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6.02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12课《古诗二首》一、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12课,内容为《古诗二首》。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诵读《静夜思》和《春晓》两首诗歌,感受古人诗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诵读《静夜思》和《春晓》两首古诗。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4.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抽象的情感表达。
•通过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美妙之处。
二、教学安排1. 教学准备•教材: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幻灯片等。
•材料准备:准备课本中《古诗二首》的内容。
2.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介绍本课要学习的《静夜思》和《春晓》两首古诗,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第二步:学习1.教师朗读《静夜思》,学生跟读。
2.解释词语、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分组演练朗读《春晓》,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学生自由朗读并感悟诗歌之美。
第三步:拓展开展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写下自己的小诗歌。
三、教学反思与评价1. 教学效果评价•多角度观察学生的表现,包括诵读、理解和表达等方面。
•综合评价学生对《静夜思》和《春晓》的掌握情况。
2. 教学反思•是否简单清晰地解释了文本内容,确保学生理解。
•是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课堂互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引导他们欣赏和理解古诗之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人教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两首》教案、反思板书设计人教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两首》教案、反思板书设计12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明白得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述的情境,感受乡村小孩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情感地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明白得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述的情境,感受乡村小孩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述的情景,培育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酷爱大自然的乐趣。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教具预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进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此刻已是初夏时节,礼拜天我途经南湖边的一个小水池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说到水池、荷花,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
(板书课题:古诗两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齐读题目。
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学生简单说说《池上》水池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说说《小池》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小池?(初夏)二、简介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出名的“讽喻诗”。
他酷爱大自然,写了很多描述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杨万里是南宋闻名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3、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诞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古诗,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三、经历字形,指导书写。
主备人主讲人课题教学目标教材剖析主备时间审查人科目语文年级一年级《古诗两首》总课时 2 课时知识与技术目标会读会认‘首’ 、‘踪’等 12 个生字,会写7 个生字。
经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筋中“活”过程与方法目标起来,帮助学生回忆起自己的生活经验。
经过朗诵、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感情,借助音乐、画面等教课手段,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率领学生走进诗中,感觉诗中小孩的快乐,从而领会诗歌的神韵和美好心境,遇到美的熏陶。
重点识字写字难点理解古诗境界,领会诗人的写作感情教具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课过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1.师前言:同学们,夏季到了,你们快乐吗?谈谈为何。
( 学生沟通议论 )是啊,老师也特别喜爱夏季,昨年夏季,老师还出去旅行了一番,拍了许多照片呢!今日,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高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 课件展现令人心旷神怡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妩媚感人,鲜嫩的莲蓬幽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学生沟通 )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赏识一番呢?今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赏识——第12 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
(1)指生当小老,注意“首”是舌音。
(2)合字理解“首”的本并。
(3)合本解“首”的引申并。
(4)指学生写。
①指学生察“首”在田字格中的地点。
②学生沟通写注意点。
③教:点、撇位于中两,首横且直,横画上下正。
4.揭:人白居易也到达了池,看了荷花池上生的一个对于小娃的风趣故事,于是,人不由得写了一首。
板。
相机理解:荷花池塘里。
5.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人。
(2)教充。
白居易字天,是唐朝有名人,有“ 魔”之称,他的材宽泛,形式多,言平和平常。
【意:“ 生活” 一活的源与生的画面合在一起,学生、听等多种感官,学生眼前一亮,身心欢乐,松学古确立了基。
12.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诙谐“首、无”等7个生字。
2.能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始终蕴藏的夏天的乐趣。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夏天的乐趣。
教学重点:有节奏的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图文结合,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引导法、鼓励法、朗读法、问答法情景法教学准备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预习生字,做字卡。
(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
(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
板书诗题。
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2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12古诗二首》。
2.理解古诗的含义及其特点。
3.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难点:领会古诗的情感内涵并进行表达。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古诗的诗文和配图。
2.教学材料:《12古诗二首》文本。
3.备课:准备好针对古诗的讲解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配图,引导学生猜测古诗内容。
2. 学习古诗•教师朗读古诗一遍,让学生听写。
•逐句解释古诗内容,让学生理解意思。
3. 背诵古诗•请学生跟读古诗,进行朗读训练。
•完成古诗的背诵任务。
4. 分组讨论•小组内讨论古诗的感悟,分享给全班。
第二课时1. 导入•复习前一课古诗内容,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 学习第二首古诗•重复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讲解第二首古诗的内容。
3. 综合训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古诗的内涵。
•分组讨论古诗与自身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12古诗二首》展开,通过朗读、理解、背诵和表达等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古诗的情感,增加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作业设计1.背诵《12古诗二首》。
2.写一篇作文,就《12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进行感悟与解读。
3.配合图片,设计一份小册子,将《12古诗二首》的内容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希望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提升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2古诗两首》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2.掌握《12古诗两首》的词意和背诵。
3.学习欣赏古诗,培养语感。
二、教学重点1.《12古诗两首》的词意和背诵。
2.古诗的韵律与意境。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古诗的意境。
2.如何准确背诵《12古诗两首》。
四、教学准备1.《12古诗两首》课文。
2.课堂板书。
3.音频设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播放《郑板桥》古诗音频,让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
2.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学习1.分段学习《郑板桥》古诗,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意境。
2.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读诗。
巩固1.板书古诗内容,并进行复述训练。
2.点名背诵《郑板桥》古诗。
作业背诵《郑板桥》古诗。
第二课时复习1.让学生互相背诵《郑板桥》古诗。
2.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和指导。
学习1.播放《寻亲》古诗音频,让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
2.讲解《寻亲》古诗的内容和作者,解释生词和意境。
巩固1.学生分组朗读《寻亲》古诗,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2.进行课堂小测,检验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12古诗两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希望大家能够继续热爱古诗,多多欣赏和背诵。
七、作业背诵《寻亲》古诗,并准备参加课堂朗诵比赛。
以上就是本课程的备课教案,希朓能够对教师们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2.古诗两首池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小孩顽皮、天真的形象。
3.能正确认读“首”等12个生字新词。
4. 能正确读写“首”“采”等2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首”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首”等7个字。
教学难点: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小孩顽皮、天真的形象。
教学过程:一、复习,激趣导入1、.背诵已学习的古诗。
2、播放视频学生跟唱二.过渡:原来读古诗这么有趣啊!我们今天再来学习新的古诗吧!老师板书题目:12 古诗二首认识“首”字的组成。
明确“二”指哪两首板书池上小池比较相同之处。
生:都有一个池字齐读两首古诗。
师正音,再指名读过渡:要想读好诗,就要先读好词出示课件:白莲浮萍泉眼尖尖角。
学生各种形式读。
过渡:。
就得词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依次出示:小艇撑小艇踪迹藏踪迹细流惜细流晴柔爱晴柔生:指名读,对读,齐读三、过渡:再读古诗相信你们会读的不仅正确,还要读出是的节奏和诗的意思。
师:小娃撑什么?生:小娃撑小艇小娃偷什么?生:小娃偷采白莲回不解什么事?生:不解藏踪迹浮萍怎么开?生:浮萍一道开生齐读古诗,打节拍读四、过渡:这么有趣的古诗是谁写的呢?生:唐代诗人,白居易师补充他有诗仙和诗魔之称,今天他穿越时空来的了我们的课堂说:我的诗中有两种植物是谁呢?生:白莲和浮萍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莲和萍字是个草字头,草字头的字大多和植物有关,达到认识的目的。
出示图片认识白莲和浮萍的生长不同点师:白居易又说了,我的诗中还有一位可爱的人物是谁呢?生:小娃师:小娃都做了些什么呢?生:偷采白莲回师:偷,什么是偷啊生:轻轻的,悄悄的。
不让人知道师:一边读一边想想画面师:下一句有和偷意思相近的字它是谁呢?生:藏师:什么藏的藏生:捉迷藏的藏师生做捉迷藏的游戏,引出踪迹一词的意思,接着再连问雪地里的小鸡在雪地上留下了什么?生:脚印师:脚印就是……指词(踪迹)那这首古诗中是什么暴露了小娃的踪迹呢?生:浮萍一道开出示图片理解生想想画面齐读古诗再用肢体语言比赛读再更近一层填空读最后出示画面背诵五、过渡:我们不仅读好书,而且还要写好字出示“采”甲骨文生猜指导书写评价推荐阅读:•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 /稚子/ 学垂纶,•侧坐/ 莓苔/ 草映身。
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部编版【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语文《12,古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2 古诗二首【教材分析】《池上》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
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2 《古诗二首》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朗读古诗《古诗二首》。
2.能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3.能通过古诗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1.《古诗二首》的朗读与理解。
2.古诗中所蕴含的意境与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一些古代文化背景知识。
2.帮助学生从古诗中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课文《古诗二首》教材及教学PPT。
2.讲解古诗中出现的生字词语表。
3.图片或视频展示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人创作诗歌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 学习《古诗二首》(15分钟)第一首古诗让学生先独立阅读《古诗二首》,然后进行齐读。
辅导学生正确的发音和语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第二首古诗同样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第二首古诗,理解其中的意思,并进行朗读练习。
3. 感悟与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就古诗中的意境、情感进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开拓视野,丰富情感。
4. 课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解释他们的答案,巩固对古诗的理解。
5. 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在课后要多次朗读古诗,加深理解。
六、课后作业背诵并熟读《古诗二首》,并在本人家长的陪同下解释古诗的意义。
七、教学反思在将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古代诗歌,拓展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以上为本节课《古诗二首》的教学方案,希朳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单选题]1、近年来,一些人总是主动或被动地想去与西方“接轨”,自己有点好东西,也不敢直接说好。
如四姑娘山被称为“东方的阿尔卑斯山”,大足的数珠手观音被称为“东方的维纳斯”等。
好像不与西方傍一下,自己就立不起来一样。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要()。
A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B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C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创新D在文化交流中保持中华文化纯正性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是:未作答解析【答案】A。
解析:题干中揭示的现象,原因是缺乏文化自信,启示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故本题答案选A[单选题]2、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改革公务用车实物供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并适度补贴交通费用,从严配备定向化保障的公务用车,加快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这有利于()。
A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B降低行政成本,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C不断提高公务人员的福利待遇D坚持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是:未作答解析【答案】B。
解析:推进公车制度的改革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能够改善党和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B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过于绝对,公车改革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
C项说法有悖现实,公车改革与福利待遇的提高降低并无直接关系。
D项中,公车改革不属于简政放权的范畴,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B。
[单选题]3、简政放权改革成效不断显现,但改革进展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
改革中,上级部门“咬咬牙”放掉的权力,又被下级部门攥在了手中;权力下放了,然而企业审批要准备的材料依然名目繁多……不驱除这些“拦路虎”,简政放权的威力就会被侵蚀、被消解,事倍功半。
这说明()。
A政府应该改变“画圈圈”的审批模式B简政放权是优化市场环境的“长效药”C简政放权要用硬措施打掉“拦路虎”D政府改革必然会触动个人利益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是:未作答解析【答案】C。
解析:题干中最后一句,旨在说明,简政放权要用硬措施打掉“拦路虎”。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悯农》和《登鹳雀楼》的背景故事和意境。
2.背诵《悯农》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
3.能够理解古诗中的一些常见词语和句子。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感。
二、教学内容1.古诗《悯农》2.古诗《登鹳雀楼》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背诵《悯农》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
难点:理解古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方法1.听课文朗读,师生共同解读诗意。
2.教师讲述古诗背景故事,引导学生产生共鸣。
3.组织学生朗诵古诗,培养语感。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古诗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悯农》(15分钟)–听老师朗读《悯农》。
–操读《悯农》,学习生字和生词。
–教师讲解诗意,学生跟读。
3.学习《登鹳雀楼》(15分钟)–听老师朗读《登鹳雀楼》。
–操读《登鹳雀楼》,学习生字和生词。
–教师讲解诗意,学生跟读。
4.诗歌朗诵(15分钟)–学生分组朗诵《悯农》和《登鹳雀楼》。
5.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做简单总结,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诗。
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分:–参与度评分。
–朗诵评分。
2.作业:–要求学生写《悯农》和《登鹳雀楼》的读后感。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古诗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感,让学生在诗歌中感受美的力量。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理解诗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朴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2 古诗两首教学目的: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等7个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活动准备:古诗图片教学时间:2课时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入:我们猜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对:青竹竿,顶蜂窝,吃了肉,还有窝。
(莲蓬)二、理解古诗《池上》1. 看看,图上还有什么呀?(有白莲花、小朋友、小船、浮萍、水草……)2. 这两个小娃娃在干什么?(撑着小船采白莲)3. 教师小结:小娃娃撑着小船,悄悄地去采白莲玩,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河面上。
绿绿的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
这件事被白居易爷爷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池上》,“池上“——池塘上,下面听老师来读一遍(出示古诗)。
三、欣赏古诗介绍古诗《池上》,指导幼儿理解重点词句,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⑴小娃撑小艇:小娃娃撑着小船。
⑵偷采白莲回:偷偷地去采白莲回来。
⑶不解藏踪迹: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
⑷浮萍一道开: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
四、学习古诗。
集体念,师生对念,男女生轮念。
五、启发幼儿边念边用动作表达诗句含义。
第二课时一、创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
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
如我们刚学过的(1)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看到了春风的神力。
(2)宋代诗人王令笔下的《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又把我们带到了花开花落三月-(3)还有前几天我们学过的南宋诗人翁卷写的《乡村四月》中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等等,让我们走过了春天,又步入了四月初夏时节,过渡:今天我就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初夏时节的诗句《小池》。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古诗《所见》一、激趣导入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
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二、初读课文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一读:读准读通课文。
(大声朗读)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
(轻声读)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
如:?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
(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
(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5、全班交流。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6、理解诗意。
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
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
(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12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说到池塘、荷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
(板书课题:古诗两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题目。
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学生简单说说《池上》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说说《小池》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小池?(初夏)
2、简介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3、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古诗,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2个生字: “首、采、无、树、爱、尖、角”,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古诗深析,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3、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和《小池》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二)《池上》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
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
(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三)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4、理解《小池》一、二句古诗。
读中悟情。
(1)你知道泉眼是什么吗?(泉水的出口)。
泉水是怎么流的呢?(无声、惜细流)无声指泉水流得很慢。
惜指爱惜,谁爱惜谁呢?泉眼爱惜甘甜的泉水,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2)宁静悠美的景色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舒缓,爱惜……)找生试读。
(3)泉眼在作者的头脑中想象得如此舒缓而美丽,那作者又是怎么想象池塘边大树的呢?树阴照水爱晴柔,借助注释理解一下。
(生自由说二句意思,理通顺后,师小结)爱指喜欢,谁喜谁呢?
五、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池上》
前两句—小娃偷采莲
池上乡村孩子质朴、纯真
后两句—景美童心纯
《小池》
泉眼惜细流
联想
小池树阴爱晴柔景色清新
令人留恋
小荷尖尖角
所见
蜻蜓立上头
课后反思: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在教学中,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
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
引导学生联系“莲叶何田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
教学中以美丽的自然景色直观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过程配以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教学媒体运用恰当、适度,为突破重、难点服务。
媒体,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中介,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它虽然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如果在教学中作恰当、适度的运用,可以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这一点在本教案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本教案将录像、图片都用上了,既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通过媒体运作,变抽象为形象,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