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学《科学》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学习小学《科学》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作者:魏春河崔凤珍来源:《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08期摘要: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需要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
只有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人类在不断研究、不断思考、不断创新过程中向前发展。
这就是学习小学《科学》的重要性所在。
关键词:学习;小学科学;大自然;和谐相处一、了解大自然,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致激发学习兴致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效果的有效保证。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探求知识的自主性,促使学生自主去学习。
针对小学生应自身的特性,应让他们走进大自然中,亲身实际检测自己在《科学》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效果。
如,学习《蚂蚁》一课,科学教师将学生领到校园外、田野中,由学生自己去寻觅、去发现,观察了解蚂蚁是如何活动的,探寻蚂蚁有何生活习性,详细了解蚂蚁的生活特征,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致就会被我们激发出来。
二、激励学生于科学的探究中敢于创新在当今的义务教育阶段,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提升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
科学教师肩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科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意识即为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提出的想法与众不同,可以展现学生对事物不同寻常的表现及一改常规的思维效果。
科学教师在教学时,激励学生改正不变的程序,大胆求异思维,提出与同学不一致的观点,从而激励学生于科学的探究中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让学生亲身走进观察实验中去获取新知科学的教学中离不开观察实验,观察实验是我们认识自然的有效途径,探寻自然的规律,寻求自然科学的结论,主要靠的就是观察和实验。
针对儿童的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依靠学生直观、形象的观察来得出结论。
为此,科学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的观察实验,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
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教师在烧杯里装好红色的水,瓶口插上带有玻璃管的胶塞,并在红水的液面做好一个记号,然后进行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之中找寻到物体热胀冷缩的规律,玻璃管内的红水柱的上升与下降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致,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小学科学冀教版五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和谐相处》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能举出两个以上人类努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
2.保护自然,珍爱生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能积极参加辩论会,发表自己的砍伐,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
4.能搜集当地环境被人类活动破坏的情况。
5.能和其他同学共同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并想办法表现出来。
二、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和体验人类的活动影响了环境,影响了其他生物的生存。
三、学习难点
能从具体事例中总结规律,明白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已经有了他们的行动。
搜集资料,看看为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们都做了哪些努力?
(1)父母每天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以前是什么?现在是什么?
(2)为了家里环境更好些,都养了哪些植物用来美化环境?(使用“学乐师生”APP 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
2.阅读课本P45页的两则消息。
你的观点是什么?
(1)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你搜集了哪些资料?
(2)今后打算怎么做?
(二)合作探究
1.“白色污染”听过吧?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
(1)你有什么感想?付出了哪些行动?
(2)设计一个关于这方面的宣传方案。
(搜集资料确定宣传方式选择宣传地点等)
1。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一、大自然美在何处?①走进大自然,我们会沉醉于秀丽的自然风光,惊叹于奇妙的生物世界;②走进大自然,就像打开一本充满智慧的典籍;③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南北风光各具特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美姿。
二、大自然之美带给我们什么?①大自然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带给我们欢乐。
②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丰富的人生启示,启迪我们的智慧。
③置身祖国大地,对美丽自然风光的眷恋会扩展为我们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三、大自然与人的关系?大自然孕育了一切生命。
人类来自于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阳光、空气、水等自然资源,人依赖于自然,大自然是人类成长的摇篮。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四、什么是生态环镜?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这些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因素,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生态环境。
五、怎样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1、大自然孕育了一切生命。
人类来自于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依赖于自然,大自然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2、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才能拥有充足的衣食之源,才能欣赏到丰富的自然美和生态美,才能拥有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六、为什么要保护生态环境?1、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才能拥有充足的衣食之源,才能欣赏到丰富的自然美和生态美,才能拥有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2、幸福生活不只是丰衣足食,也在于拥有碧水蓝天和美好家园。
3、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环境质量的追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有责任,也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保护生态平衡、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做大自然的朋友】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崇尚天人合一,。
68二、为什么要尊重自然?68--69①尊重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要求,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②人类尊重自然,自然也会尊重人类三、怎样尊重自然?68—69①尊重自然要求我们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创造、一切存在和一切生命。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自然资源》教案自然资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它们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对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自然资源》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的类型、分布和利用。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
首先,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作为人类的物质基础,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生活必需品,如水、空气、土壤等。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不仅满足我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还是农业、工业和能源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水,地球上的生命将无法存活。
同样,空气是我们呼吸的重要来源,土壤则是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自然资源对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如果我们不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将会面临枯竭和破坏的问题。
例如,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木材、食物和生态服务等多种资源。
然而,过度砍伐和乱破坏森林将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引发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同样,不合理的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也会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应该明智地使用自然资源,追求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教育和宣传,加强人们对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
第二,加强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建立健全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同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处罚,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
第三,推动科技创新。
发展高效节能的科技装备,推广清洁能源的利用,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探索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技术和方法。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做大自然的孩子》教案3一. 教材分析《做大自然的孩子》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现象和事物,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三课,内容主要包括水的三态变化、天气与气候、生物与非生物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自然现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他们对大自然充满好奇。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验,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自然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天气与气候、生物与非生物等自然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和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天气与气候、生物与非生物等自然现象。
2.难点:水的三态变化的原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游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教学素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画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自然现象?”,让学生回忆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水的三态变化、天气与气候、生物与非生物等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理解程度。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的三态变化、天气与气候、生物与非生物等自然现象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观察天气与气候的变化,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教师寄语: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资源和环境意识,在生活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能力: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能力。
3、知识:了解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知道这些不和谐之音带来的危害。
教学重点:理解自然物种在减少和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及其原因.教学难点:懂得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察课本37页四幅图片,说一说:上面的图片说明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什么问题?谈一谈:看了上面的图片自己有什么感想?探究思索:你对目前大自然面临的威胁还知道多少?二、根据提纲自主学习:自学指导一:浏览课本,回答下面的问题,并快速记忆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表现在哪些方面?(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学指导二:仔细阅读三个层次,理解说明⑴阅读课本38页,找出自然物种在减少的原因有哪些?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历史及自然灾害外,还有人为因素,特别是人类对野生动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
⑵物种的减少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你应该如何与动植物相处?. 人类的肆意行为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给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必然会危及人类本身。
因此我们应珍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一切生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需要遵守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尊重生命,善待自然,美化自然;还需要法律保障,依法保护大自然。
⑶结合张家界的现实教训,如何认识自然景观遭到破坏这一现象?你的周围还有哪些自然景观遭到破坏?⑷结合我们身边的具体事例,探讨: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带来了哪些危害?三、小组交流、成果展示:1、小组交流讨论、查缺补漏、达成共识。
2、小组选代表在班内展示交流成果。
12·和谐相处精彩点题本课首先以一小段综述的形式提出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问题。
通过“大树和道路”、“它们需要我们”两个活动,引领学生探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各种举措。
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则启发学生针对某一具体的环境问题确定定宣传主题,从事实际的宣传活动。
目标认定:1.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手机论据。
2.能和其它同学共同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宣传方案,并想办法表现出来。
3能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一个有特色的环保型的小城镇。
名师伴我行1.大树和道路出示两则消息浙江台州的一棵称为“文物”的古樟树,生长在要修建高速公路的必经之地。
由于当地农民坚持要保护它,所以在历经两年多的反复争论后,才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即花费了320多万元将古樟树移到另一地方。
一棵三人合抱粗的大槐树,挡住了宝兰二线路的扩建,为了避开此树,有关部门不得不将铺设的铁路饶了大弯子,这一绕,多花了2000万元人民币。
就这个话题开个辩论会吧!为自己的观点举充足的理由,并在辩论过程中,记录支持对方观点的理由。
经过辩论后,我的想法是人类保护自然,珍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为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们都做了什么?得出结论:人们进行城市绿化、家庭绿化、使用无铅汽油、步行或骑车上班、建立自然保护区、告别一次性筷子、拒绝烤肉串等,都是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
3.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1)提示现场考察,搜集资料;(2)根据主题准备宣传材料,确定宣传方式(如标语、宣传画、讲演、录音录像、小节目等0(3)选择宣传地点。
随堂检测一仔细填一填1人类维系生命所需的一切都来源于()。
2人类对自然地破坏和过度开发是在毁坏人类的()进而危害人类()。
3为了生存,人类必须(),()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与自然()4只有与自然(),才能真正提高人类的()5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很多,如:为了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我们可以使用(),上下班可以()或()二认真选一选1下列行为不能说明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是()A建立经济特区B搞好家庭绿化C建立自然保护区D搞好城市绿化2下列不属于保护环境宣传主题的是()A我们拒绝烤羊肉串B告别一次性筷子C我们提倡用塑料袋D回来吧,可爱的小手绢3我们搞环保宣传的方式有()A宣传画B讲演C贴标语D以上都是三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破坏环境的现象,并搜集相关资料,通过讨论分析,确定环境保护宣传主题,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
学习小学《科学》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需要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
只有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人类在不断研究、不断思考、不断创新过程中向前发展。
这就是学习小学《科学》的重要性所在。
关键词:学习;小学科学;大自然;和谐相处
一、了解大自然,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致
激发学习兴致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效果的有效保证。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探求知识的自主性,促使学生自主去学习。
针对小学生应自身的特性,应让他们走进大自然中,亲身实际检测自己在《科学》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效果。
如,学习《蚂蚁》一课,科学教师将学生领到校园外、田野中,由学生自己去寻觅、去发现,观察了解蚂蚁是如何活动的,探寻蚂蚁有何生活习性,详细了解蚂蚁的生活特征,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致就会被我们激发出来。
二、激励学生于科学的探究中敢于创新
在当今的义务教育阶段,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提升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
科
学教师肩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科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意识即为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提出的想法与众不同,可以展现学生对事物不同寻常的表现及一改常规的思维效果。
科学教师在教学时,激励学生改正不变的程序,大胆求异思维,提出与同学不一致的观点,从而激励学生于科学的探究中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让学生亲身走进观察实验中去获取新知
科学的教学中离不开观察实验,观察实验是我们认识自然的有效途径,探寻自然的规律,寻求自然科学的结论,主要靠的就是观察和实验。
针对儿童的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依靠学生直观、形象的观察来得出结论。
为此,科学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的观察实验,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
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教师在烧杯里装好红色的水,瓶口插上带有玻璃管的胶塞,并在红水的液面做好一个记号,然后进行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之中找寻到物体热胀冷缩的规律,玻璃管内的红水柱的上升与下降一下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致,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观察实验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取到科学知识信息而服务的。
通过观察与实验,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探寻自然规律,并且还能把实验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从而让学生获取新知。
参考文献:
丁春林.改进科学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5).
编辑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