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与合理齐飞,虚幻共现实一体——巧用“变形”手法略谈
- 格式:pdf
- 大小:191.11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巧合”\“突转”和“断续”之“曲法”翻开许多优秀作品,名家笔下的“曲法”无不令人赞叹不已。
一、巧合法恩格斯说过,文学作品要有“情节的巧妙安排”,鲁迅先生也曾将构思中的“巧”列为创作的经验之一。
在文学作品中,凭借意料之外的因素而创造人物奇遇或情节叠出的巧合,会给作品带来曲折多姿的艺术魅力。
曹禺的《雷雨》,思想深邃,情节动人,人物关系复杂,他们的悲欢离合无不烙上“巧”的印记。
诸如鲁侍萍三十年前在周家当佣人,并与周公子周朴园发生了关系;三十年后,他的女儿四凤也在周家当佣人,并与周家公子周萍发生了关系。
这是一个何等相似的巧合!三十年前鲁侍萍被周朴园逼迫投江去自尽;三十年后,周朴园为掩盖事情真相,又把四凤解雇了。
这又是一个何等相似的巧合!作品正是通过如此众多的巧合,勾画出一幕幕封建大家庭罪恶生活的复杂画面,从而深刻地揭示出了封建大家庭里下层使女的悲惨命运。
《相声传统作品选》里有篇单口相声《连升三级》,运用巧合法推动情节发展,堪称绝妙;不学无术“连名字也写不上来”的张好古赴京赶考,可因晚了,城门已关,正好“西直门外进水车”,趁机溜进,一巧;进城后碰上魏忠贤的马,本要遭杀,可魏一时高兴,想要”看看他”,又想“问问他”,一看一问,因祸得福,倒送张一纸名片,二巧;监考官见了名片,误以为张是魏的亲戚,便代笔效劳,白送他一个第二名,三巧;有了第二名,获得魏的青睐,被百官保荐做了翰林;四巧;做了翰林,得以给魏祝寿,获联一副,后魏倒台,成为反魏的依据,被连升三级,五巧。
如此一个“巧”,巧得出奇,巧得有趣,恰似一根链条,环环相扣,节节相连,使情节层层推出,多彩多姿,完成了对“一群混蛋”的丑像塑造,实在妙极!二、突转法高明的文学大家,为了让作品产生异峰突起、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往往在情节和人物发展到最后,来一个逆向运动,使读者始料不及,从而收到奇妙的艺术效果。
这便是运用了突转法。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运用此法出神入化:穷汉苏比,为求蹲监狱过冬,故意制造一系列犯罪事件——骗食、砸橱窗、再骗食、扰乱治安、调戏妇女、讹诈雨伞,六起六落,警察不予理睬,终于求捕不能。
奥维德变形记:神话与现实的交融引言《奥维德变形记》是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一部杰作,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它通过描绘各种神话故事和传说,展示了人与神、现实与虚幻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奥维德在《变形记》中如何将神话和现实融合,并分析这种交融对于作品整体主题的意义。
1. 神话与历史1.1 神话对于古罗马社会的影响在古罗马社会中,神话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神话故事贯穿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并且被视为塑造民族集体记忆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
1.2 奥维德如何运用神话元素奥维德在《变形记》中广泛引用了希腊罗马神话中各种故事和传说。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演绎了这些神话故事,使其更具现实意义和生动性。
他巧妙地将神话元素融入到现实情境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
2. 神话与个人经历的交织2.1 奥维德的亲身经历对于作品的影响奥维德在《变形记》中常常以自己亲身经历为基础,将其融入到神话故事中。
他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情感共鸣,并且展示了人类与神秘力量之间的联系。
2.2 神话背后的现实寓意奥维德运用神话元素,深化了作品所要表达的现实主题。
通过描绘诸如爱情、权力、追求欲望等普遍而本质的主题,他揭示出了人类存在于复杂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3. 神话与艺术创作的结合3.1 文学与神话之间的相互渗透奥维德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神话元素来丰富文学作品。
他将神话与现实相结合,创造了一个美学的世界,在其中艺术与文学互为表达。
3.2 《变形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奥维德的《变形记》成为许多后世作家创作的重要源泉。
它影响了西方文学传统,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文化和艺术。
结论通过分析奥维德在《变形记》中神话与现实的交融,我们可以看到神话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神话故事和传说不仅是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达,也是对于人类生活、思考以及欲望的一种探索。
奥维德通过将这些神话故事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并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普遍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成为之后文学作品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
1.《促织》《变形记》这两篇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幻想(荒诞)与现实相交织的叙述方式:《促织》运用了幻想与现实相交织的叙述方式,幻想是因为整个故事都是虚幻的,脱离了生活逻辑,结局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可能出现,求卜促织,魂化促织等情节更是极具虚幻色彩,现实体现在统治者爱好玩乐,贪官污吏上行下效,百姓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是现实的。
《变形记》运用了荒诞与现实相交织的叙述方式,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人变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绘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的逼真状态。
运用这种叙述方式,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具有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使虚事结构更加灵活的作用。
2.《促织》——虚构“魂化促织”的情节有何作用?①从内容角度看,主要表现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压榨和剥削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主题真实)②从结构角度看,这两个情节使故事更加波澜起伏,增强了艺术效果。
(情节的波澜效果)爱器(节选)刘庆邦刘本省头上戴的是高粱篾子编的帽壳,身上穿的是粗布衣,脚上穿的是尖口鞋,跟普通农民似乎没什么两样。
值得注意的是他肩头扛着的一把铁锨。
铁锨是用冰铁制成的,锨的正面和背面都闪着镜子一样的光亮。
这样的铁锨,仿佛对树能照见鸟,对水能照见鱼;白天能照见太阳,夜间能照见月亮。
别的下地干活儿的社员,肩上扛的也有铁锨,他们的铁锨上面不是沾了泥,就是沾了土,铁锨的正面和背面都灰秃秃的,一点儿光亮都没有。
所谓爱器,并不是他喜欢什么器皿,他也不搞什么收藏,只是愿意打磨他日常用的劳动工具而已。
那么他与众不同的特点呢,就是在干活儿之前保持他的工具一尘不染,一锈不生,闪闪发光。
在干完活儿之后,仍要保持他的工具发光闪闪。
我不止一次听这位堂叔以炫耀的口气夸耀他的铁锨:明晃晃,亮堂堂,一摇一摆像太阳。
每当听见他以顺口溜的形式显摆自己的铁锨,把铁锨和太阳相提并论,我都禁不住想笑,不就是一把用来在土里刨食的铁锨嘛,又不是关云长手里的青龙偃月刀,有什么值得显摆的呢!黄黄的秋阳普照着秋天的田野,豆茬地里还弥漫着豆子和豆叶的香味,刘本省走进地里,开始撒粪。
2008.12□赵伟谈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荒谬之合理性卡夫卡的《变形记》讲述了一个繁忙的推销员格里高·萨姆撒一天早晨噩梦醒来后变成了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故事。
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
它刻画了一个冰冷的现实世界,以及人们是怎样在这样一个令人沮丧的冷漠世界中生活的。
〔1〕通过这部小说,卡夫卡成功地表现了充斥于主人公格里高生活中的焦虑和内心的恐慌。
卡夫卡运用这些情感作为表现主义的一部分,表达了格里高对生活以及他所生活的社会的态度。
这些表现主义的实例还被运用在小说中格里高对待工作态度的描写,格里高的失业对家庭的影响的表述以及他的家人对他的冷漠的表述中。
本文将从探讨格里高·萨姆撒一家与现代社会的相似之处,卡夫卡的独特写作特点、变化和死亡的主题及这部作品中的几个数字的原型意义等几方面论述这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荒谬之合理性。
一卡夫卡的目标是揭示家庭和社会的道义上的冷漠。
那么作者是怎样通过萨姆撒家庭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呢?本文是从哲学、社会学和自然法则的角度来解释这一关系。
众所周知,社会中总是有权力和领导存在,如古语所说“国不可一日无主”,所以在封建社会先皇驾崩后,新君会马上即位。
萨姆撒一家也是如此。
破产前,格里高的父亲是一家之主。
后来,格里高代替其位,承担起供养家人———病怏怏的母亲,年级尚轻的妹妹(虽然女仆比她还小一岁),以及自暴自弃的父亲。
但自从他变成大甲虫这一悲剧发生之后,其他三个人争相占据一家之主之位,这就意味着首先要承担照顾格里高的责任。
发生在三个成员间的关于清理格里高房间的争吵就是一例。
三个房客入主了这个家庭争相夺得这一权力。
最终,大胆、争强好胜又精力旺盛的小妹妹夺取了权力,置其无能的父亲于不顾,而使得其父亲用拒绝上床睡觉来向其他两人表示抗议。
由此一切基于经济基础,甚至是道德关系这一哲学真理得以证实。
其次是一社会学法则,即社会总是有一种趋同的趋势。
现实与虚幻交织在一起现实与虚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交织在一起,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体验与挑战。
现实是我们可以看摸得到的,而虚幻则是我们能够想象出来的。
它们之间的交织,不仅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也贯穿着我们的思考和感受。
本文将会探讨现实与虚幻相互作用的几个方面。
首先,在文学作品中,现实与虚幻的交织尤为明显。
许多作家通过虚构的情节和角色,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和思考与读者分享。
例如,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中,虚幻的马孔多家族与现实中的哥伦比亚历史相互交织。
这种交织不仅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也引导着读者对现实世界中历史、家族、人类命运等问题进行思考。
除了文学作品,电影和电视剧也经常运用现实与虚幻的交织手法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更能引发观众对现实与虚幻之间关系的思考。
比如,美剧《迷失》通过时空穿越、幻觉等手法,将现实与虚幻紧密交错,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生命意义、时间观念等问题的讨论。
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在为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现实与虚幻交织不仅在艺术作品中得以展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发生。
比如,梦境就是现实与虚幻相结合的产物。
我们在梦中经历的一切,虽然并非真实存在,但我们在梦中所感受到的情感却能够在醒来后持续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思维。
这种现实与虚幻的交织,使得我们对于梦境的研究和解读充满了兴趣和好奇。
另外,科技的发展也为现实与虚幻的交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虚拟的场景与情境。
例如,通过虚拟现实设备,我们可以在家中感受到登山、赛车等极限运动的刺激。
这样的体验,虽然是在现实世界中进行,但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虚幻世界中的刺激与乐趣。
总的来说,现实与虚幻交织在一起,不仅在艺术作品中有所体现,也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观赏电影或电视剧,甚至在做梦的过程中,都能够感受到这种交织给我们带来的美妙和思考。
从文学思维视角看中西灵感理论的异同“兴会”作为中国古代文艺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通常是指审美感兴或艺术直觉中的灵感,即文艺家在瞬间直觉中对自然山水或宇宙人生进行深刻的、本真的体会和把握。
“迷狂”通常是指艺术家有如“神灵附体”一样突然出现才思泉涌的超常发挥状态。
“兴会”和“迷狂”都属于灵感思维的范畴。
但二者的差异性也相当明显:中国文论体系中的“兴会”,往往要求诗人情感抒发不得偏离王道教化的轨道,创作者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规训。
相比之下,西方诗学史上的“迷狂”则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由性和自主性,进入迷狂状态的创作者绝不迁就理性调控原则或情感节制要求。
从文学理论的视角看,“兴会”与“迷狂”都属于灵感思维的范畴。
“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个亿万信息都唾手可得的时代讨论文学灵感呢?”在2015年中韩日三国作家共同探讨“创作与灵感”的会议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的回答是:“就因为获取信息,特别是各色八卦信息太过容易吧?就因为这些无需想象、不必殚精竭虑、更不惧文字简陋的社会情报对文学可能的淹没和蹂躏吧?就因为一条网络信息中的社会影响,有时能够轻易覆盖一部长篇小说的容量吧?就因为时代的诸多不耐烦和作家自身诸多不耐烦的顽强干扰吧?如果真是如此,那便是文学的失败。
当一个信息社会自信而响亮地踏上经济高速公路时,写作和在拥抱取之不尽的写作资源时,更应该有能力留神文学的险情。
”三国作家一致认为,灵感无处不在,灵感永远不会过时。
说到底,“‘灵感就是善于把自己导入最适宜于工作的状况之中的一种能力。
’这是我在19世纪末叶的一位法国作家的作品中读到的。
但是,我认为,即使是到了30世纪,这一个定义也决不会过时。
”灵感作为一种能力,只要人们还需要,它就还有被讨论的必要。
有关灵感以及灵感思维,中外文论有许多不同的表述方式。
尽管“灵感”概念纯属学术舶来品,但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体系中描述灵感现象的诗文却极为丰富,类似于灵感的术语也并不少见。
变形记说课稿变形记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变形记说课稿(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变形记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首次集中选入四篇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的代表作,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当代世界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开拓视野,理解和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学的优秀成果,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华,尊重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本篇课文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欣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起点,也是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阅读的重要桥梁。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1、知识目标(1)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2)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3)理解小说荒诞情节和真实细节的统一。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讨论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能力。
(2)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艺术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本文作为第四单元的首篇,学生们对于鉴赏西方现代主义作品还比较陌生,所以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探究的方法鉴赏小说的主题,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是本文的重点。
《变形记》的作者是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的,因而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教材处理(一)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高三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可采取先按提纲预习课文的策略来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把握老师提出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面的学生来回答不同深度的问题,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有收获。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荒诞与真实作者:安琪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0期摘要:二十世纪表现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以一种独特的“卡夫卡式”的寫作方式创作了一系列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品。
《变形记》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以惊人的荒诞框架和同样惊人的真实细节再现了人的异化主题。
作品中,荒诞与真实巧妙结合,达到了“整体荒诞、细节真实”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卡夫卡式”;荒诞;真实一荒诞是现代社会非理性制度的产物,人活在世界上,却对社会、他人、甚至自身充满恐惧感和虚无感。
在现代作家中,卡夫卡将“荒诞”诠释的最为独到和全面。
二十世纪英国诗人奥登曾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卡夫卡是首先令人想到的名字。
”卡夫卡堪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精神代表,他最先表现了“现代人的困境”。
卡夫卡以揭示人的异化为中心主题的作品《变形记》一直被人们看作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
《变形记》以荒诞的情节讲述了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在生活的重压下变为甲虫、被家人抛弃、凄凉死去的悲剧。
《变形记》的荒诞情节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
作品中,荒诞与真实巧妙结合,达到了“整体荒诞、细节真实”的艺术效果。
匈牙利批评家卢卡契说:“卡夫卡作品整体上的悖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格里高尔的父母和妹妹对他由最初的关切到最终厌弃的过程极其细致真实;一个为家庭生计奔波而变成甲虫的人最后却被全家人厌恶,这一过程及结果冷酷无情,又似乎合情合理。
结尾处格里高尔自我消灭的愉快和家人轻松的状态都真实可信。
人的异化导致人的自我价值的失落。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现代人困境的哲学思考。
二卡夫卡以一种独特的“卡夫卡式”的写作方式创作了一系列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品。
这位二十世纪表现主义大师创造的艺术世界,以存在主义学说为基础,反映的是世纪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艺术特色则表现为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整体的怪诞性、象征及自传色彩。
粤教版高一语文《变形记》教案设计粤教版高一语文《变形记》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通读全文,理解小说的情节线索,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2、结合小说的情节学习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通过研读鉴赏小说,理解人们在工业社会后期对西方社会现实的迷茫、绝望的感受[教学重点]:1、《变形记》所表达的独特的创作构思及深邃的寓意。
2、如何理解表现手法上的“虚幻”与“真实”的对立统一关系[教学难点]:《变形记》中的荒谬、异化的艺术特色[教具准备]:[课时安排]:2课时[教法设计]:讲授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教学构思]:西方现代文学在中学课本中首次被选用,学生对于现代派文学较生疏。
在阅读习惯上有障碍,在思想认识上有间隔。
可以说,无论在主旨寓意上还是在表现技巧上,西方现代文学对学生而言学习掌握都较为困难。
应从西方时代特点及人们精神状态入手,使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产生的大背景,学习认识每篇代表作的独特表现手法,与传统文学表现方式相比拟,从而,对现代派文学进展初步认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要介绍作者及创作的社会背景,理解现代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卡夫卡的个人生活经历,学习他在文学艺术上执着、探究的精神。
2理清小说的情节开展线索。
[教学步骤]:一、导语这就是被誉为现代派文学大师的弗兰茨?卡夫卡。
在这幅照片中,我们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卡夫卡这双富含冷峻、警觉神情的眼睛。
正是这双眼睛穿过芜杂、琐碎的现实生活,发现了隐藏在人生深处情感上的悲凉与精神上的孤寂。
.然后卡夫卡运用一支魔幻之笔,将这悲凉与孤寂困难地,一点点地,绝不同于前人地表现出来。
这种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表现方式特立独行于当时的时代,以致于作家在世时没有得到读者的理解和赏识,但是最终对西方现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卡夫卡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
二、作者简介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地布拉格,父亲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性格暴躁,精力充分,而卡夫卡却自幼体弱多病,爱好文学,无法到达父亲对他的期望要求,迫于父命攻读法律,获得____学位。
《巴黎圣母院》的对照原则:(1)情节、场景的对照。
围绕一个现实的专制王国和一个虚构的乞丐王国之间展开。
在这个对照中,雨果写出了“我希望于人类的,相信人类所应当的样子”,这包含了理想主义色彩,使得小说具有否定性的主题,又有肯定性的主题。
(2)人物关系的对照。
这是对照原则最集中的体现,它具有多层次的特点:a正反两种人物对照。
爱丝梅哈达和加西莫多是正方面,克洛德是反方面,雨果表达了善必胜恶的人道主义观念;b 同且人物间对照:爱与加对照,这是极为奇特的对照,一个极美,一个极丑,这说明雨果的美学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c某个人物自身对照,比如加形体上的丑与心灵上的美。
特别是克,外表的美与灵魂的丑构成对比,而且更加深刻地把行为的可憎与命运的可怜进行对比。
(3)戏剧风格的对照。
这与情节的大起大落是联系在一起的。
作品一开始是一个极富喜剧性的群众狂欢的场面,但克的两次出现使喜剧气氛骤然消失,悲剧气氛从此展开,这是情节开端的大起大落联系在一起了,一喜一悲,情节的发展阶段,少女与弗比斯幽会,双方都沉浸在幸福当中,又是克的行为带来了一连串悲剧,这是情节的再次大起大落,一喜一悲,最后少女与失散16年的母亲重逢,但瞬间情节急转而下,又构成大起大落,一喜一悲剧的场景,这种大起大落,悲喜交加的对照画面,便得作品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维克多·雨果,被世人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诗人、小说家、戏剧作家。
他出身于军官家庭,父亲信仰共和主义,母亲则信奉天主教。
由于受母亲影响较深,他青年时代同情保王党,后因目睹波旁王朝的黑暗与反动,政治立场从保守主义转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后又走向资产阶级共和主义,晚年成为热情的民主战士。
文艺观上,他接受了民主思想的影响,反对已成为僵化教条的古典主义,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在当时法国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此而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主将。
雨果在他的《莎士比亚论》、《论司格特》、《论拜伦》等理论著作中,深刻地阐明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