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第二课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教案文本)
- 格式:docx
- 大小:47.13 KB
- 文档页数:4
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人名惊醒了好几次的探索,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阶级矛盾突出,软弱无能,让人民认识到了封建统治的不可延续性,太平天国的失败又再一次的诠释了不能走老路,必须要改变政治体制,而此时西方列强依靠工业革命政治改革,实力强大,让中国的先进分子意识到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开始只是器物、技术方面的借鉴,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又使得人们意识到是社会体制,政治制度出了问题,而不应该简单的去学习技术,于是有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对清政府的体制进行了改革,但是并没有触及到统治阶级的基础层面上,于是在顽固派的破坏及反对下,戊戌变法最终流产。
一系列的失败让中国的先进分子们认识到要想改变落后的状态,必须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辛亥革命的“小”成功(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所以说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的)。
验证了这一点,使中国有了短暂的发展。
但是很快就体现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废除曾经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转而投靠列强,依靠外力来求得生存,中国成为寄生在列强背后的附庸国,权利受到了极大的侵害。
蒋介石投靠美国,对内剿共,对外消极抗日,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债券危机又加深了人民与政府的矛盾,蒋介石的统治开始一步步的出现裂痕。
而此时,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取得民心,以广大的工农阶级为基础,进行抗争,他们为了信仰而战,在正确路线的领导下最终取得了成功。
中国以工农阶级为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只代表了少数人的利益,侵犯了工农阶级为主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中国确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的路线。
经过中国百多年来的发展、探索,一步步的确立了社会主义,历史见证了这一点,而人民又是历史的缔造者,社会主义符合多数人的利益,所以热恩民有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必然选择摘要: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思想理论,还是作为社会运动和现实制度,都已深深地根植于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中。
关键词: 社会主义必然选择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思想理论,还是作为社会运动和现实制度,都已深深地根植于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中。
由于多种原因,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跨越了资本主义时期走上并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其后探索前进的道路上虽然也出现过一些挫折和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的50多年,发展飞快、进步极大、变化日新月异。
实践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50年代,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中所作出的明智选择。
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理想、信念,把社会主义作为实现民族解放、民族振兴、强国富民伟大历史使命的根本的道路选择。
毛泽东在创立和阐述中国特色民主主义理论即新民主主义论的时候,就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民主革命,是区别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式民主革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主义革命;这种新式民主革命的前途,是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和世界革命的总体格局出发,充分地论证了中国革命为什么要实行“两步走”的战略以及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过渡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过短暂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顺利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建国以来50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尽管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过这样那样的曲折、失误,但正是我们选择并坚持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方向,我们才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自主,开始了民族的复兴和振兴。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 历史选择:在中国近代史的特殊背景下,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侵略与掠夺,并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一部分领土和经济权益,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要彻底摆脱这个局面,必须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以劳动者为中心、物质财富共享的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历史选择。
2. 人民选择:中国人民长期受到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生活条件极其困苦,他们渴望一个平等、公正、自由、幸福的社会。
毛泽东所领导的共产党人实现了这一愿望,而且在若干年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大力实施土地改革、工业化和科技进步,推进了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和幸福,赢得了人民的拥护。
这是人民选择。
3. 革命斗争的胜利: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共产党利用人民斗争的力量,打败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派,取得了全国政权。
共产党也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建设,如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社会主义制度深深打开了中国的发展与改革之门。
所有这些都是革命斗争的胜利,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就是其中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
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
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
”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
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
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初三政治教学方案范文汇编五篇初三政治教学方案范文汇编五篇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方案吧。
拟起方案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政治教学方案5篇,欢送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三政治教学方案篇1一、教育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的教育和教学总的目标要求是:力求表达加强根底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思想觉悟的统一。
具体目标是:1、加强对国情、国策教育的要求,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开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路线和国家的根本国策。
2、知道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开展的必然趋势,理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
3、要求学生初步懂得用生产的观点、阶级的观点、群众的观点观察社会。
4、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提高思想觉悟并贯彻到实际行动中。
二、教材结构情况和特点初三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开展常识和我国根本国情的教育。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一脉相承的。
该教材适应了时代开展的要求,突出了对我国国情、国策方面的教育。
把我国的国情、国策教育作为重点,这样加强了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又突出了针对性必实效性。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前言、第一(第一课)、二局部(第二至四课)和三局部(第五课)教材的结构:1、前言局部是全书的总论,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一、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怎样学习这门课程。
2、第一局部(1课),主要讲人类社会的开展历程,本局部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四种社会制度,其重点是资本主义社会。
3、第二局部(24课),主要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同时也是本教材的重点。
4、第三局部(5课),主要讲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三、学生情况分析和主要措施1、初三学生刚开始接触对我国国情、国策的了解和认识,在理解一些根本概念和法律术语上有一定难度。
班级:初三思想政治各课知识点汇总姓名:第一部分——基本知识点(填空)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1、初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心是进行和、教育。
教学重点是讲述和、。
(P2)2、学习初三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在于:①,必解;②肩负,必须认清、了解。
(教材第2页)3、崇高的理想,要建立在对人类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4、承担社会责任,需要加深对的认识。
当代中国青年强烈社会责任感集中表现是,。
(教材1页)5、生产力是。
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其中起主导作用,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反映了。
(P5)6、生产关系是指。
生产关系包括①;②;③。
(P6)7、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也是阶段。
(P6)8、原始社会后期,以的出现为标志,有了新的发展。
(P6-7)9、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过程:原始社会末期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出现→建立。
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的发展。
10、阶级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确立以后才产生的。
国家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之后才出现的。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的工具。
(教材第9页)11、随着奴隶劳动日益普遍,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一个是,一个是阶级的出现,使原来为整个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氏族机构逐渐瓦解,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出现了。
在阶级社会,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P9)12、原始社会人们共同生活和劳动的基本单位是。
在氏族制度中,原始人通过管理集体事务。
(见教材第6 页)13、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 教材第10 页)14、是一种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还占有——,奴隶毫无,在奴隶主的。
(P10)15、,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P13)16、以为基础,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的主要方式是。
地主还通过、、强迫农民等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
(教材第14 页)17、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反抗地主阶级斗争的。
(P15)18、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时间、标志以及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分别是什么?(教19、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表明,已成为。
九年级课程教案: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出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的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需求。
九年级是整个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年,也是学生走向高中阶段的关键年份,在这一年的课程中,我们应当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在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出发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一、政治课程在政治课程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去深入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意义,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国家民族意识、法律意识、安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在广大青少年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语文课程在语文课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阅读、写作、口语等方面的训练。
通过文学作品、新闻、科技文献和史料等阅读材料,使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和评价不同文本之间的不同处理方式和思想方法。
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和文明行为习惯。
三、数学课程在数学课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数学基本功的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通过真实情境应用数学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课外活动中组织数学建模、数学竞赛和数学游戏等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英语课程在英语课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在学英语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和知识。
五、历史课程在历史课程中,我们应该重点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历史发展的主题。
既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也要通过历史来理解今天的社会和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六、物理、化学、生物课程在物理、化学、生物课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采集、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佚名
【期刊名称】《支部生活(山东)》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客观事实。
但我们仍然不时会听到这样一些议论: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对于这样的问题,最好还是让历史来作出回答。
【总页数】2页(P39-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
【相关文献】
1.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读《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 [J], 罗志勇
2.第三课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J],
3.(十九)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J], 贾冬玲;程金柏
4.疑问教学在高校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以“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为例 [J], 牛娟娟
5.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J], 朱金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政治教案-第二课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第二课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一、教学要求:(一)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包括辛亥革命在内一次又一次探索最终失败,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选择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3、“三个代表”的含义。
4、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6、“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及用辩证方法看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觉悟目标。
使学生理解“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表现,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不具备走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
2、中国人民走上由新民主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3、“三个代表”的含义。
4、社会主义本质。
5、“一国两制”的含义及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图示法。
四、教学时数:6五、教学过程:第一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艰辛的探索教学目的:通过三大历史事实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教学重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教学方法:讲授法、例证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社会,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政,却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这是为什么?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斗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又是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内容,我们就必须要学习第二课的有关内容,通过学习,同学们就会明白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亿万中国人惟一正确选择。
第二课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1(理解)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谋求强盛;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
2(识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理解)中国人民自己作出的最终选择是什么?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作出的决定性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
4(识记)中国共产党的特点——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具有先进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5(识记)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什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识记)“三个代表”的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8(识记)建国初期国内的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9(理解)建国初期,我国已经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客观条件?①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政权②人民政权有能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③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10(识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第二课第二框历史的选择_九年级政治教案思考:某校初三(8)班为庆祝国庆举行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专题讨论会。
在会上,同学们各抒己见。
小王认为:“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比,我国还有相当差距。
如果当初我们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会发展的更快。
”小吴却认为:“不是中国不想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帝国主义时代和这个时代的帝国主义逻辑,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选择,而它的社会前提,恰恰是资本主义道路屡走不通。
”回答:你认为谁说的对?为什么?请用你所学的知识加以评论。
(参考练习册)第二课第二框题自信是成功的基石_七年级政治教案自信心是推动人们不断上进的动力。
自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大诗人李白有诗云: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伽利略在火刑架上面对着熊熊燃烧的大火,亦然对自己的观点笃信不疑:这个世界最终会了解我的。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许多人提出了“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可是毛泽东没有低头,他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两年之后,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
经过十几年的斗争,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他们之所以成功,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信。
邓亚萍说:我自信,我成功。
凭着这种精神,她在世界大赛中屡克强敌,即使在比分落后时也能镇定自若,信心百倍,反败为胜。
与此相反,自负与自卑却常常是人们前进道路上的阻碍。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探究这自负、自卑和自信三者与成功的关系。
一、“一对孪生子”共有的心态(板书)1、组织学生听故事,谈感受同学们,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说明,许多失败都与自负或自卑有关。
1)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江山未坐定便大封诸候,颇有秦始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气概,忽视汉王刘邦的力量,终为其击败,最后从垓下突围到乌江,自刎江边。
第二课历史的昭示
【学习目标】
1、体会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
2、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知道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核心地位;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实现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的道理。
3、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认识我国国情,体会并能理解中国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重点难点】
重点:弘扬民族精神。
难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学法指导】
1、认真预习第二课,读懂教材,用红笔勾画本课的基本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完成学案。
2、针对导学案交流与自纠,记忆基础知识,针对导学案上的重点难点小组讨论,并展示质疑。
3、小组长要做好对成员的督促和指导,保证按时高质量完成导学案。
第二课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教案第三课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一、教学目标识记:1、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3、“三个代表”的基本含义。
4、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最终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理解:列举重要史实,展现近代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奋斗历程。
重点难点:1、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2、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3、“三个代表”的基本含义。
二、教时安排:五教时第一教时一、教学内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二教学目标识记: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2、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使帝国主义不能消灭中国。
理解:近代中国没有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原因。
重点难点: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三、教学过程㈠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阅读节1、2:①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②落后就要挨打。
1840年后中国沦为什么性质的社会?③你能列举近代中国遭受到列强侵略和掠夺的事实吗?(看小字部分:割地、赔款。
)(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等。
)2、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斗,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阅读节3:①一部中国近代史是怎样的历史?②为什么帝国主义没有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㈡志士仁人的探索中国的众多志士仁人探索什么?结果如何?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探索?1、太平天国运动阅读节2: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拟定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建国方略,为什么会失败?2、戊戌变法阅读节3:①戊戌变法是谁发起的?是什么性质的运动?②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3、辛亥革命阅读节4:辛亥革命是谁领导的?有什么意义?结果如何?②如何看待辛亥革命?㈢发展资本主义不是出路中国众多志士仁人走过漫长、曲折的向西方学习的探索,却屡遭失败,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是什么?1、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强大2、中国封建势力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中国就永远沉沦下去吗?四、小结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2、志士仁人的探索主要有哪些?3、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4、讨论:P50①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
2023高中政治选修六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课件2023高中政治选修六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一、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的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痛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这一选择的意义在于:首先,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和剥削的必经之路。
在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压迫和剥削使得绝大多数人民陷于贫困和无望的境地。
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除剥削,实现共同富裕,为广大人民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和公平的资源分配,使每个人都能享有幸福美好的生活。
其次,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自近代以来遭受列强欺凌,国家痛苦的历史记忆使得中华民族迫切渴望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
社会主义为强大的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思想指引。
最后,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
社会主义的一大特点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发展既有独特性,也有普遍性。
独特性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一道路上,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因此,中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形成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普遍性体现在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世界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既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创新了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理论和实践。
( 政治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九年级政治:第二课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教案文Studying politics can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society earlier and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view,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九年级政治:第二课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教案文本)
#自我检测#(二课――周测3)
三、提高题:
1、“……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阅读以上《走向新时代》歌词,回答问题。
(1)请写出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时间。
(2)我国人民“富起来”的主要表现有哪几个方面?“富起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一句中的“旗帜”主要是指什么?
(四川中考题)2、某镇是一个地处成都平原平缘的山区小镇。
近年来,该镇由于计划生育工作不力,人口过快增长,背上了沉重
的人口包袱;而且该镇可用于发展工业的资源几乎没有;同临近的乡镇相比,经济水平也比较落后,人均收入较低。
但该镇的环境和气候却非常适宜种植业的发展;该镇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并且是历史古镇,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适宜于发展旅游业。
联系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知识,针对上述某镇的具体情况,给某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出建议。
3、搜集有关资料,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践“三个代表”,体现出先进性的。
【可自行补充】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①领导人民建立起符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 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部分,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①十六大将"三个代表"的重
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②重视抓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①国家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 ②实施西部大开发,提高西部人民的生活保障,实现共同富裕.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