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功能对等理论的四个原则
功能对等理论的四个原则是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Nida 于1969年提出,奈达是一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
功能对等理论的特点
功能对等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源语和目的语的转换中有一个标准,从而减少因此产生的差异。
奈达在这一理指出翻译是用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在有些翻译的定义中,他指出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
同时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之间的对等,翻译所传达的信息不仅有表层词汇信息,同时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如果语言在其形式方面有所不同,则应更改其形式以保留原始的语言内容,显然,
奈达关注更多的是读者的反应和信息传递。
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功能对等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之间具有相同的功能和能力,不区分节点的角色和位置。
在功能对等网络中,每个节点都可以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和服务的请求者,节点之间通过相互合作来提供和接收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
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对等计算理论和互联网的设计原则。
对等计算理论提出了面向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的全球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强调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应具有对等的地位和权力。
而互联网的设计原则中,去中心化和自治是重要的原则之一,强调网络的控制和管理应尽可能地分散到各个节点上。
功能对等的核心思想是节点之间平等地交换和共享资源,不管节点的位置和角色如何。
这种平等性体现在节点之间具有相同的功能和能力,节点可以根据需要充当服务的提供者或请求者。
这种平等性的体现是通过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和去中介的传输方式实现的。
由于没有中心化的控制和管理,节点之间更加平等地交互和合作,更加灵活和高效。
功能对等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功能对等可以实现更好的资源共享和利用效率。
网络中的各个节点都可以提供和接收服务,节点之间的资源可以充分共享和利用。
这样可以提高整个网络的资源利用率和效率。
其次,功能对等可以增强网络的鲁棒性和可靠性。
由于功能对等网络没有中心节点,各个节点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当一些节点出现故障或离线时,其他节点可以代替其提供服务,保证网络的连通性和可靠性。
再次,功能对等可以提高网络的扩展性和可扩展性。
在功能对等网络中,可以动态地增加或减少节点,并且节点之间无需建立特定的连接,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加入或退出网络。
这样可以轻松实现网络的扩展和升级,提高网络的可扩展性。
最后,功能对等可以促进网络的创新和发展。
由于没有中心化的控制和管理机制,功能对等网络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节点之间可以自由创新和探索新的服务和应用。
这为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
然而,功能对等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功能对等理论的定义
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一种解释文化传播的理论,它认为文化传播是一种功能对等的过程,即不同文化中的行为是相互交换的,而不仅仅是一方接受另一方的信息。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文化研究学家威廉·马洛克(William McLeod)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文化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对等”的。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文化传播不是一方向的,而是两个文化之间的交换,两个文化之间的交流是“功能对等”的,双方都可以从中受益。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文化传播不是只有一个文化给另一个文化传播信息,而是双方的文化都可以从交流中获益。
这种观点认为,文化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接受者从发送者获取信息,而是双方都可以从交流中受益。
同时,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发送者传播什么信息,而是双方都可以从交流中获取新的经验和见解。
此外,功能对等理论还认为,文化传播是一种互相尊重的过程,即两个文化在进行交流时都必须尊重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和观念。
文化传播是一种功能对等的过程,双方都有责任尊重对方的文化,拒绝任何抹黑、歧视以及威胁他人的行为。
综上所述,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解释文化传播的理论,它认为文化传播是一种功能对等的过程,即不同文化之间的行为是相互交换的,例如发送者和接收者都可以从交流中受益,双方都有责任尊重对方的文化,拒绝任何抹黑、歧视以及威胁他人的行为。
功能对等理论的定义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它认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元素会取代旧元素,直到具有相同的功能能力。
它是社会演化的结果,是复杂社会结构中发生变化的准则。
这一理论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罗格斯提出,他认为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替代性的过程。
罗格斯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新出现的元素会取代旧元素,以实现相同的功能。
比如,在传统社会中,宗教会是社会组织的中心,它负责社会的维持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却随之增强,它们取代了宗教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实现了宗教原有的功能。
此外,功能对等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个体社会发展的过程。
在个体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功能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新的功能能力会取代旧的功能能力,以实现相同的功能。
比如,一个人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工作者,他的学习能力会被他的工作能力取代,以实现相同的功能,即获得自给自足的能力。
总之,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理论,它认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元素会取代旧元素,以实现相同的功能能力,是社会演化的结果,也是复杂社会结构中发生变化的准则。
它不仅可以用来解释社会的发展,也可以用来解释个体的发展,是一种有效的社
会理论。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Eugene Nida)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文学翻译理论,它可以用于翻译文本中有意义的内容。
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基础上:原文的语言、文化和文本结构在翻译中应得到保留。
根据这一理论,翻译者应该尽量使翻译产品与原文的意义和表达形式保持一致,同时考虑译文语言的特性。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翻译理论,称为“功能对等”理论。
该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是一种“功能对等”,也就是说,原文中的意义应该在译文中得到充分考虑,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字面翻译。
其目的是尽可能保留原文中的信息和表达,而不是改变原文的意义。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
翻译时,翻译者必须考虑原文所属的文化背景,并尊重译文所属的文化背景。
翻译者必须了解原文的文化,并以当地的文化语境来理解原文的意义,以此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给翻译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促使翻译者更加重视原文的意义而不是字面意义,考虑原文的文化背景并尊
重译文所属的文化背景,从而使翻译更加准确、自然、流畅。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可以用于翻译文本中有意义的内容,为翻译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提高翻译质量,实现精准的翻译。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一、概述“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字面上的直译。
换句话说,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原文的含义、风格、文体等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的自然性和流畅性,追求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损失,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这些损失,使译文尽可能地接近原文。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它提醒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实际功能,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同时,该理论也鼓励翻译者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注重实际效果和读者体验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1. 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翻译理论核心。
该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应以实现源语信息的同等功能为目标,而非追求形式上的逐字逐句对应。
功能对等强调译文的读者应能像阅读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译文,即译文应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反应。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复制原文的词汇和结构。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交际功能,译文必须能够在译语环境中产生与原文在源语环境中相同的效果。
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功能上的,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义、风格、文体等方面与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与“意译”的对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翻译观念。
它强调翻译应以实现交际功能为最高准则,而非简单地追求文字上的对应。
开题报告功能对等理论开题报告功能对等理论引言:功能对等理论是信息交流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强调了信息传递的双向性和相互作用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局限性。
一、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达尔和巴克提出的,它认为信息交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信息被视为一种资源,通过交流来实现共享和传递。
二、功能对等理论的理论框架功能对等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概念:功能对等、功能互补和功能替代。
1. 功能对等:功能对等指的是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扮演相同的角色,即相互扮演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角色。
这种对等关系可以促进信息的共享和理解。
2. 功能互补:功能互补指的是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扮演不同但相互补充的角色。
通过互补的功能,信息可以得到更全面和深入的传递。
3. 功能替代:功能替代指的是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扮演相反的角色。
通过功能替代,信息可以得到更全面和多样化的解读。
三、功能对等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功能对等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善信息交流的效果。
1. 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了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平等和互补的角色扮演,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
2. 促进共享知识的建立: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了信息的共享和传递,通过功能对等、互补和替代的关系,可以促进共享知识的建立和积累。
3. 增强信息交流的效果: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了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互补和替代的角色扮演,可以增强信息交流的效果,提高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四、功能对等理论的局限性功能对等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1. 忽视个体差异: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了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忽视了个体的差异。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心理学家 Neil O’Neill表了他的名为“功能对等理论”的理念。
这个理论被广泛认可,并在心理学领域内被称为“奈达理论”。
该理论指出,人类行为受到五种基本功能的调控,这些基本功能是:心理测量、调节自我、空间识别、记忆、洞察力。
心理测量的功能是指个体的能力,以某些形式来感知环境和自身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其中包括感官感知、比较意义的思维,以及看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
调节自我的功能指个体能够利用自身的记忆、经验以及自我意识等资源,去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和行为。
空间识别的功能使人们能够记住联系空间中物体或情况之间的联系,以及记住距离这些物体之间的距离。
记忆的功能是指个体能够把和自身相关的事物或情况记住,从而形成一种记忆反应能力。
洞察力的功能主要是通过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把各种不同的变量综合起来,从而得出一个更全面的观点,以此来理解现实世界。
这五种基本功能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个体要想有效行使这些功能,就必须学会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正确地使用这些功能。
奈达理论以其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全面的视角,深深地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去探究人类行为的根源,和探索人类社会行为的本质。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可以应用到商业界。
奈达的理论曾经广泛应用于营销和管理领域,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
这种理论可以帮助企业生产出适合客户要求的产品,并帮助客户有效地使用产品。
它也能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客户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动机,这样企业才能够更好地调整营销策略,和优化产品设计,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尽管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仅仅被用于心理学,但是它的概念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其中包括生物学、物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等,奈达的概念可以被用来分析这些学科中的各种复杂过程。
总的来说,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理论框架,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以及更好地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求。
功能对等理论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功能对等,包括四个方面,即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
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功能对等是指译语接受者与原语接受者能获得大致相同的反应,是“和源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的对等。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语言学家尼德霍夫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该理论主张,语言间的翻译不是简单的词汇转换,而是要在语言A和语言B之间建立一种功能对等的关系。
功能对等翻译的目标是要保持原文的意义、语体和功能在目标语言中的完整性和对应关系。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活动,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原文的内容转换成目标语言的形式,而应该根据翻译的目的和与受众的关系,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基本原则是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义、语体和功能,然后根据目标语言中相应的意义、语体和功能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根据双语对等原则,译者需要在原译文字之间保持一种等价、相对的对立关系。
这意味着译者要在语义、语境、语体和功能方面进行精确的分析和转换,以确保译文能够传达出与原文相应的意思和功能。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主张,翻译是一种动态的、非机械的过程。
译者需要根据原文和译文的语境和功能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在某些情况下,译者可以采取直译、逐字逐句的方法,以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
在其他情况下,译者可以选择意译、加工和改写的方法,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和受众的特点和需求。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实现需要译者具备广泛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以及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译者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各种语言和文化的知识,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同时,译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和功能。
总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功能对等关系。
该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指导,帮助译者在理解、处理和传达原文信息时,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和受众的需求。
功能对等理论的简要介绍及其原则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波兰心理学家安德烈·列文托耶夫斯基(Andrzej Lewiński)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人类情绪和认知过程的本质。
该理论关注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认为情绪和认知在心理过程中具有等效性。
1.情绪和认知的功能等效性:情绪和认知的功能相似,它们都是为了促进个体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而存在的。
情绪能够提供关于环境中重要事件的重要信息,帮助个体做出合适的反应;而认知则提供了心理过程中的思维、注意和记忆等功能,使得个体能够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
2.认知与情绪的相互依赖性:认知和情绪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认知过程受到情绪的影响,情绪能够调节和塑造个体的认知过程;而认知也能够影响情绪的产生和表达。
例如,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影响他的注意力和思维方式,而他的思维方式又可以调节和改变他的情绪状态。
3.情绪与思维的集成:情绪和思维是紧密集成的,它们同时发生并相互作用。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个体在面对需求、目标和挑战等情境时会产生情绪体验,同时也会进行认知处理和思考。
情绪和思维的集成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和适应环境的要求。
4.情绪的个体差异:功能对等理论认为不同个体之间的情绪体验可能会存在差异。
每个个体都具有特定的生活经历、人格特征和社会环境,这些因素会影响他们对情绪事件的感知和反应。
因此,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了个体差异在情绪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
功能对等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它突破了传统心理学对情绪和认知的刻板认知,将其视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心理过程。
功能对等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促进心理学领域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这两个重要的心理过程。
同时,该理论也为实践应用提供了指导,例如心理疗法和情绪管理等领域。
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奈达师从几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
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
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
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简介编辑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步骤编辑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由语言学家尼科斯·贝塞依克于1970年提出的一种语言翻译理论。
该理论认为,语言之间存在着一种功能对等关系,即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可能不同,但其所传达的信息和功能是相似的。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贝塞依克将语言的功能划分为两个层次:语义功能和交际功能。
语义功能指的是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和意义,而交际功能则指语言在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通过对原文进行分析和理解,然后选择适当的方式来再现原文表达的语义功能和交际功能。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贝塞依克提出了三种翻译策略:1.语义对等策略:该策略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保持源文的语义信息。
翻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意义,并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相同的意思。
2.形式对等策略:该策略要求在翻译过程中保持目标语言的形式特点。
翻译者需要尽量使用与源文相似的词汇、句法结构等,以保持语言形式的一致性。
3.交际对等策略:该策略注重在翻译过程中传达相同的交际功能。
翻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交流目的和效果,并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相应的方式来达到相同的交际效果。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转换,而是要通过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来传达源文的语义和交际功能。
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翻译任务和目标语言的特点来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然而,功能对等理论并不是一种万能的理论,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翻译问题。
在实际翻译中,有些文本可能存在语义不对称、文化差异等问题,无法简单地通过功能对等来解决。
因此,在使用功能对等理论时,翻译者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目标读者的背景、文化差异等,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总之,功能对等理论提供了一种基于语义和交际功能的翻译策略,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保持源文的意义和交际效果。
然而,翻译一直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过程,在实际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奈达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
尽管翻译早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进步,但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却显得举步维艰。
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国内产生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西方翻译理论当是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以至翻译界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
在奈达40余本著作和250多篇论文中,功能对等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翻译理论。
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翻译界观念逆转,形成“言必批奈达”之势。
因此,应该对“功能对等论”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进而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
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分类。
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
他希望读者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译完成某种祈使功能。
为防止误会,奈达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他希望以此来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个替换并不是要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
实际上“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
例如翻译white as snow时,如果一种语言里没有“雪”这个字,却有“霜”(frost)字,就可以用“白如霜”来替换。
功能对等理论的定义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FET)是一种社会学的理论。
它的主要内容是每个体系中的每一部分都有一定的功能,且不同部分之间可以相互替换,即具备功能对等性(functional equivalence)。
该理论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门罗(William H. Moor)提出,他认为,每个社会体系都会演变成一个复杂的机构,不同部分之间具有功能对等性,因此,在这个社会体系中,每一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各自独立工作,并尽可能做到免受其他部分的干扰,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发挥作用。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的定义,每个部分存在特定的功能,使得整个体系能够正常运行。
当一部分发生故障或被拆除时,另一部分可以替代它,即功能对等性,也就是当有一个部分发生故障时,另一个部分可以替代它发挥其作用,以使整个体系保持正常运转。
因此,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一个重要原则——“新闻功能性”,即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功能,不仅仅是复制现有功能,而是以新的方式实现旧的功能。
功能对等理论具有许多应用,可以被应用于非社会的自然体系,如生态体系、计算机系统等。
在这些体系中,各个部分之间也存在类似的功能对等关系,使得整个系统能够正常工作。
此外,功能对等理论对社会组织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
它提供了一种比较结构与功能的方法,可以用来探索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变化情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社会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总之,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它可以为研究社会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提供有益的见解,进而帮助我们了解和掌握整个社会体系。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 , P67) ,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a 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
”(刘宓庆,1998 ,P122)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