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教案-第四章完全竞争市场
- 格式:docx
- 大小:17.89 KB
- 文档页数:10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上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三、课程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1. 课程目标任务根据微观经济学课程所面对的教学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①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②掌握需求和供给以及市场价格作用原理;③掌握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的基本内容;④掌握生产要素合理投入的分析方法;⑤掌握成本和收益理论及其分析方法;⑥掌握四种市场结构类型中产量和价格的确定;⑦掌握市场失灵原因和各种微观经济政策。
(2)技能目标①能运用需求、供给分析方法对简单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②能运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简单分析;③能对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进行分析;④能运用成本与收益理论对企业的长期和短期成本进行分析;⑤能运用市场理论对四种市场结构类型中产量和价格的确定进行分析;⑥能运用各种微观经济政策、市场因素和政府作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进行分析。
2. 基本要求本课程重在讲授微观经济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培养起学生对现代经济理论的兴趣和经济学思维,并能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贯彻精讲的原则,突出重点,简化推导,图文并貌,重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3)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讲述中辅以一定量的习题讨论课,给学生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和习题,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以提高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4)分析与总结相结合,宏观讲授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对讲授内容及时总结,对重点内容深入分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2. 供求理论与价格的决定,政府价格政策及其应用;3. 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及运用,其他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4. 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消费者的其他决策;5. 企业生产要素最优投入与规模经济,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6. 短期成本概念与分类和利润最大化原则,长期成本概念,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7. 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与长期均衡,垄断市场上的歧视价格,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寡头市场均衡的特点,围绕垄断的争论;8. 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标准与收入再分配政策,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9. 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相关微观经济政策。
西方经济学—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西方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是一种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市场的运作方式和决定价格和数量的影响因素。
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假设市场中有大量的买家和卖家,每个参与者都是价格接受者和价格制定者。
本文将介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它所解释的市场现象。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买家和卖家的数量都很大,不存在单个参与者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显著影响市场价格的情况。
每个参与者都是价格接受者,即只能接受市场上已经形成的价格,不能通过改变自己的购买或出售行为来影响价格。
此外,每个参与者也是价格制定者,即可以自由地选择买卖的数量,但只能以市场上已经确定的价格进行交易。
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是供求相等。
当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上的价格就会稳定在一个平衡点上。
如果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就会下降,直到供需相等;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就会上升,直到供需相等。
另一个重要的原理是自由进出市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没有任何壁垒能够限制新卖家进入市场或者现有卖家退出市场。
这种自由进出市场的条件确保了市场能够迅速调整价格和数量,以适应市场变化。
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适用范围主要是某些商品和劳务市场,如农产品、原材料和某些服务行业。
在这些市场中,参与者数量众多,产品或服务相对标准化,市场信息透明度较高,交易成本较低,因此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对市场现象的解释能力较强。
当市场供给增加时,价格会下降,同时,减少供给会导致价格上升。
这种供给与价格之间的反向关系是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此外,当需求增加时,价格也会上升,而需求减少则会导致价格下降。
这种需求与价格之间的正向关系也是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所解释的。
总之,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市场的运作方式和决定价格和数量的因素。
它假设市场中有大量的买家和卖家,每个参与者都是价格接受者和价格制定者。
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基本原理有供求相等和自由进出市场。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Economics)学时:60—72学时参考教材:1、梁小民主编.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三版),1998,2、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0.33、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9。
84、[美]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第16版)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和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与方法、手段;帮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经济学知识解决真实世界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并作出正确选择;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教学主要内容:微观经济部分: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中若干基本假定;市场均衡,供求理论与政府政策;弹性,*蛛网理论;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选择,*不确定性和风险;生产函数,最优投入组合,规模经济;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关市场的均衡;*完全信息博弈;分配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部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两部门的IS曲线;LM曲线的定义及其推导;通货膨胀;失业的经济学解释;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及实践:密切关注经济学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并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法上通过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平台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主要是课堂教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安排二次社会实践活动;二次总结、复习课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考核方法一般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
课程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部分第一章西方经济学概述(4—5学时)第一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一词的起源、内容。
第四章 完全竞争市场第一节 企业收益、市场结构和利润最大化一、企业收益和市场结构收益是企业销售产品之后所得到的收入,即等于产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数量的乘积。
为简单起见,假定企业的销售量和产量总是相等的。
若用R 、P 和Q 分别表示收益、价格和产量,则有:Q Q P Q P R ⋅=⋅=)(这就是企业的收益函数。
其中)(Q P P =被称为“企业(产品)面临的需求函数”,或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函数”,有时也简称为“企业的需求函数”。
它反映了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或者说反映了企业的产品所面临的市场需求。
)(Q P P =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的收益函数的性质。
“市场需求”指的是对某个市场上全部产品的需求,而“企业面临的需求”则是对市场上某个企业的产品的需求。
市场需求函数取决于消费者的行为,企业面临的需求函数不仅取决于消费者行为,常常还要取决于同一市场中其他企业的行为。
由收益函数的表达式Q Q P Q P R ⋅=⋅=)(,可以进一步求得“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平均收益等于收益(或总收益)与产量的比率。
用AR 表示平均收益,则有:)()(Q P QQ Q P Q R AR === 因此,平均收益也是产量的函数,而且,它就等于企业面临的需求函数或价格。
边际收益是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收益的增量,即收益增量与产量增量之比的极限,或者收益函数对产量的一阶导数。
用MR 表示边际收益,则有:⎪⎪⎭⎫ ⎝⎛⋅+⋅+==dQ dQ Q P Q Q dP Q P Q dQ Q dP dQ dR MR )()()()( 因此,边际收益也是产量的函数。
那么当企业的产量Q 变化时,相应的价格P 会如何变化呢?这里,最为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是企业在整个市场(或行业)中所处的“地位”,或者说得更加明确一点,是企业的产量在整个市场的全部产量中所占的“份额”或“比率”。
一个企业的产量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越大,则它改变产量的行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可能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第四章 完全竞争市场第一节 企业收益、市场结构和利润最大化一、企业收益和市场结构收益是企业销售产品之后所得到的收入,即等于产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数量的乘积。
为简单起见,假定企业的销售量和产量总是相等的。
若用R 、P 和Q 分别表示收益、价格和产量,则有:Q Q P Q P R ⋅=⋅=)(这就是企业的收益函数。
其中)(Q P P =被称为“企业(产品)面临的需求函数”,或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函数”,有时也简称为“企业的需求函数”。
它反映了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或者说反映了企业的产品所面临的市场需求。
)(Q P P =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的收益函数的性质。
“市场需求”指的是对某个市场上全部产品的需求,而“企业面临的需求”则是对市场上某个企业的产品的需求。
市场需求函数取决于消费者的行为,企业面临的需求函数不仅取决于消费者行为,常常还要取决于同一市场中其他企业的行为。
由收益函数的表达式Q Q P Q P R ⋅=⋅=)(,可以进一步求得“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平均收益等于收益(或总收益)与产量的比率。
用AR 表示平均收益,则有:)()(Q P QQ Q P Q R AR === 因此,平均收益也是产量的函数,而且,它就等于企业面临的需求函数或价格。
边际收益是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收益的增量,即收益增量与产量增量之比的极限,或者收益函数对产量的一阶导数。
用MR 表示边际收益,则有:⎪⎪⎭⎫ ⎝⎛⋅+⋅+==dQ dQ Q P Q Q dP Q P Q dQ Q dP dQ dR MR )()()()( 因此,边际收益也是产量的函数。
那么当企业的产量Q 变化时,相应的价格P 会如何变化呢?这里,最为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是企业在整个市场(或行业)中所处的“地位”,或者说得更加明确一点,是企业的产量在整个市场的全部产量中所占的“份额”或“比率”。
一个企业的产量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越大,则它改变产量的行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可能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第四章完全竞争市场
本章教学内容: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本章教学重点: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长期均衡
本章教学难点:亏损时的决策
本章教学目标:1、理解完全竞争市场在基本特征。
2、会画图表达按利润最大化原则如何进行产量决策。
3、会分析盈亏情况。
5、理解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和长期均衡的实现机制及均衡状态差异。
支撑课程目标:
本章总课时:4
第四章第一、二节企业收益、市场结构和利润最大化、完全竞争企业面
临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一、教学内容:市场结构;利润最大化;完全竞争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和收
益曲线
二、教学重点:市场结构、收益曲线
三、教学难点:收益曲线
四、教学目标:1.理解完全竞争市场在基本特征
2.理解竞争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
3.完全竞争企业的收益曲线
五、学时分配:1.5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企业收益
市场结构
需求曲线
收益曲线
八、教学反思
第二章第三、四节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均衡、完全竞争企业和市场的短
期均衡
一、教学内容: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均衡、长期均衡
二、教学重点:利润最大化产量的决定、亏损时的决策
三、教学难点:亏损时的决策
四、教学目标:1.掌握利润最大化产量的决定
2.掌握企业亏损时的决策
3.理解企业和行业规模的调整
4.理解长期供给曲线
五、学时分配:2.5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第四章完全竞争市场
本章教学内容: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本章教学重点: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长期均衡本章教学难点:亏损时的决策本章教学目标:1、理解完全竞争市场在基本特征。
2、会画图表达按利润最大化原则如何进行产量决策。
3、会分析盈亏情况。
5、理解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和长期均衡的实现机制及均衡状态差异。
支撑课程目标:本章总课时:4
第四章第一、二节企业收益、市场结构和利润最大化、完全竞争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和
收益曲线
一、教学内容:市场结构;利润最大化;完全竞争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二、教学重点:市场结构、收益曲线
三、教学难点:收益曲线
四、教学目标: 1. 理解完全竞争市场在基本特征
2. 理解竞争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
3. 完全竞争企业的收益曲线
五、学时分配:
七、板书设计
企业收益市场结构需求曲线收益曲线八、教学反思
第二章第三、四节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均衡、完全竞争企业和市场的短
期均衡
一、教学内容: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均衡、长期均衡
二、教学重点:利润最大化产量的决定、亏损时的决策
三、教学难点:亏损时的决策
四、教学目标:1. 掌握利润最大化产量的决定
2. 掌握企业亏损时的决策
3. 理解企业和行业规模的调整
4.理解长期供给曲线五、学时分配: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第四章完全竞争市场
本章教学内容: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本章教学重点: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长期均衡本章教学难点:亏损时的决策本章教学目标:1、理解完全竞争市场在基本特征。
2、会画图表达按利润最大化原则如何进行产量决策。
3、会分析盈亏情况。
5、理解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和长期均衡的实现机制及均衡状态差异。
支撑课程目标:本章总课时:4
第四章第一、二节企业收益、市场结构和利润最大化、完全竞争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和
收益曲线
一、教学内容:市场结构;利润最大化;完全竞争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二、教学重点:市场结构、收益曲线
三、教学难点:收益曲线
四、教学目标: 1. 理解完全竞争市场在基本特征
2. 理解竞争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
3. 完全竞争企业的收益曲线
五、学时分配:
七、板书设计
企业收益市场结构需求曲线收益曲线八、教学反思
第二章第三、四节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均衡、完全竞争企业和市场的短
期均衡
一、教学内容:完全竞争企业的短期均衡、长期均衡
二、教学重点:利润最大化产量的决定、亏损时的决策
三、教学难点:亏损时的决策
四、教学目标:1. 掌握利润最大化产量的决定
2. 掌握企业亏损时的决策
3. 理解企业和行业规模的调整
4.理解长期供给曲线五、学时分配: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