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人际关系(哲学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论语中的孔子教导与人际关系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教导。
在这些记录中,我们可以找到孔子对人际关系的丰富教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孔子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和教导。
一、尊重他人和谐相处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尊重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并且要以和谐的方式与他人相处。
例如,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弟子子路问孔子如何对待别人的仇恨,孔子回答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要求人们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以此来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教导人们要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个人修身齐家治国的过程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从而使其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例如,在《论语·子张》中,孔子教导说:“君子师之以文,亦可以弗如之矣”,即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从而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三、言行一致孔子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言行一致,做到言行相符。
例如,在《论语·述而》中,孔子对弟子述而的行为进行评价时说:“君子言有信,然后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言行一致,才能在人际关系中获得信任和尊重。
四、辨别是非孔子教导人们要善于辨别是非。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能够辨别是非。
例如,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教导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会追求某种人为的身份和地位,而是用自己的真实品质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这种正确的判断力可以帮助人们与他人建立真诚的友谊和互相尊重的关系。
五、慎言慎行孔子教导人们要慎言慎行。
他认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应该经过深思熟虑,以免伤害他人或破坏人际关系。
例如,在《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一个政治家的品质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包括了言行慎重。
他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大学生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人际关系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无限可分割的,通过矛盾的斗争进化发展。
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唯物辩证法也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相互理解、矛盾处理和和谐互助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人际关系。
1.相互理解人际关系的基础是相互理解,要推动关系的良好发展,大学生首先需要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他人。
唯物辩证法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他人的理解不能只看表象,要探究背后的原因。
大学生可以通过主动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人的价值观、经历和目标,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坚持善意,避免片面评价、揣测他人动机,相互理解可以减少误解和矛盾。
2.矛盾处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成为关系升级或恶化的关键。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理论提供了解决矛盾的方法。
首先,要正视和保持矛盾。
矛盾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观点和利益的碰撞。
大学生应该主动面对矛盾,而不是回避或忽视它们。
意识到矛盾是正常的,可以促使我们不断解决矛盾,改善关系。
其次,要寻找矛盾的根源。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
大学生在处理矛盾时,需要找出问题的核心,分析问题的发展趋势和原因,针对性解决。
最后,要以和谐为目标解决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斗争最终会达到新的统一和平衡。
大学生在处理人际矛盾时,要以和谐为目标,通过妥善沟通、妥协和调整来协调矛盾,推动关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3.和谐互助唯物辩证法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助。
大学生应该通过互助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首先,大学生要主动帮助他人。
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类的幸福和个体的幸福是相互关联的。
大学生可以主动提供帮助,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促进共同进步。
其次,大学生要学会倾听和接受他人的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的哲学思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积淀,它独具特色、深厚广泛,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中,人际关系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所蕴含的思考和哲学思想。
一、人的存在是为了与他人相交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的哲学思考是基于人的存在和人的社会属性展开的。
道家学说中提到:“天下万物,唯以人为贵。
人者,天地之大本也。
”意思是说,人是宇宙万物的顶尖存在,人的存在价值是其他一切事物无法比拟的,而人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与他人相交互。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被视为一种高层次的人际交往形式,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发展因素。
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人的生活将变得十分枯燥无味。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际关系的哲学思考,是基于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特点来探讨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和相互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二、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中华民族一直以和谐为美德,将和谐视为生存的基本原则和生活的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的哲学思考强调的是和谐性。
人们希望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以达成共同的目标。
这里的“和”并不是人际关系的主体定位,而是人际关系中相互协调的一种状态,是各种因素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平衡。
人们在与沟通交流、交往互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和谐搭配、互相尊重、关心体认和妥协让步等原则,以实现合作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诚信和信任是相互依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诚信和信任。
人际关系中,诚信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承诺和履行义务的基本原则,是摆脱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前提。
信任则是建立在对他人的诚信评估基础之上,只有通过了信任的考验,才能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稳定、长久的人际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的哲学思考认为,诚信和信任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建立信任才能保证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成长有哪些意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完善自身,完善他人,从而完善集体,完善社会,完善人类,使人们在和谐的环境中愉快的生活。
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而言有着积极、深刻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1.它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交往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及社会规范,需要通过交往表现自己的意向以影响他人、改造客观世界,需要通过交往交流信息、传递情感、以满足双方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现实中由于没有正常的交往活动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导致大学生心理扭曲,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明显。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需要了解信息、利用信息,这需要通过交往获得,不论是通过现实的人际交往还是虚拟的网络交际。
大学生通过与人交流获取信息,获得知识,从而丰富经验,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及对别人的认识,对别人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关怀和帮助,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那些身心健康发展的大学生乐于与别人交往,其肯定的态度(如尊敬、友善、信任等)多于否定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憎恶等),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过分悦纳自己也不妄自菲薄,他们能客观地认识别人,从而接受别人、宽容别人,赢得别人的认同和尊重。
这样的人际环境就使大学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远离“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境地,从而更好地完善自身。
2.它是现代人才观的要求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时代,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与情绪危机日益突出,在格外强调合作精神与团体精神的今天,人际交往和沟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可见,现代社会善于与人交往、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人成长,左右其学习、工作、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中国哲学中的人际关系与沟通伦理中国哲学对于人际关系与沟通伦理的探讨,在中华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与价值取向。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墨家的角度,分析中国哲学中的人际关系与沟通伦理,探讨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儒家的人际关系与沟通伦理儒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人际关系与沟通伦理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承。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善于倾听他人的需求与感受,并以理解与宽容的态度回应。
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礼仪与孝道基础上的,通过言行举止的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
在沟通伦理方面,儒家倡导以和为贵,注重言辞的抑扬顿挫,尽力避免伤害他人的自尊与尊严。
二、道家的人际关系与沟通伦理道家强调自然与自我,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与自我完善。
在人际关系与沟通伦理上,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养性与修身。
道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应该平和自然,不追求外在的利益和权力,而是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内心的宁静。
在沟通中,道家倡导言简意赅、直截了当,避免过多的空话与虚语。
同时,道家也注重倾听他人的心声,尊重他人的个人选择与决定,反对强加于人的行为。
三、墨家的人际关系与沟通伦理墨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其人际关系与沟通伦理的特点是平等与公正。
墨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主张以兼爱为基础的人际关系。
墨家认为,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应该同等重视,不应该追求片面的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的利益。
在沟通中,墨子提倡诚实与正直,反对虚伪与口是心非。
同时,墨子也倡导公正与公平,主张治理社会应遵循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
结语中国哲学中的人际关系与沟通伦理,既是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注重仁爱与孝道,强调礼仪与和谐;道家强调自然与自我,强调平和与内心的宁静;墨家主张平等与公正,反对虚伪与偏见。
这些思想都对中国人的行为与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理念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每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要与数不清的人打交道。
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群”的存在,只有把个体融入群体之中,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并提出了一整套规范人与人之间亲爱友善关系的伦理体系,对处理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和”是人际和谐的理想目标儒家重视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和谐相处,认为“和”是人与人相处的理想目标。
《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1]367认为“和”是天下通达之道,是人们必须遵从的基本原则。
(一)和而不同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孔子主张“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346“和”与“同”有什么差别?《左传》记载,齐相晏婴以做汤和音乐来比喻两者的区别。
“和”是不同的成分进行合理搭配,就好比做汤,水里放入油、盐、酱、醋、肉、菜,做出的汤就可口,这叫“和”.如果只有一个味,汤就乏味,这是“同”.音乐也是如此,音调高低长短相济,清浊大小配合,奏出的音乐就美妙,这叫“和”.如果只有一个音调,很单调,这就叫“同”.由此可以看出,“和”就是不同事物通过差异互补,协调共处于统一体中,追求的是差别基础上的和谐;“同”是指相同事物简单相加、重复,追求一致、同一。
孔子把“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中,强调在差别中和谐相处。
为什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呢?君子可以与他人保持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有独立思考,从不盲从或附和他人,又能够接受不同意见,与他人相协调,因而能达成和谐。
小人习惯于奉迎他人,附和他人的言论,表面上与他人完全一致,其内心深处以利益为重,互相争夺利益,是面和心不和。
“和而不同”,追求的不是表面上的相同和一致,而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讲求的是增进共识,取得双赢。
(二)和而不流儒家所说的“和”并非无原则的和。
有人认为儒家“和为贵”的思想就是“和稀泥”,指责儒家是在回避矛盾,这是片面理解。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不可避免。
只要他们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免不了要交流。
所以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一: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1)在东方哲学里,关系就是生产力。
在西方,关系是最稀缺的商业资源。
关系是一个很庞杂的概念,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现象。
我认为人际关系决定人生良好的关系能为我们的成功插上翅膀,因此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人熟好办事"的潜规则都是适用的。
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建立自己的关系网。
如果你的关系上有达官贵人,下有平民百姓,而且有人在你春风得意时为你鼓掌喝彩,在你有事需要帮忙时为你两肋插刀。
这时候,你就会深刻体会到"关系"的力量!(2) 人际关系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生活当中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会用到一些业余时间,如可以定期安排和亲朋好友间的活动。
工作和生活应该有区别,工作关系的建立,则应利用休息或零星时间进行联系,在现代忙碌的工作中,对内外人际关系的建立应把握对人的最高热诚,利用好完成重要工作的时间空挡,和同事、上司可利用午饭时间或上班休息时间,与不同人员进行交流,在不影响达成工作目标的前提下,良好的交流定会促使工作更高效的完成。
(3)人际关系越广,路子越宽,事情就越好办。
这已经被无数经验和教训所验证。
一个优秀的人往往能接受并影响他身边的人,机遇与交际能力和交际活动范围成正比。
因此,我们应把开展交际与捕捉机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不断扩大交际,只有这样,才会发现和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
使自己与他们的关系更好。
拥有良好的关系网是成大事者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必备的条件。
二: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1)心向一致原则是指人们在协调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时,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引导全体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指向一致、有机统一,促进公司组织和其成员的共同和谐发展。
中华古代哲学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问题的启示中国古代哲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出了多种思想流派,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具特色,而这些思想流派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和命题,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度思考和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将会以儒家的“仁”的思想为切入点,探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启示。
一、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仁”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仁”。
《荀子》中说,“人能虑天下之至尊,无甚过于仁。
”从儒家的角度来讲,“仁”就是恻隐之心,既是情感的体现,也是一种行为准则。
人们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他人,并且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帮助他人,以此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也就是说,人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且达成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
二、人际关系问题的现实表现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问题,比如工作中的同事关系、家庭中的亲戚关系、社交中的友谊关系等等。
在这些关系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问题,就会对个人和整个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1、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往往会存在着同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比如,工作分配不公、工作流程的不协调、互相攀比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员工不满和团队士气的下降。
处理好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个人职场生涯都非常重要。
2、家庭中的亲戚关系在家庭中,亲戚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比如,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代沟、兄弟姐妹之间的嫉妒等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会导致家庭中的不和谐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如果不能及时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就可能会破坏家庭的和谐。
3、社交中的友谊关系在社交中,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关系也非常重要。
比如,朋友之间的信任、好恶以及互相帮助等等问题,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友谊关系,就会导致朋友之间的矛盾和友谊的破裂。
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启示1、互利共赢儒家思想中的“仁”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人际互动中的“互利共赢”。
无妄卦的人际关系易经哲学中的和谐相处无妄卦的人际关系:易经哲学中的和谐相处人际关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而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门智慧——易经。
无妄卦作为易经中的核心卦之一,对于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有着深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无妄卦,又称为“无妄之德”。
它以山为象征,山高大稳固,代表了心境坦然、宽容深邃。
而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乾,为天。
乾象征天,表示超越自我,包容他人;艮象征山,表示内心稳重。
从无妄卦的结构上来看,它将柔和与刚健的特质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人际关系中的和谐相处之道。
首先,无妄卦强调超越自我。
俗话说,“爱别人如爱自己”,而无妄卦恰恰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学会理解与包容他人的不同之处,不要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
正如无妄卦中乾象征天,它代表了没有私心与偏见,只有无妄之德。
只有超越自我,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需求与独特性,从而建立真正的信任与尊重。
其次,无妄卦强调内心的稳重。
只有拥有稳定平和的内心,才能应对人际关系中的挑战和纷争。
就像山一样巍峨屹立,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在与他人沟通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定,不被情绪所左右。
只有摆脱了自己的狭隘与欲望,我们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做出明智而恰当的决策。
此外,无妄卦还提醒我们保持合适的距离。
在人际关系中,保持适当的距离既能给予他人足够的空间,也能给自己带来平衡。
无妄卦象征着山,山就像大地的脊梁,承受着压力与重负,但也保持着适度的距离。
同样地,我们需要在与他人相处时,既能照顾好自己的利益,也要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尊重给他人。
这样才能在关系中达到平衡,维系和谐。
最后,无妄卦告诉我们坚持和平与和谐的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意见不合、争执冲突等问题。
然而,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和谐相处能力的重要标准。
运动哲学知识:运动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关系运动与和谐人际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趣的主题。
无论我们从哪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都可以发现运动可以对人际关系产生良好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介绍一些关于如何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方法。
首先,运动能够使人更健康,从而增强自信心,改进人际关系。
通过运动,我们可以锻炼身体,释放压力,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这些积极的心态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一个健康、自信的人更容易和别人建立联系,并与他人打成一片。
其次,运动也可以使我们更加有组织性和自律性,从而提高我们的工作表现和日常行为,使我们更容易与他人相处。
运动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要想坚持下来,就需要有计划和自律。
这些特质也会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帮助我们更加有条理地生活,更有效地完成任务。
这些特点可以使我们在与他人合作时表现出更多可靠性和可信度,从而增强交往中的信任感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然后,运动可以作为一个沟通和互动的平台。
不同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同的技巧和策略,这通常需要我们与他人合作才能更好的完成。
例如,篮球需要团队协作和合作精神来完成比赛。
通过团队协作,我们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和沟通。
这些技能也可以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中,从而促进理解和尊重,减少矛盾和冲突。
最后,在运动中产生的正面情感和经验,也可以带到日常生活中,促进人际和谐关系。
通过运动,我们可以体验到欢乐、挑战以及胜利的喜悦。
这些经验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提高我们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在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中,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运动的积极影响。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可以促进团队合作和协作的运动项目,例如足球、篮球、排球等。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俱乐部或社团来参加相关活动,以此和其他成员建立联系并加深交流。
第三,可以在家参与运动课程,如瑜伽、普拉提、跑步等,这可以增加我们的自律性和安排自己时间的能力,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管理人际关系。
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是指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所要求和表现出来的协调得当的关系或融洽和睦的关系。
它在形式或基本要求上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团结共进的关系,而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这一矛盾的解决,同时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来看,矛盾普遍存在,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
和谐体现的是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即,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此处可以联系视频内容)
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作为过程而存在,是通过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得以实现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因此,这就需要人与人之间不断化解矛盾,消除不和谐因素,从而努力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处也可联系视频内容)
(若感觉内容不足,可加一段,专谈视频观感)
人与人要和谐相处,就要有求同存异、相互谅解、不求全责备的宽广胸怀。
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或脾气,也都有优点和缺点。
要创造,就会有风险,也就可能失败。
然而,正是个性差异不同,优点和缺点相伴,成功和失败相随,才使人成为个人,才使创造变得格外可贵,才使整个社会既和谐又充满活力。
因此,有个性、缺点、失败是正常,是真实。
这并非放纵缺点或失败,而是要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具备包容和宽容的胸怀,坚持“严以责己,宽以待人”的原则,以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际关系和谐。
有容乃大,我们常讲,大海所以壮阔,是因为她不拒涓涓细流;高山所以雄伟,是因为她不嫌细土;我们中华文化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它具有包容万物的精神和品格。
其实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凡事斤斤计较,争个你死我活,这样的人就不可能与别人和谐相处。
如果金要足赤,人要完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那就会使人失去真实,使创造无从谈起,使社会大花园百花凋零。
如果一心想抓人“辫子”,进而一棍子打死,这样的地方和单位就没有希望。
我们需要的是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与人为善、和衷共济、关爱宽容、团结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