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参赛教案-获奖作品(可做模板)
- 格式:pdf
- 大小:7.28 MB
- 文档页数:57
第6篇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94-96页例1、例2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强学生量化的数学意识。
2、学会初步预测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
3、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4、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在认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中感受统计概率的数学思想。
教学准备:演示课件、乒乓球、布袋、棋子、纸盒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与问题1、课前谈话,狄青百钱定军心2、问题引入师:让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这个故事,抛100钱币,有没有可能全部正面朝上?(生:有可能)师:100枚全部正面朝上的可能性你认为有多大呢?(生:很小)师:可能性有大有小。
(板书:可能性的大小)二、探究与交流1、教学例1出示例1场景图问:裁判在做什么?(猜球。
场景再现)问: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小结: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指出: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时,每个运动员猜对的可能性都可以用1/2来表示。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里的1/2?2、同步体验教师拿出一个口袋,向里面放入一个黄球,问: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学生提问:其中有几个球?其中几个黄球?动手摸一摸,边摸边问:这时可以得出结论了吗?(袋中放着一个黄球一个白球,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1/2。
《教学能力比赛参赛教案》一、教学背景1. 课程标准:依据我国《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请根据实际教材内容填写)。
3.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请根据实际学情填写)的基本知识,但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4.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学生活动材料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请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填写)。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请根据实际教学方法填写),培养学生(请根据实际教学目标填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请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填写)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请根据实际教学目标填写)。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请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填写)。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请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填写)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请根据实际教学方法填写),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请根据实际教学方法填写),自主学习新课内容。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请根据实际教学方法填写),共同解决问题。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请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填写),进行详细讲解。
5.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请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填写)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7.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3. 教学改进:针对本节课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4. 教学总结:总结本次教学比赛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参加类似比赛积累经验。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设定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
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教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是一場旨在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的比賽,通過比賽的形式來激勵和激發教師們的潛能,推動教學改革和創新。
本文將探討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的意義、組織形式、教案設計以及比賽結果的影響等方面。
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的意義在於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激發他們的潛能和創造力。
通過參加比賽,教師們可以學習到新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拓展自己的教學思路和視野,提高自己的教學品質和效果。
同時,比賽還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和文化。
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的組織形式通常包括初賽、複賽和總決賽等環節。
在初賽中,參賽教師需要提交自己的教案和教學視頻,由評委進行評核和初步篩選。
在複賽中,參賽教師需要進行現場教學演示和答辯,展示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在總決賽中,最優秀的教師將進行最後的PK對決,角逐冠軍寶座。
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的教案設計是參賽教師展示自己教學水平和能力的關鍵。
一份優秀的教案應該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評估等內容,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
同時,教案的設計應該符合教學大綱和教學要求,體現教師的創新和思考能力。
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的比賽結果對教師和學校的影響是深遠的。
通過比賽,一方面可以發掘和培育優秀的教學人才,提高學校的整體教學水平和聲譽;另一方面可以激勵和激發所有教師的教學熱情和積極性,促進學校的教學改革和發展。
總之,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是一場有意義的比賽,它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促進教學改革和創新,實現教育的目標和使命。
希望更多的教師可以參加這場比賽,共同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教案】就是要通過比賽的方式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讓我們一起期待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的舉辦,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贏得更多的勝利!【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教案範例】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外國文化並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024年最新教学能力大赛语文获奖作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
具体内容包括《登高》、《望岳》、《春望》、《赤壁怀古》、《钱塘湖春行》五首诗词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背景、作者情感及表达技巧。
2.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及技巧。
难点:《赤壁怀古》中历史典故的理解;《钱塘湖春行》中景物描写的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背景、作者情感及表达技巧。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登高》一诗,分析其意象、表达手法,并进行拓展练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诗词,分析其情感表达,进行仿写。
六、板书设计1. 诗词五首2. 内容:《登高》:意象、表达手法《望岳》:背景、情感《春望》:景物描写、寓意《赤壁怀古》:历史典故、抒情《钱塘湖春行》:写景手法、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首本节课学习的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2. 答案要求:包括诗词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技巧分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词,提高鉴赏能力;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直观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与有效性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关注诗词的难易程度、文化内涵、以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关联性。
2024年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第四章《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内容包括:向量坐标的概念,向量的坐标加法、减法、数乘运算,向量坐标的线性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向量坐标的定义,掌握向量的坐标运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向量坐标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向量坐标的定义,向量坐标的运算方法。
难点:向量坐标运算的几何意义,向量坐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向量坐标运算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向量在物理学、几何学等领域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向量的重要性。
(2)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一个向量的位置?引出向量坐标的概念。
2. 教学新课(1)讲解向量坐标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向量坐标的含义。
(2)介绍向量坐标的加法、减法、数乘运算,引导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3)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向量坐标的线性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向量坐标运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
(2)拓展延伸:向量坐标在解析几何、物理学等领域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向量坐标的定义。
2. 向量坐标的运算方法。
3. 向量坐标的线性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给定两个向量,求它们的和、差、数乘。
(2)应用题:运用向量坐标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和:(1, 3);差:(3, 1);数乘:(2, 6)。
(2)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组,求解向量坐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向量坐标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掌握程度较高,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研究向量坐标在解析几何、物理学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能力比赛教案空白模板获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学比赛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教学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讨论、反思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教学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比赛的基本概念和类型2. 教学比赛的设计和实施技巧3. 教学比赛评价标准和方法4. 教学比赛中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5. 教学比赛的心理素质和应对策略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往届教学比赛的优秀案例,引发学生对教学比赛的兴趣和热情。
2. 教学比赛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讲解教学比赛的基本概念,介绍不同类型的教学比赛。
3. 教学比赛的设计和实施技巧:讲解教学比赛的设计原则,分享实施技巧。
4. 教学比赛评价标准和方法:介绍教学比赛的评价标准,讲解评价方法。
5. 教学比赛中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分享团队合作和沟通的策略,进行团队建设活动。
6. 教学比赛的心理素质和应对策略:讲解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提供应对压力的策略。
7. 案例分析:分析往届教学比赛的优秀案例,讨论其成功的原因。
8.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教学比赛的设计和实施,互相评价和反馈。
10. 优秀选手经验分享:邀请往届优秀选手分享参赛经验和心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作品:评价学生教学比赛设计和实施的质量。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五、教学资源:1. 教学比赛案例库:收集往届教学比赛的优秀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 教学比赛评价标准和方法:提供详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3. 团队建设活动材料:提供团队合作和沟通的活动材料,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心理素质和应对策略资料: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和提高心理素质。
六、教学活动:1. 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观看或讨论往届教学比赛的视频案例,分析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互动环节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最新教学能力大赛语文获奖作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朱自清及其父爱的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父亲的形象,感受父爱的伟大。
3. 学习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情感描写等。
4.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及其父爱的主题。
2. 通过分析课文,理解并感受父亲的形象,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 学习课文中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父亲形象的分析,表现手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父爱,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情景引入,让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瞬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表现手法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情感描写等表现手法,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父爱,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所学表现手法,写一段关于父母的感人故事。
六、板书设计1. 父爱主题2. 父亲形象3. 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父母的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作业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表现手法,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3. 作业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刻,能从课文中感受到父爱,但在运用表现手法方面还需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回家后,与父母一起回顾往事,感受父母的关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的分析: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父爱,并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分享与父母之间的感人瞬间,通过亲身经历的故事来感悟父爱。
教学能力比赛教案空白模板获奖一、教案基本信息1.1 课程名称:课程1.2 课程年级:年级1.3 课时安排:课时1.4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2.1 教学内容:(1)课程主题:主题(2)具体内容:内容2.2 教学重点:(1)重点(2)重点2.3 教学难点:(1)难点(2)难点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案例分析法(4)小组合作法3.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2)教学挂图(3)实物演示(4)网络资源四、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环节:(1)激发兴趣:通过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入主题:介绍本节课的学习主题4.2 授课环节:(1)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2)互动环节: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3)案例分析:分析相关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4.3 巩固环节:(1)练习题: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4 拓展环节:(1)延伸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五、教学评价与反思5.1 课堂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2)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练习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5.2 课后评价:(1)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2)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5.3 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总结本次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2)改进措施: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六、教学资源准备6.1 教材或教参:指定教材版本及页码参考资料及额外阅读材料6.2 教学工具和材料:准备PPT、幻灯片或教学演示文稿实物模型、图表、图片等辅助教具学习单、练习题、卡片等教学资料网络资源(如果适用)六、教学进程安排7.1 预习活动:设计预习任务,引导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布置预习作业,如阅读材料、思考问题等7.2 课堂活动:详细规划每个课堂环节的时间分配确定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和活动形式安排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互动环节7.3 课后作业:设计作业,巩固当堂所学知识点确定作业提交时间和评分标准七、学生参与与课堂管理8.1 促进学生参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设计互动环节,如小组竞赛、问答等8.2 课堂管理:明确课堂规则和行为准则采用积极反馈和激励机制处理纪律问题,确保课堂秩序八、评估与反馈9.1 形成性评估:课堂上通过提问、小测验等方式进行实时评估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9.2 终结性评估:课后通过作业、测验或项目作业进行评估评估学生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9.3 反馈:提供个人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鼓励学生提问和寻求帮助调整教学策略,以应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九、教学调整与改进10.1 教学反思:在课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成果10.2 调整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修改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学生需求10.3 持续改进:搜集并利用专业发展资源,提升教学技能参与教师交流,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十一、教学延伸与拓展11.1 课外活动建议:推荐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网站或视频组织课外参观、实地考察或社区服务活动11.2 跨学科联系:探讨本节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设计跨学科项目,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十二、特殊需求学生支持12.1 学生差异性考虑:识别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调整12.2 个性化教学策略:设计差异化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和资源十三、安全与健康13.1 教学环境安全:确保教学环境符合安全标准预防潜在的课堂安全风险13.2 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提供正面的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十四、技术准备与支持14.1 教学技术准备:确保所有教学技术设备的正常运作熟悉并准备好使用教学软件和平台14.2 技术支持团队:与技术支持团队合作,确保教学顺利进行在必要时提供培训或技术指导十五、教案修订与维护15.1 定期审查教案:定期检查和更新教案,以反映教学实践的变化保持教案的准确性和相关性15.2 教师专业发展:持续参与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教案,相互学习和改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提供了一个教学能力比赛教案的空白模板,该模板获奖。
最新教学能力大赛语文获奖作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现代诗歌欣赏》。
具体内容包括:单元、课文《再别康桥》、《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乡愁》及相应的课后练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情感的理解与感受。
3. 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现代诗歌的特点、表现手法及情感表达。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代诗歌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2. 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再别康桥》、《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乡愁》的作者背景、创作特点、情感表达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诗歌,创作一首现代诗歌,并在课堂上分享。
4. 例题讲解:针对课后练习,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讲解答题技巧。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现代诗歌欣赏课文:《再别康桥》、《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乡愁》特点:自由、创新、情感丰富表现手法:意象、象征、隐喻2. 情感表达:怀念、孤独、忧伤、乡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课文《再别康桥》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 答案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不少于2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现代诗歌兴趣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现代诗歌作品,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一次现代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衔接4.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应基于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的了解。
2024年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编高中数学》第十五章“导数及其应用”的第二节“导数的概念及计算”。
具体内容包括导数的定义、导数的运算法则、常见函数的导数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导数的定义,掌握导数的运算法则。
2. 能够熟练计算常见函数的导数。
3.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导数的定义及其内涵的理解,导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重点:导数的计算方法,常见函数导数的求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2. 学具:教材,《新编高中数学》第十五章,课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2. 导数的定义(10分钟)3. 导数的运算法则(15分钟)介绍导数的运算法则,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4. 常见函数的导数计算(20分钟)讲解常见函数的导数计算方法,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5. 随堂练习(15分钟)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导数的定义2. 导数的运算法则3. 常见函数的导数计算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f(x) = x^3b. f(x) = sin xc. f(x) = ln x(2)已知函数 f(x) = x^2 + 3x + 2,求 f(x) 在 x = 1 处的导数。
2. 答案:(1)a. f'(x) = 3x^2b. f'(x) = cos xc. f'(x) = 1/x(2)f'(x) = 2x + 3,在 x = 1 处,f'(1) = 5。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导数的定义及运算法则掌握情况良好,但在计算常见函数导数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导数在物理、几何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最新教学能力大赛语文获奖作品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歌散文》章节,详细内容为《登高》一课。
本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名作,通过描绘登高所见所感,表达诗人忧国忧民伟大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诗意、韵律、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读诗歌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忧国忧民情怀,把握诗歌深层含义。
2.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韵律、修辞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登高兴趣,进而引入本课。
a. 讲述:一个秋高气爽周末,同学们一起去登高,站在山顶俯瞰大地,感受秋风拂面,心旷神怡。
b. 提问:同学们在登高过程中有何感受?是否曾想过古人登高时情景?2. 课文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解诗歌大意。
b. 老师讲解诗歌韵律、修辞手法,分析诗歌情感。
c.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课文,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3. 例题讲解:a. 请同学们分析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修辞手法。
b. 解答:此句运用比喻、对偶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秋天景象,表达诗人对国家兴衰忧虑。
4. 随堂练习:a. 请同学们用比喻修辞手法,描述一下自己登高时感受。
b. 学生练习,老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主题:《登高》2. 内容:a. 诗歌大意b. 韵律、修辞手法c. 诗人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登高》。
b. 以“登高”为题材,写一篇散文,不少于600字。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登高》这首诗内容和情感。
教学能力比赛教案空白模板获奖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教学能力比赛教案空白模板获奖》2. 学科领域:教学技能与方法3. 适用年级:不限4. 课时安排: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二、教学目标1. 了解教学能力比赛教案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2. 掌握编写教学能力比赛教案的方法和技巧。
3. 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效果。
三、教学内容1. 教学能力比赛教案的基本结构a. 课题名称b. 教学目标c. 教学内容d. 教学方法e. 教学评价2. 教学能力比赛教案编写的方法和技巧a. 分析教材和学情b. 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c. 设计教学活动和过程d. 编写教学评价3.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a.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展示b. 分析优秀教学设计的亮点和不足c.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教学能力比赛教案的基本结构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教学能力比赛教案的编写方法和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讨论亮点和不足。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每组编写一份教学能力比赛教案。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评价。
2. 同伴评价:互相评价对方的设计,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教学设计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和鼓励。
教学资源:1.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库2. 教学能力比赛教案编写指南教学建议:1.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案设计。
2. 注重教学目标的设定,突出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3. 创新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4. 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能力。
六、教案编写实践指导1. 实践任务:学生根据前述教学设计理论,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特点,独立编写一份教学能力比赛教案。
2. 实践要求:教案应包含完整的教学结构,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方法及有效的教学评价。
3. 实践过程:a. 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b. 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练习、小结等环节。
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具体内容包括第六章“三角函数”的13节。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三角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特别是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不同区间内的图像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能够准确描述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基本性质。
2. 能够绘制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图像,分析其周期性、对称性和奇偶性。
3. 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建模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难点:正切函数的图像特点及其在周期性、对称性方面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三角函数图像软件。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三角板,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周期性现象,如潮汐变化、秋千摆动等,引发学生对周期性函数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通过动态图像展示正弦、余弦函数的图像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特点。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典型例题,如求解具体角度的正弦、余弦值,讨论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讨论(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三角函数定义2. 正弦、余弦函数图像与性质3. 正切函数图像与性质4. 例题及解答步骤5. 随堂练习题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在0°~360°内的图像。
(2)求解:sin 30°、cos 45°、tan 60°。
(3)讨论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
2. 答案:(1)图像见教材附录。
(2)sin 30°=0.5,cos 45°=0.707,tan 60°=1.732。
教学能力比赛教案空白模板获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学比赛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教学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讨论、反思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教学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比赛的基本概念和类型2. 教学比赛的设计与实施3. 教学比赛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4. 教学比赛的评价与反思5. 教学比赛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比赛的基本概念、类型、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和策略,评价与反思。
2. 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和实施一堂优秀的教学比赛,以及如何在比赛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教学比赛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比赛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讲解教学比赛的基本概念,分析不同类型的教学比赛。
3. 教学比赛的设计与实施:引导学生学习教学比赛的设计原则,讨论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教学比赛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介绍常用的教学方法,分析如何在比赛中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5. 教学比赛的评价与反思:讲解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6. 教学比赛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从中学习和借鉴。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教学比赛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教学比赛知识和技巧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教学比赛中的实际表现,包括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
4. 学生反思能力:评价学生在教学比赛后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教学比赛教程2. 案例材料:教学比赛优秀案例3. 辅助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4. 在线资源:相关教学比赛视频、文章等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学比赛的基本概念、类型、设计与实施等知识。
最新教学能力大赛语文获奖作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登高》。
教学内容包括:阅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韵律、意象等写作技巧;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背诵课文;2. 通过阅读和分析,了解古诗的韵律、意象等写作技巧,提高审美情趣;3. 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古诗的韵律、意象等写作技巧;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古诗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变化,引入课文。
2. 自主阅读(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15分钟)(1)解析古诗的韵律、意象等写作技巧;(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3)讲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讲解古诗的写作技巧。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题。
6. 课堂小结(5分钟)7. 课堂作业(15分钟)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登高》2. 内容:课文结构、古诗韵律、意象、诗人情感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登高》;(2)分析《登高》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3)写一篇关于《登高》的感悟文章。
2. 答案:(1)课文;(2)意象作用:描绘景象、表达情感、营造氛围等;(3)感悟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拓展延伸:(1)阅读其他关于秋天的古诗词,进行比较鉴赏;(2)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深入理解其诗歌创作背景。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古诗的韵律、意象等写作技巧;2. 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3. 课堂讲解与例题讲解的衔接;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
教案模板教学能力比赛参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并能运用X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X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2)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主题:X2. 教学重点:(1)X知识的掌握;(2)X能力的培养。
3. 教学难点:(1)X知识的深入理解;(2)X技能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X知识的兴趣;(2)利用情境创设,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1)详细讲解X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2)分析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X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与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与合作;(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与反馈:(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2)反思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优缺点。
2. 同伴评价:(1)评价同伴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2)对同伴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建议。
3. 教师评价:(1)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2)对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建议。
五、教学资源1. 教材:X教材2. 辅助材料:PPT、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道具等3.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视频、文章等4. 实体资源:实验室、教室设备等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创建生活化、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启发式教学:运用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1.对上次课程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对成果再次复习。
2.理论讲解模块端接原理,让学生掌握端接的实际过程。
3.强调施工实训规范,并给同学们做演示,务必注意人身安全。
4.仿真实训墙体,演示如何进行工作区子系统信息插座端接。
5.仿真实训墙体,演示如何进行水平子系统线槽板施工。
预习报告姓名:组别:实训任务单仿真布线施工(一)【实训课时】2课时【学习准备】工具:打线钳、螺丝刀、网线钳、电动起子、钢锯材料:底盒、信息模块、面板、线槽板【实训要求】小组为单位完成信息插座端接和工作区子系统施工1.根据课前预习,掌握工作区子系统与工作区子系统范围。
2.上课过程中,认真听老师对知识和技能讲解,根据讲解内容完成课程学习。
3.以小组为单位,在仿真实训墙体施工。
施工过程中,成员间相互协调,团队协作,分工进行,注意安全,保证实施过程的细致工整。
4.仿真实训墙体,进行工作区子系统信息插座端接,端接过程认真仔细,按照端接线序标准进行,模块端接要正确。
5.仿真实训墙体,进行水平子系统线槽板施工,线槽板铺设要做到横平竖直,能够进行平角的现场制作,实现水平子系统的细致工整。
6. 按照工程施工规范,进行工作区子系统信息插座端接、水平子系统线槽板施工,注重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加强实践操作的熟练程度。
【实训一】工作区子系统信息插座端接信息插座端接步骤如下:(1)剥开外绝缘护套, 拆开4对双绞线。
(2)使用T568B 线序依次将8根线芯放入模块线槽中。
(3)使用打线钳进行打线,并截去多余的牵引线和剪线。
(4)盖好防尘帽。
(5)将信息模块卡扣到到信息面板。
(6)将信息面板固定到墙体底盒,盖好盖板,做好标记。
【实训二】水平子系统线槽板施工(1)先量好线槽长度,使用电动起子在线槽上开孔。
(2)用螺钉把线槽固定在实训装置上。
(3)在线槽布线,边布线边装盖板,必须做好线标。
附件3学习过程评价表姓名: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