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企业改制上市资产量化案例
- 格式:xls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22
集体资产转让及集体企业改制1.玉龙股份(601028)焦点:集体企业产权转让,审批手续等。
反馈问题:1999年玉龙集团公司产权转让、玉龙有限公司设立等过程是否符合企业章程的相关规定,其履行的决策程序和审批程序的合法性、充分性和完备性,确认其过程中是否存在集体资产流失,是否损害债权人利益,改制过程中是否存在任何潜在的权属及其他法律纠纷,是否会给发行人股权带来纠纷和风险。
解释:1、1999年玉龙集团公司产权转让、玉龙有限公司设立等过程是否符合企业章程的相关规定根据发行人陈述并经查验玉龙集团公司改制及玉龙有限公司设立时的工商登记资料、玉龙集团公司主管部门出具的审批意见以及当时有效的企业章程,玉龙集团公司产权转让及玉龙有限公司设立依据当时的企业章程履行了如下程序:在1999年玉龙集团公司产权转让、玉龙有限公司设立前,其适用的章程为1994年5月制定的《江苏玉龙钢管集团公司章程》。
该企业章程规定了玉龙集团公司的宗旨、名称和住所、经济性质、注册资金数额及其来源、经营范围及经营方式、组织机构及其职权、法定代表人产生的程序和职权范围、财务管理制度和利润分配形式、劳动用工制度、章程修改程序及公司终止程序。
在“终止程序”条款中,企业章程规定“公司由于被依法撤销、解散、破产或其他原因而歇业,法定代表人应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销手续”。
1999年11月,玉祁工业总公司与唐永清签订《企业有偿转让协议书》,约定将玉龙集团公司除土地使用权外的全部资产转让给唐永清,产权转让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1999年12月3日,玉龙集团公司向锡山市工商局提交《企业歇业申请书》,“因企业改制原因,经锡山市玉祁镇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歇业”,“申请注销工商营业执照”,1999年12月6日,玉龙集团公司经锡山市工商局核准注销。
1999年12月12日,玉龙有限公司的股东唐永清、唐维君、吕燕青制定了新的企业章程,规定了公司宗旨、名称和住所、经营范围、设立时限、注册资本、股东名称出资方式及出资额、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和议事规则、财务、会计及利润分配、劳动用工制度、解散事由与清算办法、公司章程的修改及附则。
集体企业改制存在的问题企业,改制,职工,资产,资金,下岗当前,对国有集体企业在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并尽快制订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加以解决。
现就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因和应采取的对策提出意见。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部分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存在资产流失行为。
其主要表现:一是无视国家有关规定,将部分资产无偿量化为集体股、个人股;二是通过财务账表调整、会计科目合并等手段调减国有资产账面价值;三是将一些机器设备无偿借给外单位或个人使用。
四是企业因未能及时向资产评估机构提供有效的资料,导致资产评估范围不全。
(二)、部分企业改制后所需资金主要从商业银行借人,而且大部分资金被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占用,造成资产结构失衡和资金分布不合理,经营资金的极度短缺。
不少企业常面对银行催还贷款的局面,企业负担越来越重,工资费用支出大,应收账款比例高,企业虽已改制,但业务经营仍举步维艰。
(三)、一些企业财经法纪意识淡薄,管理比较混乱,违纪违规问题普遍,会计信息资料失真现象严重。
(四)、"潜亏"大多是企业改制前形成,在改制中显现,在改制后无法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潜亏"的主要形式有:1、部分债权未能及时收回,形成坏账;2、一些存货因市场、霉变、损耗、被盗等原因形成潜亏;3、企业非法给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经济担保,引发经济纠纷;4、费用挂账。
(五)部分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名为职工人股,实则变相"集资",有的职工因生活困难无钱交足股金,也有的职工因企业改制后经营状况继续恶化,要求退股。
(六)、大多数企业改制后想方设法对下岗分流人员进行安排,帮助他们重新就业。
但由于下岗人员多,就业机会少,加之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一些企业的下岗职工未能得到妥善安置。
二、几点对策(一)、企业改制不应搞行政嫁接,防止"一刀切",应因地制宜探索企业改制新路子。
厂办大集体改革案例分析与经验启示作者:何琬袁圣韵乐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第05期摘要:2011年4月,国务院下发文件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在3年到5年内实现无集体企业、无集体职工、无集体资产的“三无”目标。
然而,虽然时间过半,但积重难返,厂办大集体改革的推进步伐相对缓慢。
本文分析了国企厂办大集体的改革实践,对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总结其经验启示为其他国企厂办大集体的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厂办大集体;改革;案例;启示厂办大集体作为国有企业资助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曾在安置返城知识青年和职工子女就业、服务主业安全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厂办大集体由于受自身体制机制不完善及产权关系不明晰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地陷入经营困境,大量集体职工离岗失业,成为影响国企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之一。
国务院于2005年起在东北地区部分城市及一些国企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并于2011年正式下发《国务院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18号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厂办大集体改革。
到目前为止,部分企业实施了改革,其经验值得分析与研究。
一、典型国企厂办大集体改革案例(一)攀钢厂办大集体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攀钢)的厂办大集体是钢城企业总公司(简称钢企公司),主营冶金辅助料、铸锻件、电器机械及器材等业务。
2007年,攀钢选择整体分离改制为社会化企业的模式,将钢企公司改制为以员工持股为主、攀钢和攀枝花市人民政府授权投资机构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
经过一年多改制,钢企公司成功实现了由厂办大集体到股权多元化公司制企业的转变,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管理体系等。
2009年,改制后的攀枝花钢城集团有限公司实现总收入107.21亿元、利税3.95亿元(2007年总收入61.52亿元、利税2.67亿元),成为四川省重点培育的大集团企业,位列中国制造业500强第290位。
集体企业改制存在的问题企业 , 改制 , 职工 , 资产 , 资金 , 下岗当前, 对国有集体企业在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 并尽快制订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加以解决。
现就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因和应采取的对策提出意见。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部分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存在资产流失行为。
其主要表现:一是无视国家有关规定, 将部分资产无偿量化为集体股、个人股 ; 二是通过财务账表调整、会计科目合并等手段调减国有资产账面价值 ; 三是将一些机器设备无偿借给外单位或个人使用。
四是企业因未能及时向资产评估机构提供有效的资料,导致资产评估范围不全。
(二、部分企业改制后所需资金主要从商业银行借人,而且大部分资金被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占用, 造成资产结构失衡和资金分布不合理, 经营资金的极度短缺。
不少企业常面对银行催还贷款的局面,企业负担越来越重,工资费用支出大, 应收账款比例高,企业虽已改制,但业务经营仍举步维艰。
(三、一些企业财经法纪意识淡薄,管理比较混乱,违纪违规问题普遍,会计信息资料失真现象严重。
(四、 " 潜亏 " 大多是企业改制前形成,在改制中显现,在改制后无法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 潜亏 " 的主要形式有:1、部分债权未能及时收回,形成坏账 ;2、一些存货因市场、霉变、损耗、被盗等原因形成潜亏 ;3、企业非法给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经济担保,引发经济纠纷 ;4、费用挂账。
(五部分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名为职工人股,实则变相 " 集资 " ,有的职工因生活困难无钱交足股金,也有的职工因企业改制后经营状况继续恶化,要求退股。
(六、大多数企业改制后想方设法对下岗分流人员进行安排,帮助他们重新就业。
但由于下岗人员多, 就业机会少, 加之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一些企业的下岗职工未能得到妥善安置。
二、几点对策(一、企业改制不应搞行政嫁接,防止 " 一刀切 " ,应因地制宜探索企业改制新路子。
2006-11-02——孚日股份IPO:集体企业产权界定、改制详细过程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今天公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意向书》,其披露集体企业产权界定、改制详细过程。
[集体企业产权界定、改制详细过程]1、资产评估高密毛巾厂委托高密市乡镇企业资产评估中心对企业进行资产评估,1999年6月,该资产评估中心出具了高乡资评字[1999]20号评估报告,高密毛巾厂以1999年3月31日为基准日的评估后资产净值为30,316,493.89元。
2、评估结果确认及产权界定财政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于1996 年12 月28 日发布的《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工作的具体规定》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全国集体企业清产核资工作,在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的统一领导下,产权界定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分级组织,具体工作由当地集体企业主管部门(无主管部门的由人民政府指定部门负责)负责实施。
”同时《中共高密市委、高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意见》(高发[1998]17号)的规定:“乡镇(街)办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由乡镇(街办)组织进行,资产评估须经市乡镇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立项,委托具有乡镇企业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承担,评估结果报市乡镇企业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确认”。
根据上述规定,并依据以上评估结果,同时根据《中共高密市委、高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意见》(高发[1998]17 号文),高密镇经济委员会制定了高密毛巾厂的产权界定方案,界定并确认高密毛巾厂经评估后资产净值30,316,493.89 元由以下项目构成并归属以下单位:单位:元产权界定项目金额归属单位镇投资基金 2,167,075.56 高密镇政府土地 12,673,566.96 高密镇政府福利基金核销 5,458,607.61 高密毛巾厂职工教育经费 658,074.09 高密毛巾厂工会费 1,023,506.57 高密毛巾厂奖有功人员10% 833,566.00 高密毛巾厂无形资产 1,183,500.00 高密毛巾厂一次性交款优惠30% 1,895,579.13 高密毛巾厂镇政府所有权 4,423,017.97 高密镇政府合计 30,316,493.89高密镇经济委员会制定了高密毛巾厂产权界定方案:高密镇政府所有19,263,660.49 元(其中含镇投资基金2,167,075.56 元、土地12,673,566.96 元、镇政府所有权4,423,017.97 元),高密毛巾厂集体所有11,052,833.40 元(其中含福利基金核销5,458,607.61 元、职工教育经费658,074.09 元、工会费1,023,506.57元、奖有功人员833,566.00 元、无形资产1,183,500.00 元、一次性交款优惠1,895,579.13 元)。
经典案例分析关于中国的公有制企业“改制”20纪90年代之前,中国国内通常都把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统称为“公有制企业”。
在20世纪80年代的高速经济发展中,农村的乡镇企业日益成为集体所有制企业中的主要部分。
而在20世纪90年代,对中国的原公有制企业进行“改制”的浪潮悄然兴起,而且一浪高过一浪,越来越多的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所有权在这个过程中变为归于私人所有。
这股“改制”风最初在90年代初兴起于南方沿海的广东和福建等省,采取的形式一个是“卖”(主要是将原国有和集体企业出售给外资、外国企业),一个是实际上的“分”(主要是对原乡镇企业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将其所有权变成股份分给其员工,而原企业主管一般都分得了较大股份)。
在这场“改制”浪潮中最先出现了“靓女先嫁”的口号,要将最好的公有制企业先卖给私人。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4-1996年,“改制”风已经蔓延到中国东部各省。
当时最引人注目的是山东省诸城将所有的国有企业都以资产原值卖给其职工而变为“股份合作制”企业,这时出现了“经营者持大股”的主张。
但是改制搞得最多的其实是浙江和江苏两省。
这两省的改制都不事声张,却力度极大。
到1996年,浙江将几乎所有的乡镇企业都变成了私人所有或股份制,而且股份制企业实行的都是“经营者持大股”。
江苏原来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很发达,到90年代下半期也把乡镇企业几乎都变成了所谓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而且这些企业几乎都是“经营者持大股”。
在这个时期,连辽宁的许多地方都实行了所谓的“一元钱送国企”的政策,将许多中小国有企业变为经营者私人所有。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公有制企业“改制”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政策,各地政府以“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发展民营经济”和”引进外资”为口号,纷纷攀比公有制企业“改制”和“民营经济”的百分比,以清除公有制企业和国有企业为光荣。
在这个时期之前,对原来的集体企业的“改制”已经基本完成,许多国有企业也完成了改制,但是“改制”还基本限于原来的中小型公有制企业。
滨海精工配件厂资产量化及改建为有限公司可行性研究方案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深化以明晰产权为重点的集体企业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进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关切度,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滨海市《关于**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拟将滨海精工配件厂集体资产量化并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
其可行性方案如下:一、滨海精工配件厂基本情况滨海精工配件厂为一家集体企业,成立于1965年8月,位于滨海市**区,原隶属滨海机械局,1988年10月改由滨海***厂管理。
企业注册资本128.5万元,企业现账面总资产1448.8万元,净资产218.1万元。
企业在册职工307人(全民63人,集体244人),在岗237人(全民59人,集体178人),内退离岗等70人(全民4人,集体66人)。
滨海精工配件厂组建三十多年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全体职工的艰苦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其生产的***配件产品如***燃油箱、通风机、电力***受电弓滑板和***闸瓦等取得很好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发展后劲的优良企业。
二、企业改制的必要性近年来,由于集体企业产权单一,责权不明,资金短缺等问题,影响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束缚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市场开发不利,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效益不明显。
通过市场实践和学习,职工认识到虽然企业经过发展逐步建立了一套内部管理机制,但由于体制没有根本转变,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
要解决企业当前的产权不清,责权不明,相对效益低下的局面,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目标,对原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建势在必行。
三、企业改制的原则1、坚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考虑企业和职工的根本利益,通过改制使职工受益,使企业快速发展。
资产重组方案及案例三篇篇一:资产重组方案的制订与操作本文拟结合一具体案例探讨资产剥离方案的制订及操作等问题。
某公司为国有特大型企业,下辖主体、辅助等20余个二级单位,主要生产氧化铝、电解铝、铝型材等多品种产品。
总公司统管大宗原材料的采购、管理,主要产品的销售、贷款回收,财务收支,税金交纳,损益计算等。
xx年度被确定为股份制改造试点单位。
首先,确定上市主体,决定哪些子公司纳入上市范围,这是资产剥离的前提。
目前我国国企股改上市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整体上市,如“青岛啤酒”,其所有的资产和债务均划入股份公司,不存在剥离问题;二是将原企业按资产性质改组为几个新的实体,原企业法人地位取消;三是原企业仍保留法人地位,只是将其全部或部分生产经营性资产划出,组成股份有限公司。
后两种方式,尤其是第三种方式,是国企改制中选择较多的一种方式。
选择部分资产上市,这里就存在哪一部分资产上市的问题。
如案例公司股改上市,拟选择其主体生产单位中的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热电厂、科研及公司机关的部分资产组成一个整体,成立股份公司。
确定了这个主体,进行资产和债务重组时,就是考虑将这五个单位从母体中剥离出来,而其它单位诸如水泥厂、动力厂等不参加剥离。
其次,确定剥离资产的范围和性质。
一般来讲,是把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生产经营性资产,以及与这些生产经营性资产相配套的部分非生产经营性资产划归上市公司。
但有时受发行额度、折股比例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生产经营性资产无法全部进入股份公司,或部分非经营性资产剥入股份公司,这都需要在剥离前予以确定。
至于资产的性质是国有还是集体所有,或是集体企业中的国有资产(诸如减免税和税前还贷所形成的国有资产),也需要事先搞清楚。
如案例公司就是将其部分国有生产经营性资产划入股份公司,而将其它生产经营性资产及非经营性资产留在母体。
这里需注意,有些资产表面看似乎是非经营性的,如厂区的院墙、路面等,但实质是和生产经营性资产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