。
4)用于疾病的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八纲辩证以阴阳作为总纲。
《景岳全书·使忠录》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论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
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5)用于疾病的治疗
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故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深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药的回气、五味,同样分阴阳,其中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温次于热)如黄苓、枝子、附子、干姜之类。
五味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窃与功效的药物,多上升向解,其性升浮,升浮为阳,而是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功能药物,多向下行向内,其行性皆沉降,沉降为阴。
总之污水疾病,先辨阴阳,法用阴阳,药练阴阳,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