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电影的影像表达和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38.29 KB
- 文档页数:10
张艺谋《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探究《影》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具有浓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电影,通过描绘京剧的前世今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与延续。
本文将从主题、剧情、表演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深入探讨《影》如何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张艺谋在电影中如何巧妙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电影《影》的主题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影片以京剧为背景,描绘了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代表,凝聚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在电影中,张艺谋通过展现京剧表演的细腻和精妙,向观众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与此影片也呈现了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挑战,通过主人公在现代剧场中努力传承京剧传统,并将传统戏曲与舞台效果相结合的创新探索,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机与活力。
在剧情方面,《影》不仅展现了京剧的艺术魅力,还通过主人公的成长故事,深入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忠诚精神。
主人公贾乃亮饰演的盲人琴师阿霞,在失去视力后仍然坚持学习京剧,并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影片通过她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京剧的执着追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顽强与韧性。
在情感表达上,《影》通过阿霞与她的丈夫共同守护京剧这一传统文化的凄美爱情,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忠诚精神。
这些情感元素能够触动观众内心深处,使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共鸣和情感认同。
影片的表演和艺术手法也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影片中,张艺谋通过影像的表现手法,将京剧的独特魅力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从舞台上精湛的表演到婉转悠扬的唱腔,从传统剧目的经典演绎到现代舞台的创新呈现,影片通过表演和艺术手法将京剧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美丽展现在观众眼前。
影片中还通过影像语言巧妙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情感内涵,如家国情怀、忠诚与爱情,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深厚内涵。
《电影史》的史前史《电影史》的史前史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中,并且成为当今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在电影的光辉时代到来之前,有一个被忽视的时期,那就是电影史的史前史。
在这个时期,电影的起源和发展是非常原始和初级的。
本文将探索并回顾《电影史》的史前史,以揭开电影的神秘面纱。
古代的中国和希腊是电影史史前史中两个极其重要的文明。
中国古代的传统绘画、戏曲和木版画等艺术形式,展现了最早的影像表达尝试。
早在唐朝时期,就有称为“灯影戏”的演出形式出现,这种形式是通过在背面切一个小洞,将灯光照在一张画纸上,借着透过洞口的光影投影来搭配歌唱对白的一种表演方式,具有一定的表现力。
在古希腊,舞台艺术是一种重要的娱乐形式。
古希腊的剧院建筑中,有一个被称为“旋转门”的机械装置,它可以用来展示景别的转换。
这种旋转门可能成为早期电影效果的一个潜在来源,因为它们通过转动展示的方式给人一种连续的效果,类似于电影中的镜头切换。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史前史要追溯到18世纪。
法国发明家约瑟夫·尼斯福尔·尼埃普斯于1826年首次成功地记录了光影图像。
他使用银质铜板涂覆上一层有机胶片,然后通过曝光和显影的方式来制作图象。
这个技术被称为“尼埃普斯摄影法”,虽然它远离了真正的电影,但这个发明奠定了后来电影摄影的基础。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发明家们也在努力寻找能够展示运动的图像的方法。
法国物理学家厄尔尼斯特·梅斯齐热尔于1832年提出了时光摄影(Chronophotography)的概念。
他使用多台相机连续拍摄运动的物体,并将照片合成成一个动态的序列。
这个概念为后来的电影摄影技术奠定了基础。
另一个重要的先驱是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
在19世纪末,他发明了运动照相机,能够连续拍摄由草图运动中表达的一系列静止图像,并将它们呈现在速度为每秒约16帧的胶片上。
这一发明使电影的实际制作成为可能。
然而,直到20世纪初,电影才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
传统戏曲与中国电影关系探究
传统戏曲与中国电影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 影响和借鉴
中国电影发展初期,受到传统戏曲的影响和借鉴较为明显。
早期的电影多以传统戏曲为主题和素材,如1934年上映的《水浒传》、1937年上映的《红楼梦》等,都是以传统戏曲剧本为基础改编的电影作品。
2. 演员和表演
传统戏曲与中国电影的演员与表演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不少优秀的戏曲演员也参演了电影作品,如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李少春等。
他们在电影表演中的独特风格和表现手法也与传统戏曲表演密切相关。
3. 前后半场结构
中国电影也借鉴了传统戏曲的前后半场结构,即影片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分别呈现不同的情节和剧情发展,以此营造出更丰富的情节展开和紧凑的叙事结构,如《英雄儿女》、《霸王别姬》等电影作品均采用了这种结构体系。
4. 影片音乐
传统戏曲在音乐方面的独特性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电影。
许多著名的电影音乐作品都采用了传统戏曲的风格和元素,如电影《大河恋》中的《旱天雷》,电影《霸王别姬》中的《霸王别姬》等。
总之,传统戏曲和中国电影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艺术的伦理感应,更是一种特定文化传承和交流的体现,这种关系将会继续持续下去,并在未来的艺术创作和表现中不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演变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无数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戏曲艺术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走过了不少曲折的道路。
本文将从演变与发展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历史沿革、演出形式和今日现状。
一、历史沿革戏曲艺术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大约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在那个时候,戏曲艺术被认为是士大夫的娱乐,因此演员也多为士族阶层。
随着元代的到来,戏曲艺术逐渐向民间传播,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艺术形式。
到了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成为一种复杂多变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一时期的戏曲艺术更加注重舞台美术、音乐、编导等方面的表现,表演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
二、演出形式戏曲艺术的演出形式也有所变化。
最初的戏曲表演往往是在庙会、市场上进行的,没有一个固定的舞台和专业的演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艺术走进了剧场,形成了一种较为专业化的演出形式。
曲艺、杂技、马戏等形式也向戏曲艺术借鉴,使其表演形式更加多元化。
三、今日现状在当今社会,戏曲艺术仍然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角色。
虽然受到了一些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但戏曲艺术仍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传承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戏曲作品都经过了改编,结合了现代社会的元素,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增强了观赏的乐趣,比如《白蛇传》、《红楼梦》等经典戏曲均有改编作品面世。
戏曲艺术也走出国门,受到了越来越多外国观众的欣赏和认可。
同时,一些政府部门也加大了戏曲艺术的扶持力度,通过补贴、培训等途径,以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总之,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历经了千年的传承和演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民族文化。
演出形式和表现方式不断变化,但戏曲艺术的内在精神和独特魅力却从未随时间流逝而消逝。
今天,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保护、传承和发扬戏曲艺术,让更多的人走进这一文化的殿堂,领略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传承——中国戏曲发展现状与前途展望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中国文化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元化,中国戏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传统戏曲涵盖了多种表演形式,如京剧、豫剧、越剧、粤剧等,每种剧种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表演方式和风格。
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戏曲界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积极应对时代变革的必要条件。
1. 新表演形式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观众对于戏曲表演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戏曲形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因此创新也成为了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些新型表演形式的出现,如电视舞台剧、戏曲小剧场、微电影等,为戏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其中,电视舞台剧是一种将舞台剧表演方式与电视剧形式结合的新型表演形式。
它将传统戏曲剧目、舞美、配乐、服装等元素与电视剧拍摄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
这种形式更加适合现代观众的口味,也更容易传播和接受。
2. 艺术语言的革新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需要有精湛的表演技艺,还需要有优秀的艺术语言,才能够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但是,传统的戏曲艺术语言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传播和接受的市场。
因此,创新戏曲艺术语言,不失传统特色,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已经成为了戏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京剧故事以及戏曲剧目在内容上逐渐融入了当代生活元素,如网络时代、社交媒体、新闻事件等。
另外,一些新的表演技巧也被引入到传统戏曲表演中,如音乐、乐器演奏、身体语言等。
这些都为戏曲语言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3.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戏曲发展需要一种平衡,既要传承传统,又要创新与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就成为了戏曲发展的关键之一。
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充分注入现代审美元素,从内容上、形式上、艺术语言上寻求突破,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文化相互渗透,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未来方向。
谈电视戏曲的历史和现状谈电视戏曲的历史和现状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中国从1958年有了电视以后就出现了电视文艺,电视戏曲也随之诞生。
早期的电视戏曲形式很简单,以戏曲为主,将原来只在舞台上表演的戏曲,简单地照搬和再现到电视屏幕上。
其表现方式主要是现场直播戏曲舞台剧。
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直播场地只能是剧场舞台。
导演一般采用三台摄像机联机,面向舞台,放置在左、中、右三个位置,运用不同机位的镜头角度、景致变化进行现场切换,使观众欣赏全剧。
那一时期转播过不少戏曲艺术家的剧目,如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荀慧生的《红娘》,周信芳的《四进士》等。
早期的电视戏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电视戏曲工作者,练就了他们严肃的工作作风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同时,戏曲节目的剧场实况转播也为后来的电视文艺的实况转播和专场录像,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随着电视技术的更新,电视手段不断丰富,电视戏曲导演为了增强电视表现力,不再满足照搬舞台,他们积极参与节目创作,将戏曲演员请到演播室,运用电视的独有视角,从舞美、灯光、现场调度,到剧本的修改、演员表演、化装,都重新设计和安排,这便是专场录像。
这一时期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评剧《双玉婵》、川剧《燕燕》,地方台播出了昆曲《十五贯》等,它比原有的舞台剧节奏更加紧凑,画面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
电视录像设备的使用,尤其是彩色电视录像设备和彩色转播车的引进,使电视节目不再是转瞬即逝,而能制成磁带得以保留、交换和重播。
由此产生的后期编辑,又为电视戏曲的再加工和再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专场录像为戏曲节目的电视化,探索出一条路。
至今,它依旧是电视戏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
三、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后,电视戏曲也在人们怀旧和期盼复苏中迅猛发展,占据了电视节目相当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的电视戏曲节目,既保留了实况转播和专场录像的形式,又呈现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电影的对比戏曲和电影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两个重要形式,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方式。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电影的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
一、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集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主要有京剧、豫剧、粤剧等。
它采用特殊的抑扬顿挫的腔调和独特的唱腔表现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曲唱腔体系。
传统戏曲注重表演技巧的高超与生动的肢体语言,演员在舞台上通过精湛的唱、念、做、打等各种表演手段来传达情感和展现人物形象。
相比之下,现代电影以摄影技术和多媒体手段为基础,通过镜头语言和音画配合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和表达情感。
在现代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呈现以及情节的展开更为真实和立体,视觉效果和特效技术也为电影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题材和内容中国传统戏曲的题材多样,包括历史、神话、传说等,并常常探讨社会伦理道德和人性的问题。
戏曲中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变,主要通过唱白、念白、做白、打白等方式进行表现。
例如在京剧《白蛇传》中,通过歌唱、念白和舞蹈来展现了故事中白娘子的形象和情感起伏。
电影的题材则更为多元化,可以涵盖戏曲的题材,也可以包含现实生活、历史事件、科幻故事等各个方面。
电影的表现形式更加广泛,可以通过特效、音效等手段营造更加真实的视听效果,例如电影《红高粱》中通过细腻的画面和音乐为观众展现了真实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命运。
三、受众群体和传播方式传统戏曲在传统时期主要通过演出现场观赏的方式传播,观众主要是一些有一定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人群。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戏曲的传播和受众群体也发生了变化,如今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形式,传统戏曲的观众范围得以扩大。
电影作为主流娱乐产品,能够吸引广大观众,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是有高文化素养还是普通群众,都能通过电影院、网络等多种渠道来欣赏电影作品。
电影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范围也更广。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是它真正开始兴盛起来却是在唐宋时期。
在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繁荣和稳定的局面,这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当时的戏曲主要是宫廷乐舞助兴,以及民间的曲艺表演。
这些表演形式包括音乐、歌唱、舞蹈和戏剧表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皮影戏和宋腔。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戏曲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戏曲都成为了人们娱乐生活的一部分。
明代戏剧发展到了极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表演者,其中最著名的有汤显祖、关汉卿和李时中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戏曲艺术。
清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
清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这是一种综合了歌唱、音乐、舞蹈和表演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京剧在清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形式之一。
京剧的剧本丰富多样,题材广泛,表演技巧独特,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
20世纪初,中国戏曲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中国的戏曲融合了西方戏剧和电影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话剧和电影戏曲形式。
这些新的戏曲形式既承传统的古典艺术,又具有现代的时尚感,更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
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戏曲在经历了一段低谷之后,重新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国家对戏曲进行了保护和扶持,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新剧目和新演员,戏曲艺术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多种形式的综合性艺术,包括京剧、越剧、昆剧等等。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流传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国观众。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戏曲正朝着更广阔的舞台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一张璀璨名片。
家乡传统戏曲与电影艺术的融合表达家乡是一个充满着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地方,其中戏曲和电影是两种重要的表达形式。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而电影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形式,既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也传递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在家乡,这两种艺术形式不断进行融合和交流,使得传统戏曲得以在电影艺术中得到新生,电影也因此得到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首先,家乡传统戏曲在电影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借鉴和运用。
戏曲中的舞台表演形式和情节发展给了电影导演许多启发,他们借用戏曲的表演手法,成功地将其运用到电影中,为电影赋予了更多的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
比如在李安导演的获奖影片《卧虎藏龙》中,他巧妙地运用了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元素,让观众在电影中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
其次,电影艺术也为传统戏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传统戏曲在一些地方逐渐被年轻观众所遗忘,而电影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艺术形式,可以将传统戏曲呈现给更多的人。
例如,电影《红色娘子军》通过影像手段再现了传统戏曲《红色娘子军》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大量观众对该剧的关注和热爱。
通过电影这一媒介,传统戏曲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了现代观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
家乡传统戏曲与电影艺术的融合表达不仅仅体现在表演形式上,还表现在内容表达和意义传递上。
戏曲的题材多样,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经历,而电影作为一种更加直观和真实的艺术形式,可以将这些故事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电影《红高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以戏曲的故事为基础,通过电影形式将红高粱这一象征意义深远的农村传统带给了全国观众。
在家乡的传统戏曲与电影艺术融合表达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创新和探索。
传统戏曲虽然有着丰富的历史和艺术资源,但在与电影融合表达时,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求。
戏曲的表演形式和故事情节在电影中的呈现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以更好地吸引现代观众的眼球和共鸣。
同时,电影在融合传统戏曲时,也要尊重传统戏曲的艺术特点,不要过多地追求商业化的效果而失去了传统戏曲的内涵和原汁原味。
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一、本文概述《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一文,旨在深度剖析与重新审视我国电影艺术的美学特质与创作规律,特别是在《影戏剧本作法》这一具有重要影响的专业文献的框架下,对电影剧本创作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梳理与评价。
文章旨在揭示中国电影美学的独特性与时代价值,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对当下及未来中国电影发展路径的深入思考与创新探索。
文章开篇即对《影戏剧本作法》一书的基本内容、作者背景及其在电影学术界的地位进行简要介绍,旨在为读者勾勒出该著作在电影剧本写作领域的权威性和指导意义。
通过对该书核心观点、理论体系以及实践指导原则的提炼,展现出其对中国电影剧本创作的深远影响和理论贡献。
本文将聚焦于《影戏剧本作法》中蕴含的中国电影美学理念,从文化根源、叙事手法、视听语言、人物塑造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
我们将探讨这些美学元素如何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如何在电影剧本创作中得以体现,并进一步影响到最终影片的艺术风格与审美取向。
特别关注的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视野的交融中,构建并彰显中国电影独特的美学品格。
再者,文章将结合具体电影实例,对《影戏剧本作法》所阐述的理论进行实例验证与应用分析,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揭示其在实际创作中的指导作用与局限性。
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影片的剧本创作实践,探讨中国电影美学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动态演变过程,以及《影戏剧本作法》对于这种演变的适应性与引导力。
本文将在理论反思与实践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对中国电影美学未来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针对当前电影产业环境与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探讨《影戏剧本作法》中所蕴含的美学原则如何与时俱进,以及电影剧本创作如何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吸纳多元文化元素,以丰富并提升中国电影美学的表现力与影响力。
《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一文,旨在通过对《影戏剧本作法》的深度解读与评价,引领读者重新认识并理解中国电影美学的核心内涵、历史脉络与发展趋势,为推动中国电影艺术的繁荣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启示。
戏剧历史知识:中国民间剧种与电影艺术——本土艺术符号在电影中的光影表现方式中国民间剧种在电影中的光影表现方式,是使中国电影获得了更为丰富、多样的本土艺术符号。
中国民间剧种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化,有着较为丰富的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
电影艺术借助民间剧种和文化内涵,加深了电影的文化内涵和深度,使电影更为具有文化认同感和时代感。
中国民间剧种在电影中的光影表现方式主要包括:咏史戏、脸谱、舞蹈、服饰、音乐等方面。
咏史戏是中国民间剧种的一种表演形式,是将历史中的二维文字变成三维戏曲形式。
电影艺术将咏史戏的核心元素——历史、人物、故事、情节,运用到了电影中,给电影增添了历史积淀的感觉。
电影《清宫秘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片中运用了京剧的表演形式,将历史中的故事重现在观众眼前,使电影的历史感更加的强烈。
脸谱是中国戏曲中的重要表演元素,脸谱多用在京剧、豫剧、川剧等民间剧种中。
电影艺术则是从脸谱中获得艺术灵感,将脸谱运用到电影中,为观众带来更加强烈的情感和视觉冲击力。
电影《赌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影片中以不同的脸谱符号来刻画角色的性格和命运,让观众更加的容易理解和记忆。
舞蹈是中国民间剧种中非常重要的表演形式,它体现了舞者的身体技能和灵巧。
在电影中,舞蹈可以带动整个影片氛围,从而拓展演员的表演思路和技能。
电影《卧虎藏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电影中的舞蹈场景美轮美奂,并且体现了角色的感性和精神。
服饰是中国民间剧种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元素,它既是文化象征,同时也是角色性格的体现。
电影借助民间剧种,将服饰元素加入到电影中,带给观众更加真实、丰富的视觉体验。
电影《霸王别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影片中运用了京剧戏服,别出心裁地刻画了角色气质,塑造了不同的角色根据服饰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性格。
音乐是中国民间剧种中的重要元素,也是电影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电影语言中音乐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方式,特别是结合中国民间剧种,给电影增添了意境和深度。
华语电影与中国戏曲引言:华语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几十年的进步与演变,与中国戏曲产生了深刻的联系。
本文将从在历史上的渊源开始,探讨在不同时期的华语电影如何受到中国戏曲的影响,并对二者的互动干系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的渊源1. 华语电影的起源与进步华语电影起源于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等地,自上世纪初进入电影时代以来,通过对电影技术的引进与进修,逐渐建立了起来。
华语电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进步轨迹,从默片时代、二战时期到解放后的新中国时期,都有不同的电影作品涌现。
2. 中国戏曲的传统与演变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的宫廷舞蹈和音乐,经过演变形成了今日的四大戏曲剧种:京剧、黄梅戏、豫剧和评剧。
戏曲表演具有奇特的舞台形式和剧情叙述方式,通过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使观众能够全面地体验戏曲的奇特魅力。
二、华语电影受到中国戏曲的影响1. 影片题材与情节华语电影中的一些经典影片,如《红高粱》、《卧虎藏龙》等,都选取了中国戏曲中的经典剧目作为影片的题材。
这些影片通过戏曲剧本的改编,将戏曲艺术元素融入到电影中,赐予了影片奇特的视觉和艺术美感。
2. 舞台表演与视觉呈现华语电影在影片的视觉呈现上,借鉴了中国戏曲的表演技巧和舞台美学。
例如,在《英雄》中,导演张艺谋运用了戏曲表演中的空灵美和舞蹈元素,创设了一种奇特的影像氛围。
这种将戏曲艺术元素运用到电影中的实践,既连续了中国戏曲的传统,又丰富了华语电影的艺术形式。
3. 角色刻画与表演方式中国戏曲在角色塑造和表演方式上有其奇特之处,如京剧中的花旦、老生、青衣等角色形象。
这些角色形象在华语电影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进步,一些演员通过进修戏曲表演技巧,对电影角色进行塑造,创设出了许多经典的角色形象。
三、华语电影对中国戏曲的影响1. 改革与创新华语电影对中国戏曲的影响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引用与借鉴,更是对传统戏曲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推动力。
20世纪以来戏曲图像研究综述【摘要】戏曲图像是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20世纪以来逐渐受到学术界和艺术界的关注。
本文从戏曲图像研究的起源、研究方法、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发展趋势、争议和挑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通过对过去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本文探讨了戏曲图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戏曲图像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戏曲艺术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还可以为当代艺术家提供灵感和借鉴。
未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戏曲图像研究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和探索。
【关键词】戏曲图像研究、20世纪、当代艺术、发展趋势、争议、挑战、意义、未来方向、起源、方法、应用。
1. 引言1.1 研究目的20世纪以来戏曲图像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索戏曲艺术中图像的表现形式、艺术内涵和意义。
通过对戏曲图像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戏曲的历史文化背景、剧情演绎方式和角色塑造手法,从而揭示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戏曲图像研究还可以促进不同地域、时期、类型戏曲的交流与对比,推动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戏曲图像的深入探索与解读,也可以为当代艺术家提供创作灵感和参考,拓展戏曲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影响力和表现形式。
20世纪以来戏曲图像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戏曲艺术,更在于激发戏曲艺术的创新活力和时代价值。
1.2 研究背景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在演出中不仅仅只有表演、音乐等元素,戏曲图像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20世纪以来艺术的发展和变革,戏曲图像研究逐渐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
研究者们希望通过对戏曲图像的研究,探讨戏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拓展戏曲文化的传播途径,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戏曲图像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研究也逐渐趋向于跨学科交叉。
戏曲图像研究的背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图像的研究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延续传统文化的魅力。
戏曲电影:光影流动间的中国故事20XX年4月,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发起创立了全国第一条“戏剧电影院线”,在全市十家加盟影院长线放映戏剧电影,迈出了上海打造“永不落幕电影节”的新步伐。
正如电影这一艺术的诞生离不开西方歌剧、话剧等艺术的滋养与影响,中国电影自发端那日起,就注定与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1905 年,京剧《定军山》的一段舞台影像,堪称中国电影的起点,从此,中国戏曲与电影相融合而产生的戏曲电影,也必然作为一种类型片永远存在于电影史册。
从红氍毹上的唱念做打,锣鼓丝竹,到大银幕上的水袖翻飞,光影交错,中国电影与中国戏曲走过了百年辉煌,诞生了许多经典,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审美与精神世界。
戏曲片是中国民族戏曲艺术与电影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片种——它的载体是电影,内涵却是戏曲。
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电影还是戏曲都得到更为宽广的发展道路。
特别是近年来电影市场的欣欣向荣,为古老民族戏曲在今天的发展前景谋得不少启发和思路。
从传播广度来看,电影的播放方式与发行数量无疑比舞台戏曲有优势,戏曲能借其载体进入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去。
从拍摄角度来看,戏曲拍摄3D电影时会有大量的人物脸部特写镜头,演员的一颦一笑在高清镜头的捕捉下一览无遗,细腻、传神的表演带给观众的是更清晰、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官体验。
诚然,这对演员塑造人物的功力和表演水准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另一层面来看,也敦促了演员的不断创新与精益求精。
在今天,戏曲艺术要继承和弘扬,就要尽可能扩大传播的范围,而不是以“传统”“古老”的名义将其束之高阁。
况且,戏曲真正的发展与活力必须依托年轻人,不能被年轻人所遗忘,取得他们的关注才是真谛。
把年轻观众请进电影院,投入地欣赏一回民族文化的经典代表,感受光影流动间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或许正是戏曲电影未来的使命与方向。
与电影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翻开戏曲艺术和电影艺术的历史画卷,人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戏曲艺术用了千年的时光,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打磨,终于形成了融文学、美术、舞蹈、音乐、建筑等为一体的高度综合且高度稳固的艺术样式;而作为西方舶来品的电影艺术,从诞生之初,就牢牢地建立在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从胶片电影到数字高清电影,再到如今风靡全球的3D 电影,一次次视听技术的革新,带来了观影感受的全新体验。
戏曲元素在中国电影中的应用——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戏曲元素在中国电影中的应用——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导语: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凝结了源远流长的历史与丰富的民间艺术,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提升和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增加,戏曲元素在中国电影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以两部经典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探讨戏曲元素在中国电影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电影艺术的贡献。
一、中国戏曲简介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京剧、评剧、豫剧、粤剧等多种形式。
它通过歌舞、音乐、杂技等多种表达形式,以及丰富多样的剧目内容,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戏曲元素的应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吴京导演执导的一部3D动画电影,该片改编自中国古代小说《西游记》,讲述了孙悟空降妖伏魔,保护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戏曲元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角色塑造方面,电影中的孙悟空形象鲜明地展现了戏曲中的“特长功底”和“花样功夫”,如他的身手矫健、身手敏捷、神怪化形的能力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戏曲中常见的形象特征。
特别是在孙悟空与牛魔王的大战场面中,吴京导演通过动画的形式相当程度地延续了戏曲中的打斗技巧,让观众们能够感受到剧目的独特魅力。
其次,剧情设定方面,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都紧扣原著,充满了戏剧冲突与戏曲冲突,如师徒四人的情感纠葛、孙悟空被封禁五百年等,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戏曲所具有的紧凑、跌宕起伏的艺术魅力。
再次,在音乐配乐方面,《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元素,将戏曲的古乐与电影的视觉效果相结合,使观众在欣赏戏曲音乐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电影的故事情节中。
音乐旋律中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将人物情感与戏剧冲突的发展紧密相连,使整个电影更具有戏剧性和观赏性。
光与影的别样言说:川剧的影像表达
川剧是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以其丰富多彩、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特有的川腔音乐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川剧的表演中,光与影被广泛应用,成为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段,帮助演员塑造角色、表达情感。
一般而言,川剧的光与影表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装饰性光影
川剧的光影表达重视舞台美学,装饰性光影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舞台上的灯光、音乐、道具和服装等都是构成这种装饰性光影的元素,通过多样的颜色和形态变化,丰富舞台视觉效果,营造出视觉冲击力。
2. 烘托性光影
烘托性光影主要是指通过灯光的照射、影子的投射等,将舞台上与人物相关的元素突出显示,以突显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变化。
比如,人物之间的互动、情感的起伏、压迫性或紧张情境等,在这种烘托性光影的衬托下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3. 动态性光影
动态性光影是川剧表演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光影表达手法,主要是指通过灯光和舞台效果的传递,将表演的节奏和能量传递给观众。
比如,戏曲中的打斗、舞蹈、音乐等都需要灯光和
舞台效果的呼应和配合,才能达到视听的最佳效果。
此外,川剧中的魔术和道具表演等也需要光影的辅助。
综上所述,川剧的光影表达是一种多方面、多层次的表现手段,通过各种元素的组合和运用,构成复杂而精致的视觉效果,使演员能够更好地塑造角色、表达情感。
在未来的发展中,川剧的光影表达还会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更好地发扬光大。
声屏世界2022/1纵观中国艺术史,戏曲和电影在一开始就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即是1905年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电影《定军山》。
戏曲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且以其丰富的题材、精湛的表演、多样的表现风格、贴近大众生活的特点成为最具亲和力与影响力的传统艺术之一。
戏曲艺术也一直与时俱进,彰显着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自中国电影史的开始直至今日,戏曲一直在尝试以电影为载体进行艺术表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革除传统戏曲中混杂的封建性的糟粕,“戏曲改革运动”大规模展开。
先是从禁戏开始,1951年戏改运动的重点从“禁戏”转向“改戏”,即“改戏、改人、改制”,聚焦在传统剧目的改革。
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期间放映中国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成功,实证了“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的重要性。
“国际表达”即是20世纪借助新技术而孕育出的电影艺术形式。
“中国故事”不能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戏曲艺术就自然而然成为最佳的选择。
传统戏曲的故事情节或来自神话传说或源自历史事件,承载了中华文化传统和特定的民族情感,且出于优秀传统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在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牵头,吴祖光与程砚秋开始了戏曲电影《荒山泪》的摄制工作。
京剧《荒山泪》是由金仲荪执笔编剧、程砚秋在1924年编演的,当时正处北洋军阀时代,此剧正是为唤醒人们与军阀恶势力做抗争,宣传“苛政猛于虎”而作。
《荒山泪》是程砚秋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京剧舞台名作,不论是思想性还是舞台性都有很高的成就,但作为一出优秀的舞台作品要在当时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电影这个艺术载体中焕发出新的、更亮的光芒,改革就是势在必行的,也是重中之重的。
吴祖光、程砚秋都是中国戏曲改革的先驱,他们以自己对戏曲、艺术独到的眼光,用电影艺术来表达京剧《荒山泪》,本文即从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来看京剧《荒山泪》是如何进行电影化的表达的。
思想内容的革新任何一种艺术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一是在人性和美的展示,二就是渗透时代的痕迹。
电影戏曲的创作原理
电影戏曲创作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故事选材:电影戏曲创作需要选择一个能够适合戏曲形式表达的故事。
该故事应具有戏剧性、冲突性,并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剧本编写:剧本是电影戏曲创作的重要环节。
剧本需要统筹整个故事结构,包括剧情的起承转合、角色的设定和发展,以及语言的运用等。
同时,剧本还需要注重戏曲表演的特点,如唱、念、做、打等元素的融合与展示。
3. 角色塑造:电影戏曲需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角色的塑造需要注重与传统戏曲形式相结合,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法,展现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冲突。
同时,角色的塑造也要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更加注重个性、多样性和立体化。
4. 导演和表演:导演在电影戏曲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需要根据剧本的要求,指导演员的表演和演技,同时还需要处理好影像语言和戏曲语言的融合。
演员则需要具备扎实的戏曲表演功底,并具备相应的影视表演能力,以实现优秀的表演效果。
5. 视觉表现:电影戏曲在视觉上需要注重影像美学的塑造。
通过摄影、美术、服装和灯光等手段,创造出富有戏曲韵味的画面效果,以增强戏曲的艺术感染力
和观赏性。
同时,配乐和音效的运用也是电影戏曲创作中重要的一环,它们加强了戏曲情节的铺垫和氛围的烘托。
总之,电影戏曲的创作原理在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戏曲的特点和精神,同时结合了电影的艺术语言和技术手段,在故事选材、剧本编写、角色塑造、导演和表演以及视觉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运用,以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戏曲艺术作品。
一、中国戏曲电影及其发展(一)戏曲电影从概念上来看“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特有的类型之一,专以中国戏曲表演为拍摄对象,倾力于展示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魅力、记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优秀的中国戏曲剧目、弘扬中国悠久的民族戏曲传统。
”1顾名思义,在戏曲电影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中,“戏曲”和“电影”是内容与载体的关系。
戏曲的经典桥段和剧目以电影形式得以广泛流传,而这种特殊电影的制作和拍摄又以记录戏曲表演、弘扬戏曲艺术为目的。
戏曲艺术能够在戏曲电影中得以基本完整的展现。
戏曲文本并没有因为与电影的合作遭到破坏,而是转变成包含着丰富的戏曲本体内容的电影文本呈现在观众面前。
正因如此,戏曲电影的主要观众往往是戏迷,他们观看戏曲电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看戏,看名家名角的精彩表演。
这一事实也从观众解读文本的角度说明了戏曲电影的双文本性质:由于不能亲临剧院,观众必须通过读解电影文本才能达到看戏听戏的目的,因而在观看戏曲电影的过程中,观众对电影文本和戏曲文本的阅读是同时进行的。
(二)中国戏曲电影在新时代前的发展历程1.建国之初的“角儿”的时代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艺术发展的新纪元。
在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十七年中国电影和传统戏曲一样,迎来大发展。
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样强调传统继承和发展的文化语境下,十七年戏曲电影作为中国民族电影的重要形态,形成了自己较为完整的类型风格和特征,在创作实践上获得繁荣发展。
这时,戏曲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也开始受到广泛的学术关注,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美学主张和理论表达。
尽管此时,人们对其美学特征的表述立场还不统一,在对电影和戏曲相结合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处理尺度上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戏曲电影观念是以戏为主的,是充分尊重戏曲艺术传统表现规律的。
以崔嵬、应云为、率范、桑弧等为代表的老一代艺术家,怀着对传统戏曲无比深沉的情感,用胶片这样一种年轻的媒介形式对戏曲进行呈现和表达,仿佛手捧着棱角分明的宝石,小心翼翼地装进金属盒子中一般。
尽管这些老导演们总在为两者的摩擦唏嘘感叹,但他们在实践中大胆摸索,勇于实践,与戏曲表演大师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后来的戏曲电影创作和发展确立了艺术的规范,积累了宝贵经验。
2.文革时期的影戏协奏时代1邵雯艳.华语电影与中国戏曲[D].苏州大学,2010.五六十年代伴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当“艺术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成为中国文艺界最高准则。
戏曲电影被整改为政治斗争的有力工具,“样板戏”电影成了革命文艺巅峰之作,举国推崇。
这个时候,戏曲中的生活气息以及故事中精彩灵动的传奇色彩被抹灭,走向了一种极端化形式表现。
但与此同时,褪去被政治附加的沉重外壳,“样板戏”电影作为特定时期的戏曲电影形态,却第一次真正成为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典范,充分发挥了戏曲和电影的各种艺术特质,“将戏曲艺术的教化功能、歌舞形式和电影艺术的镜头表现、传播优势发挥、改造至极致状态,使它们成为令“样板戏”电影能够完成传播意识形态任务的四大要素。
这四个方面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帮助样板戏电影成为一种为政治服务的,具有快速传播能力的,精彩好看的文艺样式。
”2戏曲电影的发展紧随时代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影像变化。
二、新时期的繁荣发展趋势随着改革开放后西方电影元素的注入,新的戏曲电影创作又在题材丰富和艺术形式创新上获得新的变化和应用形式。
(一)镜头随着节奏感注入新的活力电影镜头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表意能力,可以通过景别的选择、镜头自身的运动以及机位角度等传递不同的信息,发挥象征和隐喻的作用。
在戏曲电影的创作中,电影镜头语言通过自身独特的魅力为戏曲表现注入新的活力。
在以往的创作中,导演们在运用和把握镜头语言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新时期戏曲电影工作者首先继承了这些成果。
比如,镜头在戏曲电影中的最初运用主要表现在改变观众的观赏距离和角度方面。
戏的舞台和观众席位置相对固定,因而观众也自始至终拥有同样的视野。
虽然演员的一招一式都尽收眼底,但难免会存在视线的死角。
而电影镜头则可以通过不的选择来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小景别的使用,在部分场景中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示演员表情的做工,能够更好地记录和呈现艺术家的表演技艺。
新时期戏曲电影作品也沿袭了这种使用镜头的方法,《杨三姐告状》中,“哭灵”一场,中近景将赵丽蓉和谷文月两位演员声情并茂的演出记录了下来,表现了她们失去亲人的痛苦心情,使观众紧跟人物的情绪,而不仅仅是从唱腔唱词中接受信息。
再比如,传统戏曲剧情推进和情感的表达全部由演员来完成,而电影善于运用视听手段渲染气氛、借助环境空间以景生情,特别表现在空镜头的使用上。
《铁弓缘》匡忠被发配边关,陈秀贺除掉石伦连夜逃亡时,伴随演员“母女们走慌忙阳关路上”的唱例,一个空镜头展现了暮色将近、荒山野外,天地一片苍茫,凄2崔明明.论新中国戏曲电影观念的演变[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冷空矿,依稀可见远处的荒草和树林。
交代环境背景,也一下子将人带进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孤寂无助。
紧接着第二个摇镜头己经是夜黑风高,表明母女二人连夜赶路,风餐露宿的境遇,在演员出场前,就使观众就对人物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充分交代了人物的困境。
成功的戏曲电影善于寓景于情,通过环境烘托来帮助完成叙事交代。
(二)程式简化而更贴近观众电影视听语言以摄影术和放映术为基础,能够高度还原物质世界的原貌。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戏曲艺术的程式性语言,还是电影艺术的视听语言,都作为成熟完整的符号系统存在,都能够独立地表意,完成叙事的任务。
因此,在戏曲与电影结合后,戏曲电影作为独立的文本,将二者的符号系统重叠合一,共同作用。
这就意味着,观众要完成信号接收和反馈的过程,必须能够灵活地转换于两种解码方式之间。
长期的戏曲观赏经验与电影在人们生活中的迅速普及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础,但是,电影和戏曲同时对故事情节进行编码传输的动作是否发生重复甚至是冲突,成为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
在过去以戏为主的时代,电影是需要对戏曲妥协让步的,在文革时期“样板戏”的制作中,两种语言系统各显身手。
对思想内容反复强调或许正符合意识形态宣扬的要求,也不会显得太过突兀。
但是,在以叙事为最高标准和要求的“新时期”,信息的重叠传递必然会影响观众对剧情的欣赏,甚至造成解码过程的错乱,引发理解上的闲扰。
因此,在视听语言更多地发挥作用的同吋,戏曲电影中的程式性必然相应减弱。
戏曲程式是因为演出形式所限而形成的:在同定时间、空间内交代复杂的情节,台上台下也存在着明显的界限。
这些都决定了观众看戏的心情:那些浓墨重彩勾勒出的脸都是“戏”里的人,那些才子佳人、好汉和奸臣的故事也都是“戏”文里编出来的。
观众心里的“戏”是传说,是平淡生活之外的想象,“戏”里的世界是遥远的,被猜想出来的样子。
电影与戏曲不同,灯光一暗,观众便会很快“入戏”,会暂吋忘了自己存在的世界,而跟随主人公走进银幕中去。
银幕中的世界与生活那样相似,难辨真伪。
这时候,观众与这个世界是零距离的。
“新时期”戏曲电影作为讲述故事的精彩方式,在提出更多地以剧情吸引观众的要求后,淡化了戏曲程式坚守的部分原则,将这部分信息传递的工作交给了电影。
观众在忘情观影的同时,发觉戏曲中那个原本遥远的油彩世界已悄然由远及近。
技术性的表演是观众看戏审美目标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戏曲演员体验的部分,观众感动于剧情,在技艺展现的部分,观众的理智回到剧场,以带有理性评判的立场给予演员掌声、喝彩。
看戏的人跟演戏的人保持若一致,共同游离在情感灌注和理性评价之中。
因此,技艺的展现是属于戏曲程式主要的部分。
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充分表现,在叙事过程中起到必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电影需要尊重、保留和全面突出的。
三、戏曲电影的影像表达创新发展趋势(一)虚实结合的美术设计戏曲电影的美术设计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处理不当就会暴露电影和戏曲两种美学之间写实和写意的冲突。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有两种代表性做法:“一类是舞台纪录片,一类是实景拍摄。
”3在戏曲和电影的合作中,这种迁就一方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另一方做出牵强的退让。
尽管艺术家们做出了许多努力,但电影和戏曲却从未在空间问题上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法,让彼此都能够保持属于自己独立艺术特性的姿态。
郑大圣导演、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和关栋天主演的《廉吏于成龙》以其独树一帜的创新手法提供了摄影机前表演和环境相结合的新方法。
影片美术师将自己的设计称为“半景”,所谓“半”,是相对于实景设计而言的。
它并不像普通故事片场景那样体现生活环境,也并没有满足于对舞台进行银幕化改造,而是为故事本身创造了一个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的空间世界。
给演员留有充分的表演空问,这是适应戏曲艺术特性的虚的一面。
同时,摄影棚内搭建的很多场景是具有空间方位感的,而并非像舞台那样简率地展示平面,这是适应电影表现手段的非常突出的创新手段。
“我国戏曲,它也像国画一样,只强调神情,不大强调透视关系,它的透视是摆在后台看不见的马门之内的。
”4因此,“戏曲的表演,也是要求广阔的空间,即是向舞台的左右伸张。
”5《野猪林》中,经常可以看到镜头与戏曲的巧妙结合的例子。
例如陆谦禀报林冲未死的消息一段,用了这三个镜头表现:一,全景。
厅堂中,高俅端坐,训斥下人。
陆谦急匆匆赶来,禀告林冲在野猪林中被鲁智深所救,已到沧州。
高俅侧身倾听。
二,近景。
高俅又惊又怒,急促的鼓板声中,他“啊”地一声长叫。
然后惊喊:“怎么林冲,他、他、他、不曾死么?”三,中景。
高俅望向陆谦,陆谦低头。
从全景切到近景,在配乐的背景之中,高俅紧张的心态,也调动了节奏的张力。
随后,在高俅念白“死”一字时,随着其尾音的拖长,镜头协调地往后拉,镜头运动和谐地体现出念白的韵律感。
随着高俅望向陆谦,镜头后拉至中景,画面同时出现陆谦垂头之样。
这三个镜头的运用,既毫无拖泥带水之嫌,又有恰到好处体现戏曲本身节奏之妙。
在《廉吏于成龙》中,为更好地利用三围展现的立体空间环境,戏曲表演艺术家也调整了传统的演出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电影语言手段。
例如,演员出场位置和场面调度充分利用景深。
然而,带有立体方位感的空间环境会不会打观众“看3张丽君.论中国电影中的戏曲元素[D].山西师范大学,2013.4张宇.戏曲电影发展流变探究[D].山西大学,2007.5张宇.戏曲电影发展流变探究[D].山西大学,2007.戏”的感觉。
需要提到的是,摄影机的运动在此被运用得恰到好处,木制牢墙等前景的使用,不仅因其造型的透视功能没有打扰演员身段的展现,同时也大胆地宣告了镜头前第四堵墙的存在,完成了由舞台到完整空间的巧妙转换。
“虚实结合”还表现在影片一头一尾:实景、虚景、再实景,连接生活和和舞台,同时也标志了这出新编历史剧目“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6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