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万之争最新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82 MB
- 文档页数:8
宝万之争的认识宝万之争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这个争议始于宝洁公司和万宝路公司之间的商标侵权纠纷。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宝洁公司和万宝路公司都是全球知名的品牌公司,在各自的领域内拥有着强大的市场影响力。
宝洁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跨国公司,以生产家庭和个人护理产品的质量闻名全球。
而万宝路公司则是一家跨国烟草公司,生产和销售众多品牌的香烟。
在这场宝万之争中,万宝路公司指控宝洁公司在其行业内心目中的第二个“P”(品牌、包装、定价、营销)方面进行了商标侵权。
具体来说,万宝路公司声称宝洁公司在其品牌名为“Head & Shoulders”的洗发水包装上使用了与万宝路品牌“Marlboro”的包装相似的设计,以试图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从而加强对其品牌的认知度。
然而,宝洁公司却驳回了这些指控,并认为这些指控毫无根据。
此外,在一份声明中,宝洁公司还表示其对万宝路公司的指控感到失望,并认为其只是在试图利用这场争议来推动其品牌的销售。
尽管如此,宝万之争还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有些人认为,宝洁公司在其“Head & Shoulders”洗发水的包装上确实使用了类似于万宝路品牌“Marlboro”的包装设计,但这不是商标侵权。
相反,这只是一种常见的市场竞争策略,旨在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获得更多的销售。
然而,也有人对这种行为提出了质疑,并认为这种行为与商业道德和诚信不符。
他们认为,品牌公司应该竞争于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特点,而不应该依赖于似乎不道德的市场策略。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和讨论点,例如商标侵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角度等。
无论是哪种情况,媒体和公众对于宝万之争的关注都是正常的。
总而言之,宝万之争是一场备受瞩目的争议,涉及到了市场策略、商标侵权、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
不管最终的结果将是什么,这场争议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商业道德和诚信的良好机会。
宝万之争相争的双方:万科股份企业有限公司、深圳市宝能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代表人物:万科代表:王石、郁亮;宝能代表:姚振华、姚建辉1月,宝能系旗下前海人寿、钜盛华公司开始买入万科股份7月10日,宝能系持股达5%,开始举牌7月24日,宝能系持股达10%,再次举牌8月26日,宝能系第三次举牌,持股比例增达15.04%,称为万科第一大股东8月31日,华润开始增持万科9月1日,华润在度增持万科,持股比例增志15.23%,重夺第一大股东之位11月27日,钜盛华公司买入万科股份,宝能系再次称为万科第一大股东12月4日,宝能系再次举牌,持股比例增至20.008%12月7日,安邦系购入万科股份5.53亿股,占总股份的5%12月10日,宝能系购入万科约1.91亿股,耗资37亿元,同时深交所向钜盛华发出关注涵,宝能系将战场转至香港12月11日,截至12月11日宝能系共持有约22.45%的万科股份,占据第一大股东宝座12月15日,钜盛华回复深交所质询涵,资金来源合法,信息披露合规12月17日晚8时左右,万科董事长王石就宝能举牌万科内部讲话流出,措辞强硬,称不欢迎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12月18日凌晨四点,宝能回应王石发言,强调“恪守法律,尊重规则,相信市场的力量”12月18日中午,万科A股在深交所申请停牌,公告中写道:因万科正在筹划股份发行,用于重大资产重组及收购资产,下午13:00起停牌,等公司刊登相关公告后复牌12月18日晚,万科总裁郁亮与媒体见面,力挺王石12月19日上午8点,王石转发黄生的文章《万科被野蛮人入侵前后的真相一场大规模洗钱的犯罪》,并配文下周一见。
问题:1.万科不欢迎宝能系的原因:宝能的信用不够,会毁掉万科的信誉;宝能的钱来自于短期债务,短债长投,风险非常大。
2.宝能选择持股万科的原因:万科是中国领先的开发商;万科的经营比较稳健,营收一直良好;万科手里有一定比例的土地储备存量;万科股权比较分散,是一个突破口;宝能系想将手里的资金与土地、地产相挂钩,需要投资一个上市地产公司3.万科的底牌:华润,华润财力巨大,和万科管理层关系良好;安邦保险,重要的外围势力;联合大股东、万科高管、一致行动,或增发股票。
中国杠杆收购经典案例
那咱就来说说“宝万之争”这个超级经典的中国杠杆收购案例。
这事儿啊,就像一场超级大戏。
万科呢,那可是房地产界的老牌大明星啊。
宝能系呢,就像是个突然杀出来的程咬金。
宝能系想收购万科,但是它没有那么多钱啊,这可咋办呢?这就用到了杠杆收购这个厉害的“魔法”。
宝能系先是找了很多钱,一部分是自己的,但是大部分呢,是借的。
就好比你想买一个超级贵的大豪宅,你自己钱不够,你就找银行贷款,还找了好多朋友借钱凑。
宝能系就是这么干的,通过各种金融手段,像保险资金这些,借了大量的钱,然后就开始在股市上大量买入万科的股票。
万科这边呢,王石那些人肯定就不乐意了啊。
万科一直以来都是规规矩矩搞房地产的,突然来了这么个宝能系,用这种杠杆的方式要来控制公司,感觉就像是自己辛苦养大的孩子,突然有个外人要来抢当爹。
这事儿闹得那是沸沸扬扬啊,整个资本市场都在盯着看。
宝能系呢,不断地买股票,股价就被炒得越来越高。
万科就想办法抵抗,找各种白衣骑士来帮忙。
这就像是城堡被攻打了,要找外援来保卫自己的城堡一样。
这中间涉及到很多复杂的规则、利益博弈,还有监管方面的事儿。
比如说宝能系这种大规模用杠杆的方式收购,是不是有风险啊?会不会损害小股东的利益啊?监管层也在密切关注着。
最后呢,这场大战也慢慢有了结果。
虽然没有像大家最初想的那样一方完全把另一方打败,但是这场宝万之争真的是让全中国的人都知道了杠杆收购这个事儿,也让大家看到了资本市场的残酷和复杂,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各方势力你来我往,斗智斗勇,那精彩程度,可不比电影差呢。
”宝万“之争研究报告“宝万之争”,这在当年的商业领域可是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咱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
还记得那时候,我正跟几个朋友在咖啡馆闲聊。
旁边桌的几个商务人士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宝万之争”,那神情激动的,好像他们自己就是这场大战的主角。
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回去后我就仔细研究了一番。
“宝万之争”说白了就是宝能系和万科之间的股权争夺大战。
宝能系那是来势汹汹,大量买入万科的股票,试图取得控制权。
万科这边呢,自然也不会轻易就范。
万科,那可是地产界的巨头,多年来在房地产市场上呼风唤雨。
它的品牌、管理团队以及市场地位那都是响当当的。
而宝能系,就像是一个突然崛起的挑战者,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想要在万科的版图上插上一脚。
这其中的利益纠葛那叫一个复杂。
宝能系为啥要这么干?说白了,就是看上了万科的优质资产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万科的股价相对被低估,宝能系觉得这是个绝佳的投资机会。
而且一旦掌控了万科,能带来的好处可不是一星半点。
万科这边呢,王石等管理层肯定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打造的企业被别人轻易夺走控制权。
他们四处奔走,寻找各种支持和解决方案。
这场争斗对市场的影响那也是相当大的。
万科的股价那是上蹿下跳,股民们的心也跟着七上八下。
整个地产板块都跟着波动,相关的金融机构也紧张得不行。
从监管层面来看,“宝万之争”也引发了对保险资金运用、上市公司治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监管的加强。
再来说说双方的策略。
宝能系是简单粗暴,就是买买买。
万科这边则是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又是拉盟友,又是向监管部门申诉。
这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最后,这场争斗在各方的协调和努力下,算是有了一个相对平和的结局。
回过头来看,“宝万之争”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对于企业来说,股权结构的合理性至关重要,要时刻警惕潜在的“野蛮人”。
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深入了解企业的内在价值和风险。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要不断完善制度,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保障市场的公平和稳定。
万科股权变动——宝万之争摘要:万科股权及其分散,导致史上有两大股权大战,其一是君万之争,其二就是宝万之争。
本次主要介绍宝万之争,宝万大战从2015年打到了2017年,从最开始的“宝能系”野蛮进攻,王石求助华润但却没有得到支持,到后来的恒大趁势进入,万科开始引入深圳地铁的计划失败,到成功引入深铁,这一场大战战事惨烈,且获得了无数人的关注,如今终于接近尾声……关键字:宝万之争宝能系万科股权争夺1 公司简介1983年,王石到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公司工作;1984年,他组建“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88年,企业更名为“万科”;1991年1月29日,万科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交易,代码000002,由此踏上了万亿市值的征程。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众多地产大腕的众多公司中,万科是最早完成股份化、完成上市的。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科或万科集团),证券简称:万科A、证券代码:000002,证券曾用简称:深万科A、G万科A,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路63号万科建筑研究中心,现任董事长为王石,总经理为郁亮。
公司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物业服务,其他业务有酒店业务、家居服务、长租公寓、养老业务、滑雪等。
2017年4月26日,万科A总市值:2257.51亿,市盈率:10.74。
2 公司股权发展历程2.1 股份制改造期1984年,万科前身注册成立。
万科前身“深圳现代科技仪器展销中心”注册成立,是深特发四级子公司,国营性质。
1988年,万科完成股份制改革,国家股60%,职工股占40%,王石“放弃”万科股权,选择职业经理人身份。
1991年1月,万科完成IPO,公开募集资金约2800万,国家股与职工股被整体稀释68%。
2.2 股权保卫期1993年,万科第一次股权激励,因法律限制中断实行。
1994年,君安证券联合其他股东逼宫,提出重组万科管理层,后被王石瓦解。
2000年8月10日,华润成为最大股东,万科引入华润成为最大股东(15.08%)。
“宝万之争”实质是投资⽅与创始⽅的控制权之争“宝万之争”实质是投资⽅与创始⽅的控制权之争从去年就开始的宝能系与万科撕逼⼤战(“宝万之争”),⽽今⼜在双⽅拉锯战的升级换代下再度霸屏,各种吐槽、灌⽔、起哄、围观。
不妨也凑个热闹,华润相当于万科的“防护罩”,第⼀⼤股东担着主要责任。
王⽯多了这⼀“⽀柱点”,却并未与⼤股东这种⾝份相匹配,不掌握控制权,也就是华润这⼀⽀柱点没有落在“王”字头上⽽做万科的“主”,⽽是落于其中成“⽟”。
王⽯⽆疑是万科的灵魂⼈物,“防护罩”相当于宝盖头,这么着就成了“宝”,可见万科与宝能系早就注定有控制权之争了。
万科另⼀重要⼈物郁亮,⽆“防护罩”⽆“⽿”后代之以三把“⼔⾸”,此为“能”,这预⽰着郁亮必将被清出万科管理层。
从解字⾓度来看,宝能肢解万科两⼤重要核⼼⼈物在引⼊华润但并没有让其获得控制权那时便有了结局。
其实,“宝万之争”早在万科引⼊华润时便已注定,庞⼤的央企为万科开疆拓⼟征程保驾护航,背靠⼤树,发展永固。
本来万科就颇有政界背景,⽽地产⼜绝对与政界关涉甚深,其中的利益输送,尤其拿地环节,以及⼀放好⼏年不进⾏开发却不依法予以罚款(闲置⼀年)甚⾄⽆偿收回(闲置两年)来看。
有了华润,尤其还是个甩⼿⼤掌柜,万科核⼼管理层(基本是创始成员)甭提多开⼼多随⼼所欲了。
拉来投资⽅,却能保持总体经营发展不受其影响,这简直不可思议,这种模式也是多少创业者在拉投资时所梦寐以求的吧,但现实是少之⼜少。
作为第⼀⼤股东,风险责任与收益分红应匹配,⽽保证这种匹配就需要对应的实际控制权。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投资⽅与创始团队控制权之争的问题,如何平衡是关键。
⼤股东名存实亡,这明显不符合法律规定,也不符合情理。
创始团队逐步让渡股权变现,继续控制企业同样说不通。
好处全占了,哪有这种事,尤其激烈的商业竞争中。
万科⼀开始的股改本来确实很有积极意义,但道德与情怀不能当饭吃,更不能对抗法律与市场规则。
在引⼊华润后,同样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并不是每⼀个⼤股东都可以是“华润”,⽢愿做甩⼿掌柜,他们当然会更在意能否控制⾃⾝的投资回报。
宝万之争案例
宝万之争是一起关于两家公司商标使用权的纠纷案件。
其中,宝洁公
司拥有一项"Head & Shoulders"的商标,这是一种防止头皮屑的洗发水。
而万宝路烟草公司也有一种香烟,名为"万宝路"。
宝洁公司在中
国市场推出了一种名为"头 & 肩"的洗发水,这个名字在发音上与"Head & Shoulders"十分相似。
此时,万宝路烟草公司认为这会引起消费者的混淆,影响他们的品牌形象,于是起诉宝洁公司侵犯了他们
的商标权。
此案中,宝洁公司声称他们使用的商标名称是"头 & 肩",而不是"Head & Shoulders"。
另一方面,万宝路公司声称,由于发音相似,这种商标的使用会使得消费者混淆,从而对其造成了经济损失。
最终,法院裁定宝洁公司侵犯了万宝路公司的商标权,需要停止使用"头 & 肩"这一商标,并支付赔偿金。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企业在进行品牌推广时,必须要非常小心谨慎。
商标的使用权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商
标法律法规,以避免类似的纠纷。
此外,企业在进行市场推广时,还
需要认真考虑他们的品牌名称是否与其他公司的商标有类似之处,以
避免侵犯他人的商标权。
想说爱你不容易之“宝万之争”——聊聊敌意收购那些事儿首先我们认为宝能的举牌并增持是其谱写的“单相思”曲谱:从2015年7月开始,宝能对万科采取了一系列收购行动,谱写了一段高歌猛进的恋曲,而万科在2015年12月宝能持股比例达到23.52%前却对宝能的“表白”无动于衷,反而是在各种场合称其为“野蛮人”,种种迹象总是容易让人联想到崔健的名曲《一无所有》: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宝能的具体节奏是如何演绎的:2015年7月10日,宝能对万科的持股比例已达5%,首次举牌; 2015年7月24日,万科A发布公告,前海人寿再度举牌,精确地将持股比例由5%提升至10%,成为仅次于华润的第二大股东;2015年7月10日到8月26日,前海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三次举牌,持股万科达到15.04%,超越当时华润的14.89%,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2015年12月4日,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的宝能系合计持有万科A股股票2,211,038,918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0.008%; 2015年12月10日-15日,宝能系旗下钜盛华持续增持万科A股,最终持股比例达到了23.52%。
截止2016年7月6日,宝能对万科持股已达25%。
其次,我们认为考虑宝能的举牌行为并结合相应的持股比例分析,其对万科的主要影响如图所示:回顾宝能收购万科的过程,持股比例从5%上升到25%,由于万科应对策略的失误,宝能一直处于主动的地位,并在最终对万科形成掣肘。
我们对宝能举牌行为及持股比例的关键时间节点对万科影响程度的考虑,主要是基于万科股权结构、公司章程及其历年股东大会投票参与率的实际情况。
首先,万科的股东比例分散,截止2015年6月30日,万科前五大股东持股情况如图所示:不考虑HKSCC NOMINEES LIMITED占比11.9%的情况(H股占总股本比例,非单一股东)下,只有华润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超过10%,达到14.89%,除此之外其余股东占比均在5%以下,华润股份有限公司只占有相对持股优势,未能达到绝对控制。
宝万之争:宝能为何入股万科?宝能资金来源分析。
一、宝能系收购资金来源分析宝能系自有资金62亿元,杠杆撬动资金262亿元,杠杆倍数4.19,总耗资约430亿元,购入占比24.27%的万科股票。
监管部门最终认定宝能系的杠杆比率为1:4.宝能系举牌万科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几个部分,首先是前海人寿的保险金,共斥资104.22亿元,其中包括万能险账户保费资金79.6亿元和传统保费资金24.62亿元。
;第二部分是宝能系旗下的钜盛华公司联合证券公司的杠杆资金,其主要的合作对象是中信证券、国信证券、银河证券等券商,杠杆方式以融资融券和收益互换为主,钜盛华以自有资金约39亿元,以1:2的杠杆撬动券商资金约78亿元;第三部分是钜盛华联合银行理财资金成立资管计划,合作对象为广发、建设、平安、民生、浦发等银行,杠杆是以优先/劣后分级形式安排的基金。
宝能系持有的万科A股份中,近40%是通过资管计划买入。
这些资管计划是基金公司和券商发行的“一对多”分级产品,钜盛华作为劣后方实际出资仅约69亿元,为宝能系配资的6家银行包括建行、广发、平安、民生、浦发、浙商银行。
根据摩根大通的计算,上述6家银行为宝能收购万科融资约260亿元。
第四部分为股权质押,前海人寿从2015年7月开始,股权就不断被质押,在所持的45亿股中,已经有31.047亿股权被质押,占比近70%。
除了质押前海人寿,“宝能系”其他资金也加了多重杠杆,包括宝能投资集团持有的30.98亿股钜盛华股权,钜盛华持有的9.26亿股万科股票均已质押(杠杆收购)。
此外,宝能系相关企业在增持万科股票期间亦多次谋求发行债券以募集资金。
容易看出,宝能系收购万科期间多方面募集资金,除小半自有资金外,宝能系不惜通过举债、收益互换、资管计划、股权质押等方式,向券商、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大量融资,动用杠杆倍数达到4.19的杠杆资金,属于高风险投资行为。
二、宝能谋求入股万科原因分析1.万科方面(1)在保险资金投资中,以地产为代表的权益性资产最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