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材分析(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148.11 KB
  • 文档页数:2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

新课教学()分钟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

2.学习会写字

“暮、吟”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

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

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

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

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

“△”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初

步感受诗文内容,扫

除学习诗文中的障

碍。】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

书:露水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设计意图:有

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进入诗中,逐层深入地积累知识。】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缘、降、骚、逊、输”

“降”和“逊”是翘舌音。

2.学习生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

逊、输”

指导书写:“侧、峰、缘、降、输”都是

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费”是上下

结构的字,上宽下窄。“缘”书写时左上边撇

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

两撇中下撇要长。“费”书写时上边的弓字要

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右边是竖,

贝字稍窄。

3.理解题意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

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

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

【设计意图:

自学生字,通读全

诗,为学诗做准备】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练习,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课堂作业新设计

【教材分析】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