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课程作业题目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2
六年级地理地球构造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地球的自转是指()。
A. 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B. 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一周C. 地球表面上的河流水循环运动D. 太阳围绕地球运行一周2. 下面哪个不是地球的组成部分?A. 大气层B. 果园层C. 地壳D. 内部地幔3. 相对于其他天体,地球独有的特点是()。
A. 地球具有大气层保护B. 地球是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C.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较快D. 地球的大小是最小的4. 下列现象中,属于地球自转引起的是()。
A. 白天黑夜交替B. 春夏秋冬四季变化C. 月食日食现象D. 云的形成和降水5.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A. 阿尔卑斯山脉B. 阿尔卡迪亚山脉C. 喜马拉雅山脉D. 安第斯山脉二、填空题1. 地球表面的面积约为地球体积的_________。
2. 地球上约_________的水面。
3. 位于太平洋中部、北纬0°、南纬0°的是_________。
4. 地壳最厚的地方是在_________。
5. 地球上最大的洲是_________。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正确的写“√”,错误的写“×”。
1. √ 太阳是地球的母星。
2.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是产生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3. ×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是均匀分布在地球表面上。
4. √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5. √ 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四、简答题1. 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说明其对地球现象的影响。
2. 说明地球的内部结构以及不同层次的特点和功能。
3. 举例说明地球上的某一区域的自然特征,包括地貌、气候、生物等。
4. 你认为为什么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分布不均匀?答案:一、选择题1. B2. B3. A4. A5. C二、填空题1. 1/42. 3/43. 本初子午线4. 大陆边缘5. 亚洲三、判断题1. ×2. √3. ×4. √5. √四、简答题1.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旋转一周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的运动。
大地构造试卷一一.填空题1优地槽2伸展变形3汇聚板块边缘4归并,交接,包容,重叠二,判断题1错2.对3错4.对5.对三.名词解释1海沟: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0000多米。
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米(如毛里求斯海沟5,564米)的沟槽。
2弧前盆地:亦称外弧凹槽或岛弧—海沟间隙盆地。
它分布在海沟斜坡折点和岩浆弧的前锋之间。
靠近俯冲带一侧常发育挤压褶皱和逆冲断层,靠岩浆弧一侧可以出现正断层。
3 转换断层: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
4. 地台: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5. 变质双带:在日本或环太平洋的许多地区,常存在发育良好的分别由高压变质带和低压变质带组成的变质带组合,称为变质双带。
6.岩石圈:地球上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厚约60~120km的坚硬岩石圈,为地震波的高速带。
7.莫霍面:莫霍面的位置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
8.中央构造带:中央地沟带亦称“大地沟带”、“中央构造带”。
横断日本本州中部的断层地沟带。
西缘为丝鱼川—静冈构造线(又称为系鱼川—静冈构造线)。
北至新澙县,南至爱知县的滨松,全长250公里,大致南北向,呈S形。
东缘由于第四纪火山喷出物的覆盖,界线不明确。
9.。
大洋中脊:中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
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
10.蛇绿岩套:是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选择题1.B2.C3.B4.C5.C五.简答题1.海底扩张的证据:海底岩石比较年轻,不超过2亿年;年龄比较接近的岩层在大洋中脊的两侧对称分布;古老的岩层分布于大陆附近的海沟处,大洋中脊处的岩石最年轻。
2. 壳均衡说(Isostasy)是按照阿基米德原理(轻物质漂浮于液态重物质之上,力求达到均衡的现象),用以解释地壳运动原因的一种假说。
---○---○------○---○---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评卷密封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密封线外不准填写考生信息,违者考试成绩按分处理………………评卷密封线…………学时,2018——2019学年一学期大地构造概要课程时间100中南大学期末考试试卷分钟学分,闭卷,总分100分,占总评成绩%年月日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合计满分201510202015100得分评卷人复查人一、单项选择题(本题20分,每小题2分)1.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包括以下哪种形式?A.碰撞B.俯冲C.分离D.融合2.大洋中脊是由什么过程形成的?A.海底扩张B.海底下沉C.海洋侵蚀D.海洋沉积3.“转换断层”这一概念是由哪位科学家提出的?A.Alfred Wegener B.Harry Hess C.John Tuzo Wilson D.Frank Berry 4.下列哪项不是大陆漂移理论的直接证据?A.古地磁学数据B.地质构造相似性C.古气候分布D.深海沟的形成得分评卷人5.岩石圈板块的运动主要受哪些力的控制?A.地球自转B.重力C.地幔对流D.太阳引力6.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由于:A.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C.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D.澳大利亚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碰撞7.地幔柱和板块边界在地幔物质运动中的作用是:A.地幔柱导致板块分离,板块边界导致板块聚合B.地幔柱导致板块聚合,板块边界导致板块分离C.地幔柱和板块边界都导致板块聚合D.地幔柱和板块边界都导致板块分离8.大洋板块在海沟处通常会发生:A.抬升B.水平移动C.俯冲D.扩张9.地球上最大的构造板块是:A.非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C.欧亚板块D.美洲板块10.地球内部的热量主要来源于:A.放射性元素衰变B.地球形成时的原始热C.太阳辐射D.潮汐摩擦二、多项选择题(本题15分,每小题3分,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
一名词解释:1.大地构造学:是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莫霍面或M界面:在地下几十km深处P波速度从地壳特有的6.2—7.2km/s的范围突然增大到上地幔所特有的8.0—8.2km/s。
这一间断面被称为莫霍面或M界面。
3.古登堡面或G面:P波在大约2900 km深度处从11km/s突然降低到8km/s、S波在这一界面之下消失。
人们把这个间断面称为古登堡面或G面。
4.低速高导层:是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
5.异常上地幔:在一些构造活动区之下,存在介于下地壳(Vp=6.5—7.2km/s)和上地幔(Vp=7.9—8.5km/s)正常值之间的低纵波速度层(Vp=7.2—7.7km/s),使M-面不再是一个清晰的界面。
这种具有低纵波速度的区域称为异常上地幔。
6.复理石建造:是地槽沉积建造中的重要类型。
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建造,通常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有韵律地交互出现。
7.磨拉石建造:出现于褶皱回返期后阶段。
磨拉石建造通常分布在地槽褶皱带外侧的边缘坳陷中,这个坳陷是由于地槽褶皱隆起而形成的补偿性坳陷。
8.优地槽:位于靠近大洋的一侧,称内带,包括一个强烈坳陷的优地槽沟和一个以大洋为界的相对隆起的优地背斜脊,基底属于洋壳,构造活动较强,有蛇绿岩套,沉积物以浊流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夹火山熔岩。
9.冒地槽:靠近大陆克拉通(或前陆)的一侧,称外带,由一个强烈坳陷的冒地槽沟和一个相对隆起的冒地背斜脊组成,基底属于陆壳,构造活动较弱,没有或很少火山物质,沉积物以陆源碎屑岩和碳酸岩为主。
10.地盾:地台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褶皱期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
11.地轴:地台相对活动性较大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呈长条形轮廓,区内断裂、岩浆活动较强烈。
大地构造复习题### 大地构造复习题#### 一、填空题1. 大地构造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球的_______。
2.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核、_______和地壳。
3.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若干个_______组成的。
4. 地球表面的_______是板块运动的直接证据。
5. 洋中脊是_______板块的边界,而海沟则是_______板块的边界。
#### 二、选择题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中,最外层是()A. 地核B. 地幔C. 地壳D. 地心2. 板块构造理论是由哪位科学家提出的?()A. 魏格纳B. 牛顿C. 爱因斯坦D. 达尔文3. 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式不包括()A. 碰撞B. 俯冲C. 拉伸D. 膨胀4. 以下哪项不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观点?()A. 地球表面由板块组成B. 板块之间相互独立C. 板块边界是地质活动最活跃的区域D. 板块运动是地球内部热流的直接结果#### 三、简答题1. 简述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观点。
2. 描述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
3. 阐述洋中脊和海沟在板块构造中的作用。
#### 四、论述题1. 论述板块构造理论对现代地质学的影响。
2. 讨论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通过以上题目的复习,可以加深对大地构造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学科,它涉及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质活动的基本规律。
高中地理地球内部结构和板块运动专题训练(附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不属于地球内部结构的是()A. 外核B. 内核C. 上地壳D. 原核答案:D2. 科学家通过下列哪项依据推测了地球内部的结构层次()A. 风化残骸B. 构造地貌C. 地震波传播D. 地球表面材料答案:C3. 下列选项对地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地壳是地球最外表的壳层,是地球构造的最外层B. 地壳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C. 地壳的厚度在不同地域差异很大D. 地壳属于地球的可破碎性层答案:D4. 以下关于地球板块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A. 地球板块运动是地壳不断变形的表现,是地壳演化的结果之一B. 地球板块运动是以地壳为基础的,地壳是地球板块运动的运动的基础C. 地球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有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D. 地球板块运动使地球表面产生震动和地质灾害答案:B5. 下列选项对板块边界的描述,正确的是()A. 构造地貌的存在是判定板块边界的重要依据B. 地震波传播的变化是判定板块边界的重要依据C. 地质灾害的分布是判定板块边界的重要依据D. 火山喷发的类型是判定板块边界的重要依据答案:B二、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层次。
答案:地球内部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
其中,地壳是地球最外表的壳层,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幔是地壳之下的一层,约占地球半径的84%,主要由岩石组成;地核是地幔之下的中心部位,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2. 请简述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源。
答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地球内部的热对流驱动,即地幔内的物质通过对流运动,形成了大规模的地幔对流循环,推动着地壳板块的运动。
另一方面是地球外部的引力驱动,即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对地球产生的牵引力,对地壳板块的运动产生影响。
三、解答题1. 简述地球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答案:地球板块运动对地球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球板块运动是地壳不断变形的表现,通过地质构造的演化,形成了地球上各种地貌景观,如山脉、平原、断裂带等。
大地构造课后题绪论〔1〕什么是大地构造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主要为岩石圈〕的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学科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主要为岩石圈〕的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学科〔黄邦强,1984〕。
(1)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哪些?大地构造学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地壳运动的方向,即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地壳运动踪迹的空间分布规律,即活动区和稳定区★地壳运动随时间的发展规律,即活动的周期性★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即驱动力的问题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大地构造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地质学方面:主要通过各种地质手段研究深部作用的地质表现及其发展规律★地球物理方面:主要根据地震、重力、地磁和地热等资料研究地壳及上地幔的内部结构和发育过程★地球化学方面:主要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的成分,构造圈内的物质交换以及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的原因和机理(2)大地构造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大地构造学研究简史:★感知时期〔前17世纪〕★萌芽时期〔17世纪中-19世纪初〕★历史大地构造学时期〔19世纪-20世纪中〕★板块构造时期〔20世纪中-〕中国大地构造学研究简史:★ 1926年以前,以外国人为主。
★ 1927-1955,中国大地构造的开创奠基时期。
★ 1956-1976,大地构造学派百家争鸣时期。
★ 1976年以来,板块构造盛行并“一统天下”时期。
〔4〕区域地质构造的概念、研究方法?区域大地构造学:应用大地构造理论来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古生代以来的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构造分析法★将今论古法★构造类比法地壳和上地幔构造(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情况〔主要界面及各圈层特征〕康拉德面为地球内部的次级不连续面★★大陆地壳内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之间的界面★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大陆下平均为33 km,大洋下平均仅为7km★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 1914年由美籍德裔学者古登堡〔年由美籍德裔学者古登堡〔B. Gutenberg, 1889 –1960〕发现★★该界面位于地下2885 km处。
地理练习题地球的构造与板块运动地理练习题:地球的构造与板块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多个构成部分组成,其中地壳是最外层的部分。
通过地球的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变。
接下来,本文将为您介绍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并通过一些实例来强化理解。
一、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薄的一层,主要由岩石和矿物质构成。
它分为陆地壳和海洋壳两种类型,其中陆地壳厚度较大,属于岩石构造;而海洋壳则较薄,主要由较重的玄武岩构成。
地壳下面是地幔,它由高温高压的岩石组成,是地球内部最大的一部分。
最内层是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是液态的铁镍合金,而内核则是固态的铁镍合金。
二、板块运动的概念与类型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地壳表面的板块相对运动的现象。
板块运动是地球内部热对流的结果,地壳板块会随着地幔对流的推动而发生相对移动。
目前,地球上的地壳板块可以大致分为七大板块和一些小板块,它们之间存在着不断的相对运动。
1. 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的运动产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板块以缓慢但持续的方式相互碰撞,这导致了地壳的抬升和山脉的形成。
2. 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之间的边界处发生了一系列地质活动,如地震和火山喷发。
这是因为两个板块之间存在着相互碰撞和向下俯冲的构造。
3. 北美板块与南美板块北美板块和南美板块之间有一个大型的地壳边界称为洛克斯坦脉,这是一个活跃的地震带,它经常发生强震。
4. 非洲板块与南美板块非洲板块与南美板块之间的运动形成了安地斯山脉,这是一个典型的板块边界造山带。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板块运动实例,它们展示了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之间的密切联系。
总结: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通过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球的演变过程。
板块运动影响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喷发、山脉的形成等地质活动,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地理地球构造练习题1. 什么是地球的内部结构?简要描述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特点。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高的硅含量;地幔位于地壳之下,由固态岩石组成,包含了大部分的地球物质;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由液态金属铁和镍构成,内核则是固态金属铁和镍。
地球的内部结构特点是由于不同材料的密度和物质特性的差异,导致了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
2. 请解释地壳是如何运动的,并说明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板块相对运动的现象,包括板块的推移、碰撞、分离和升降等。
地震活动则是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壳震动现象。
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有重要影响:地壳板块的碰撞和分离引起了大陆漂移和海洋扩张,形成了地球上的山脉、海洋、地震带等地理现象;地震活动不仅会造成巨大破坏,还会形成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3. 请简要解释地壳板块理论,并列举其中的三个板块边界类型。
地壳板块理论认为地壳被分为多个不断移动的板块,并且板块之间存在边界,这些板块是地球外层的构造单元。
地壳板块理论是解释地球构造和地质现象的重要理论。
三个板块边界类型包括:1)边界类型一:出现在大洋中的边界,即海洋中脊,板块之间由于构造运动而相互分离;2)边界类型二:大陆边缘的横移边界,如美国加州的圣安德烈亚斯断裂,板块相对滑动;3)边界类型三:在大陆之间形成的板块碰撞边界,如喜马拉雅山脉,板块相互碰撞和抵消。
4. 地震是如何发生的?请简要解释地震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地震是地壳发生快速震动的现象。
地震的原因是地下岩石的应力积累超过了其抗压强度,导致岩石发生破裂释放能量。
地震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例如:1)直接造成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2)引发地震海啸,给沿海地区造成灾害;3)造成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和地面沉降等;4)破坏交通和通信设施,使得救援和援助困难。
1.我国地形有哪些特征?中国地势基本特征-1阶梯状地形从西向东递降,可分成四个台阶:第一台阶:青藏高原海拔4000-5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第二台阶:青藏高原以北,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海拔1000-2000米,包括内蒙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塔里木、准噶尔和四川等大型盆地与山脉相间;第三台阶:包括松辽、华北、江汉等东部平原、平原东侧的胶辽山地、东南沿海山地、海南岛、台湾和渤海、黄海、东海浅水大陆架组成的第三地形台地;第四台阶:大陆边缘东部深水盆地,包括南海、冲绳海槽等,海深在2000米以下。
中国地势基本特征-2以贺兰山、龙门山至横段山一线为界;东西两部分的山势走向和地表高度显著不同。
西部山系以北西西走向为主,夹持着近东西向的菱形盆地,海拔高度大,地貌反差强烈;东部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山系走向北东-北北东,与相同方向的平原和盆地相间排列,其整体高度低,地貌反差小。
中国地势基本特征-3三条东西向山脉分隔了四大水系:阴山-燕山山脉;秦岭-昆仑山脉;南岭山脉。
松花江、黄河、长江和珠江四大流域的分水岭。
2.我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是什么?1) 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地台、蒙古-额霍茨克构造带,印度地台、喜马拉雅构造带,西太平洋构造带之间的"复式陆块区",陆块各有亲缘,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俱在;2) 早古生代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3) 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古华夏大陆群",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大陆;4) 印支期后古亚洲大陆受到新特提斯洋和西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始新世末印度板块拼合后才形成亚洲大陆。
3.我国构造演化经历了几个主要的阶段?1) 太古宙-新元古宙:太古宙-古元古宙,陆核-中朝板块基底;新元古宙,Rodinia超大陆形成2) 新元古宙-印支期:陆块飘移-碰撞;古亚洲大陆形成。
3) 中-新生代:陆内变形,东部拉张陷落,地壳减薄;西部挤压隆升,地壳增厚。
地质构造练习题1. 描述地球内部的构造并解释地球内部构造对地表现象的影响。
地球内部主要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最外层,由岩石、土壤和水构成,分为陆壳和洋壳。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上平均约为35公里,海洋中约为5公里。
地幔是地球内部较厚的层,由固态岩石构成,主要由硅、镁、铁、氧等元素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合金组成,而内核则由固态铁合金构成。
地球内部的构造对地表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导致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发生。
当地幔中的岩浆上升到地壳表面时,形成了火山,喷发出岩浆、气体和火山灰等物质。
地幔中的岩石运动也会引发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
此外,地球内部的构造还影响着地壳的运动与变形。
地球内部的板块构造理论指出,地壳由若干个大板块和小板块组成,它们以不断运动的方式相互推挤、碰撞或远离。
这种板块构造的活动导致了地震、山脉的形成以及地壳的抬升和下沉。
2. 解释地壳的抬升和下沉现象,并举例说明。
地壳的抬升和下沉是地球构造变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地壳抬升指的是地壳向上升起,海洋地壳上升后可能形成海岸线,陆地地壳上升后可能形成山脉。
地壳的抬升通常与板块构造、岩浆活动和地壳应力的变化有关。
例如,两个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时,其中一块板块会被挤压向上,形成山脉。
地壳的下沉指的是地壳向下沉降,海洋地壳下沉后可能形成海沟,陆地地壳下沉后可能形成盆地。
地壳下沉通常与岩浆活动、板块俯冲和地壳应力的变化有关。
例如,两个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时,其中一块板块会被推入地幔,形成深海槽或陆地盆地。
3. 解释地壳发生断裂的原因,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断裂。
地壳发生断裂主要由于地质应力的作用导致。
当地质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压能力时,岩石就会发生断裂。
地壳断裂通常会伴随地震的发生。
不同类型的断裂包括正断裂、逆断裂和走滑断裂。
正断裂是指地壳两侧的岩石沿着断裂面向上和向外移动,导致地壳变薄,并形成断陷盆地。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作业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非火山外弧:是海沟内侧顶部隆起带,由俯冲作用产生的混杂岩增生楔堆积而成,相对于内侧火山弧而称外弧,岛弧带具有内、外弧的称双弧带。
前陆盆地: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沉积盆地。
又称山前坳陷、前渊。
前陆是指克拉通与冒地斜相邻的部分。
优地槽:指含有强烈火山活动的地槽。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古地磁:各地质时代的岩石常具有不同的剩磁特征,成为研究古磁场的“化石”。
蛇绿岩套:在洋脊处形成一种特殊的岩浆岩组合,即蛇绿岩套,它在剖面上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即下层杆榄岩,中层辉长岩,上层玄武岩,最顶层为放射虫沉积层,其中玄武岩又分为下部垂直岩墙岩脉和上部枕状玄武岩层。
毕尼奥夫带:俯冲带在地表的表现之一是地震带,世界上的地震带分为两大类型,即洋脊地震带和俯冲带地震带。
毕尼奥夫带就是俯冲带地震带。
软流圈:在上地幔的顶部(盖层) 地震波速是稳定增加的,往下出现低速层, P 波速不再增长, S波衰减,可降至零,说明低速层为局部熔融层,岩石为塑性,又称为软流圈。
莫霍面:地震波速从地壳进入地幔时明显增大,指P 波波速增大,突变界线约为7.7km/秒,地壳中纵波速小于7.7km/秒,进入地幔则大于7.7km/秒。
称为莫霍不连续面。
海底磁异常:地磁场倒转是地球磁极方向改变所致,具有全球一致性变化,即地磁北极变为南极,南极则变为北极,因此岩石中古地磁的剩磁在某一时期为正向(与现代磁场同向),同时为正异常,在另一时期变为反向(与现代磁场反向),同时为负异常,正负异常的形成是因历史上正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会得到加强而变为正异常,而历史上反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则会抵消磁场强度而变为负异常。
海沟:是俯冲带在地表入口的形态,由俯冲的牵引作用形成,海沟外侧(洋侧)斜坡稍缓于内侧(陆侧)斜坡。
被动大陆边缘:亦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板块的离散运动有关,是在拉张应力体制下地壳减薄、大幅度沉陷的产物。
2.2构造地貌的形成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板块构造学说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环境、解释地球运动的机理。
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地区,因板块碰撞而形成的是( )A.马里亚纳海沟B.东非大裂谷C.大西洋的洋脊D.红海2.关于该板块俯冲示意图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为洋脊,是大洋板块消亡处B.②处为海沟,是大洋板块诞生处C.海沟处的海底岩石比洋脊年轻D.洋脊位置,属于板块的张裂边界3.读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若该剖面图是根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图中甲板块最有可能为( )A.印度洋板块B.亚欧板块C.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A.欧亚板块、非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D.美洲板块、欧亚板块5.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分别对应下图中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①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众多假说,最为人熟知的是小行星撞击地球说。
科学家发现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是相邻岩层的30多倍,而铱元素在地球表面罕见,在陨石中常见。
据此推测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200km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发生强烈爆炸,并造成超级火山喷发,大量烟尘弥漫天空,引起地球气候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请推测超级火山喷发对地表气温的影响及原因( )A.变暖: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变暖;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C.变冷:大气逆辐射减弱D.变冷;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7.关于中生代末期地层,以下推测最有可能的是( )A.中生代裸子植物茂盛,可能存在大量煤矿B.其下部为新生代地层,可能找到鸟类化石C.其上部为古生代地层,可能找到蕨类植物化石D.其下部为中生代早期地层,可能找到人类活动遗迹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板块示意图,甲、乙、丙代表三个不同板块。
中南大学大地构造试卷答案“大地构造概论”考试试卷答案地质工程实验班12级,2015 年1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1、地磁场反向年表,地磁场倒转是因为地球磁极方向改变的原因,因此具有全球一致性,根据这一原理,在陆地上进行火山熔岩古地磁的测定,编制出近400万年以来地磁场反向年表,是在全球适用的,年表中大的分期从老到新为吉尔伯特反向期、高斯正向期、松山反向期、布容正向期,并划分出次一级的地磁场反向的事件。
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地磁场倒转在海底扩张中形成的,是在海底平面上铺开的地磁场反向年表,指示了自洋中脊为中心发生的扩张运动。
2、板块球面运动,板块运动符合欧拉定律的球面几何学规则,经过地球球心的旋转轴可以操作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方向平行转换断层,垂直洋中脊,前者为小圆弧,后者为大圆弧。
垂直转换断层的直线延长后交汇于一点,即旋转极位置,板块运动的线速度远离旋转极增大,表现为对应洋中脊扩张速度的增大。
3、蛇绿岩套,在洋脊处形成一种特殊的岩浆岩组合,它在剖面上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即下层杆榄岩,中层辉长岩,上层玄武岩,最顶层为放射虫沉积层。
其中玄武岩又分为下部垂直岩墙岩脉和上部枕状玄武岩层,蛇绿岩套是大洋岩石圈共同的剖面组成特为被动大陆边缘,台湾东部吕宋岛弧为残留弧。
南海在马尼拉海沟发生反向俯冲,处在亚欧大陆与吕宋岛弧之间的南海北延部分已经俯冲消减完毕,使东海大陆架(亚欧板块)边缘与吕宋岛弧发生碰撞运动,岛弧仰冲于被动陆缘之上,形成台湾弧陆碰撞构造带。
最后发生菲律宾海板块向台湾岛之下的俯冲,形成菲律宾海沟。
台湾弧陆碰撞构造组成是,西部中央山脉为亚欧大陆被动大陆边缘,在弧陆碰撞中,被动陆缘沉积岩形成逆冲推覆构造的造山带。
台湾东部海岸山脉为吕宋岛火山弧,是在残留弧基础上,由南海发生反向俯冲形成。
台东纵谷为弧陆碰撞缝合带,分布蛇绿岩,代表残留弧后盆地(边缘海)消减位置。
3大陆与大陆碰撞造山带构造组成和特征大陆碰撞造山带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造山带,它包含高原,逆冲带,前陆岩石圈挠褶带,造山带根带以及前陆或后陆宽广的变形带等五个部分。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作业
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
非火山外弧,前陆盆地,优地槽,岩石圈,古地磁,蛇绿岩套,毕尼奥夫带,软流圈,莫霍面,海底磁异常,海沟,被动大陆边缘,地震波,大洋中脊,拗拉槽
二、填空题
1.地球圈层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俯冲带的地质活动特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6个方面
3.转换断层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陆-大陆碰撞造山带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几个部分
5.地槽的发展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阶段
6.地壳按结构不同分为____,____和____三大类型
7.大陆漂移学说的地质证据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等方面
8.二战后海洋地质研究取得主要进展包括____,____和____等三个方面
9.大陆型大地构造单元按板块边界环境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
10.蛇绿岩套自下而上分为____,____,____,____等4层
11.威尔逊旋回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6期
12.岛弧-海沟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6个组成
单元
13.地球岩石圈划分为七大板块,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4.岛弧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现代地槽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叙述题(任选3个)
1.简述全球现代洋中脊系统的分布特征。
2.简述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特征。
3.简述地台组成的特点和类型。
4.简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5.简述二战后海洋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
6.简述按板块边界环境划分的大地构造类型。
7.简述古地磁测量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
8.简述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和内容。
9.简述大陆裂谷的发展演化过程。
10.简述地壳的类型。
11.简述什么是地壳均衡说。
12.简述板块边界类型。
四. 问答题(任选3个)
1.环太平洋构造带表现有哪些重要的地质特征。
2.原地弧的特征、发展及与边缘弧的区别。
3.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主要区别。
4.海底磁异常条带的特征和成因解释。
5.威尔逊旋回如何表示板块的运动。
6.岛弧-海沟系的组成与俯冲带的关系。
7.岛弧的类型和演化。
8.俯冲带地质作用的特征。
9.大陆碰撞造山带的组成和特征。
10.地槽-地台运动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11.毕尼奥夫带的特征和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