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七章 吮吸式害虫
- 格式:ppt
- 大小:27.20 MB
- 文档页数:138
蓝莓壬要害虫及其绿色防控技术董克锋(青岛沃林蓝莓果业有限公司,青岛市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266400)近年来,随着国内蓝莓种植时间的延长和面积的快速扩张,蓝莓病虫害也随之增多,其中部分害虫已对蓝莓生产构成较大的威胁。
目前,为害蓝莓的害虫主要有吮吸式和咀嚼式等多种,生产中要做好害虫的预测预报,分析其发生趋势,预先推测出防治的有利时机,为害虫防治提供依据。
依据害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进行综合防治,必要时根据害虫的取食习性适时选用绿色生产可用的药剂进行防治。
现将蓝莓主要害虫及其绿色防控技术简介如下。
1吮吸式害虫吮吸式害虫主要吸食叶片、枝条、果实等组织里面的汁液,给树体和果实造成危害。
具有群集趋嫩性,在防治上要立足早防早治,治小治To1.1蜒虫(1)危害症状。
以成虫、若虫刺吸为害蓝莓的花、梢、叶、果。
新梢受害后伸长受阻,嫩顶弯曲及新生叶片出现不规则的卷曲、皱缩;花受害后致畸形,影响坐果,进而危害幼果,影响果实的正常膨大和转色。
受害果面和枝叶上可见蜗虫蜕皮残留及蜒蜜斑点。
(2)防治适期。
蓝莓开花前、展叶期到膨果期。
(3)防治方法。
①农艺措施。
清除越冬阔叶杂草,人工摘除有蜗新梢和花序,悬挂黄板粘杀有翅蜗,利用天敌昆虫(瓢虫、食蜗蝇等)控制酚虫数量。
②药剂防治。
优先选用植物源药剂防治酚虫(如除虫菊素、烟碱、苦参碱等),有授粉蜂时选用毗蜗酮或氟腱虫酰胺防治;在非授粉期可选氟睫虫胺月青或毗虫咻或菊酯类药剂防治。
无论选哪种药剂,都应遵循农药安全间隔期要求。
在有翅蜗未出现前要注意点片定向防治。
1.2介壳虫类(龟蜡娇、桑白蚱、粉娇、草覆蚱等)(1)危害症状。
介壳虫多以雌成虫、若虫贴附在枝干、叶、果实等处刺吸汁液,并排泄蜜露,可诱发煤污病,造成树势衰弱、果面污染(如桑白翰吸附在成熟果面),降低产量和商品性。
(2)防治适期。
一是在冬春季节消灭越冬成虫和若虫;二是在蓝莓生长期介壳虫若虫附着在蓝莓叶片上危害尚未转移到枝条上时。
刺吸式害虫--蚧壳虫蚧壳虫又名“介壳虫”。
同翅目蚧总科昆虫的统称。
雌雄异体。
蚧壳虫是园林植物主要害虫种类之一,是柑桔、柚子上的一类重要害虫,在我国危害园林植物的蚧壳虫约600余种,常见的有红圆蚧、褐圆蚧、康片蚧、矢尖蚧和吹绵蚧、白蜡蚧、朝鲜毛球蚧、圆盾蚧、水木坚蚧、考氏白盾蚧、桑白盾蚧等。
介壳虫危害叶片、枝条和果实。
介壳虫往往是雄性有翅,能飞,雌虫和幼虫一经羽化,终生寄居在枝叶或果实上,造成叶片发黄、枝梢枯萎、树势衰退,且易诱发煤污病。
严重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及园林绿化效果。
形态特征:卵:椭圆形,长径0.2-0.3mm。
初产淡粉红色,渐变淡黄褐色,孵化前为橘红色。
若虫:扁卵圆形,淡黄褐色。
发生规律:蚧壳虫虫体小,繁殖快,1年繁殖2-7代,虫体被厚厚的蜡质层所包裹,防治非常困难。
该虫的为害被列为园林“五小害虫”之首。
分布与危害:该虫在国内外广泛分布。
寄主有苹果、梨、桃、杏、李、梅、樱桃、醋栗、枇杷、葡萄、核桃、柿、桑、茶等。
在果树上以核果受害严重,尤以桃树最为严重。
雌成虫和若虫群集固着在枝干上吸食养分,或在果实和叶片上为害。
严重时介壳密集重叠,被害株发育受阻,树势衰弱,甚至枝条或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1.物理防治加强养护管理定期施肥,增强树势及树木的抗性;结合养护管理,秋季人工刷除枝、干上的越冬若虫;对死株进行集中烧毁,彻底消灭虫源,以免传播;加强修剪,通风透光,减少虫害发生率。
2. 化学防治针对蚧壳虫的形态特点,对该类害虫的防治首选具有超强的内吸和渗透作用的药剂,如“蚧扫光”,药液经树体吸收后,蚧壳虫吮吸到有毒的树体汁液中毒死亡,杀虫效果好。
用药建议在温度较高(28℃~32℃),因此温度药液传导快,蚧壳虫易中毒,且该温度下蜡质层变软,利于药液渗透虫体的下午使用,切记避开中午高温。
对高大、药液很难喷到的树木,可采用在树干中上部打孔注射“树体杀虫剂”,药液通过木质部导管输送传导到顶部,对虫龄大、蜡质层厚及难防治的蚧壳虫效果明显,操作简单,防治彻底。
刺吸式害虫刺吸植物液汁,种类多,分布广,食性杂,繁殖力强,为害重。
直接为害造成植物各种症状,间接传播病毒、疾病。
刺吸式害虫的种类一、蝽类害虫二、木虱类害虫三、粉虱类害虫四、蚜虫类害虫五、介壳虫类害虫六、蓟马类害虫七、螨类八、蝉类一、蝽类害虫刺吸荔枝、龙眼等果树汁液的蝽类害虫常见有荔枝蝽、方肩荔枝蝽、稻绿蝽等,均属半翅目、蝽科。
危害成虫、若虫刺吸嫩梢、嫩芽、花穗和幼果的汁液,严重时影响新梢正常生长,导致落花、落果;其射出的臭液也可使嫩叶、花和果壳焦枯。
此外,还可传播龙眼鬼帚病的病原。
防治(1)人工防治:深冬和早春,越冬成虫不大活动,人工突然摇树使越冬成虫落地,然后捕杀。
采摘卵块、扫落和兜捕若虫都是有效的防治方法。
(2)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
(3)药剂防治:①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当越冬成虫恢复活动时,对越冬虫口密度较大的果树进行挑治;②3月中下旬,在越冬成虫大量迁入果园时,对虫口密度较大的果园或品种,使用药剂挑治一次;③在若虫大量孵化期,对虫口密度高的大年果园实行全园喷药一次;虫口密度低的小年果园,可用药挑治花果多、若虫比较集中的果树.(4)注意问题:开花期严禁喷洒农药,花期和幼果期不宜使用氧化乐果、乐果和水胺硫磷等药剂。
荔枝蝽半翅目,属于荔蝽科Pentatomidae。
果树害虫,主要为害荔枝和龙眼;也为害其他无患子科植物。
识别特征成虫体长25毫米左右、体盾形、黄褐色,腹面被白色蜡粉,有臭腺,开口在胸部腹面中后胸交接处。
卵圆球形,长2.5~2.7毫米,淡绿色,化前变为深灰色。
若虫体色红黑相间。
分布地区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也见于南亚、东南亚国家。
为害症状成虫、若虫均刺吸嫩枝、花穗、幼果的汁液,导致落花落果。
其分泌的臭液触及花蕊、嫩叶及幼果等可导致接触部位枯死,大发生时严重影响产量,甚至颗粒无收。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
人工捕捉,冬季低温时期(10℃以下),荔枝蝽受冷冻,不易起飞,突然猛力摇树枝,使越冬成虫坠地,集中烧毁;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