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变化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6.76 MB
- 文档页数:12
描述月相的变化
月相是指月球的表面可见部分呈现不同形态的周期性变化。
月相的变化是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同时地球和太阳也在不断运动,导致我们在不同的观测位置上看到不同程度的月球被太阳照亮。
月相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1. 新月:此时月球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地球上观测者看不到月亮的任何一部分。
新月阶段通常是一个月相周期的开始。
2. 上弦月:此时月亮的半球被太阳照亮,从地球上看,我们只能看到月亮的一半。
上弦月通常在新月后约7天左右出现。
3. 满月:此时月球恰好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相对最远的位置,在地球上看到的是月亮的全部表面被太阳照亮。
满月通常在上弦月后约14天左右出现。
4. 下弦月:此时月亮的另一半被太阳照亮,从地球上看我们只能看到月亮的一半。
下弦月通常在满月后约21天左右出现。
除了这些主要阶段,月球还会经历一些过渡期,如新月阶段前的初弦月以及满月后的末弦月。
在这些过渡期,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表面的光照面积随时间逐渐增加或减少。
总体上,月相的变化是由于月球的位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变
化,这种变化导致了月球表面的可见部分被太阳照亮的程度不同,进而呈现出不同形态的月相。
月相的变化规律:关于月相,你只要记得:“上上西西,下下东东”。
上弦月:上弦月上半夜出来,,在西面出来,月面朝西。
下弦月:与上弦月相反~~ 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时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没,人们无法看到它。
这时的月相叫“新月”或“朔”。
新月过后,月亮渐渐移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区域,这时我们开始看到月亮被阳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弯弯的娥眉,所以这时的月相叫“娥眉月”。
这种“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
到了农历初八左右,从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阳以东90°角。
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西边明亮的半面,这时的月相叫“上弦”。
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时分便没入西方。
上弦过后,月亮一天天变得丰满起来,我们可以看见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这时的月相叫“凸月”。
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月亮在天球上运行到太阳的正对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这时的月相叫“望月”或“满月”。
黄昏时满月由东边升起,黎明时向西边沉落。
满月过后,随着日、月位置逐渐靠近,月亮日渐“消瘦”起来。
它依次经历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几个阶段,最后,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
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称为“残月”。
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残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
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
月亮从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时间平均为29.53天,也就是说,月相的更替变化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
总之一句话:月亮先慢慢变圆,再慢慢变缺。
月相及其变化1、概念: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
2、月相的成因: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只能反射太阳光,变化。
3、变化规律:个顶点的连线都一定是这个圆形的直径(月食的时候月相是不规则的)。
当我们看到的月相外边缘是接近反C 字母形状时,那么这时的月相则是农历十五日以前的月相,相反,当我们看到的月相外边缘是接近C 字母形状时,那么这时的月相则是农历十五日以后的月相。
一个口诀(方便记忆):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4、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制定历法计时的依据、夜间照明、引起潮汐、随航天事业的发展成为进行行星际航行的中转站。
5、月球温差较地球大:①月球基本无大气白天削弱作用差晚上保温性能差②自转周期长于地球③没有海洋、森林的调节作用。
【练习】一、判断下列现象的农历时间月落乌啼霜满天、杨柳岸晓风残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邻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二、某旅游团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赏“雷锋(塔)夕照”的同时,也领略“月到中天(月亮高度最大),水面风来”的情境。
(注:月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1、若旅行团在某日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则该日是农历A.初二B.初五 C.初八D.十一2、若该旅行团在某日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则该日是农历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3、若该旅行团在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并欣赏到“雷峰夕照”,那么这时期A.华北平原小麦丰收在望B.长江三角洲油菜花盛开C.松嫩平原稻谷飘香D.山东半岛瑞雪迎春4、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它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读图回答问题。
(08年上海高考)(1).图l、图2中,反映日食成因的示意图是,日食发生的必要条件是。
一个月月亮的变化图和名称到一轮圆月,称为"满月",也叫"望"。
(5)、满月过后,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小,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边向东),叫做"下弦月"。
下弦月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6)、再过一个星期,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
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就是一个"朔望月",为29.53天左右。
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阴历朔的时候,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这时有可能发生日食。
望的时候,地球处于月球和太阳之间,这是有可能发生月食。
由于月球每月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朔望月。
一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29.5天(709小时),随月球轨道周期(由恒星测量)因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变化而变化。
月相变化规律1.约在农历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其视形状见图中1位置。
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
2.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即月球位于太阳的东边。
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蛾眉月,其视形状见图中2~5位置。
蛾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
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
3.约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由于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
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亮面朝西,呈半圆形叫上弦月,其视形状见图中6~8位置。
高中地理月相的变化知识点一、引言月相是指月球在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太阳光的照射而呈现出的不同形态。
月相的变化是由月球的自转和绕地球公转引起的,对于地理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月相的定义、形成原因、变化规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月相的定义月相是指月球与地球、太阳所形成的不同角度关系,从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表面的亮面部分呈现出的不同形态。
常见的月相有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
三、月相的形成原因月相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月球的自转和绕地球公转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当月球绕地球公转时,由于太阳光的照射,月球表面的亮面部分从地球上观察到就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四、月相的变化规律1. 新月:当月球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表面都是背向太阳的黑暗面,此时为新月阶段。
2. 上弦月:当月球绕地球公转约半个月后,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亮面部分逐渐增多,形成了上弦月。
3. 满月:当月球继续绕地球公转约半个月后,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表面完全被太阳照亮,形成了满月。
4. 下弦月:当月球继续绕地球公转约半个月后,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亮面部分逐渐减少,形成了下弦月。
五、月相的影响月相的变化对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
1. 潮汐现象:月亮对地球的引力会引起潮汐现象,潮汐的高潮和低潮与月相的变化密切相关。
2. 农作物生长:月相的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有些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施肥时间会根据月相的变化来确定。
3. 动物行为:月相的变化也会对动物的行为产生影响,一些动物的繁殖、迁徙等行为也会与月相的变化有关。
六、结论通过学习月相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了解到月相对地球上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月相的变化规律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通过观察和研究月相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七、参考资料- 《地理学》教材。
关于月相的知识资料关于月相的知识资料一、月相是什么?月相指的是月球在其绕地运行过程中,其表面被太阳照射到的部分所呈现出的不同形态及其变化过程。
通俗来讲,就是我们所说的“月亮圆缺不圆”。
二、月相变化的原理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约27.3天,每天绕地自转也是27.3天,因此从地球上看,月球的外貌表现为不断地变化。
月亮圆缺,是由于月球绕地球一周,与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不同所导致。
月球绕地球一周需要29.5天,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365.25天。
三、月相的分类1. 新月:又称初一或朔月,此时月球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其背面被太阳照亮,从地球上无法看到月球的表面。
2. 上弦月:又称四日月,此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但太阳、月亮和地球所成的角度为90度,只能看到左半部分亮,右半部分暗。
3. 满月:此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的对面,地球正好位于太阳和月球的中间,所以月球的整个表面都被太阳照射,呈现圆形。
4. 下弦月:又称十六日月,此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但太阳、月亮和地球所成的角度为90度,只能看到右半部分亮,左半部分暗。
5. 月偏食:当月球在其轨道上穿过地球阴影投射区域,而未完全进入阴影区,只有一部分表面被阴影所遮盖,造成月球看起来像被咬掉一块的现象。
6. 月全食:当月球在其轨道上穿过地球阴影投射区域,完全进入地球阴影区,月球被地球完全遮住,呈现出红色或灰色的现象。
四、月相的科学应用1. 农历中国传统农历是以月相变化作为基准制定的历法,一年被分为12个月,每月的第一天是新月,中旬是上弦月,月中是满月,下旬是下弦月。
此外,农历还体现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气节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宗教、农业和天文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安排旅行计划观测月相的变化可以预测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时间,为旅行者规划行程提供帮助。
此外,在月相较大的时候,月亮照耀的面积较广,特别是在夜晚照亮地面的程度更深。
月相变化
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
新月: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
蛾眉月: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上弦月: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凸月:上弦月过后,在农历初九左右-农历十四左右,便是“凸月”。
我们能看到月球的大半部分
满月: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下弦月: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
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残月: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
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29.53天,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整个周期:新月-峨眉月-上玄月-凸月-满月-凸月-下玄月-残月-新月。
月相专题一.月相的概念: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二.成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
(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月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向着太阳的半球是亮的,背着太阳的半球是暗的)2、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因此地球上的观测者所见到的月球被照亮部分也在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视形状。
三. 月相变化的规律:(一)、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月相的盈亏的变化)1、从新月到满月朝向地球的月面被太阳照亮部分逐渐增大,月球由亏转为盈。
新月:当日、地、月三者大致在一条直线上且月球居中时,月球的黑暗半球对着我们,因此看不见它,这时的月相叫“新月”或“朔”。
蛾眉月:新月以后,我们看到朝向地球的月面只有一小部分被照亮,形如蛾眉,叫“蛾眉月”。
上弦月:逐渐增大后,当日、地、月三者连线成直角且月球在太阳以东时,朝向地球的月面有一半被照亮,形如半圆,叫“上弦月”。
凸月:“上弦月”以后可见月面的大部分,这时的月相叫“凸月”。
望月:当日、地、月三者大致在一条直线上且地球居中时,朝向地球的月面整个被照亮,形状似圆,这时的月相叫“望月”或“满月”。
2、满月以后,月球由盈转为亏。
朝向地球的月面被照亮部分逐渐减少,这时的月相叫“凸月”。
当日、地、月三者连线成直角且月球在太阳西面时,朝向地球的月面只有一半被照亮,叫“下弦月”。
此后可看见的明亮部分更加减少,又变为蛾眉月,再重新回到“新月”。
从新月到下一次出现新月,月球围绕地球转了一圈。
由于月球绕地球的周期性运动,因此月相也就有了周期性的变化。
(二)1、月相、方位和时表2、上半月月球亮面朝西,下半月月球亮面朝东图2图3月球是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行的,相对于地球来说,上半月月球是背离太阳越走越远(见图2)。
此时太阳在月球西方,月球西部被太阳照亮,所以这时月球的亮面朝西。
3、上半月月比日迟升后落,下半月月比日早升先落。
上半月的月相在日落黄昏后才能看到,下半月的月相在日出黎明前才能可见。
一个月月亮的变化图和名称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
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
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
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29.53天,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6)、再过一个星期,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
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就是一个"朔望月",为29.53天左右。
月相知识月相知识月相变化图天文学术语。
(phase of the moon )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中国古代人民就观察月相并且记录,月相的变化同中国农历日期相对应。
月相定义月相变化图月球视面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的统称。
月相的成因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
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光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
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亮的部分形状(月相)有不一样。
月相周期29.53天,大致相当于一个农历月[1]月相图1.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其视形状见图中A位置。
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
2.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即月球位于太阳的东边。
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蛾眉月,其视形状见图中B位置。
蛾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
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
3.约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由于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
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亮面朝西,呈半圆形叫上弦月,其视形状见图中C位置。
上弦月约正午月出,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假设观察者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下同) 子夜从西方落入地平线之下,上半晚可见。
4.约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月相变成凸月,其视形状见图中D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