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省情压缩版(地理、人文)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0
湖北省情概况湖北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简称鄂。
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16′47″,东西长740.6公里,南北宽470.2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其中耕地面积3409.91千公顷。
湖北地势西高东低,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
地貌类型多样,既有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也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岗地,还有层峦迭嶂的广大山区,以及适宜养殖的广阔水域。
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岗地占24%,平原湖区占20%。
2013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79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61.03万人,占54.51%。
现设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个林区,3个直管市,24个县级市,40个县(包括2个自治县)。
(一)自然资源丰富光热水资源充足。
湖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季。
年均日照时数为1200-2200小时,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年均降水量为800~1600毫米。
由于南北纬度相差4度多,东西跨度较大,加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使得湖北气候不仅南北有别、东西迥异,而且兼有北亚热带、中亚热带以及中温带、南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为农业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矿产资源丰富。
湖北已发现的矿产有149种,占全国己发现矿产种类的83%,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92种。
除煤炭、石油、天然气比较贫乏外,其他矿产储量都比较大,尤其是化工、建材及部分冶金矿产资源丰富。
其中化肥用橄榄岩、碘、石榴子石、累托石粘土、建筑用辉绿岩等5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铌、泥灰岩、磷等17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2-3位;铁、铜、石膏、金、汞、锰、钒、镍等35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4-10位。
主要矿产资源具有品位高、分布相对集中、易于开采等特点。
常识之湖北省省情一自然地理:湖北省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湖北在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
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5%,居全国第13位。
截止2006年底,全省人口6050万人,省会是中部地区唯一副省级城市--武汉市。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
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
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
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大洪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
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区域。
湖北省主要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气候特点:冬季寒冷湿润,夏季炎热高温。
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有“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
全省年均温15~17℃,7月均温为27~29℃,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以上,有“火炉”之称,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
全省平均日照1150—2245小时,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
年均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由于受地形影响,大神农架南部等地为全省多雨中心,江汉平原在梅雨期长的年份常发生洪涝灾害。
鄂本北山区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在15-22之间。
二、自然资源:省境沉积地层完备,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并有经区域变质而大面积分布的变质岩系,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
湖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湖北·中公教育第一部分湖北省情精选版第一节省情概况一、地理位置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简称鄂。
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
二、自然状况(一)地形湖北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湖北省地势高低相差悬殊,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
(二)气候湖北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
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的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
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湖北的梅雨期。
(三)自然资源1.植物资源湖北省已发现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70属、1300种,其中乔木425种、灌木760种、木质藤本115种。
这在全球同一纬度所占比重是最大的。
省内除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珙桐、秃杉外,还有二级保护树种香果树、水青树、连香树、银杏、杜仲、金钱松、鹅掌楸等20种和三级保护树种秦岭冷杉、垂枝云杉、穗花杉、金钱槭、领春木、红豆树、厚朴等21种。
中公教育·湖北湖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 2.动物资源湖北省有陆生脊椎动物562种,其中两栖类45种、鸟类415种、哺乳动物102种。
全省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12种。
其中,属一类保护的有金丝猴、白鹳等23种;属二类保护的有江豚、猕猴、金猫、小天鹅、大鲵等89种。
全省鱼苗资源丰富,长江干流主要产卵场36处,其中半数以上在湖北境内。
3.矿产资源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136种(不含亚矿种,下同),其中已查明了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7种。
湖北省省情介绍湖北地处我国中部,全省总面积18.9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00多万人。
现设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个林区、3个直管市,21个县级市、39个县。
湖北文化底蕴深厚。
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里在湖北。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长达8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
湖北资源丰富。
长江流经湖北境内1061公里,省内湖泊密布,水网纵横,素称“千湖之省”,有大小河流4000余条,总长达 6万余公里,水资源极为丰富,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量3133万千瓦,居全国第4位,其中三峡工程发电量居世界各大水电站之首。
现已发现的矿藏有138种,其中磷、石膏、岩盐等储量居全国前列。
湖北是全国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山水名胜与文物古迹兼备。
湖北交通发达,通讯便捷。
省会武汉“九省通衢”,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
全国主要铁路干线纵贯南北东西。
公路四通八达,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719公里。
武汉天河机场是中国内陆重要的空港。
湖北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之一。
工业形成了汽车、冶金、机械、电力、化工、电子信息、轻纺、建材等八大产业支柱,东风汽车公司、武汉钢铁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湖北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省内有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两大农业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粮、棉、油、淡水产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湖北科教实力雄厚。
全省现有普通高等院校87所,科研机构1300多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8名,均居全国前列。
光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航天、激光、数控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开发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科研水平和生产能力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
湖北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从武昌辛亥首义到新中国成立,湖北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北有70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长起一大批革命干部,仅红安县就孕育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200多位将军。
一、基础设施和交通机场:湖北省现有大中型机场7个,其中: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空港,已开通日、韩等国际航线,武汉-台湾直航包机也于2008年12月25日开通;宜昌、襄樊、恩施、荆州等城市的机场也开通了连接全国各地的空中通道。
湖北省情概况湖北省简称“鄂”,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游、洞庭湖之北。
现有12个直辖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直管市)、39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
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人口6200余万。
湖北文化底蕴丰厚。
湖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是炎帝神农、华夏始母嫘祖、医圣李时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升、爱国诗人屈原和民族友好使者王昭君的故里。
春秋战国时期,湖北地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楚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
湖北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
湖北山川秀美。
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众多,有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神秘莫测的原始森林神农架、“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及明显陵,有以战国编钟为代表的灿烂荆楚文化,有著名的现代工程三峡大坝;有气象万千的武汉大都市风光,又有浓郁独特的鄂西土苗民族风情。
湖北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
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在中部地区居于前列。
工业形成了汽车、机械、钢铁、石化、电子信息、旅游观光、食品加工及建筑业等千亿元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工业体系。
境内有东风汽车公司、武汉钢铁集团等多家国有大型企业。
湖北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省内有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两大农业基地,素有“鱼米之乡”和“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粮、棉、油、淡水产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湖北科教实力雄厚。
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
现有普通高校120余所,居全国第三,大学生人数达130万,居全国第一;科研机构1000多个,两院院士50多名,均居全国前列。
光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航天、激光、数控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开发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科研水平和生产能力在全国具有较强优势,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发展势头很好。
近年来,湖北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发展态势。
“中部崛起”战略迎来机遇、“两型社会”建设引向深入、“两圈一带”开发拉开帷幕,在国家发展格局中“得水居中”的区位优势日渐彰显。
地理合格考知识点高一湖北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学习湖北地理合格考知识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湖北地理合格考知识点。
一、湖北地理概况湖北省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地处长江中游,东临江苏、浙江,南接湖南、西邻陕西、河南,北濒河北、山东,总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
二、湖北省的地形地貌特点湖北省地形地貌分布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江汉平原、巫山丘陵、大别山地区等。
其中,江汉平原是湖北省的核心地带,是湖北省的主要农业产区,以水稻种植为主。
巫山丘陵地势起伏,山峰连绵,是湖北省的重要旅游资源。
大别山地区地势较高,以林木覆盖为主,是湖北省的重要林业产区。
三、湖北省的气候特点湖北省气候温和湿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干燥寒冷。
年均温约为16-18摄氏度,降水量较为充沛,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
四、湖北省的水系湖北省水系发达,主要包括长江、汉江、嘉陵江等重要河流。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湖北省的母亲河,流经湖北省境内约660千米。
汉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流经湖北省中部,是湖北省的重要水资源。
五、湖北省的资源特点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铀矿、磷矿、铁矿等。
土地资源也十分富饶,适宜农业发展。
湖泊和湖泊周边的湿地资源是湖北省重要的生态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水生生物具有重要意义。
六、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湖北省以工业为主导,工业结构较为完善。
主要产业包括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化工等。
此外,湖北省也注重发展服务业和农业产业,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七、湖北省的人文地理特点湖北省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
例如,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发生在湖北境内。
湖北省还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如黄鹤楼、古琴台等。
以上是湖北地理合格考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湖北地理资源丰富,人文风情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湖北地理合格考知识点,了解湖北的地理特点以及对湖北的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湖北省省情概况一、省情概况(一)地理位置湖北省简称鄂,位于中国的中部,因处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之北而得省名。
湖北界于东经108 度21 分至116 度8 分、北纬29 度2 分至33 度16 分之间,东西长约740 公里,南北宽约470 公里,总面积18.59 万平方公里。
湖北省有大小河流1,193 条,总长度3.5 万公里,长江流经湖北境内 1,061 公里。
在长江、汉江两岸的冲积平原上,分布着众多的大小湖泊,形成“江汉湖群”,是全国著名的淡水湖泊密集分布地区之一,故湖北省又以“千湖之省”著称。
湖北省主要有武汉、黄石、黄冈、鄂州、咸宁、宜昌和襄樊等15 个省辖大中城市、1个民族自治州和1 个省辖林区,省会为武汉市。
(二)气候特征湖北省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雨充沛,平均气温在15-17℃之间,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2-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7-29℃,平均日照 1,150 -2,245 小时,无霜期在230-300 天之间,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 毫米之间。
(三)人口与民族湖北省总人口为6,016.1 万人,城镇人口2,627.8 万人,农村人口3,388.3万人。
湖北省居住着汉、土家、苗等50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57.97 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土家、苗、回、侗等民族。
(四)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机场及港口湖北省有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等7 个机场。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空港,已开通日、韩等国际航线。
湖北省内宜昌、襄樊、恩施、荆州等城市的机场也开通了连接全国各地的空中通道。
湖北省共有内河港口163 个,500万-1,000 万吨港口有2 个。
武汉港客运总站,是中国内河最大的客运站。
武汉、黄石、沙市、宜昌等港口先后对外开放,海轮从以上港口可直达香港、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经中转航线还可与世界130 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公路湖北省共有通车里程89,673公里,高速公路1,353 公里。
高一地理期中知识点湖北湖北,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
它地处长江中游,被誉为"江城之地"。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灿烂的历史文化,湖北是一个值得探索和了解的地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些湖北的地理知识点。
湖北省总面积约18.59万平方公里,辖13个地级行政单位。
它的地形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东部是长江平原,中部是汉水中下游平原,以及西部是大别山和武陵山丘陵地带。
长江是湖北省最重要的地理特征之一,它不仅为湖北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还在经济和运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湖北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峡"。
三峡是中国长江上最壮丽的峡谷,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
三峡是由瞿塘峡、西陵峡和巫峡组成,峡谷两侧的陡峭悬崖、奇特的岩层以及绿色的山水交相辉映,构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色。
此外,湖北还拥有众多的湖泊,如洞庭湖、鄂湖、松滋碧波、阳新湖等。
这些湖泊不仅以其美丽的风景吸引着众多游客,还为湖北的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除了自然景观,湖北还有许多历史人文景观值得一提。
首先是黄鹤楼,位于湖北省会武汉市。
黄鹤楼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黄鹤楼》的原型所在地。
登上黄鹤楼,可以俯瞰到整个长江流域的壮丽景色。
其次是武汉长江大桥,它是连接汉口和汉阳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的公路桥梁。
这座桥梁不仅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还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地理标志。
此外,湖北还保留着许多古代文化遗址,如荆州古城遗址、金银潭等。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还是中国的一个科研重地。
湖北省拥有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地质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这些机构在地学、地质和环境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科学成果。
湖北省还重视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通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支持和创新驱动等手段,努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总之,湖北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灿烂历史文化的省份。
2021湖北省直事业单位备考之湖北省省情概况在历年的湖北省省直事业单位的试卷中,关于湖北省省情概况的题目均有所涉及,本文从两个方面多个角度对湖北省省情加以分析,考生需要把握重点,注意识记。
一、社会概况简介1、行政区划现设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恩施州)、1个林区(神农架林区),3个直管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24个县级市,39个县(包括2个自治县:长阳自治县五峰自治县),38个市辖区。
2、民族湖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
过万人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217.7万)、苗族(21.4万)、回族(7.8万)、侗族(7万)、满族(1.5万)和蒙古族(1.1万)。
湖北省是全国8个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县,还有民族乡的省份之一。
现有1个自治州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县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全省散居少数民族聚居区有12个民族乡镇。
3、宗教湖北省宗教五教俱全。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各宗教历史悠久,信徒众多。
4、交通运输1、航空湖北省拥有的武汉(天河机场)、宜昌(三峡机场)、襄阳(刘集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等民用机场。
还有在建的十堰(武当山机场)、神农架机场,以及规划的武汉第二机场(和鄂东机场。
)2、铁路铁路线有(京广线、京九线,襄渝线、汉丹线、焦柳线、长荆线、及宜万线)高铁:武广客运专线,石武客运专线。
3、公路“四纵三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网。
4、水运“九省通衢〞、湖北水运兴旺,居全国第6位。
二、历史文化简介1、湖北历史古时湖北称楚国,春秋战国成霸主。
秦朝统一设楚郡,西汉三国制荆州南北唐宋大开展,北宋定名于湖北。
元明湖广地位高,晚清已是屈辱地武昌起义第一枪,多年封建了终结。
二三二七大罢工,抗击日寇主战场经过多年抗战后,荆楚大地迎曙光2、文化遗产1.民间文学(4项)孝感市——董永传说 ;丹江口市——伍家沟民间故事宜都市——青林寺谜语 ;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民间故事2.民间音乐(4项)兴山县——兴山民歌 ;宜昌市夷陵区——宜昌丝竹枝江市——枝江民间吹打乐 ;十堰市——武当山宫观道乐3.民间舞蹈(1项)长阳县——土家族舞蹈撒叶儿嗬4.传统戏剧(5项)武汉市——汉剧 ;湖北省——楚剧 ;潜江市——荆州花鼓戏 ;黄梅县——黄梅戏 ;潜江市——江汉平原皮影戏5.曲艺(2项)荆州市——鼓盆歌 ;汉川市——汉川善书6.杂技与竞技(1项) 十堰市——武当武术7.民间美术(1项)黄梅县——黄梅挑花8.民俗(2项)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黄石市西塞山区——西塞神舟会。
第一章自然地理第一节湖北省概况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
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北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简称鄂。
地跨东经108°21′----116°07′,北纬29°25′----33°20′,东西长740.6公里,南北宽470.2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
湖北地势西高东低,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
地貌类型多样,既有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也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岗地,还有层峦迭嶂的广大山区以及适宜养殖的广阔水域。
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岗地占24%,平原湖区占20%。
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
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
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第二节气候特点湖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季。
年均日照时数为1200-2200小时,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年均降水量为800-1600毫米。
由于南北纬度相差4度多,东西跨度较大,加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使得湖北气候不仅南北有别、东西迥异,而且兼有北亚热带、中亚热带以及中温带、南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
第三节自然资源湖北省耕地总量1998年至2002年呈持续递减态势,全省耕地面积5023.88万亩,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为0.826亩,距人均耕地警戒值0.824亩仅差0.002亩,低于全国1.15亩的平均水平。
湖北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点湖北的地理位置: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东邻安徽、江苏,南界湖南,西邻重庆、湖南,北接河南。
该省地理位置优越,东临长江,是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
湖北的地貌特征:湖北省地势东高西低,总体呈南北倾斜。
东部地区主要为丘陵和平原,中部地区则是江汉平原,西部地区则是山地和盆地。
湖北省轮廓呈倒人字形,由东部的江汉平原、中部的武汉盆地和西部的西陵山地构成。
湖北的气候特点:湖北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全年降水充沛,夏季多雷雨,降雨集中,冰雪期短。
由于地势和气候的影响,湖北省北部较南部更寒冷,山区气温较低。
湖北的地理资源:湖北省是资源丰富的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铝矾土等矿产资源。
此外,湖北还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为湖北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
湖北的经济发展:湖北省是中国的制造业大省之一。
该省工业结构多样,涵盖了冶金、电力、建材、化工、轻工等多个领域。
湖北省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汽车制造、电力设备制造和物流等领域。
湖北的地理名胜:湖北省拥有许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
武汉的东湖、黄鹤楼、黄鹤武昌楼等是湖北的代表性景点。
此外,湖北还有著名的三峡风景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
湖北的人口和文化:湖北省的人口众多,居住着各个民族的人民。
湖北人民热情好客,以湖北话为主要语言,同时也广泛使用普通话。
湖北的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习俗,如荆州评弹、曲阳花鼓戏等。
结语:湖北省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特点。
通过了解湖北的地理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湖北的地理环境,促进对湖北省的发展和文化的认识。
湖北的地理知识点涉及广泛,希望本文所提及的内容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湖北省省情压缩版(考试专用)一、概况湖北省简称鄂。
省面积18万多平方千米。
省会武汉。
二、自然地理1.地理概况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简称鄂。
东邻安徽,南界江西、,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六省)。
占全国总面积的 1.94%。
省内主要平原为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
江汉平原由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积而成,是比较典型的河积—湖积平原2.河流与湖泊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
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
面积百亩以上的湖泊约800余个,湖泊总面积2983.5平方公里。
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
3.植物及动物资源全省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海拔高低悬殊,树木垂直分布层次分明,优越的森林植被呈现出普遍性与多样化的特点。
全省已发现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70属、1300种,其中乔木425种、灌木760种、木质藤本115种。
这在全球同一纬度所占比重是最大的。
湖北省不仅树种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贵、稀有孑遗植物。
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珙桐、秃杉。
4.矿产资源5.气候特征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
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
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C,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
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五、风景名胜1.自然保护区湖北省229个自然保护区(小区)中,国家级的只有8个(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五峰后河自然保护区、长江天鹅洲白暨豚自然保护区、长江新螺段白暨豚自然保护区、星斗山自然保护区)。
湿地保护实现零的突破。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小区)27个,总面积36.46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23.4%。
结束了湖北省林业系统无湿地保护区的历史。
5个湿地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
三峡库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建设、洪湖湿地恢复和重建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2.文物保护单位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又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十分丰富,享有“文物大省”之誉。
全省已查出各类不可移动的文物点15000处,已公布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3127余处,其中省政府审定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65处,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处。
省政府还审定公布了10座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其中荆州、、襄樊、随州、钟祥等5座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山舰于1997年元月整体打捞成功,目前已完成维修工作。
全省文物古建筑丰富,形成“三二一”格局,即以武当山古建筑群、荆州古城墙、钟祥明显陵三处为龙头;以鄂州吴王城、赤壁古战场、荆州三国遗址、当阳关帝陵、襄樊城墙及古隆中等三国文物建筑和利川大水井、鱼木寨、咸丰土司王城、来凤仙佛寺等少数民族建筑为两条线;以黄梅四祖寺、五祖寺、当阳玉泉寺、襄樊广德寺、武汉宝通寺、归元寺等佛教建筑和武当山、长春观等道教建筑为代表的宗教建筑为一个重点,并辅以秭归屈原故里、汉阳古琴台、东湖行吟阁等楚文物纪念建筑的格局。
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九、文化渊源湖北是中国开发较早的省份之一。
京山县屈家岭文化遗址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制作和水稻种植;战国时,今荆州市江陵县纪南城为楚郢都遗址,亦是长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国曾建都于此达411年。
春秋战国时大冶已有采铜冶炼。
秦汉时,由于湖北接近黄河中下游地区,江陵和襄阳发展成为经济和军事重镇。
南北朝时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加速两湖地区的开发。
唐代湖北地区稻、麦、麻、茶和蚕丝等农作物有较大发展。
江陵成为中国南方经济中心。
宋代江汉平原广泛挽堤围垸,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汉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故元明时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
唐宋时,武汉即以商业著称,江夏城(今武汉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并列为南宋三大都会。
明中后期,汉江下游和举水、倒水下游地区引种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跃居经济作物首位,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武汉成为长江、汉江沿岸和两湖地区农副产品的大集散地,汉口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汉口、、沙市辟为商埠,开办工厂,在汉口等地建立制茶、烟草等加工工业。
1904年京汉铁路和1918年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通车后,武汉成为华中最大水陆交通枢纽,内地最大港口。
同时建立近代工业,有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武昌纺、织、丝、麻四局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十、文化遗产1.民间文学(4项)孝感市——董永传说丹江口市——伍家沟民间故事宜都市——青林寺谜语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民间故事2.民间音乐(4项)兴山县——兴山民歌宜昌市夷陵区——宜昌丝竹枝江市——枝江民间吹打乐十堰市——武当山宫观道乐3.民间舞蹈(1项)长阳县——土家族舞蹈撒叶儿嗬4.传统戏剧(5项)武汉市——汉剧湖北省——楚剧潜江市——荆州花鼓戏黄梅县——黄梅戏潜江市——江汉平原皮影戏5.曲艺(2项)荆州市——鼓盆歌汉川市——汉川善书6.杂技与竞技(1项)十堰市——武当武术7.民间美术(1项)黄梅县——黄梅挑花8.民俗(2项)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西塞山区——西塞神舟会湖北省2010年统招公务员考试常识之湖北省省情一、自然地理:湖北省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湖北在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
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5%,居全国第13位。
截止2006年底,全省人口6050万人,省会是中部地区唯一副省级城市--武汉市。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
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
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
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大洪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
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区域。
湖北省主要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气候特点:冬季寒冷湿润,夏季炎热高温。
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有“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
全省年均温15~17℃,7月均温为27~29℃,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以上,有“火炉”之称,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
全省平均日照1150— 2245小时,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
年均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由于受地形影响,大神农架南部等地为全省多雨中心,江汉平原在梅雨期长的年份常发生洪涝灾害。
鄂本北山区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在15-22之间。
二、自然资源:省境沉积地层完备,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并有经区域变质而大面积分布的变质岩系,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
已发现矿产131种,其中磷、红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国首位;铁、铜、石膏、岩盐、重晶石、萤石、石墨、金、汞、锰、钒、镍等储量亦很丰富。
在矿床的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种有益成分,如大冶铁矿,除铁矿外,还伴生有铜、钴、金、银等,可供综合利用。
煤炭资源较少,质量较差。
江汉平原一带已发现储油构造数十个。
水力资源居中国第4位,地表水体积占中国第10位。
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
汉江全长的3/4流经省境,与源出边境山地的众多河流,共同汇注长江。
省内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万多公里。
此外,全省过境容水量约有6338亿立方米,因而有丰富径流量可供调蓄利用。
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达3308.1万千瓦。
省境淡水湖泊众多,有“千湖省”之称,多分布在江汉平原上,洪湖、梁子湖面积均在200平方公里以上。
省内浅层地下水储藏量丰富,估计为2650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约每年为355.7亿立方米,略等于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的36%。
地下水水质清洁,储量稳定。
植被具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
全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
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板栗和果树等。
此外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2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对象,主要为金丝猴、闽中羊、苏门羚、金钱豹、毛冠鹿等;药用植物1300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最大,并产名贵药材,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
三、人口宗教:湖北省是中国人口数量较多的省区。
2006年底,湖北省总人口(指户籍人口及外省流入长期居住湖北省的人口)为6,050万人,常住人口为(居住本省半年以上人口)5, 693万人。
总人口与2005年相比,增加19万人,增长速度为0.32%,与1990—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0.95%相比,降低 0.63个百分点,人口总量呈现持续低速增长的态势。
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 135.1万人,女性人口为2 914.9万人。
全省平均每户人数为3.37人,人口密度为325人/平方公里。
人口出生率为9.08‰,人口死亡率为5.95‰,自然增长率为3.13‰,与2005年相比,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人口出生率上升0.31个千分点。
自然增长率上升0.08个千分点,但仍稳定在较低水平。
全省5,693万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2,493.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43.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199.5万人,占总人口的56.2%。
与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时的28.75%和40.22%相比,分别上升了15.05和3.58个百分点。
2008年末常住人口5711万人。
全省17个市、州(含省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武汉市:818.8 万人,其次是黄冈市:728.9万人,人口最少的是神农架林区:7.9万人。
湖北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壮族、蒙古族等55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