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缩减指数与增长速度
- 格式:docx
- 大小:16.34 KB
- 文档页数:5
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其核算方法有三种:生产法、分配法(收入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通常生产法得值最小,支出法得值更标准。
具体公式为:生产法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值-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支出法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即GNP,又叫国民总收入,是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其中的要素收入包括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
公式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GDP平减指数GDP平减指数,作为反映通胀压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又称为GDP缩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和按可比价格(不变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之间的系数。
它的计算基础比CPI广泛得多,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等。
其使用目的是反映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后国内生产总值实际的发展水平和状况,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速度、发展指数等相对指标提供依据。
现价GDP公式:GDP平减指数=不变价GDP现行价格(当年价格)、不变价格(可比价格)现行价格,又叫当年价格,是指报告期当年的实际价格。
不变价格,又叫固定价格,可比价格,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
目的是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因此,在计算增长速度时,一般都使用可比价格计算。
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及其相关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指凡是对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即直接或间接以农副产品为基本原料,从事工业产品生产活动的企业统称为农产品加工业。
gdp平减指数计算方法GDP可以分为现价GDP与不变价GDP,真实GDP等于现价GDP除以GDP平减指数,然而在统计年鉴中,并没有直接给出GDP平减指数以及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对GDP平减指数的计算方法作以简要介绍: GDP平减指数等于现价GDP除以不变价GDP,若1978年的指数为100,1979年的GDP指数为107.6,是指与1978年相比,按可比价计算,GDP增加了7.6%,1978年的GDP为3624.1,则按不变价计算,1979年真实的GDP等于3624.1乘以107.6%等于3899.53,则1979年的平减指数为现价(1979)4038.2/3624.1=103.56。
1980年的真实GDP等于3624.10乘于116.00%等于4203.96,1980年的平减指数为现价4517.80﹨4203.96。
据此计算,则GDP平减指数及真实GDP如下表:在一些计算中,一些文章喜欢算换成1990年为100的不变价计算真实GDP,此方法其实是假定1990年的指数为100进行计算,例如,1990年的现价GDP=18547.9,1990年的指数为281.7/281.7*100%,1996年的指数为544.1,则以1990=100,1996年的价格指数为544.1/281.7*100%=193.1,则1996年不变价(真实)的GDP为18547.90*193.1%=35815.99,则1996年平减指数为67884.6/35815.99*100%=185.9,如此计算,可以得到1990=100的GDP平减指数,其计算结果如下表:若以上一年为100进行计算,我们可以根据以上方法时行同样的计算,过程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为了真实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除了按当年价格进行核算外,还需按可比价格(不变价格)进行核算,即剔除其中纯粹价格因素的影响,也就是由于通货膨胀或紧缩而造成核算结果的虚增或虚减,从而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状况。
16、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缩减指数?2004-04-05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是现价和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系数,它表现的是国内生产总值中隐含的价格因素,从生产的角度看,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增加值的加总,因此缩减指数包含的价格是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的综合价格;从专业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的缩减指数应是从最终消费、资本到达总额和净流出为指数的零售、消费价格指数。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进出口价格指数的加权平均价格指数。
根据各行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和增加值具体计算方法的不同,各行业增加值缩减指数的常用计算方法有以下两种:1、双缩法:按照“生产法”计算各行业增加值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消耗的余额,因此增加值的指数是分别利用总产出和中间消耗的价格资料求得,方法是分别利用报告期总产出(或毛收入)价格资料和中间消耗(主要是原材料)价格资料缩减报告期现价总产出和中间消耗,求得可比价总产出和中间消耗,然后取两者之差额,得到报告期可比价增加值,最后求得报告期增加值的缩减指数和可比增长。
利用双缩法求得的缩减指数在理论上是完美无缺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的限制,目前仅工业、农业、建筑业采取本方法计算。
2、单缩法:由于资料来源和核算时间的制约,在一些目前尚无条件实施双缩法的行业中实行单缩法,如商业、社会服务业和行政事业。
单缩法是利用总产出或中间消耗的价格指数代替增加值价格指数进行缩减的一种方法,如商业增加值,就是利用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和社会商业综合毛利率变化情况推算出商业总产出价格指数,并用该价格指数直接对商业增加值进行缩减,得到可比价格计算的商业增加值缩减指数和可比增长。
3、外推法:在GDP月度测算时,由于注重时效性,难以取得价格资料,通常利用外推法计算可比增长。
外推法通常利用一些相关的业务指标的增长量来推算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如交通运输业,就是利用当期的货运量、客运量的增长速度,作为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的可比价增长,然后求出交通运输业的可比价增加值和缩减指数。
宏观经济学第2章习题和答案解析f第14章国民收入的核算一、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投资折旧净投资存货投资净出口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二、判断题(正确标出“T”,错误标出“F”)1.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N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2.家庭成员提供的家务劳动要计入GDP之内。
()3.某种物品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取决于它本身的性质,例如,汽车一定是最终产品,煤只能是中间产品。
()4.用价值增值法计算一国产出的总价值,可以避免重复计算的问题。
()5.对于整个经济来说,所有的价值增值之和必定等于所有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
()6.以前所生产而在当年售出的存货,应当是当年GDP的一部分。
()7.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掉一些比少卖掉一些时,GDP增加要多一些。
()8.销售一栋建筑物的房地产经纪商的佣金应加到国民生产总值中去。
()9.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 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的一部分。
()10.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GDP 中。
()11.用支出法核算GDP时,政府公债利息不应计入GDP中。
())(.政府国防费用支出不属于政府购买。
12.13.失业救济金属于政府的转移支付。
()14.居民购买住房是一种消费支出,住宅是一种耐用消费品。
()15.购买普通股票是投资的一部分。
()16.总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就增加。
()17.总投资和净投资之差就是GNP和NNP之差。
()18.如果一个企业用购买的一台新设备替换一台报废的旧设备,因为机器数量未变,所以企业购买这台新设备不属于投资行为。
()19.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资本折旧应计入GDP中。
()20.家庭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中。
()21.国内生产总值是从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国外净要素支付后的余额。
()22.折旧费用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部分。
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GDP缩减指数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为了真实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除了按当年价格进行核算外,还需按可比价格(不变价格)进行核算,即剔除其中纯粹价格因素的影响,也就是由于通货膨胀或紧缩而造成核算结果的虚增或虚减,从而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状况。
这就需要利用有关价格缩减指数对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进行缩减,从而得到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进而得到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实际发展水平。
所以,如何正确使用gdp缩减指数就成为gdp核算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gdp缩减指数就是按当年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和按可比价格(不变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之间的系数。
使用gdp缩减指数的目的在于把按当年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通过相关价格指数换算为按可比价格(不变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以反映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实际的发展水平和状况,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实际增长速度、发展指数等相对指标提供依据。
其计算公式如下:gdp缩减指数=按当年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 按可比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或按可比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 =按当年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gdp缩减指数gdp缩减指数的作用主要有:一是可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实际水平(如实际总量规模等);二是可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实际发展水平(如实际发展速度、实际增长速度或发展指数等);三是可以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物价变动的总水平。
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为了真实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除了按当年价格进行核算外,还需按可比价格(不变价格)进行核算,即剔除其中纯粹价格因素的影响,也就是由于通货膨胀或紧缩而造成核算结果的虚增或虚减,从而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状况。
这就需要利用有关价格缩减指数对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进行缩减,从而得到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进而得到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实际发展水平。
GDP DeflatorGDP平减指数又称GDP缩减指数,是指没有剔除物价变动前的GDP(现价GDP)增长与剔除了物价变动后的GDP(即不变价GDP(constant-price GDP)或实际GDP)增长之商。
该指数也用来计算GDP的组成部分,如个人消费开支。
它的计算基础比CPI更广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
因此,这一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是对价格水平最宏观测量。
Inflation Tax通货膨胀税;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降低人民手中货币的购买力,被喻为“通货膨胀税”。
它一般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执行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税是指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一种隐蔽性的税收。
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人们的名义货币收入增加,导致纳税人应纳税所得自动地划入较高的所得级距,形成档次爬升,从而按较高适用税率纳税。
这种由通货膨胀引起的隐蔽性的增税,被称之为“通货膨胀税”。
Adverse Selection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在金融市场上,逆向选择是指市场上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违约风险)的融资者,往往就是那些寻求资金最积极而且最有可能得到资金的人。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时候,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的现象。
所以,叫“逆向选择”。
Arc elasticity of demand需求的弧弹性是指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弧弹性是强调弧上的变化,所以弧上的数量Q和价格P用的是变化前后的均值。
如果P1和Q1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 和Q2 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Q1-Q2)(P1+P2)/(P1-P2)(Q1+Q2)cournot equilibrium古诺均衡; 差别寡头之间更重要的是价格竞争。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Re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RGDP)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绩效的重要指标。
它通常以某个时期的物价水平为基数,从而消除通货膨胀对GDP增长的干扰,反映出经济实际增长情况。
本文将从RGDP的概念、计算方法、意义及其应用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展现它在经济研究和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
一、RGDP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衡量国民经济规模和增长率的基本指标。
它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总值的总和。
如果不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GDP就是名义GDP(Nomin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也就是通常所说的GDP。
但实际上,物价水平的变动对GDP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价格的上升可能会导致GDP增长的“虚高”,而价格的下降则可能使GDP增长的“虚低”,从而影响我们对经济实际增长的认识。
因此,为了消除物价水平的干扰,必须用一种更为稳定的计价方法来测算GDP的实际增长情况,这就是RGDP。
RGDP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过消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用实际价格计算出的GDP。
常见的RGDP计算方法有两种,即基期比较法和链式指数法。
基期比较法是将某一个时期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通常取一般情况下的中期作为基期,以此为基数,计算出在不同年份内的实际GDP。
而链式指数法则是通过多个不同时期的价格来计算出每个时期的实际GDP,并将这些数值串起来形成一条链式序列,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相对增长率。
二、RGDP的计算方法1、基期比较法基期比较法是最简单的计算RGDP的方法。
它的基本思路是将某一年的GDP作为“基期GDP”,以这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再用其他年份的价格进行比较,计算出它们相对于基期价格的价格指数,最终将各年的名义GDP除以各年的价格指数,就得到了RGDP。
gdp指数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
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2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50] 2022年4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70178亿元。
2022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
概念含义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出产的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理论上计算结果相同。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和服务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和服务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
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
GDP缩减指数与增长速度
许宪春
最近,部分媒体刊发了一些质疑中国GDP缩减指数进而质疑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文章。
质疑的重点在于,GDP缩减指数与相关价格指数是否匹配,对工业增加值采用单缩法是否会引起GDP 增速的高估?本文将从技术层面予以回答。
GDP缩减指数及其作用
GDP缩减指数,也称平减指数,是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即没有扣除价格变化的GDP与扣除价格变化后的GDP之比。
因此,GDP缩减指数本质上是一种价格指数,反映GDP内在的“价格”变化。
GDP缩减指数是一种“隐含”的价格指数。
世界各国一般都不直接公布GDP缩减指数,但都可根据已公布的名义GDP和实际GDP计算出来。
一般来说,GDP缩减指数的计算分为三步:首先,计算名义GDP的各构成项目,就生产核算说来,就是计算各行业的名义增加值;其次,分别剔除各行业名义增加值中价格因素的影响,得到各行业实际增加值;最后,分别汇总各行业名义增加值和实际增加值,得到名义GDP和实际GDP,两者之比即为GDP 缩减指数。
GDP缩减指数取决于各行业的增加值份额和价格指数,因此它相当于各行业价格指数的加权平均值。
GDP缩减指数主要用于分析价格总水平。
由于GDP衡量的是一国所生产的所有最终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因此,GDP缩减指数反映的是这些货物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是我国生产的所有最终货物和服务的价格总指数,是最宏观、最综合的价格指标。
我国的GDP缩减指数是可靠的
有文章认为,我国今年以来的GDP增长率高估了,主要依据是GDP缩减指数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不匹配,GDP缩减指数可能被低估。
而我们认为,上述分析并没有全面考虑GDP缩减指数与各相关价格指数的关系。
从核算范围看,GDP缩减指数是我国生产的所有最终货物和服务的价格总指数,而CPI只是我国居民消费的货物和服务的价格指数,两者所包括的货物和服务范围相差较大。
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37.7%。
因此,GDP缩减指数不仅取决于CPI,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相关价格指数。
如果其他相关价格指数与CPI相差较大,则可能出现GDP缩减指数与CPI变化幅度不一致,甚至趋势不一致的情况,但这并不能简单地认为GDP缩减指数与CPI不匹配。
从数理逻辑看,GDP缩减指数应处在各相关价格指数之间。
前已指出,从生产核算来说,GDP缩减指数相当于国民经济各行业价格指数的加权平均值。
各行业价格指数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以及CPI中的服务价格指数等。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CPI 中的“服务”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服务”在覆盖范围和结构上有所不同,但由于我国尚未编制完整的服务业价格指数,用CPI中的服务价格指数代替服务行业的价格,不失为一种合理选择。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7%,PPI同比下降4.6%,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4%,CPI中的服务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9%,而GDP缩减指数同比下降1.1%,处于上述几个价格指数之间。
可见,一季度我国GDP缩减指数并没有被低估。
同样,上半年我国GDP缩减指数与各相关价格指数也是匹配的。
数据显示,与一季度相比,受生猪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提高了1.1个百分点;受股市上涨等因素影响,上半年金融业价格指数提高了1.4个百分点;受房地产
市场回暖的影响,根据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的上半年商品房混合平均价格指数也明显提高。
在上述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上半年GDP缩减指数降幅有所收窄,比一季度收窄了0.6个百分点。
我们在计算一季度和上半年GDP数据时所采用的方法是一致的,数据质量是同样可靠的。
还有文章提出,看不懂我国的GDP缩减指数和经济增速,认为2014年GDP缩减指数与CPI、PPI出现了显著背离。
我们分析发现,上述观点把GDP缩减指数误认为是由CPI和PPI两者简单合成,并在计算2014年GDP名义增速时,未使用去年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修订数据,由此造成了一系列误算和误判。
事实上,我国2014年GDP为636463亿元,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修订的2013年GDP为588019亿元,2014年GDP名义增长8.2%,实际增长7.4%,由此计算的GDP缩减指数同比上涨0.8%,而CPI同比上涨2.0%,PPI同比下降1.9%,三者并不矛盾。
单缩法并未高估经济增长速度
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是相应行业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
在我国,剔除价格变动对各行业增加值的影响,主要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
价格指数缩减法包括双缩法和单缩法两种方法,我国主要采用单缩法。
采用双缩法计算时,是用总产出价格指数和中间投入价格指数分别对名义总产出和名义中间投入进行价格缩减,得到各行业实际增加值。
而采用单缩法计算时,则直接用总产出价格指数对各行业名义增加值进行价格缩减,使用了中间投入价格与总产出价格变动基本一致的假定。
一般说来,如果总产出价格指数和中间投入价格指数都非常准确,由于双缩法避免了因中间投入价格和总产出价格变动不一致所带来的偏差,双缩法要优于单缩法。
但由于编制中间投入价格指数比编制总产出价格难度更大,中间投入价格指数中必然存在着统计误差,使用双缩法因增加了误差来源,其结果并不一定
好于单缩法。
相反,单缩法虽然无法保证核算结果的无偏性,但是其核算过程相对简单,且比双缩法减少了误差来源,也常被其他国家用于有关行业增加值的价格缩减。
实践中,单缩法一般并不一定会高估经济增长速度。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传导相对顺畅,中间投入的价格变化与产出的价格变化是高度相关的,两者不太可能出现较大差距,单缩法的假定在大多时候都是成立的。
其次,即使中间投入和产出价格出现较大差距,核算专家在用单缩法核算时,也不是简单地使用产出价格指数进行缩减,而是需要做适当的价格评估和合理调整,使其更能反映实际。
目前,我国大部分行业实际增加值核算采用的是单缩法,例如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
我们分析认为,今年上半年,采用单缩法没有引起工业增速的高估。
上半年我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和PPI分别同比下降5.5%和4.6%,两者仅相差0.9个百分点,并没有因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下降而使差距更明显。
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一差异可以被工业中间投入中的服务价格上升所基本抵消。
工业的中间投入不仅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产品,还包括交通运输、通讯、金融、房地产、教育培训等项服务。
根据2010年我国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工业中间投入中的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产品占87.75%,服务占12.25%。
反映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产品的价格变动的,是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但目前我国尚未编制对应于工业中间投入的服务价格指数。
今年上半年,我国CPI中的服务价格同比上涨2.0%,可用其替代工业中间投入中服务价格上涨率。
尽管工业中间投入中服务的结构和价格变化与CPI中服务的结构和价格变化不完全一致,这样替代会存在一定的代表性误差,但在现有条件下不失为一种可以接受的替代方法。
这样,将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与服务价格指数加权平均,今年上半年工业中间投入价格指数同比下降4.6%,与PPI降幅一致。
因此,今年上半年,工业中间
投入价格与产出价格变化幅度一致的假定基本成立,用单缩法缩减工业增加值并不存在明显偏误,并未高估工业增长速度,也因此没有高估GDP增长速度。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