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二则全文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梦溪笔谈·杂志二(2)全文古之节【原文】古之节如今之虎符①,其用则有圭、璋、龙、虎之别,皆椟将②之,英荡③是也。
汉人所持节,乃古之旄④也。
予在汉东得一玉琥⑤,美玉而微红,酣酣⑥如醉肌,温润明洁,有人云即玫瑰⑦也。
古人有以为币⑧者,《春官》以白琥礼西方是也;有以为货者,《左传》加以玉琥二⑨是也;有以为瑞节者,山国用虎节⑩是也。
【注释】①节:符节,古代用作凭证之物。
虎符:古代用以调兵遣将的兵符。
铜制,虎形,分作两半,帝王与统兵官各执一半,调兵时两半验合方能生效。
②椟将:装在匣子里携带。
椟,木匣。
③英荡:《周礼地官司徒掌节》谓各种金制的节以英荡辅之,旧注或说英荡即画函(有漂亮绘画装饰的木匣)。
沈括此处用此意,指英荡即椟。
④旄:装饰牦牛尾的旗子。
汉人出使所持的节,在竹竿上缀牦牛尾饰物,又称节旄。
⑤琥:玉制的虎形器。
⑥酣酣:艳丽的样子。
⑦玫瑰:一种美玉。
⑧币:礼物。
⑨加以玉琥二:《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原文作赐子家子双琥。
⑩山国用虎节:为《周礼掌节》之文,以为出使山地国家要用虎形的节。
【译文】古代的节犹如今天的虎符,但在使用时有圭节、璋节、龙节、虎节的分别,都装在木匣里携带,《周礼》所说的英荡就是这种匣。
汉人所持的节,其实是古代的旄。
我在汉东地方得到一件玉琥,玉很漂亮而微微发红,艳艳的就像美人醉后的肌肤,温润明洁,有人说这就是玫瑰玉。
古人有以玉琥为礼物的,《周礼春官》篇所说的以白琥礼西方就是礼物;有以玉琥为财物的,《左传》提到以两件玉琥赐人就是财物;有以玉琥为吉祥的符节的,《周礼》记载的山国用虎节就是这种用途。
江湖不遇风之术【原文】江湖间唯畏大风。
冬月风作有渐,船行可以为备;唯盛夏风起于顾盼间,往往罹难。
曾闻江国①贾人有一术,可免此患。
大凡夏月风景②,须作于午后。
欲行船者,五鼓初起,视星月明洁,四际至地皆无云气,便可行,至于巳时③即止。
如此,无复与暴风遇矣。
国子博士李元规云:平生游江湖,未尝遇风,用此术。
免费梦溪笔谈的译文类型:译文言文加入时间:2007年2月24日10:11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一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
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
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胡服原文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
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
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
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
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这两个合起来是一个字)帨、算囊、刀砺之类。
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
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
开元之后,虽人旧俗,而稍褒博矣。
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译文中原地区的衣冠服饰,自从北齐以来,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装。
窄衣袖、长筒皮靴,有蹀躞皮带,这些都是胡人的装束。
窄衣袖便于骑马射箭,短衣服、长筒靴便于在草地行走。
胡人喜欢茂盛的青草,经常在草丛中居住,我出使北方时都见过这种情形,即使是王宫也在深草中。
我到胡人王廷时刚刚下过大雨,经过草丛时衣服裤子都湿了,只有胡人的衣裤一点都不湿。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
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一般认为是1086年至1093年间。
作者自言其创作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
该书包括祖本在内的宋刻本早已散佚。
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1305年(元大德九年)东山书院刻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元大德刻本是为善本,其流传清晰,版本有序,历经各朝代,数易藏主,至1 965年,在周恩来主持下,于香港购回。
梦溪笔谈卷一 故事一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翻译苏教版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域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突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 狗蝎 \' ,嘴上长有钳,不计其数,遍地都是;它们碰上子方虫,就用
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格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景所以而获
得大丰产。
这类虫过去以前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 傍不愿 \' 。
《梵天寺木塔》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筑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
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边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设
在塔上,可是木塔还像当初同样晃动。
没有方法时,匠师就奥密地派他的老婆去见喻皓的妻
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探询木塔晃动的原由。
喻皓笑着说:\' 这很简单啊,只需逐
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 工匠师傅依照他的话( 去办 ) ,塔身就稳固了。
由于钉牢了木板,上下更为密切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连结就像只箱子,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周围板壁相互支撑,( 塔 ) 自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钦佩喻皓的高妙。
1。
梦溪笔谈·杂志二原文注释及翻译枳首蛇【原文】宣州宁国县多枳首蛇①,其长盈尺,黑鳞白章,两首文彩同,但一首逆鳞耳。
人家庭槛间,动有数十同穴,略如蚯蚓。
【注释】①宁国县:今安徽宁国市。
枳首蛇:《尔雅》作“轵首蛇”,旧注谓指“歧头蛇”,即一蛇两首,而两首同在一端。
此所记则为两首在两端的蛇,又称“两头蛇”。
【译文】宣州宁国县多有枳首蛇,长一尺多,有黑鳞和白花纹,两首的花纹颜色一样,但有一首的鳞是倒着的。
人家庭院门槛之间,动辄有几十条同在一穴中,就跟蚯蚓差不多。
胆矾炼铜【原文】信州铅山县①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水能为铜,物之变化,固亦不测。
按《黄帝素问》有天五行、地五行,土之气“在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亦能生金石,此其验也。
又石穴中,水所滴皆为钟乳、殷孽②;春秋分③时,汲井泉则结石花;大卤之下,则生阴精石④:皆湿之所化也。
如木之气在天为风,木能生火,风亦能生火,盖五行之性也。
【注释】①铅(yán)山县:江西今县。
②殷孽:钟乳石的根部。
又称“姜石”,中医亦称“通石”。
③春秋分:春分和秋分。
④阴精石:见下卷“太阴玄精石”条。
【译文】信州铅山县有处泉水叫苦泉,水流成为山间溪水,舀取其水煎熬就能熬成胆矾,再熬胆矾就能熬成铜。
熬胆矾的铁锅,日子久了也会变成铜。
水能够变成铜,物质的变化,确也无法推测。
按《黄帝素问》一书记载天有五行、地有五行,土之气“在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气也能生金石,这水变铜的事例就是一种明验。
另外在石穴中,水滴下来都能形成钟乳石、姜石;春分和秋分时节,从井泉中汲出的水能结成石花;含盐量很高的卤水地下,则能生成阴精石:这些都是由湿气所化成的。
如木之气在天为风,木能生火,风也能生火,大概五行的本性就是这个样子。
古之节【原文】古之节如今之虎符①,其用则有圭、璋、龙、虎之别,皆椟将②之,“英荡③”是也。
汉人所持节,乃古之旄④也。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溪笔谈部分翻译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卷一故事一1.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
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
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2.胡服原文: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
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
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
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
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这两个合起来是一个字)帨、算囊、刀砺之类。
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
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
开元之后,虽人旧俗,而稍褒博矣。
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译文:中原地区的衣冠服饰,自从北齐以来,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装。
窄衣袖、长筒皮靴,有蹀躞皮带,这些都是胡人的装束。
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如下:【原文】宝元中,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阵,遇寇多北①。
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翼军②,使之出战。
虏望其旗,易③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④。
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
预⑤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
令军中:闻钲⑥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⑦;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
士卒皆如其教。
才遇敌,未接战,遽⑧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
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
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
【翻译】宝元年间,党项常常侵犯边境。
当时刚刚招募的"万胜军",还没有经过作战阵法的演习,与敌人作战经常败北。
狄青当了将领,有一天,把万胜军的旗帜全部交给虎翼军,让他们出战迎敌。
敌人望见这些旗帜,认为容易对付,全军径直冲过来,结果被虎翼军打败,兵士大概所剩无几了。
另一次,狄青在泾原带兵,曾经要以少数兵力抵挡人数众多的敌人,思虑到必须用计谋才能取胜。
事先告诫全军都放下弓箭,一律使用短兵器,传令全军,听到一声钲响就停止前进,听到第二声就严整阵容假装撤退,钲声一停,就高喊着冲向敌人。
士兵们都像他要求的那样上阵。
刚一遇敌人,还没有接火,钲声立刻响了起来,士兵们都停止前进;第二次钲声响起,又都撤退。
敌人大笑,互相说:"谁说狄青是天使神勇?"当时敌人称狄青为"天使"。
钲声突然停止,士兵们一下子冲向敌人,敌兵阵脚大乱,互相踩踏致死的不计其数。
以虫治虫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
..秋田之害界:地域,范围方:正当,正在为:成为之:的害:危害宋神宗元丰年问,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其:它的喙:虫子的嘴蔽:遮盖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3、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则:就以:用之:代子方虫悉:都,全为:成为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4、旬日....。
..子方皆.尽,岁以大穰旬日:十天皆:都岁:年成以:因为大穰:庄稼大丰收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5、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旧:过去,先前之:语气助词,无义谓:称,叫之:它,代子方虫的天敌傍.:同“旁”,旁边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问,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1、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方:才级:层患:担心,担忧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2、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布:铺排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3、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乃:于是以:用而:但是初:从前,当初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4、无可奈何..。
..金钗,问.塔动之因...妻见喻皓之妻,贻以....,密使其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贻:赠给以:用,把问:询问之:的因:原因。
梦溪笔谈·官政二原文注释及翻译船闸【原文】淮南①漕渠②,筑埭③以畜水,不知始于何时,旧传召伯埭④谢公⑤所为。
按李翱⑥《来南录》,唐时犹是流水,不应谢公时已作此埭。
天圣⑦中,监真州排岸司⑧右侍禁陶鉴始议为复闸节水,以省舟船过埭之劳。
是时工部⑨郎中⑩方仲荀、文思使张纶为发运使、副,表行之,始为真州闸。
岁省冗卒五百人、杂费百二十五万。
运舟旧法,舟载米不过三百石。
闸成,始为四百石船。
其后所载浸多,官船至七百石;私船受米八百余囊,囊二石。
自后,北神、召伯、龙舟、茱萸诸埭,相次废革,至今为利。
余元丰中过真州,江亭后粪壤中见一卧石,乃胡武平为《水闸记》,略叙其事,而不甚详具。
【注释】①淮南:宋代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即今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
②漕渠:可作漕运用的渠道。
一说这里指邗沟,即江苏淮安至仪征的一段古运河。
③埭(dài):坝。
④召(shào)伯埭:在今江苏扬州邵伯镇。
⑤谢公:即谢安,东晋时任宰相。
⑥李翱:人名,字习之,唐时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等职。
⑦天圣:宋仁宗赵祯年号(1023—1032年)。
⑧排岸司:掌管河渠水利的官员。
⑨工部:封建时代中央官制六部之一,掌管营造工程。
⑩郎中:汉代以后,中央六部都设司,各司长官称郎中。
文思使:掌管文思院的官员。
宋代置文思院,掌管手工艺制造。
冗卒:多余的士卒。
石(dàn):古代计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浸:渐渐。
囊:袋。
囊二石:每袋装两石。
相次废革:先后废弃不用了。
粪壤:这里指污泥。
粪:秽土,污泥。
胡武平:即胡宿,字武平,曾任扬子尉、知湖州、枢密副使、太子少师等。
【译文】淮南的漕运水道,采用修筑水坝来蓄水的办法,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传说召伯埭是东晋时谢安所修筑的。
但是查阅李翱《来南录》的有关记载可知,唐朝时召伯埭那儿还是畅通的河流,因此不可能在谢安时就修筑起了这座水坝。
宋仁宗天圣年间,监管真州的排岸司右侍禁陶鉴才开始提议修建复闸来调节水位落差,以解决船只通过水坝的困难。
刘忆因
《梦溪笔谈》二则全文翻译
《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