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南区新铺镇中心小学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自主和谐发展——发展中的新市镇中心小学宽广的田地,潺潺流淌的小溪,绿悠悠的麦田,挺拔的大树,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你历经沧海桑田,由最初的村立小学堂演变为今天的现代化学校,整整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变迁。
数十年的老校,几代人的理想,上百位教师的情节,魂牵着多少父老乡亲的期盼,梦萦着多少莘莘学子的眷恋。
如今,你成为绽放在济阳县大西北的一株艳丽的教育奇葩,在教育的百花园里,孩子们度过一个又一个欢乐的童年,留给他们的是人生最美好的记忆和思念。
一、学校概况:新市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78年,当时为新市镇大庄完小,在新市镇大庄村,几经变迁,2003年学校迁至新市镇土马河湿地公园南,改名为新市镇中心小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2013年11月,我们学校搬上了新的教学楼。
近年来,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师生发展为本,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绩,成为人民心目值得信赖的学校。
二、设施建设:壮观实用的教学楼,高速互联的校园网,教学楼内的文化长廊,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立体折射出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微机室、语音室、音乐室、劳技室、乒乓球室、舞蹈室、图书阅览室、科学实验室、电子备课间和心理辅导教室等功能教室一应俱全。
还有正在建设中的秀美玲珑的绿化带、橡胶操场和独特的餐厅等设备,构成了一所发展中的学校。
三、师资队伍: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文化,教育事业在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滋养下根深蒂固、茁壮成长。
在这方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办学薪火代代相传,文明之风悠长深远。
学校拥有专任教师 52人,其中高级教师占26%,中级教师占41%,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80%,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在有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素质较为精良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为了让教师尽快适应现代化、信息化教育的需要,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远程研修,目前70%以上的教师能熟练进行微机操作、课件制作,并经常应用于课堂教学。
勉县新铺镇中心小学2012——2013学年度领导班子履职情况总结2012——2013学年度,在县教育体育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使班子建设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学年来,我校先后获得“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先进单位”、“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汉中市素质教育优秀学校”、“2012年度文明校园”、“影视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第八届少儿书信大赛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2013年6月顺利通过陕西省教育强镇验收。
一、主要工作(一)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提高依法治校能力1.学校领导班子重视思想建设,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坚持政治学习制度。
通过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学习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了《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不断提高班子的思想理论修养、科学决策水平和治校理政的能力。
2. 加强班子团结,坚持集体领导,注重分工协作,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领导班子成员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沟通合作, 坚持重大问题事先协商,日常工作及时交流,切实贯彻民主集中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是一支求真务实的班子。
3.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做到廉洁自律。
班子成员注重党性锻炼,加强自身修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带头遵守学校各项管理规定和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班子成员能自觉抵制个人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经常深入分管处室、年级和各村学校工作一线,坚持校领导值班制度,每日一名领导二十四小时在校值班,处理突发事件,深入学生宿舍、食堂了解实际问题,倾听师生呼声,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教职工、学生的积极性,维护师生利益,认真对待群众和师生意见,并及时妥善处理。
中心小学学校简介办学理念: 为人处事奉献服务和谐双赢办学目标: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简介:市镇中心小学,地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刘大水库东南侧,是一所标准化农村中心小学。
学校始建于1997年,现校园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现设36个教学班,学生922名,教职员工98人,专任小学高级教师90人,本科学历45人,大专42人,中师学历21人,岗位合格率100%。
大市学科带头人 4 人;大市骨干教师 14 人;曾经多人次被市评为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以及课改先进个人。
如今在张金政校长的带领下,建有一支和谐向上、充满战斗力、凝聚力的领导班子和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
奉行“为人、处事、奉献、服务、和谐、双赢”的办学理念。
锐意进取、勇于创新,走独具特色的农村小学发展之路。
多年来,在各级领导关心与支持下,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总体工作跃上了新台阶,迈开了新步伐。
学校近几年来在市政府和教育局及有关单位支持赞助下,校容校貌和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
学校的环境建设有划、有档次。
学校先后建成了设施一流的计算机室、语音室、图书室和多媒体会议室。
并且在2021年9月配备了先进的班班通工程。
这些设施的建成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校的教学工作本着务真、求实、进取的的原则,一年一个台阶扎实推进。
在本学期教育局举行的六年级学生质量抽测中,我校取得了全市第三名的好成绩。
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研修一体、推进课改”多次在“原野行动”、村小校长培训等活动中展示,学校教师有3人获国家级优秀课;30人获优秀课;34人获市优秀课。
学校启动的青年教师培养方案,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一个多彩的舞台,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在这里成长、起飞!学校的德育工作:抓常规、促发展。
在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常规工作得到有效落实,正在彰显特色。
学校的学生社团工作正在热烈的开展之中。
我校德育工作的蓬勃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主和谐发展——发展中的新市镇中心小学宽广的田地,潺潺流淌的小溪,绿悠悠的麦田,挺拔的大树,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你历经沧海桑田,由最初的村立小学堂演变为今天的现代化学校,整整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变迁。
数十年的老校,几代人的理想,上百位教师的情节,魂牵着多少父老乡亲的期盼,梦萦着多少莘莘学子的眷恋。
如今,你成为绽放在济阳县大西北的一株艳丽的教育奇葩,在教育的百花园里,孩子们度过一个又一个欢乐的童年,留给他们的是人生最美好的记忆和思念。
一、学校概况:新市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78年,当时为新市镇大庄完小,在新市镇大庄村,几经变迁,2003年学校迁至新市镇土马河湿地公园南,改名为新市镇中心小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2013年11月,我们学校搬上了新的教学楼。
近年来,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师生发展为本,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绩,成为人民心目值得信赖的学校。
二、设施建设:壮观实用的教学楼,高速互联的校园网,教学楼内的文化长廊,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立体折射出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微机室、语音室、音乐室、劳技室、乒乓球室、舞蹈室、图书阅览室、科学实验室、电子备课间和心理辅导教室等功能教室一应俱全。
还有正在建设中的秀美玲珑的绿化带、橡胶操场和独特的餐厅等设备,构成了一所发展中的学校。
三、师资队伍: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文化,教育事业在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滋养下根深蒂固、茁壮成长。
在这方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办学薪火代代相传,文明之风悠长深远。
学校拥有专任教师 52人,其中高级教师占26%,中级教师占41%,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80%,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在有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素质较为精良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为了让教师尽快适应现代化、信息化教育的需要,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远程研修,目前70%以上的教师能熟练进行微机操作、课件制作,并经常应用于课堂教学。
新市镇中心小学学校简介
新市镇位于济阳县西北部,中心小学共有教学班15个,学生678人,专任教师37人,服务新市镇48个行政村。
占地26706平方米,在建建筑房屋两栋,建筑面积6441.8平方米。
有简易实用的运动场,科学实验室、仪器室、音乐器材室、舞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美术器材室、综合实践活动室、体育活动室、体育器材室、科技室、卫生保健室、心理咨询室、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
我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最好的教育”为目标,以人为本,民主管理。
制定了“勤思、博学、文明、守纪”的校训,“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为人师表,严肃认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教风,全体教师团结协作,求真务实,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教育教学质量始终处于全镇前列,起到了乡镇中心小学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全县乡镇中心小学年终评估中名列前茅一,县小学生羽毛球比赛总分第一名,县小学生乒乓球比赛总分第三名,济南市武术比赛女子规定拳第二名。
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均达100%,得到了上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学校被授予“济南市绿色学校”、“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称号,连续三年荣获济阳县“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新市镇“科学发展先进单位”等称号。
教育大事记新市镇中心小学2014.8一:关于区域划动一乡镇行政区划:1957年2月改称新市乡。
1958年9月建新市公社。
1984年4月改为新市乡。
新市镇中心小学称为“新市乡中心小学”2001年3月,原江店乡并入新市乡,改为新市镇,校名改为“新市镇中心小学”2008年8月江店小学独立分出,新市镇中心小学为独立为现有我校。
二学校网点调整:1 50年代新市小学建于新市乡新市村,借用村民梁文斌的民房,房屋为土胚屋,学生课桌为泥浆课桌,(废纸加入水捣烂后和入黄土成为泥浆,拖胚成桌,桌子底部由石砖垒成)规模为五间北屋、三间东屋。
2 1977 三年级迁址至大队办公室,学校一分为二,其余年级继续租用民房3 1977 年后期迁址原“上山下乡知青安置点”,规模为六间砖房,12间土坯房,供学生上课使用,无其它设施,没有大门和围墙,教学结构是一—五年级制4 1985年迁址老知青点西侧大约200处的新校址,新市乡后街村,位于马家河南岸。
共有四排砖房,坐北朝南,分三期工程完成。
1985年建设前两排砖房,1994年建设中间一排砖房,1999年建设最后一排砖房,教学结构为一---六年级,各年级平行班不等,此时期学校各功能室基本健全。
1986年各村级小学五六年级合并与新市乡中心小学。
初建学生食堂。
5 2003年新建校区迁址村南,位于新市中学南邻,占地300余亩,修建五排砖房,共计90间房屋,教学结构一到六年级,学校设施初步完善,各功能室进一步完善,建设有学生食堂6 2012年在新市小学原址操场上修建教学楼,2013年正式投入使用,新建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以及塑胶操场,学生各个活动室以及功能室更加完备,配套齐全。
三乡镇教育机构的设置和改革1985年成立新市乡教育委员会,首任助理为王思道,负责全乡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人事调整等全面工作,此时期各全乡的自然村分社村级小学,除王楼、皂李、张寨村外,其余为非完全小学。
后期助理为王洪座2006年取消教育委员会成立教育党总支。
新铺镇中心小学简史新铺镇中心小学位于勉县新铺镇新铺湾村,是全镇办学历史最长的一所完全小学。
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临新铺街,西接菜坝街,南靠汉江河,北邻川陕公路。
四面皆山,中居平原,真可谓山清水秀,地灵人杰。
学校始建于1936年,1964年附设农中,1969年附设初中,1972年附设高中,1980年与中学分离,迁至现在校址。
1996年建镇后定为镇中心小学。
学校现占地9334平方米,现有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20余人,在编教师25人,职工3人。
一、解放前十四年的创办史:1936年(即民国25年),国民党县政府将设立于三官庙的私塾改办为勉县第17初级小学,委任唐维华为校长,学校经费主要由庙会提供。
1940年,学校改名为“新铺小学”,由张汉任校长,将庙宇、祠堂改为教室,全校8名教师,6个教学班,近200名学生。
1941年改名为“县立新铺中心小学”,由伪乡长张汉任校长。
1942年,郭维暹任校长,成立了建校委员会,由全乡人民集资,修建土木结构楼房一栋,改建戏楼为办公楼,工程未完,郭维暹调走。
1944年,陶孝任校长,任职三年,学校改建完工。
1947年,邱景鉴任校长一年。
1948年,王敬孝任校长一年半。
1949年,晏存中任校长一学期。
从1942年开始,尹明常任教导主任直至解放。
1936年至解放的14年中,校长均由县上委派,教师由校长招聘。
这期间,由于学校领导治校有方,教师工作认真,教育质量一直名列全县前茅,其中尤以张汉任职期间贡献最大,其事迹至今尚被人称颂。
二、解放后十七年的发展史:解放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新铺完全小学”,教师由国家委派。
1950年,冯新志任校长,陈祥裕任教导主任,全校教师8人,学生200人左右。
1951年,韩希贞任校长,陈祥裕任教导主任。
1952年,陈祥裕任校长,冯先志任主任。
自1953年开始,贾文礼任教导主任。
1955年,赵德民任校长,贾文礼任主任,后由柏玉汉任主任。
1958年,张徐生任校长,胡桂福任教导主任。
坚定立德树人理念,发展五育并举格局发布时间:2023-02-08T02:43:19.68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485期作者:樊亮[导读] 着力培养具有地域特色和全球视野的未来社会新型公民,不断优化学校管理,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五新新小”,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新铺镇中心小学724213摘要: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新铺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48年,环境优美、文化积淀深厚,是一所山区寄宿制学校。
学校以“身体强健精神明亮”为办学理念,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合格公民。
学校始终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德育方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注学生,发展学生特长,以德为先,五育并举,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关爱和发展,致力于办一所有人文内涵、有质量追求、有地域特色的适合农村孩子的家门口精品学校。
关键词:小学教育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一、绘制一个共同愿景我校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打造寄宿制管理典范,创建现代化乡村名校”为办学目标,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育人”,着力培养具有地域特色和全球视野的未来社会新型公民,不断优化学校管理,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五新新小”,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确立两个发展理念一是质量立校,科研强教。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立校之本;树立新型质量观,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以德为先,五育并举,深入开展校本研修,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学校。
二是文化治校,课程育人。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文化。
我们以先进的思想理念和共同的价值追求为导向,精心构建以“新”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的“文化场”,革新、创新、维新、刷新、全新,实施科学、民主、人文管理,全方位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开放、多元、立体的课程文化,提升办学品位,彰显品牌特色。
三、落实三大发展任务一是深入开展校本研训,切实提高师资水平。
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要”的“双线双培养”理念,把校本研修和教科研作为打造一流师资、创办优质教育的突破口,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精神成长,精心构建富有底蕴与活力的教师文化,培养一支具有教育追求、文化底蕴、教育智慧的骨干教师团队。
新铺镇中心小学校园体育课、课间意外伤害事故风险管理制度当前,校园伤害事故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学校教育中面临的学生意外伤害风险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日趋严重,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
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基本手段,充分利用保险工具处理学校发生的安全责任事故,有利于防范和妥善化解各类校园安全事故责任风险,解除学校、家长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推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有利于保障广大在校学生的权益,避免或减少经济纠纷,减轻学校负担,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和《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精神,根据《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行校方责任保险完善校园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的通知》,我校决定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在全乡推行意外伤害校方责任保险制度。
一、成立意外伤害校园方责任保险领导小组由许柏桥校长任组长,范同海副校长为副组长的领导班子二、明确责任,工作及时到位1.投保范围。
所有在校学生都投两个保险。
2.责任范围。
校方责任保险基本范围包括因校方责任导致学生的人身伤害,依法应由校方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
3.经费保障。
小学属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投保校方责任保险所需费用,由学校公用经费中支出。
4.为保险公司提供针对校方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条件;本着“公平、公正、高效”的原则,共同建立学生医疗救治绿色通道、校方责任保险纠纷的协调解决等机制,及时迅速处理校方责任险理赔工作,为学校提供优质的理赔服务。
在校园中发生了意外伤害事故,第一时间内向校长报告,校长向保险公司报告,为保险公司提供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便利。
保险公司应及时做好理赔工作。
校长负协调责任。
5.学校要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把学校方风险降到最低。
新店镇中心学校简介
新店乡中心学校始建于1964年,原名“红星小学”。
1972年秋开办附设初中班,1976-1979年办过两届二年制高中,后更名为“新店乡中心学校”。
2003年秋,教育体制改革,分离出附属初中班,成立“新店中学”,仅设小学部在中心校。
1997年被评为“县级文明学校”,2006年评为“市级文明学校”。
校园占地5350m2,总建筑面积5194m2,现有在校生733人,是新店乡小学教育的窗口学校,又是乡党委、政府所在地,这里交通便利、人烟稠密,招生范围广,生源充足,承担着乡政府所在地周边、半径为5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子女的基础教育工程,覆盖22个村民小组1020户4135人,据预测,到2020年,中心学校将有16个教学班,在校生800人,住宿生400人。
中心学校现有2幢教学楼,1幢教师宿舍,1幢学生宿舍,1幢学生食堂,1幢办公室,“鲁甸8.03地震”已成危房,已停止使用。
急需对其进行重建和改造。
新店乡中心学校地址平稳,从建校也来没有发生过任何自然灾害。
新店乡中心学校
2014年10月14日。
党山镇长沙中心小学名师培养制度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和人本理念为指导,创造教师发展最优化的空间,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具有教育潜力的教育教学管理人才,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让他们体验到学习、工作的价值和尊严,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综合素质一流的名师队伍,从而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坚实的师资基础。
二、培养目标1.品牌教师类型:A、区级名师、孝感市教坛新秀B、镇级教坛新秀、优秀教师C、校各学科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2.品牌教师培养周期:每2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培养目标:(镇)区教坛新秀、优秀教师、区级名师4—2—2人3.品牌教师内涵:通过培养,使培养对象树立较高的职业理想和专业精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适合新课程要求的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教改实践能力;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理论,有开阔的科学文化视野,有扎实合理的本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教学设计、上课和评课能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掌握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形成自主学习和实践研究的态度和能力,从而优化全校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成长,发挥名师的骨干、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具体措施(一)确定培养对象1.采取自荐和年级组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遴选培养对象;2.根据培养对象的现有条件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建立培养梯队人才档案;一级培养梯队:区级名师、孝感市教坛新秀1-2人二级培养梯队:镇级教坛新秀、优秀教师3—4人三级培养梯队:校各学科骨干教师6—8人左右3.培养对象制订个人发展计划。
(二)实施培养步骤1.每学期学校行政工作计划中,列入品牌教师培养内容,确定培训计划;2.培训措施及要求:区级名师、孝感市教坛新秀:(1)、每学期安排一次最高层级的外出学习、听课活动,三天以上时间。
新华学区中山小学简介
中山小学位于中山街南段11号,创建于1962年,40余年以来,学校在各级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从民办小学开始,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孝南城区一所有影响、口碑好的学校。
学校重视教学、教研工作,关注学生发展,注重教学质量,教育、教学成绩斐然。
学校是孝南区首批市级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学校,湖北省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多次被评为市区级文明单位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师生在参加全国、省、市、区级各类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达200余人次,办学质量在城区同类小学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深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好评。
中山小学现有教师93人,其中退休教师41人,在职教师52人。
在职教师中,本科学历5人,专科学历31人,。
学校现有教学班12个,一至六年级每年级2个班,学前班2
个,在校学生675人。
学校现有校园面积1742平方米,校内建成有1368平方米五层教学楼,426平方米办公楼,332平方米实验综合楼各一栋,学校配有实验室、电脑室、多媒体电教室、图书室等,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近年来,随着养成教育的开展,学校进不步加强了校园的软硬环境建设,对原有教学楼等进行了维修翻新,走道卫生墙贴上了磁砖,教室更换了塑钢窗,安装了防护网,学校小操场硬化翻新,老式厕所进行了维修改造,校园面貌有了较大的变化。
同时,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新建了宣传橱窗和文化墙,更换了名人画像,在走道及空白墙面装上了养成教育宣传图片等,美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
孝南区新铺镇中心小学简介
新铺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52年,历史悠久,积淀深厚。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学校发展正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学校占地面积32亩,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
现有教学班14个,在校学生630人,教职员工43人。
有教学楼、综合楼各一栋,教师宿舍2栋,学生食堂、多功能教室各一座,配备有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
目前,学校的标准化运动场已经竣工,新建的2个篮球场、1个羽毛球场、5个乒乓球台错落有致的分布在校园中,一座现代化的镇中心完小即将拔地而起。
学校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质量为第一目标,以安全为第一责任,以师德为第一形象,以创新为第一追求,以和谐为第一环境,确立了建设“红色校园、绿色校园。
金色校园”和“活力镇小、实力镇小、魅力镇小”的办学目标,制定了“激浊扬清、革故鼎新、固本强基、抢前争先”的十六字方针,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
实现学校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由合格发展向特色发展转变,由常规发展向超越发展转变。
学校全面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大课间、第二课堂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养成教育,进一步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推行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幸福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和谐成长。
学校实施的“岗位育人”举措被省、市电视台宣传报道。
学校自2007年以来多次被区政府、镇政府评为“优秀学校”、“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