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妇女的情感表达及其性情生活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6
明代女性生活境遇的变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变幻的时期,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方面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女性的生活境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传统的思想观念也对女性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本文将从明代女性的家庭地位、教育、职业、身体与婚恋等方面入手,探讨明代女性生活境遇的变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一、家庭地位在明代,女性的家庭地位相对于以前有所提高。
婚姻是女性在家庭中得到社会认可和地位的主要途径。
与此相对应的是,明代离婚制度的兴起。
在明代,女性也有权离婚,并有权通过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利益。
然而,尽管女性在离婚问题上获得了一定的保障,但依然不能摆脱“嫁妆”制度的束缚。
这种制度强化了传统中国男女性别角色的划分,认为女性嫁入男方家庭后,就成为了男方家庭的一员,丧失了自己家庭的地位和权益。
二、教育在教育方面,明代女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由于“读书治国”的需求与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明代女性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教育。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官员设立的女学校多数只是为了培养为官家女,这种教育的对象往往是贵族阶层的女性。
这种教育体系对大多数女性还是不利的。
此外,在明代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仍然广泛存在,家长们往往不重视女孩的教育,认为女孩只需要会做家务和跟随丈夫,因此很多女孩就算上学也是逐渐放弃的。
三、职业在职业方面,明代女性的地位与男性有所差别。
一般来说,女性的职业选择较为单一,妇女从事的职业主要是家庭劳动或与家庭有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例如织绣、细作、药材售卖、酿酒等行业。
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些女性在商业方面崭露头角,成为了商人或资本家。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已经有一定家族财产、家庭地位稳固的家庭主妇或保姆身上。
不过,与男性的天下不同,明代女性的财产不能轻易转嫁丈夫或父亲名下,大部分女性的财物都能独立经管和继承,女性独立财产的出现是明代社会最大的革新之一。
四、身体与婚恋在身体与婚恋方面,明代女性面临了传统观念的冲击。
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作品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或是婀娜多姿、温婉贤淑,或是豁达果敢、才华横溢,或是孤芳自赏、独立自主……她们或是在家庭中,或是在社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通过对明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心态和女性地位的变迁。
一、妇女地位的变迁明清时期,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经历了从世袭制到封建制转变的过程。
在传统的世袭制中,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丧失了继承权,落后于男性。
后来随着封建制的形成,妇女地位逐渐提高,为其赋予了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在明清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出现显示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例如,《红楼梦》中的几位女主角——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都是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独特价值观念的女性,她们的形象体现了中国妇女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形。
此外,在《丰乳肥臀》、《武则天》等作品中,女性也逐渐开始展现出个性、尊严和反抗精神。
二、传统美女形象与突破明清时期,中国文学中的女性美学观念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传统文化中,女性美主要体现在容貌上,被视为柔美、秀丽、娇媚。
这种美学观念在明清时期仍然存在,但也不再是唯一的标准。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女性的美也开始倾向于内在的素质,如贤良、聪颖、勤俭节约等。
女性形象也开始表现出对传统美学的突破,个性化的特点开始凸显。
《儒林外史》中的牛娘娘,就是这样一个突破传统的形象。
牛娘娘是一个勇气、智慧、悲壮的女性形象,她反抗传统的父权、丈权和妇道,她敢于为爱情的自由挺身而出,最终被打入冷宫,但她的精神仍然被无数人传颂。
三、细腻勾勒妇女心理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不再局限于纸面上的形象,也开始对女性的心理进行深入勾勒。
传统文化中,女性的感情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明清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则更多地体现女性的主动权和主观能动性。
《庐山谣》中的韦素英,是一个热情、聪明、善良的女性形象。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女性的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导语"三言二拍",即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所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言二拍"成书于社会经济和政治上都处在转折点的明代中后期,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代表之作。
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宋元话本旧篇与明代拟话本新作并列其中,作品描写的对象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变为市井小民、妇女商贩,反映了宋元至明中后期市民阶级的生活常态和心理动向,描摹出一幅丰富的市井生活画卷。
在"三言二拍"的故事中,涉及当时社会女性的故事很多,这些女性角色丰富多彩、性格各异、行为方式和处事态度各有差别,她们或温婉大方,或敢爱敢恨,或世俗贪婪,有令人或敬佩或同情的正面形象,也有令人或愤慨或叹息的反面形象。
但是,这些女性人物的共同点,就是生动而鲜活,展现出当代人所不知道的古代女性生活图景。
这些女性人物,无论是大家闺秀的日常生活,市井小妇的社会交往,还是农村妇女的家长里短,无论是传奇侠女的精彩人生,普通平民的婚姻感情,还是青楼女子的无奈叹息,都是古代女性世俗生活的体现。
"三言二拍"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话题和故事,丰富多彩、曲折动人,不仅行文构思巧妙,细节刻画也细致入微。
透过"三言二拍",可以对明代民众的社会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思潮有一个较为全面而真切的了解,也能够重现明代女性的社会生活以及她们思想观念的觉醒。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女性的社会生活1. 女性闺阁生活"闺阁生活"是古代女性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时女子,特别是宋明以后的女子,因受封建礼教的严格规范,所以越是世家大族、高门大户的女子,她们所要遵循的礼法和闺训就越严格。
在"三言二拍"中,上至皇室女眷,下至奴仆村妇,都或多或少要遵循条框的规矩,这就使得闺中生活变得相对丰富。
明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与社会地位变迁引言古代中国是一个男权社会,妇女在社会地位上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然而,在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妇女形象和社会地位的一些变迁。
明清小说描写了妇女的各种角色和命运,展现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明清小说中妇女形象的演变和她们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变化。
妇女形象的幻化1. 温柔贤良的妇女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妇女形象最常见的是温柔贤良的形象。
她们通常被描绘为家庭主妇,忠诚地侍奉丈夫和孩子,承担起家庭责任。
这些妇女通常是温顺、体贴和善良的。
她们主要致力于照顾家庭和传承家风。
2. 勇敢独立的妇女形象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一些明清小说中也开始出现了勇敢独立的妇女形象。
这些妇女通常是天生聪明才智、机智勇敢的角色。
她们不满足于传统的妇女角色,而是积极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她们敢于挑战传统的权威,主动参与社会事务,甚至在男权社会中展现出了强烈的个性。
3. 凄美悲惨的妇女形象除了温柔贤良和勇敢独立的形象外,明清小说中也存在一些凄美悲惨的妇女形象。
她们往往是被社会和家庭所压迫的角色,命运多舛而充满痛苦。
这些妇女经历了各种困境和苦难,包括丧偶、虐待、贫穷等。
她们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失去了独立和尊严。
妇女地位的转变1. 家庭地位在明清时期,妇女的地位主要是以家庭地位为基础的。
她们的主要责任是服务于丈夫和孩子,传承家族的血脉和社会地位。
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意味着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她们往往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
2. 教育地位然而,随着明清时期社会的变迁,妇女的教育地位逐渐得到了提升。
一些富有的家庭开始重视女子教育,给予女孩们更多的教育机会。
这使得一些女子能够接受文化教育,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这对于妇女的社会地位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知识和教育可以使她们更加独立和自主。
3. 社会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勇敢独立和才智出众的妇女逐渐在社会中崭露头角,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
明代戏曲《长生殿》中的妇女形象分析1. 引言明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戏曲是表达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形式。
《长生殿》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话剧,通过对妇女的形象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妇女地位、情感等方面的思考与反思。
2. 妇女形象概述在《长生殿》这一古典戏曲中,妇女形象多种多样,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角色。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2.1 主要女性角色主要女性角色包括杜十娘、王丙诚、幽兰等。
她们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独立思想,在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2.2 社会地位与束缚明代封建社会对于妇女地位有所限制,在剧中也体现了被家庭束缚、归于男性主导和相夫教子的传统观念。
2.3 婚姻与情感婚姻是明代社会中妇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与情感问题也贯穿整个剧情,通过对于婚姻制度和爱情观的描绘,展示了当时妇女在婚姻中面临的困境。
3. 妇女形象的塑造3.1 描述与言行剧中通过对女性角色的描述和言行举止的刻画,使读者或观众对她们的性格、气质等方面产生直观印象。
3.2 对比与矛盾不同女性角色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对比和矛盾。
这些对比和矛盾体现了作者对于妇女形象多样性的思考,并集中展现在戏曲情节之中。
4. 妇女形象对社会影响《长生殿》中丰富真实的妇女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下妇女地位的局限,在文化艺术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剧推动了明代戏曲艺术向更加真实生活和人物形象刻画发展,引领了后来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新风貌。
5. 结论明代戏曲《长生殿》中的妇女形象具有多样性,通过对女性角色的描绘和塑造,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妇女地位、情感等方面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这些形象不仅在文化艺术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社会对于妇女地位与权益的关注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以上就是关于明代戏曲《长生殿》中的妇女形象分析的内容概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明朝的女性地位与家庭生活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间的社会风貌多样,人们的生活和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明朝时期,女性的地位和家庭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明朝女性的地位和她们在家庭中的角色。
一、女性在官方文化中的地位明朝官方文化体系中对女性的定义和角色是家庭主妇和母亲。
通过儒家经典的教化,女性被赋予了顺从、贞操和孝道的重要任务。
儒家思想将女性地位定位在家庭和社会的边缘,她们被期望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力量。
这种观念对于当时的女性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女性的教育与知识普及在明朝时期,女性的教育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大多数女性只接受了基本的家庭教育,学习一些纺织、缝补等家务技能。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士人阶层的兴起,一些富裕家庭开始重视女性教育,让女儿学习文学、音乐和绘画等文化艺术。
这些教育使得一些女性有机会参与宫廷文化和社交活动,提升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三、女性在经济活动中的参与尽管女性在官方文化中的地位有限,但她们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族工商业和手工业是明朝时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在这些领域中展现了她们的才能。
家族手工业中,女性常常参与到纺织、刺绣和制作家具等领域,为家庭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
此外,一些寡妇和丧偶妇女也经营着自己的生意,成为独立的商人。
四、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与责任在明朝的传统家庭中,女性承担着家务劳动和照顾子女的重任。
她们负责管理家务、烹饪食物和照顾家庭成员的生活需求。
此外,女性还要履行丈夫家族的传承和监督子女的教育。
尽管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当重要,但她们的权威和决策权通常受限于丈夫或长辈男性成员的控制。
五、女性的社交和娱乐活动儒家思想认为,女性的地位应该局限在家庭和社交圈内。
然而,在明朝时期一些富裕的家庭中,女性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机会也逐渐增多。
她们可以参加一些家庭聚会、宴席和庙会等社交场合,与其他家庭的女性互动和交流。
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分析简介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阶段,产生了许多经典的小说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男性世界,也展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她们在当时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从而带来对于性别、婚姻、家庭以及社会地位等重要主题的理解。
1. 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在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
有温柔贤淑、贞静守节的贤妻良母;有聪明机智、勇敢坚定的才女或侠女;还有放荡不羁、妖媚诱人的美艳佳人。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命运。
1.1 温柔贤淑:贤妻良母这类女性形象通常被描绘为忠诚聪慧、勤俭持家,并追求家庭和睦。
她们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丈夫和子女提供温暖和支持,体现了妇女在家庭中的责任与担当。
1.2 聪明机智:才女与侠女与贤妻良母形象相比,这类女性形象更加独立、聪明和勇敢。
有些是有卓越才华的才女,以出众的学识和文采引人注目;有些则是真正意义上的侠女,她们出于正义与保护他人为己任,并以自己特殊的技能进行行动。
1.3 美艳佳人在明清小说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着迷的美艳佳人。
她们通常具备极高的容貌和魅力,并利用自身优势在男性世界中谋求权力或享受无尽富贵。
2. 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随着社会环境、价值观念和制度改变,明清时期女性社会角色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
从传统封建社会到近代化进程中,女性地位逐步提高。
2.1 家庭地位:从被动到积极在明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主要依附于家庭和丈夫的地位。
然而,在清代,一些有学识、财富或政治影响力的女性开始追求自己独立的事业或社会地位。
2.2 教育程度:才女崛起明清时期,随着女子教育普及和思想解放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了文学、音乐、绘画等素质教育,才女成为了社交圈中备受瞩目的存在。
2.3 婚姻观念:自主选择与合理安排随着社会变迁,明清时期女性逐渐获得了更多对于婚姻生活决策的权利。
由父母安排婚姻转变为自主选择伴侣,并出现了一些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
赏析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明清时期的小说中,女性形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这些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的女性在各个方面的生活和处境。
通过这些小说,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女性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她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首先,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往往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红楼梦》中,贾母、王熙凤、林黛玉等人物展现了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贾母是一个聪明睿智的老太太,她在家族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力。
王熙凤则是一个机智聪明的女子,她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家族中崭露头角。
而林黛玉则是一个敏感、多愁善感的女子,她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这些女性形象展示了明清时期女性的不同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其次,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往往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金瓶梅》中,李瓶儿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女人,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掌握了家庭的经济命脉。
她的形象展示了明清时期女性的勇敢和智慧,以及她们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
同样,在《水浒传》中,晁盖的妻子李瓶儿也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女性,她在丈夫出征时,能够独立地管理家务和处理家庭事务。
这些女性形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的一面。
然而,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歧视。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妹妹们被要求按照传统的婚姻安排去嫁人,她们的人生轨迹受到了家族和社会的严格限制。
在《儿女英雄传》中,女主角乌草儿虽然勇敢坚强,但她的命运却受到了家族和社会的束缚,最终无法摆脱。
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明清时期女性在家族和社会压力下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被描绘为一个美丽而多愁善感的女子,她的美貌和性格成为小说中的重要元素。
同样,在《金瓶梅》中,李瓶儿的美丽和妩媚形象也成为了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追求和对女性外貌的重视。
明朝文学和艺术中女性形象的描绘和表现明朝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更是从高峰到高峰。
而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往往能够看到各种女性形象的描绘和表现。
这些女性形象或潇洒自如,或柔情似水,或坚毅果敢,或温婉可人,或神秘诡异,或花枝招展……明朝文学和艺术中的女性形象无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分别从不同作品中剖析一番。
一、潇洒自如的封氏传奇中“封氏闲弄”之女封氏传奇是明朝时期的小说,其中封太奶奶之孙女便是一代女英雄,过着一种脱俗悠闲的生活。
她散发出的潇洒自如的气息仿佛来自其内在的独立自主和超然世俗的品格。
如小说中所写道:封氏闲弄为温柔纳人,性质内外俱柔。
而当她寓居在宁静的府第里时,却充满了一种强烈的思想意识。
在当时大多数女性的生活方式是被束缚于家里,过着凡俗的生活,而封氏却在自由自在地行动和思考中体现了男女平等和自由的思想和意识。
二、柔情似水的《南柯记》中“柳梢青莲”《南柯记》是明代杂剧名篇。
剧中的柳梢青莲则是一位被尊为琼女的美女,她是个典型的贤女形象。
她的“柔情”正是她身上最妙人儿的东西。
而这种柔情所表现出来的温柔和关怀让她的爱情故事更具感性化。
她执着的爱情和坚定的性格使她做出了一个极其勇敢的决定,为自己所爱的人豁出了自己的命。
她的这种形象在明朝文学中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象,更是一种文化积淀。
三、坚毅果敢的《长恨歌》中的才人《长恨歌》是唐代长篇叙事长诗。
尽管《长恨歌》不是明朝的作品,殊不知却是明代文艺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其中才人便是这个诗歌中的一个形象。
才人是一个坚毅果敢的女性形象。
不假思索,不怕势不逊人,她的勇气和决心让人们敬佩和心悦。
“交过房隙送枯藤,万类霜天竟自宁。
京国虽无贝子家,犹得才人带笑行。
”才人的飘逸和奋斗,或许是明朝时期女性形象中最典型的一个。
四、温婉可人的《西厢记》中的李娘娘和定婉之《西厢记》是被公认为清代文学之花的杂剧,而李娘娘和定婉之则是剧中最著名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们的形象既温婉又可人,既柔情又毅然。
明代妇女的情感表达及其性情生活*摘要:男女之间情感的产生是人的本能。
在儒家礼教闭锁世界中生活的妇女,个人的情感被礼教所禁锢、压抑。
礼教对妇女性情的过分压抑,以及现实婚姻制度中“老夫少妻”现象的普遍存在,致使妇女的情感无法得到宣泄,性欲更是难以满足,随之也就导致了晚明盛行一时的“偷情”乃至“通奸”之风。
本文对明代妇女形形色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及多姿多彩的性情生活进行了系统考察, 进而指出, 明代妇女的性情生活开始流于畸形, 而“人妖”的出现乃至妇女同性恋的流行,大抵就是最好的例证。
关键词:明代;妇女;情感;性情生活一、引言男女之间情感的产生,应该说是人的本能。
明末清初人李渔在其所作小说《十二楼》中, 曾录有一首调为《虞美人》的词,以说明男女相慕之情这条“情路”,确实很难堵塞。
词云:“世间欲断钟情路,男女分开住。
掘条深堑在中间,使他终身不度是非关。
堑深又怕能生事,水满情偏炽。
绿波惯会做红娘,不见御沟流出墨痕香? ”[1]细玩词旨,正如李渔自己所解释的一样, 天地间越礼犯分之事, 其他件件可以消除, 唯有男女相慕之情、枕席交欢之谊, 除非是在此情未发之前有所禁遏, 否则, 等到男子或妇人动了念头之后,且不说家法无所管制,官威不能震慑,即使是玉皇大帝下了诛夷之诏,阎罗大王发出缉获之牌,甚至山川草木尽作了刀兵, 日月星辰全成为矢石,堕入情网中的男女还是会拚得一死, 也要遂了自己的心愿。
为什么男女之间的情感有如此之大的力量? 而男女到了这种怨生慕死的地步, 确实再也难以防御。
于是, 在传统社会中, 就将惩奸遏欲之事, 行在男女之间情欲未生之前。
至于其中禁遏的方法,无非就是“严分内外,重别嫌疑”, 以使男女不相亲近而已。
儒家有“男女授受不亲”之说,道家也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究其根本, 还是通过男女不得接触, 以起到防微杜渐之效。
在儒家礼教闭锁世界中生活的妇女, 照理应该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个人的情感被礼教所禁锢、压抑。
但事实并非尽然。
其实,明代妇女的情感表达方式形形色色,而妇女的性情生活也是多姿多彩。
二、妇女情感的表达方式妇女作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尽管受到儒家礼教的束缚,大多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她们同样不乏相思之情。
明人陈秋碧与徐髯仙曾咏四景联句, 调为《金索挂梧桐》, 分别道出了妇女一年四季中的相思之情:从春情的萌动,夏天的千思万想,到秋后愁思, 以及冬天来临时的孤独。
[2]词文绵丽宛折,曲尽一个相思女子的个中情景。
事实确是如此。
妇女的相思之苦,确非常人所能理解。
明人周朝俊在其所作《红梅记》中,通过小姐卢昭容之口,将女子的相思之苦一语道出:“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3]女子相思之无涯无畔,大抵道尽相思女子情之深、之切。
那么,明代妇女的情感表达方式究竟有哪些?男女之间定情的“表记”又是如何?细加梳理,大抵可以归纳*本文为西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明清儒家伦理与社会变迁”为下面几种:(一)神庙设誓(二)烧香烧香尽管属于一种宗教活动, 而且其最直接甚至常见的功能,也正如俗语所云,不过是“早晚一炷香,岁岁报平安”而已。
但从明代的民歌、小说来看,女子的烧香往往与男女之间的私情有关。
女子到了思春之年,尚独守闺房,希望通过烧香这一仪式,恳请上苍保佑自己找到一个中意的好郎君;男女相会, 私订终身, 也通过烧香表示两者之间情感关系的确立,乃至矢志不渝;男女之间关系一旦确立,或者成为眷属, 妇女又通过烧香恳求神灵保佑自己的郎君在他乡安好, 或者希望自己的郎君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得以蟾宫折桂。
从明代民歌中可知, 当时女子普遍盛行一种烧夜香之习。
女子到了思春之年, 内心的心事无法与人沟通, 更无法向人表白, 只好在夜深人静之时, 独自来到后花园中,烧起夜香, 万般心思, 随着缕缕青烟,直达上苍。
龚正我选辑《汇选时兴罗江怨妙歌》中有一首《纱窗外月儿光》道:纱窗外月儿光, 奴去后花园烧夜香, 轻轻便把桌儿桌儿放, 又恐怕墙外儿张, 又恐怕惊了爹娘。
抬头只把嫦娥嫦娥望,一炷香祷告穹苍:保佑他早早还乡, 愿郎早共销金帐。
焚罢香, 单入兰房,听檐前铁马叮噹,凄凄冷冷,添惆怅添惆怅。
[5] 这是已经订了情的女子烧夜香。
从中可知,即使已经订情, 女子的心思, 也是不愿让自己爹娘知晓, 更不愿让墙外之人知晓。
无奈之下,只好选择烧夜香。
程万里辑《汇选苏州歌叠叠锦》, 更可证明女子为了隐瞒自己的心思,甚至二更天时在后花园中烧夜香。
歌曲道: 二更里, 教奴泪不干, 我好伤惭, 呀! 我好伤惭。
领着梅香出绣房,后花园,烧夜香,哀告穹苍, 呀! 哀告穹苍。
[6] 这是绣房女子烧夜香, 其心思唯一可以告知的是贴身的丫环梅香。
不仅苏州女子如此, 即使在杭州,绣房女子也是一般心思。
《新增协韵耍儿》中有歌曲道:“杭州女儿颜色娇,宝炉常把夜香烧。
”为什么烧夜香,歌曲同样有了答案,就是为了能“百岁姻缘在一朝”。
[7]又如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记一位名叫丹桂的女子进尼姑庵烧香, 拈着香, 跪在佛前, 对着上面, 口里喃喃呐呐, 却不知说些什么。
最后还是老尼妙通替她道出了烧香拜佛的心事,亦即“佛天保佑,早嫁个得意的丈夫”。
[8] 女子进庙烧香,通常最为常见的行为有问课、求签两种。
正如题为《问课》这首民歌所云,女子手执着卜课的课筒,深深下拜,战战兢兢,不免泪流满腮。
求神祝告甚至卜课, 其目的无非是下面三项: 一是“问他好不好”;二是“问他来不来”;三是“问终身”,亦即相好的男子“情性改不改”。
在另一首题为《求签》的民歌中,女子在神前拈香祷告, 其目的更为直接, 则是希望“情人早归”。
[9]在明代妇女中间还流行一种打“相思卦”的习俗。
如小说《金瓶梅》记载潘金莲与西门庆偷情之后,因为思念西门庆,显得无情无绪, 于是就脱下两只红绣鞋来,试打一个相思卦,看西门庆来不来。
所谓的相思卦, 就是妇女用绣鞋掷地, 以卜丈夫是否归家。
如鞋底朝上,则不归;反之则归。
[10] 在明代女子的烧香活动中,很多与情感相关。
尤其在男女关系不谐或者出现男女不能终身相守之时, 当时的女子无不将其归结为前生烧了“断头香”。
于是,烧香时出现断头香,也就成为一种很大的忌讳。
这可以引一首《时兴玉井青莲》为例: 姐儿门前一口塘, 一只鸳鸯里面藏, 姐说鸳鸯好似我。
鸳鸯似我不成双,我的郎,前生烧了断头香。
[11] 鸳鸯原本应该成双成对, 塘中仅有一只鸳鸯, 好不孤悽。
从鸳鸯的落单,自然也就想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 但最后所能归咎的也只是前生烧了断头香。
这种观念, 不仅出现于民间女子中,即使在青楼女子中,也无不抱有这种看法。
如有一首《掉角儿》歌曲道: 想天台云深路遥, 武陵溪雾迷烟罩。
汉相如渴病怎消杜韦? 奴恼人怀抱, 莫不是命不利数难逃? 断头香,夙世曾烧。
[12] 作为一个教坊女子, 落难青楼, 在人怀抱之中, 想到的却是过去的情郎,但已经是天台云深路遥,再也无法重逢。
无奈之下,只好归咎于前世烧了断头香。
男女一旦相会,甚至一见钟情,烧香的仪式也就成为男女之间情感坚贞不渝的见证。
在明代,男女之间私情的订立,通常采用一种“剪发烧香”的方式。
这种风气在风情女子中最为流行。
《新增一封书》歌曲就是最好的例子。
[13]从歌曲中“你今贪恋红奴子”一句中可知,歌曲中的“七奴子”, 显然也是一位风尘女子。
她与心中“玉郎”之间情感的确立,无疑靠的是“神前一炷香”。
尽管对心目中的俏才郎百般思量, 但这位俏才郎还是移情别恋,贪恋当红奴子。
其实,这也冤不得这位俊才郎。
欢场生意,本来就是逢场作戏而已。
在明代,通常流行一句俗语,即“妓爱俏,妈爱钞”。
即使俏才郎可以满足妓女爱俏的心思, 但在这种爱之中, 同样会受到“妈爱钞”的左右。
嫖客可以跳槽,但嫖客一旦钱囊空乏,同样不免会被扫地出门。
(三)卜卦(四)剪发明代烟花行中所盛行的“剪发”之习, 其实不过是吸引嫖客的一种伎俩而已。
明人《新编百妓品》中有一首《剪发誓》歌曲道: 假订百年期,放甜头,他目迷。
金刀下处香云坠, 你系我的, 我系你的, 青丝一缕交缠下, 又谁欺? [15] 从上面歌曲中可知, 剪发起誓是明代欢场男女之间定情的反映。
男女各自剪下青丝,你系我的,我系你的,青丝互相交缠,表示永远不再分离。
[16]其实, 不过是妓女放出的甜头, 其中有很多虚情假意在内。
正如歌曲所言:“烟花女,心不良,假意虚情。
泪汪汪,千般计,百样妆。
佛口蛇心贼肚肠,逢人便把青丝剪, 遇客常烧手上香。
”[17] 剪发通常是女子向男子表达自己爱情忠贞不渝的信物, 其习俗亦并不仅仅限于青楼女子笼络嫖客的把戏,而且广泛存在于民间的良家女子之中。
这有三个例子可以证实:如陈氏,河南祥符县人。
嫁给杨瑫,未嫁而瑫卒。
“女请死,父母不许,欲往哭,又不许。
私剪发,属媒氏置瑫怀”。
张氏,浙江秀水县人。
在14 岁时,接受了同县人刘伯春之聘。
伯春死后,张氏“号泣绝发,自为诗祭之”。
又欧阳金贞,江夏人,嫁与罗钦仰为妻。
钦仰落水淹死后, 金贞年才刚刚14 岁, 打算“赴水从之”, 为父母坚决阻拦。
又想自缢殉节,又为父母不许。
无奈之下, 只好在钦仰盛殓,“剪发系夫右臂以殉”, 表达自己的情思。
[18](五)烧香疤所谓的“烧手上香”,也是明代青楼女子惯用伎俩, 在当时又称“烧香疤”。
关于此,可以引当时《香疤》一曲加以说明: 苦肉钓钱钩, 把香肌结作仇。
不量穴道将来灸, 一壮不休, 二壮不休, 绵脂爇处眉儿皱。
问疼否? 旧疤儿上觅得辣搊搊。
[19] 香疤是嫖客在妓女身上所作的记号, 这是男人对女人肉体占有权的一种反映。
香疤烧在何处?从明代歌曲或小说中可知, 一般是在女子的手臂之上, 更有甚者,则是烧在女子的私处。
妓女迎合嫖客的这种肉体占有心理,通过烧香疤这种苦肉计,以钓得嫖客之钱。
除了这种“红晕晕”的香疤之外, 明代北方的青楼女子通常还用“闸紫葡萄”的方法,以迷惑嫖客。
[20]其法为一种刺青,亦即妓女在臂上刺上“圆纠纠”的紫葡萄。
明代小说中多有男子在与自己私通妇女身上心口与阴户处烧香的记载,说明这些习俗并不仅仅限于妓院,而是男子一种强烈的占有欲的反映。
[21](六)男女定情信物男女一旦定情,如何表达各自的感情,显然需要有定情之物,这就是通常所谓的信物。
明代男女的情感信物,大致包括下面几类:其一,在男女情感的信物中, 女子一般会通过向男子赠送瓜子的形式, 以表示一种“礼轻人意重”这样一层意思。
冯梦龙辑民歌《赠瓜子》即可为例: 瓜仁儿本不是(个)希奇货,汗巾儿包裹了送与(我)亲哥。
一个个都在我舌尖上过,礼轻人意重。
好物不须多,多拜上我亲哥也,休要忘了我。
[22] 这首歌的首句,原先为“瓜仁儿本是个清奇货”,应该说与后面所要表达的礼轻意重之义不合,今所传为“本不是个希奇货”,才与后义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