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幼儿园)上课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523.00 KB
- 文档页数:4
第1篇一、讲座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环节。
为了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掌握有效的衔接策略,提高幼儿的入学适应能力,本次讲座将围绕幼小衔接的主题展开。
二、讲座目的1. 提高幼儿园教师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明确幼小衔接的重要性;2. 帮助幼儿园教师掌握幼小衔接的策略和方法;3. 促进幼儿园与小学的紧密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入学适应提供支持。
三、讲座内容一、幼小衔接的重要性1.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2. 幼小衔接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3. 幼小衔接有助于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
二、幼小衔接的策略1. 心理准备: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2. 习惯培养: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时间、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3. 能力培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4. 社交能力: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5. 亲子沟通:加强家园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三、幼小衔接的方法1. 开展幼小衔接主题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了解小学的生活,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2. 举办家长讲座:提高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幼儿的入学问题;3. 开展幼儿园与小学的联合教研:共同探讨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促进教育教学的衔接;4. 建立幼小衔接档案:记录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小学教师提供参考;5. 开展实地考察:组织幼儿参观小学,了解小学的学习环境,减轻他们的入学焦虑。
四、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1.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家长会、教师座谈会,共同探讨幼儿的教育问题;2. 共同制定幼小衔接计划: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3. 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使用教材《幼小科学衔接》的第3章“生活中的科学”和第4章“探索与操作”,详细内容涵盖认识基本图形、简单计数和比较大小。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识别并命名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2. 培养幼儿进行简单的数学计数,理解数量多少的概念。
3.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学会比较大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多少的概念,进行比较大小。
教学重点:认识基本图形,学会简单计数,培养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磁性教具。
学具:幼儿操作卡片、计数棒、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2. 教学新课(15分钟)(1)通过磁性教具展示基本图形,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名称。
(2)利用实物模型,引导幼儿进行简单计数。
(3)通过比较大小游戏,让幼儿学会比较大小。
3. 例题讲解(10分钟)(1)出示例题,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形名称。
(2)让幼儿尝试进行简单计数。
(3)通过比较,让幼儿判断大小。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发放幼儿操作卡片,让幼儿独立完成图形识别和计数任务。
(2)进行大小比较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1)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画出一排基本图形,旁边标注名称。
2. 在另一部分黑板上,写出简单的数学计数题。
3. 在板书中央,展示大小比较的例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在纸上画出5个圆形、4个正方形和3个长方形。
(2)数一数,有多少个图形?(3)比较下列图形的大小,用“>”或“<”表示。
2. 答案:(1)5个圆形、4个正方形和3个长方形。
(2)12个图形。
(3)示例:圆形 > 正方形,长方形 < 正方形。
幼小衔接(幼儿园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熟练掌握数字110的认识,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2. 培养幼儿对基本图形的识别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3. 培养幼儿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小学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图形的分类和组合。
教学重点:数字110的认识,基本图形的识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图形卡片、磁性白板、磁性数字和图形。
学具:幼儿操作材料(数字、图形卡片)、画笔、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数字接龙游戏,让幼儿复习数字110,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例题讲解(15分钟)(1)认识数字110:教师展示数字卡片,引导幼儿观察、认识数字110。
(2)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教师通过比较数字卡片,让幼儿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3)认识基本图形:教师展示图形卡片,让幼儿识别并说出图形名称。
(4)图形的分类和组合:教师引导幼儿将相同形状的图形卡片进行分类,并尝试用多个图形组合成新的图形。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操作数字卡片,进行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练习。
(2)让幼儿操作图形卡片,进行图形分类和组合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数字110的顺序和大小比较;2. 基本图形的名称和特点;3. 图形的分类和组合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家长协助幼儿用数字卡片完成数数游戏,记录结果。
(2)请幼儿用画笔和画纸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尝试进行分类和组合。
2. 答案:(1)数数游戏结果由家长记录,教师检查。
(2)幼儿作品由教师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数字110的认识,以及图形的分类和组合。
但部分幼儿在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1)让幼儿尝试用数字110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