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农场稻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大中农场种业发展措施大中农场地处江苏中北部沿海的大丰东南部,东经120°39′8″,北纬33°8′4″,总面积逾7 800 hm2,其中耕地逾5 000 hm2。
作为经济主体的农业,按照产业型、工业型、生态型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农业“一体两翼”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体,种业、米业为两翼的农业经济发展格局。
种植业主要是麦稻两熟,近年来基本保持了麦稻两季年产吨粮的水平。
为发展种子产业,着力打造江淮品牌,大中农场种业公司以开发和利用新品种为先导,以创建名牌产品为手段,以强化良种繁育基地为保障,坚持“外找市场,内抓管理”的总体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提升种子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种子经营效益的同时,大幅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现将其主要措施总结以下。
1在种植业结构上,优先围绕种业布局发挥种子的基地优势,不仅取得了较大的扩繁利润,也为农场品种的更新换代,以至单产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在夏熟作物布局上,首先确保大小麦扩繁种子的播种面积,近几年来,种子占夏粮布局面积都在60%以上。
在秋熟作物布局上,一方面采取自种与联合承包相结合的办法,不断扩大水稻杂交制种面积;另一方面,加强对外合作,不断扩大常规粳稻扩繁面积,近几年,水稻种子田面积基本以10%的幅度递增。
2沟通地方农业行政部门,为企业正常运行保驾护航在加强企业间互相合作、共同发展的同时,为了谋求更大发展,最大限度扩大业务量,种业公司与相关市县的农业行政部门沟通,争取支持,先后邀请了盐城市农业执法支队、大丰农业执法大队进行相关指导,提高了质量意识和执法水平。
3齐抓共管,保证种子质量种业工作面广、点多、线长,从生产到销售,涉及环节较多[1-2]。
稍有不慎,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3]。
该公司着重抓好4个环节。
一是加强基地种子田的质量管理和检验工作。
二是加强场头、机械、烘干等环节的巡查和清理工作。
三是加大对种子入库的管理,严格实行分库存放,建档立案,做到账物相符;加强对入库种子的管理,对水分和芽率实行动态监测,确保种子存放期间不发生霉变现象。
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规划引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而小麦作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病虫害的威胁和品种更新的需求。
因此,建设一座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是十分必要的。
本规划将详细介绍基地的规模和布局、设施和设备、种植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基地的规模和布局:1.规模:建设一座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通过规模化的种植,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产量和质量。
2.布局:基地将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布局,包括主要种植区、管理区和办公区。
主要种植区占地8000亩,其中80%用于品种繁育,20%用于健康种子生产。
管理区占地1000亩,包括实验室、育种室、仓库、养殖区等;办公区占地200亩,包括办公楼、员工宿舍等。
二、设施和设备:1.种植设施:建设标准化的大棚和温室,用于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提供优质的生长环境。
2.实验室设备:包括生物化学分析仪器、DNA测序仪、显微镜等,在品种选育和遗传分析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3.育种室设备:设有恒温恒湿箱、培养箱等,用于种子的贮藏和培养,确保品种的保存和繁育。
4.养殖设备:用于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如喷雾器、灌溉系统等。
三、种植和管理:1.品种选育: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小麦优良品种,如强抗性品种、高产量品种等,通过育种实验筛选出适合当地环境的优良品种。
2.病虫害控制:采用综合措施,包括合理轮作、化学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减少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施肥管理: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作物需求,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确保小麦生长所需的养分供给。
4.灌溉管理: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水利用效率,降低水资源浪费。
5.田间管理:按照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采取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包括杂草防控、定期病虫害检测等,确保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品质。
结语:通过建设一座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可以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同时也为小麦品种的更新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大中农场公共技术平台运行模式摘要从品种展示平台、技术展示平台、成果推广平台、技术服务平台、技术推广平台等方面介绍了大中农场公共技术平台运行模式,以期为大中农场公共技术平台的运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中农场;公共技术平台;运行模式江苏省沿海地区良种繁育与推广公共技术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促进大中农场稻、麦良种产量和品质再上新台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优质稻、麦产业发展,初步形成育繁推一体化、良种繁育、技术推广标准化、抗灾保供能力强,具有提升性的区域优势的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大中农场公共技术平台建成公共平台服务场所2 200 m2,高标准原种繁育试验示范基地200 hm2,新品种试验示范与展示基地20 hm2,试验仪器设备更新换代,良种烘干仓储能力得到提高,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推广。
2012年8月,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设6个子平台,运行结果良好,取得初步成效。
1 品种展示平台通过品种展示平台,为科研单位提供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年试验示范新品种40个以上,推广新品种8个,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品种3个。
提高了作物品种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优良作物新品种的增产作用;提高产品品质,推动江苏大中农场主要作物生产水平再上新台阶;加大对不同特色的农作物新品种的展示力度,应用、储存了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新品种,从而提高生产水平,增强发展后劲。
2 技术展示平台集成推广水稻、大麦、小麦等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总结出大麦、小麦“扩行、降苗、精种、调肥、保健”十字栽培技术;水稻“攻前、优中、保后”六字栽培技术,产量逐年上升,成本逐年下降;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精确机械化施药、秸秆还田等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园初具规模,培育西瓜品种3个,种植高抗晚疫病马铃薯品种2个,葡萄、草莓、大白菜种植已成规模。
项目开始以来,共制定企业技术标准5个,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个。
3 良种繁育平台为江苏省良种繁育骨干院所及大型种业公司代繁种子并建立合作关系,年代繁稻、麦良种达2 000 hm2以上;同时,充分利用扬农啤8号、丰禾啤等品种的自主经营权优势,为周边省份提供良种,年加工销售良种达1.5万t以上,年销售收入达3 600万元以上。
大中农场生态农业建设实践与思考摘要介绍了大中农场生态农业建设的做法和成效,指出了大中农场生态农业建设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实践;思考;大中农场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4-0281-01在全社会高度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的氛围里,人们对保持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要求更加迫切,国务院连续第6年以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在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章节中,专门提出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的要求,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保障食品安全。
2008年苏北成功试点实施监企分离改革的大中农场,早在“十五”期间就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农场”的口号,率先建设生态农业,经济效益连续5年位居省系统前列,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1大中生态农业建设的做法与成效1.1改造农田,提高作物成苗率20世纪50年代,根据机械作业和排水降盐的要求,农场规划为:东西向排河间距2 000m,中沟(路)分隔成长约1 000m的条田,南北向由中心、东、西干河及东海堤腹河、西界河组成的5条纵向排水河,条沟间距约100m,每个条田约8hm2。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加速土壤改良,将东、西干河改为灌溉总渠,中沟改为支渠,条田开挖农渠,种植水稻,洗盐改碱,通过采取两级提水,保证了水稻灌溉的盐分要求,特别是“十五”以来,河道连年疏浚,保持了土壤良好的理化性状,土壤盐分大幅度下降,使旱粮立苗面积达到了100%。
1.2发展林业,提高森林覆盖率大中农场始终将林业作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场建设的战略重点。
通过加强林政管理和林业资源监管,使林业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经过“九五”到“十五”的努力,大中农场林地面积目前达到832hm2,活立木蓄积量达到3.6万立方米,完善高标准农田林网3 300hm2,渠道、道路绿化1.5万米,培育城市景观苗木苗圃3hm2,近年栽植树木花草20多万株,种植草坪3万平方米,总投资100多万元。
大中农场麦稻两季亩产吨粮生产技术黄建亚【摘要】大中农场实收麦稻两季产量1003.4 kg/667m2,首次实现全场年亩产吨粮.介绍了大中农场的土地规划调整和土壤改良技术、全程机械化技术及麦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08(000)003【总页数】3页(P47-49)【关键词】农场;吨粮;生产技术【作者】黄建亚【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中农场,江苏大丰,2241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048大中农场地处苏北沿海的大丰市东南部,土地面积8 120 hm2,其中耕地5 000 hm2,林地800 hm2,水面积2 000 hm2。
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日照量2 078.2 h,年平均气温14.6 ℃,无霜期215 d,年平均降水量1 039.5 mm,7~9月降水量占全年60%左右,台风过境频率年均0.4次,暴雨出现频率年均3.8次。
北部边界的王港河汛期最高水位3.18 m,非汛期水位0.8~1.0 m,河水含盐量一般年份在0.1%以下,是唯一淡水源。
内部干,排河水位随外河而升降,含盐量极不稳定,不能用于灌溉。
地形自南向北略有倾斜,地面高程北起2.9~3.1 m,地势平坦。
土壤发育于江淮冲积海相沉积母质,以沙土为主,由于长期受海水浸渍,土壤中有大量以氯化钠为主的可溶性盐类。
20世纪80年代0~1 m土层含盐量0.25%~1.40%,有机质含量1.01%。
通过近15年土地规划调整和土壤改良、全程机械化技术、麦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不断突破,2007年实现麦稻两熟产量1 003.4 kg/667m2,首次实现全场年亩产吨粮。
总结实现吨粮并取得种植业高产高效的技术要点,有助于推动沿海农场农业的高产高效。
1 土地规划调整与土壤改良技术通过规划调整,建立配套排灌体系,引水改碱,采取作物秸秆还田和水旱轮作,解决土地资源的先天不足,为种植业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章项目概要1.1项目建设地点、建设规模与建设工期1.1.1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实施地点为尚志市XX镇XX村。
XX村位于尚志市XX 镇西部,距尚志市2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8°2'50''北纬45°5'45'';滨绥铁路、301国道和铺道在XX村附近穿过,交通便利;XX村总面积11679亩,其中,林地面积8874亩,耕地面积2745万亩(旱田1465亩,水田1280亩);计划租赁邻村水田3720亩,统一种植管理,形成标准的水稻良种生产基地5000亩。
1.1.2项目建设规模1.1.2.1水稻良种生产田建设:改造建设优质水稻良种生产基地5000亩,其中改造中低产田360亩,年产优质水稻良种275万公斤;整修灌水渠4000米,土方量8400立方米;整修U 形渠2200米,土方量940立方米;修建农田路10公里;购置整地等农用机械设备12台(套)。
1.1.2.2育苗设施建设:建设育苗塑料大棚3万平方米,购置育苗钵体盘1万个,可以为4500亩水田提供秧苗。
1.1.2.3良种检验生产设施建设:改建种子检验检测室160平方米,购置相关仪器设备28台(套);修建库房600平方米,购置种子烘干精选设备等3台(套)。
1.1.2.4人员培训:培养种子质检员2名;培训参与良种繁育生产农户300人次。
1.1.2.5生产技术规程设计:建立科学的耕作制度,提高机械作业能力,对耕地进行深耕、深翻,实现三年深翻一次,机耕整地作业面积达到100%,积极示范推广机械插秧作业面积,机械插秧面积达到30%,机械收获面积达到65%;改良土壤,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采用机械灭茬还田或桔杆还田,增加土壤腐殖质,提高地温,改善耕地的理化性质。
1.1.3项目建设期限本项目建设期限为一年,即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做到逐步建设,逐步收益。
1.2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本项目共需总投资416万元,其中申请项目资金291万元,项目建设单位可自筹资金125万元。
农业发展三区三园建设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三区三园的具体含义烟火色百家号08-03是指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我国“三区三园”进行了权威介绍。
粮食生产功能区主要种植作物:稻谷、小麦、玉米。
面积9亿亩,其中6亿亩用于稻麦生产。
水稻生产功能区面积是亿亩,主要区域是东北平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优势区。
小麦生产功能区亿亩,其中水稻和小麦复种区6000万亩,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西北及西南优势区。
玉米生产功能区亿亩,其中小麦和玉米复种区亿亩,主要范围是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黄淮海地区以及汾河和渭河流域。
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主要农产品: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
面积亿亩,其中8000万亩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叠。
大豆生产保护区1亿亩,其中含小麦和大豆复种区2000万亩,区域分布在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
棉花生产保护区3500万亩,主要区域为新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主产区。
油菜籽生产保护区7000万亩,其中含水稻和油菜籽复种区6000万亩,主要在长江流域。
糖料蔗生产保护区1500万亩,重点分布在广西、云南。
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1800万亩,地点是以海南、云南、广东。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农产品: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
该区可以开发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产业,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也大力提倡。
现代农业产业园所谓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具有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的农业园区。
中央财政以先建后补方式、50亿元补助现代农业产业园。
目前,我国已评选出1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大中农场地处苏北沿海的大丰市东南部,耕地面积为5066.67hm 2,种植制度为麦稻两熟制。
2010—2011年江苏大中农场大小麦播种面积4358hm 2,平均产量7933.5kg/hm 2。
其中,大麦种植面积1340hm 2,产量8100kg/hm 2,较历史上最高的2009年增产750kg/hm 2;小麦种植面积3018hm 2,产量7839kg/hm 2,较历史上最高的2006年增产174kg/hm 2。
首次实现江苏大中农场大、小麦产量双超7500kg/hm 2、双超历史。
1针对资源禀赋特点,优化夏熟布局1.1围绕两季高产布局,协调好大小麦比例大麦常年产量潜力不大,年度间价格不稳,风险较大,但种植大麦有利于提早腾茬,为夏收夏插争取主动,减轻三夏季节压力,平衡两季高产。
因此,从追求农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基本要求出发,秋播时将大、小麦比例调整为3∶7,既解决了早熟小麦单产低的问题,又较好发挥了大、小麦单产、价格优势,同时规避了市场风险,稳定了夏熟效益,化解了季节矛盾,实现了以夏促秋。
1.2根据粮食市场需求,优先选用自主品种在品种布局上不满足于高产稳产,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培育的啤酒大麦新品种丰禾啤和弱筋小麦新品种红3,特别受到客户青睐[1]。
因此,这2个品种的合计种植面积每年保持在670hm 2以上,不仅实现优质、高产、高效,更为种业发展积累了潜能。
1.3加速品种引进更新,主体品种相对稳定通过与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合作,建立扬麦系统品种展示基地,落实展示品种9个。
这不仅能在第一时间获得优质种源,也有利于展示农场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种子公司形象。
加大品种的试种力度,为种业的发展寻求新的种源。
同时,充分照顾到种业分场对主体品种已掌握特性,有夺取高产的信心和经验,保持主体品种和面积相对稳定,以保证种植业稳中求进。
2制定新措施,提高新标准2.1坚持适期早播,注重适墒精播该场2011年大、小麦生育期降水168.4mm ,只有常年的40%,旱情是从播种时就显现的。
第一章总论1.1 项目名称和建设单位一、项目名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二、建设性质:扩建三、建设地点############试验场四、建设单位:############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种业”)五、法人代表########################六、技术负责人: ########################七、项目主管部门:########################1.2 建设规模建设高标准25000亩水稻良种繁育基地一处,年产水稻良种15000吨。
1.3 建设内容一、田间工程1、给水渠3550米,其中钢筋砼衬砌给水渠2900米,地下给水管650米;2、硬化池埂4500米,池埂改造1400米;3、田间路3230米,其中大棚育苗基地内硬化道路1720米,宽5米,主要展示区硬化道路760米,宽4米,砂石道路750米,宽4米;4、晒水池侧边硬化3856平方米,池底垫层厚30厘米;5、闸门173个,其中大闸门14个,铁板式小闸门159个;6、圆涵23个,板涵1个。
二、仪器设备:购臵仪器设备28台(套)。
1.4 项目总投资项目总投资767.93万元,其中田间工程建设费683.45万元,仪器设备购臵费16.98万元,引种补助30万元,科技推广费20万元,项目管理费17.50万元。
1.5 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767.93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财政扶持资金500万元,项目单位自筹267.93万元。
项目单位自筹资金来源于企业经营利润,上一年度企业净利润21397万元。
现在银行存款16692万元,自筹资金有保障。
1.6 投资使用计划项目拟在2年内建成,建设期内投入全部资金。
1.7 建设期限项目建设期为两年,即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
1.8 项目效益该项目的实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经济效益本项目建成后新增固定资产711.45万元,项目将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水稻良种繁育基地25000亩,年产15000吨优质水稻种子,年新增375吨水稻种子。
农艺学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3期大中农场地处江苏省大丰市东南部,地势平坦,地形自南向北略有倾斜,地面高程北起2.5~3.3m 。
砂土为主,属砂性潮盐土。
农场内部河流,横向6条排河均为排水河道,纵向5条河流有3条排水。
前人为了适应大型农机作业,按照排河间距2000m 、条沟100m 切割成标准农田,具有较好的灌排体系。
种植业设6个分场和1个农科所,一至三分场处于农场南部,地势高,其他单位地处农场北部,地势偏低,特别是农场东北角的六分场地势最低,地面高程仅2.5m ,常年渍害严重。
2010—2011年江苏大中农场小麦播种面积3017.7hm 2,产量7797kg/hm 2,创农场历史最高纪录。
分析2010—2011年小麦生产情况,对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生产条件1.1布局上充分利用温光资源2010—2011年的小麦生产,在品种布局上,利用杂交制种茬口早的优势,种植淮麦22、宁麦13等耐早播的品种,使这些品种的高产潜力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由表1可知,淮麦22、宁麦13的产量分别达到8251.5、8029.5kg/hm 2。
由于在该地区将白皮小麦提前播种,使红皮小麦得以在最佳播种期内完成播种,扬麦系列等品种的产量也较为理想。
1.2降渍与抗旱沿海地区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的前提是降低地下水位。
大中农场冬春水利工作的目标是:排涝实现干、排河20年一遇,条沟10年一遇,即日雨量200mm ,2d 排出不受涝为标准;灌溉确保100d 无雨保灌溉;降渍保证汛期地下水位埋深1.0m 以下。
为实现这一目标,农场每年投入逾100万元对排河、条沟进行维修,对小麦渍害的预防十分有利。
大中农场地处沿海土壤含有一定的盐分,俗称“夜潮土”,并且该地生产和技术人员普遍认为,由于是夜潮土,干旱年份小麦产量高,甚至认为越干旱产量越高。
由表2可知,2010年冬至2011年春,降水只有常年的40%,这样的旱情下,由于受上述思想的影响,也担心灌溉之后土壤返盐返碱,大中农场没有采取灌溉措施。
大中农场稻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摘要从遵循原则、试验方法与技术路线、质量监控、经营体系建设、考核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总结了江苏大中农场稻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经验,以供参考。
关键词稻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大中农场
中图分类号 s511;s512;s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068-01
江苏大中农场集团有限公司是江苏省农业科技型企业,长期为良种繁育骨干院所及大型种业公司代繁种子,年代繁稻麦良种达2 000 hm2以上;利用扬农啤8号、丰禾啤等品种的自主经营权优势,年生产、加工、销售良种达到1.5万 t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3 600万元以上。
该场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建立以企业经营和市场运作为主导,优良品种引进和种苗快速繁育为基础,产业化开发和品牌建设为特色,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企业+科研院所+基地”紧密相连的组织经营体系为形式,集科技开发、良种加工、智力教育、市场服务、示范带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科技综合展示示范基地。
1 遵循原则
1.1 区域化种植原则
结合大中农场实际生产情况,根据区域化种植原则,连片种植,合理下达种子生产任务,优化种子布局,做到“一区一品”[1-3]。
1.2 轮作茬口原则
水稻种子田上年度茬口必须为旱作物,尽量选择上年同一水稻品种田块,以减少红米稻、大青稞和混杂退化。
1.3 统筹规划原则
种子生产实行不落地工程,大型收割机收割,种子烘干线烘干,降低因晒场产生的杂质含量;根据种子烘干线布点安排种子生产任务,用足种子烘干设施,减少烘干过程混杂,提高烘干效能。
2 试验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品种引进
种子产业化办公室负责新品种考察、引进。
年引进高产早熟小麦新品种(系)1~2个,优质水稻新品种(系)1~2个,优化集团公司种植业结构,加强与里下河、徐淮等地区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开拓种子市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2.2 品比试验
由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加大硬件投入,不断改善基础条件,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筛选适应大中农场生态条件的优质高产品种,有步骤地实现品种的更替,实现农场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示范推广
对有市场潜力的新品种(系),安排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进行小面积示范种植,摸索适应当地的高产、优质栽培途径。
种子产业化办公室根据试验和示范结果确定推广面积。
2.4 提纯复壮
对农场自主繁殖的品种,通过“三圃”建设,规范技术操作程序,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提高种子质量,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2.5 新品种培育
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种子公司应加大与科研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尝试进行常规稻麦品种选育和改良,培育新品种。
全力开展杂交育种工作,立足现有的资源和设备,先后育成大麦品种丰禾啤、小麦品种大中01-01系列。
2011年培育啤酒大麦丰禾啤1号,已连续2年参加江苏省大麦产区区试的预试;小麦品种大中2号已经送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参加淮南片区试的预试。
3 质量监控
首先应从源头上抓起,在播种前对特约繁种单位提供的繁种材料的纯度严格把关。
对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坚决杜绝。
其次,对农场自繁品种的繁种材料一律由农业科技中心经提纯复壮后再由种子公司分配给分场,保证在田作物纯度,尤其是减轻水稻自生稻的数量,减轻留种工作难度。
最后,种子入库后,根据国家种子标准进行加工,保证种子质量。
强化质量检验的一票否决权,对达不到国家标准的种子坚决不予销售,杜绝违法事件发生,保证农场的和谐发展和稳定。
4 经营体系建设
种子公司在种子产业化办公室指导下,健全销售网络,制订销售规划,巩固现有市场,扩展销售市场。
加大与江苏省种子公司等大公司的沟通和合作,争取得到支持,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不断开拓
市场。
提升江淮种子的市场份额,增加销售数量,提高经济效益。
5 考核管理
由种子产业办公室根据《大中农场集团有限公司种子管理规定》严格考核,兑现奖罚。
对各生产单位进行检查督促,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单位,要加大奖励力度,对不能完成任务的单位也要注重处罚,将奖惩结果作为考核单位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形成齐心协力,同抓共管,推进农场种子产业的快速发展[4]。
6 团队建设
6.1 人才结构
通过2~3年的努力,逐步组建48人左右的良种繁育与推广技术团队,外聘科研院所10名以上的专家组成咨询领导小组。
目前,团队领导层由27人组成,其中江苏大中农场集团有限公司26人,项目参加单位1人。
江苏大中农场集团有限公司领导层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6人;农学专业15人,经济专业2人,财会专业2人,植保专业4人,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生5人,其余为大专学历。
团队基层人员24人,大多具有农业初级职称,负责良种繁育基地各项工作的落实。
6.2 人才保障
借助江苏省沿海地区良种繁育与推广公共服务平台,引进本科以上学历的作物栽培、良种繁育、植保、农机和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人才20名,培养取得高中级职称资格被聘用的人数分别达到5
人和16人。
基地建设为农场培养农业科研和应用型人才,为高校
提供了大学生实习场所,为农科院所提供了挂职锻炼职位,为社会培训了公共服务人才。
7 参考文献
[1] 张兆麟,朱丽芬,杨再荣,等.永胜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09(9):52-54.
[2] 唐维润.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2(7):21.
[3] 温红霞,吴少辉,段国辉,等.播期对不同习性小麦品种分蘖成穗规律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7(3):37-38.
[4] 邵洁,胡在华.关于稻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12(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