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道路工程平面线型设计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17
超全道路工程平面线型设计在道路工程平面线型设计中,合理的线型设计是确保道路既能满足交通功能需求,又能提供良好的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关键。
下面将介绍超全道路工程平面线型设计的一些重要原则和技巧。
首先,平面线型设计需要考虑交通功能的要求。
交通功能包括几个方面,包括车辆行驶速度、交通流量、交通组织等。
根据不同的道路等级和功能需求,设计师需要确定适当的车道数量、车道宽度、车道高度、交叉口布局等。
其次,平面线型设计需要考虑行车舒适性。
为了提供良好的行车舒适性,设计师需要合理设置纵横坡。
纵坡是指道路的纵向倾斜度,横坡是指道路的横向倾斜度。
纵坡的设计应遵循路况、车速和排水要求,通过合理的纵坡设计可以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行驶平稳性。
横坡的设计应符合车辆的侧向稳定性和行车平稳性要求。
再次,平面线型设计需要考虑交通安全性。
为了保证道路的交通安全性,设计师需要合理设置交叉口、人行横道、超车道、减速带等交通设施。
交叉口的设计应遵循交通流量、可视条件和行人需求等要求。
人行横道的设置应合理考虑行人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超车道的设置应根据交通流量和行车需求确定。
减速带的设置可以提高车辆的行驶安全性。
最后,平面线型设计还需要考虑环境因素。
为了保护环境和提高道路的美观度,设计师需要合理设置绿化带、隔离带、路灯等。
绿化带的设置可以改善道路的空气质量和减少噪音污染。
隔离带的设置可以增加车辆的行车安全性。
路灯的设置可以提高夜间行车的安全性。
总结起来,超全道路工程平面线型设计需要考虑交通功能要求、行车舒适性、交通安全性和环境因素。
设计师需要合理设置车道数量、宽度和高度,确定合适的纵横坡设计,设置交通设施和环境设施,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高效的道路交通环境。
道路工程道路线形设计1. 简介道路线形设计是道路工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涉及到道路的几何形状、线性要素和曲线要素等方面。
合理的道路线形设计可以确保道路的安全性、通行性以及舒适度,因此在道路工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2. 道路线形设计的原则道路线形设计的主要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安全性原则安全是道路线形设计的首要原则。
在道路线形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车辆的运行速度、刹车距离、视距要求等因素,以确保道路上的交通事故发生概率最小化。
此外,还要考虑到行人的通行需求,并设置合适的人行通道和隔离设施,确保行人的安全。
2.2 通行性原则道路线形设计需要确保道路的通行性,特别是在交通高峰期间。
设计师需要根据交通流量和道路容量要求,合理安排车道数目和车道宽度,以保障车辆的通行效率和道路的吞吐能力。
2.3 舒适度原则舒适度是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平稳性和舒适性。
在道路线形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合理设置道路的水平曲线和垂直曲线,以减小车辆的颠簸感和侧倾感,提高行驶的舒适度。
2.4 视觉美感原则道路线形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功能性要求,还需要考虑到道路的美观性。
设计师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手法,如采用良好的线形过渡、选用适宜的绿化植被等方式,使道路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3. 道路线形设计的基本要素道路线形设计涉及到许多基本要素,包括道路的几何形状、线性要素和曲线要素等,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基本要素。
3.1 道路几何形状道路的几何形状包括道路的横断面形状和纵断面形状。
道路的横断面形状主要包括车行道、人行道、路肩等要素的位置和宽度。
道路的纵断面形状主要包括道路的纵坡和超高等参数,以确保道路的排水和水平视线的要求。
3.2 线性要素线性要素包括道路的直线段和曲线段。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直线段和曲线段的长度和连接方式。
直线段主要是为了保持行驶的稳定性,而曲线段则是为了适应道路的变化以及提高行驶的舒适度。
一.课设题目:山岭区二级公路线型设计二.技术指标汇总本设计采用设计时速60km/h,路基宽10.0m,双向2车道,圆曲线半径200m,缓和曲线80m,设计纵坡分别为 2.0%和 4.3%,都小于最大纵坡6%,竖曲线半径R=2800m.。
三.平曲线要素计算已知:α=70.1º R=200m Ls=80m切线增长3322808039.94722402240200s s L L q R =-=-=⨯m内移值:424338080 1.33124238422384200s s L L p R R =-=-=⨯m 缓和曲线角:018011.462oo s L R βπ==切线长:()tan181.2052T R P q α=++=m平曲线长:s o 2L 324.725180L R πα=+= m外距:E R P sec47.32R α=+-=()m切曲差:237.685D T L =-=m直线、曲线及转角表和线元一览表如下直线曲线及转角表线元一览表桩号计算及校核四.曲线加桩及50米桩对应高程数据表五、竖曲线设计根据道路纵横断面图考虑填挖平衡,平纵曲线合理组合,最大纵坡限制,汽车行驶性能及燃料节约等因素确定变坡点为K0+500 i 1=2.0% i 2=4.3% R=2800m 设计高程为52m1. 竖曲线要素计算坡差:21 4.3% 2.0% 2.30.023i i ω=-=-==曲线长:L R m ω==2800⨯0.023=63.8 31.92LT == 外距:20.1822T E R== 起点桩号:0500.031.9468.1K +-= 终点桩号:0468.163.8531.8K ++= 起点设计标高:52.00031.90.02051.363-⨯=m 终点设计标高:52.00031.90.04353.362+⨯=m 竖曲线中的桩号依次为:0470,0490,0510,0530K K K K ++++0470K +点的设计高程如下:12211470468.1 1.91.90.001222800x x h R =-====⨯ 切线高程:/151.360.002 1.951.398h =+⨯=设计高程:0151.3980.00151.399h=+=同理计算可得其余各桩设计高程:2.直线段各桩设计高程计算:已知起点标高42.00m,终点标高74.17m可得:050.00K+设计标高42.00+50.00=43.00K0+550.00设计标高74.17-(1013.849-550)*0.043=54.22 同理可得各桩号点设计高程如下表所示:六.加宽计算(1) 全加宽确定:按工程技术标准规定,二级公路采用第三类加宽值,即汽车轴距加前悬总为5.2+8.8=14m 时的加宽值b=0.8m 。
道路工程平面线性设计方案一、前言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增加,道路交通建设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路工程平面线性设计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道路的线型设计、路基设计、绿化设计、交通标线和交通信号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主要介绍道路工程平面线性设计的相关内容,力求为城市道路交通建设提供参考。
二、道路工程平面线性设计概述道路工程平面线性设计是指根据道路的功能等级、交通量、速度要求、地形及地质条件等,结合环保、城市规划等因素,设计道路路线、横断面及路基及相关附件。
其目标是使得道路具有适当的线型、横断面及路基,适应城市发展和交通需求,提高道路的运输能力、安全性和舒适性。
道路线性设计包括道路的纵向线型设计和横向线型设计,其基本内容包括道路线型框架选择、长度与坡度的设计、曲线半径的选择、红线标定等。
而道路横断面设计则包括了路基宽度、坡度、路面净宽、路基宽度等方面。
三、道路线型框架选择线型框架是指一条道路在水平、垂直和平面几何中的组成结构。
道路的线型框架选择直接关系到道路的运输能力、安全性和舒适性。
根据《公路工程设计规范》(GB50153-2008)的要求,一般应优先选择直线、水平曲线和缓和曲线组成的线型框架。
四、长度与坡度的设计道路纵向线型设计中,长度与坡度的设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根据道路设计的长度与坡度要求,可确定车辆的行驶速度和通过能力,提高道路的运输能力和通过能力。
在设计中应合理设置匝道和超高,使交通能够流畅通过。
五、曲线半径的选择曲线半径是指道路中弯曲部位的曲率半径,对道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有着重要影响。
通常情况下,曲线半径越大,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就越好,而曲线半径越小,则车辆的转弯半径更小、速度更慢。
六、红线标定红线标定是指根据地形、规划、环保等因素的要求,将地界内的用地界定出来的线。
红线标定对道路的线型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其确定应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变化,合理设置红线,使得道路线型设计更加合理。
《道路勘测设计》-道路平面线形设计说明书学生姓名XXXXX学号XXXXXXXXX所属学院XXXXXXXXXXXXXXX专业XXXXXX班级XXXX指导教师XXXXXX日期XXXXX前言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目录1 设计资料 (2)1.1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 (2)1.2技术要求 (2)1.3工程概况 (2)1.4选线 (3)2 平面线形设计 (3)2.1平面线形选线原则 (3)2.2直线 (4)2.3设计曲线2的缓和曲线长度 (4)3平面视距验证 (9)3.1本设计采用的设计技术指标 (9)3.2平面视距的保证——设置回旋线时最大横净距的计算 (10)致谢 (11)参考文献 (12)4附图 (13)1 设计资料本工程为适应自治区地区经济发展,减轻G314国道交通压力,改善团场生活条件,发展场区公路交通网,按一阶段设计进行,项目为新建路,按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车速V=80km/h,路宽为B=23.75m,路基宽度为10.0 m。
1.1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I001-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I001-03公路线形设计规范》1.2技术要求地形平原微丘区设计等级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设计年限 12年设计行车速度 80km/h路基宽度 10.0m行车道宽度 7.5m平曲线最小半径 500m会车视距 220m1.3工程概况1.3.1气候条件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1.3.2项目概况本项目结合自孩子去交通英关于农村路网改造指示精神,按一阶段设计进行,项目设计中原路线基本不变,充分利用旧路,局部加宽改造,提高道路等级。
一、道路平面线型概述一、路线道路: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和沿线设施构成的三维实体。
路线:是指道路中线的空间位置。
平面图: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纵断面图:沿道路中线的竖向剖面图,再行展开。
横断面图:道路中线上任意一点的法向切面。
路线设计:确定路线空间位置和各部分几何尺寸。
分解成三步:路线平面设计:研究道路的基本走向及线形的过程。
路线纵断面设计:研究道路纵坡及坡长的过程。
(二)平面线形要素行驶中汽车的导向轮与车身纵轴的关系:现代道路平面线形正是由上述三种基本线形构成的,称为平面线形三要素。
二、直线一、直线的特点1.优点:①距离短,直捷,通视条件好。
②汽车行驶受力简单,方向明确,驾驶操作简易。
③便于测设。
2.缺点①线形难于与地形相协调②过长的直线易使驾驶人感到单调、疲倦,难以目测车间距离。
③易超速二. 最大直线长度问题:《标准》规定:直线的最大与最小长度应有所限制。
德国:20V(m)。
美国:3mile(4.38km)我国:暂无强制规定景观有变化≧20V;<3KM景观单调≦20V公路线形设计不是在平面线形上尽量多采用直线,或者是必须由连续的曲线所构成,而是必须采用与自然地形相协调的线形。
采用长的直线应注意的问题:公路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与景观相协调,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弥补景观单调的缺陷,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1)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易导致高速度。
(2)长直线尽头的平曲线,设置标志、增加路面抗滑性能(3)直线应与大半径凹竖曲线组合,视觉缓和。
(4)植树或设置一定建筑物、雕塑等改善景观。
三、直线的最小长度直线的长度:前一个曲线终点到下一个曲线起点之间的距离。
YZ(ZH)-ZH(ZY) 之间的距离点击☞工程资料免费下载1.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同向曲线:指两个转向相同的相邻曲线之间连以直线而形成的平面曲线《规范》:当V≥60km时,Lmin≧6V;当V≤40km时,参考执行直线短,易产生是反向曲线的错觉,再短,易将两个曲线看成是一个曲线-断背曲线–操作失误-事故2.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反向曲线:指两个转向相反的相邻曲线之间连以直线而形成的平面曲线《规范》规定:V≥60km时:不小于2V。
--考虑超高加宽的需要。
设置缓和曲线时,可构成S形曲线;V≤40km时:参考执行三、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与圆曲线半径1.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力的平衡受力分析:横向力X——失稳竖向力Y——稳定离心力作用点:汽车重心,方向:水平背离圆心。
离心力F与汽车重力G分解:X--平行于路面的横向力Y--垂直于路面的竖向力,由于路面横向倾角α一般很小,则sinα≈tgα=ih,cosα≈1,其中ih称为横向超高坡度,采用横向力系数来衡量稳定性程度,其意义为单位车重的横向力,即(注:u越大,行车越不稳定)2.横向倾覆条件分析横向倾覆: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由于横向力的作用,使汽车绕外侧车轮触地点产生向外横向倾覆。
临界条件:倾覆力矩=稳定力矩。
横向倾覆平衡条件分析:倾覆力矩: X·hg稳定力矩:3.横向滑移条件分析横向滑移:平曲线上,因横向力的存在,汽车可能产生横向滑移。
产生条件:横向力大于轮胎与路面的横向附着力。
极限平衡条件:横向滑移稳定条件:4.横向稳定性的保证横向稳定性主要取决于:μ的大小。
汽车重心较低,一般b≈2hg,而h<0.5,即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先滑移,后倾覆。
保证不产生横向滑移,即可保证横向稳定性。
保证横向稳定性的条件:侧翻示例:四、圆曲线道路不论转角大小均应设平曲线来实现路线方向的改变一、圆曲线的特点点击☞工程资料免费下载①圆曲线半径R=常数,曲率1/R=常数,易测设计算。
②对地形、地物、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③多占用车道宽。
④视距条件差(R小时)-路堑遮挡二、圆曲线半径(一)计算公式与因素根据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力的平衡式计算曲线半径:当设超高时:式中:V——计算行车速度,(km/h);μ——横向力系数;ih——超高横坡度;i1——路面横坡度。
不设超高时:1.横向力系数μ对行车的影响及其值的确定:(1)危及行车安全汽车轮胎不在路面上滑移,要求:与车速、路面种类及状态、轮胎状态等有关;干燥路面:0.40~0.80,潮湿路面:0.25~0.40。
结冰和积雪:<0.2,冰面:0.06(不加防滑链)。
(2)增加驾驶操纵的困难在横向力作用下,轮胎会产生横向变形,使轮胎的中间平面与轮迹前进方向形成一个横向偏移角;影响操控性。
(3)增加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μ使车辆的燃油消耗和轮胎磨损增加。
(4)旅行不舒适μ值的增大,乘车舒适感恶化。
当μ〈0.10时,不感到有曲线存在,很平稳;当μ= 0.15时,稍感到有曲线存在,尚平稳;当μ= 0.20时,己感到有曲线存在,稍感不稳定;当μ= O.35时,感到有曲线存在,不稳定;当μ= 0.40时,有倾车的危险感,非常不稳定,美国AASHTO认为:V≤70km/h时μ=0.16,V=80km/h时μ= 0.12。
μ的舒适界限,由0.10到0.16随行车速度而变化,设计中对高、低速路可取不同的数值。
2.关于最大超高:离心力可设“超高”来“缓解”,但也不能超高太大,可能有停驶车辆,因此式中: ihmax——允许的超高值——一年四季中路面最小的横向摩阻系数《标准》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不应大于10%,其它各级公路:不应大于8%。
在积雪冰冻地区:不宜大于6%。
(二)最小半径的计算最小半径的实质:①横向力u≦摩阻力φh,②乘车人感觉良好。
根据不同取值半径分为:1.极限最小2.一般最小3.不设超高最小1.极限最小半径是各级公路采用最大超高imax和允许的最大横向摩阻系数下保证安全行车的最小允许半径。
ihmax=8%,φh=0.1-0.172.一般最小半径是各级公路采用允许超高ih和横向摩阻φh下保证安全行车的最小允许半径。
ih=6-8%,φh=0.05-0.063.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圆曲线半径大于一定数值时,可以不设置超高,而允许设置等于直线路段路拱的反超高。
ih=-0.015,φh=0.035-0.040;ih=-0.025,φh=0.040-0.0504.最小半径指标的应用最小半径指标4.最小半径指标的应用(1)在不得已情况下方可使用极限最小半径;(2)当地形条件许可时,应尽量采用大于一般最小半径的值;(3)有条件时,最好采用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4)选用曲线半径时,应注意前后线形的协调,不应突然采用小半径曲线;(5)长直线或线形较好路段,不能采用极限最小半径。
(6)从地形条件好的区段进入地形条件较差区段时,线形技术指标应逐渐过渡,防止突变。
(三)圆曲线最大半径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与地形等条件相适应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
但半径大到一定程度时:1.判断上的错误反而带来不良后果,2.增加无谓计算和测量上的麻烦。
《规范》规定圆曲线的最大半在不宜超过10000 m。
(四)圆曲线最小长度Lmin>3v(m/s)---三秒行车五、缓和曲线一、缓和曲线的作用与性质(一)缓和曲线的作用1.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行驶2.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3.超高横坡度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4.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二)缓和曲线的性质二、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回旋曲线、三次抛物线和双纽线线形比较:回旋曲线、三次抛物线和双纽线在极角较小(5°~6°)时,几乎没有差别。
随着极角的增加,三次抛物线的长度比双纽线的长度增加的较快,而双纽线的长度又比回旋线的长度增加得快些。
回旋线的半径减小得最快,而三次抛物线则减小的最慢。
从保证汽车平顺过渡的角度看,三种曲线都可以作为缓和曲线。
此外,也有使用n次(n≥3)抛物线、正弦形曲线、多圆弧曲线作为缓和曲线的。
但世界各国使用回旋曲线居多,我国《标准》推荐的缓和曲线也是回旋线。
满足乘车舒适感的缓和曲线最小长度:我国公路计算规范一般建议as≤0.62.超高渐变率适中由于缓和曲线上设有超高缓和段,如果缓和段太短,则会因路面急剧地由双坡变为单坡而形成一种扭曲的面,对行车和路容均不利。
《规范》规定了适中的超高渐变率,由此可导出计算缓和段最小长度的公式:式中:B——旋转轴至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的宽度;Δi——超高坡度与路拱坡度代数差(%);p ——超高渐变率,即旋转轴线与行车道外侧边缘线之间的相对坡度。
3.行驶时间不过短缓和曲线不管其参数如何,都不可使车辆在缓和曲线上的行驶时间过短而使司机驾驶操纵过于匆忙。
一般认为汽车在缓和曲线上的行驶时间至少应有3s 《标准》按行驶时间不小于3s的要求制定了各级公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二)回旋曲线参数的确定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当圆曲线半径较大时,车速较高时,应该使用更长的缓和曲线。
回旋线参数表达式:A2 = R·Ls从视觉条件要求确定A:考察司机的视觉,当回旋曲线很短,其回旋线切线角(或称缓和曲线角)β在3°左右时,曲线极不明显,在视觉上容易被忽略。
回旋线过长β大于29°时,圆曲线与回旋线不能很好协调。
适宜的缓和曲线角是β=3°~29°。
由β0=3°~29°推导出合适的A值:将β0=3°和β0=29°分别代入上式,则A的取值范围为:(三)缓和曲线的省略在直线和圆曲线间设置缓和曲线后,圆曲线产生了内移,其位移值为p,在Ls一定的情况下,p与圆曲线半径成反比,当R大到一定程度时,p值将会很小。
这时缓和曲线的设置与否,线形上已经没有多大差异。
一般认为当p≤0.10时,即可忽略缓和曲线。
如按3s行程计算缓和曲线长度时,若取p=0.10,则不设缓和曲线的临界半径为:(三)缓和曲线的省略由上表可知,设缓和曲线的临界半径比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小。
考虑到缓和曲线还有完成超高和加宽的作用,应按超高控制。
《标准》规定:当公路的平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应设缓和曲线。
四级公路可不设缓和曲线。
《规范》规定可不设缓和曲线的情况:(1)在直线和圆曲线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标准》规定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2)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间,当小圆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3)小圆半径大于表7.4.2中所列半径,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小圆曲线按规定设置相当于最小缓和曲线长度的回旋线时,其大圆与小圆的内移值之差不超过0.1m设计速度≥80km/h时,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之比小于1.5设计速度<80km/h时,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之比小于2直线计算:四、圆曲线几何元素:五、曲线主点里程桩号计算:计算基点为交点里程桩号,记为JD,ZY=JD-TYZ=ZY+LQZ=ZY+L/2JD=QZ+J/2六、回旋线回旋线的应用范围:缓和曲线起点:回旋线的起点,l=0,r=∞;缓和曲线终点:回旋线某一点,l=Ls,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