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去奶奶家》名师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2.50 KB
- 文档页数:5
《去奶奶家》教学目标:1、结合“去奶奶家”的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利用示意图化繁为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看懂图意,会画线段图,化繁为简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化繁为简,会利用线段图。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图,彩笔,白纸。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小红帽去奶奶家》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你去奶奶家需要走多远?你多久去奶奶家一次?二、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奶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思考,对学生进行孝道的教育。
再利用课件展示火车图片,问学生认不认识火车,坐过火车吗?给同学介绍动车和高铁的速度,让同学们感受祖国的飞速发展。
2、说一说课件展示课本58页内容,淘气去奶奶家,需要先乘4时的火车,在新站换车,再乘2时的汽车。
(1)、让学生说一说,你从图和题目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1:淘气去奶奶家坐了两种车,有火车还有汽车。
生2:淘气坐了4个小时的火车,坐了2个小时的汽车。
生3:火车速度快一些,火车每小时走了115千米,汽车每小时45千米。
(2)、出示课本58页内容,3位同学通过画图表示题目的意思,你能看懂吗?让同学之间交流,你能不能看懂,这些图是怎么画的,有什么依据?3、想一想引导学生想一想淘气9:00乘火车出发,2时后火车约行驶到什么位置?在图中标出来。
生:火车走了4小时,那么2个小时应该在火车的那一段。
师:图上火车的轨迹不是直线的怎么办?怎么找出2小时后火车行驶到什么位置呢?生1:用尺子量一量,不是直线的地方,用估计值。
生2:因为火车轨迹不是直线的,可以用绳子测量出火车轨迹的长度,火车一共走了4个小时,那么2个小时,应该在绳子的中间处,再用绳子测量找出火车轨迹中间处。
生3:因为图上火车轨道是均匀的黑白相间的线段,我们可以数一数图上火车轨道的节数,然后取中间节数,就是2小时后火车行驶的位置。
去奶奶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数字 1~99 的认识和写法;2.能够掌握简单的加减法口算技巧;3.能够在游戏中体验数字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数字的认知;4.能够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了解数字 1~99 的认识和写法;2.学习简单的加减法口算技巧;3.在游戏中体验数字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数字 1~99 的认识和写法;2.难点: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如大小等。
四、教学过程(一)热身1.师生问答:点名后,任意叫一个同学数数字,下一个同学必须连着他前一个同学数出接下来的数字,如此轮流下去。
(二)导入1.师问:有谁有过去奶奶家的经历?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2.引出今天的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数字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数字。
(三)讲解1.首先,师生一起回忆一下数字 1~9 的写法,并逐个画出来。
2.接着,再回忆一下数字 10~19 的写法,并逐个画出来。
3.再往后,让同学们依次说出数字 20、30、40、50、60、70、80、90 的写法,并逐个画出来。
4.最后,再歌唱一遍《绕口令》:“一只袜子儿颤抖,二根手指儿指出路,三只小兔儿跑满屋,四颗糖儿放手里,五指一比儿做手势,六点多儿望天上,七颗石头儿打水里,八个大姑娘在跳舞,九个小孩儿在玩耍,十颗糖豆一心情,好极了!”5.引出加减法口算。
(四)练习1.分组,每组 3 人,轮流练习加法口算:老师喊题目,同学手写答案。
2.练习减法口算:同上,老师喊题目,同学手写答案。
(五)游戏1.我们来玩一个数字之间的连线游戏:将数字卡片依次放置在桌面上,同学们依次提取卡片并说出这个数字代表的内容,将两个相同数值的卡片连成一条线段,连接之后的数字归同学所得,最后谁拥有的数字最多,谁就是胜利者。
2.游戏结束后,合计每个同学的数字数量,并由同学自己算出自己拥有的数字总数。
(六)总结1.师为同学们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去奶奶家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6单元《去奶奶家》。
这一单元主要让我们掌握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通过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我们将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学习使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思考,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难点:在实际情境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我会在PPT上展示一幅“去奶奶家”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中物体的位置。
2. 讲解新课:接着,我会讲解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3. 实践练习: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4.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相互讨论并解决练习题,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公式,以及一些关键的点和线,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用数对表示下列物体的位置:桌子在教室的左边,离墙3米;椅子在桌子的右边,离墙2米。
2. 画出一幅你家的平面图,用数对表示家具的位置。
答案:1. 桌子:(3,2),椅子:(5,2)2.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同时也观察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那些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我会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
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家里试着用数对表示家具的位置,并画出平面图,这样可以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练习环节的设计在实践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题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去奶奶家(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认识和理解珠心算•掌握在内部再分结构的情况下计算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技能教学重难点•掌握珠心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在内部再分结构的情况下计算数的方法教学准备•珠子和算盘•彩笔、黑板和擦子•讲台、麦克风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师生互动,引发学生对珠心算的兴趣。
2.讲解珠心算的由来和应用,并且介绍算盘和珠子。
二、整体分析1.引导学生了解问题发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安排小组讨论并且收集和整理小组讨论的结果。
3.师生互动,总结并分析整个问题三、讲解基础知识1.讲解珠心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在内部再分结构的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2.在黑板上进行示范和讲解,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步骤进行练习。
四、分组活动1.按照学生的不同珠心算计算水平和口算速度要求分组,进行分组活动。
2.根据要求进行珠心算的练习和考试。
3.对分组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确定珠心算计算等级。
五、综合应用1.通过阅读和理解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珠心算的计算和解决问题。
2.对学生的体验和珠心算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教学反思珠心算是中国的民间数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数学价值。
通过本节珠心算课的教学实践,学生认识和掌握了珠心算的加减运算方法,并且能够进行有效的掌握内部再分结构下的数的计算方法。
不足之处是,珠心算课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有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部分学生计算速度较慢。
因此,班级教学要因材施教,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4 去奶奶家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4 去奶奶家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第64页的内容。
这部分主要讲述了在去奶奶家的路上,主人公小明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计算时间、路程和速度等。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时间和路程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时间和路程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和路程的计算方法,难点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的例子,以及学生们需要用到的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小明去奶奶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计算时间、路程和速度等。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产生兴趣。
2. 讲解:然后我会通过PPT展示一些问题和例子,讲解时间和路程的计算方法。
我会让学生们一起回答问题,共同探讨答案。
3. 练习: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我会给学生一些随堂练习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动手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我会给学生一个小任务,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速度× 时间 = 路程速度÷ 时间 = 路程路程÷ 时间 = 速度路程÷ 速度 = 时间七、作业设计1. 请计算小明去奶奶家的路程,已知他的速度是4千米/小时,路上用了2小时。
答案:8千米2. 请计算小明去奶奶家的时间,已知他的速度是4千米/小时,路程是8千米。
答案:2小时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时间和路程的计算方法,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但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4去奶奶家∣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将小学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2.能够通过游戏形式感受数学的趣味性;3.能够通过亲身经历,理解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整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涉及到一些实际生活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一些小学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1.白板、黑板;2.课件或者电子稿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小明今天去了奶奶家,他家住在距离小明家12公里的地方,小明中午又去了一个朋友家一起吃饭,那么他一共走了多少公里呢?步骤: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张地图,让学生查找小明家和奶奶家的距离,再问学生,小明去朋友家的距离是多少,最后问学生小明一共走了多少公里。
二、新授(10分钟)1.教师让学生回忆如何用整数表示加法;2.教师出示如下两个加法式子,并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12) + (+5)–(-12) + (+5)3.让学生明确一个规律:前面加号表示正数,后面的数字为该正数的绝对值,前面减号表示负数,后面的数字为该负数的绝对值;4.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解决小明今天走了多少公里的问题,让学生做一些实际计算。
三、实践(10分钟)1.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学生做“小明”,其他小组成员为“路标”,小明要按照路标所示的正负数进行移动,最后到达指定目的地,看哪个小组的“小明”先到达终点,可以加入一些小奖励,增加游戏的趣味性;2.教师在游戏中观察学生的动作和表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供一些帮助。
四、巩固(15分钟)1.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学生做“小明”,其他小组成员为“路标”,小组分别设计两个不同的路线,小明要按照路标所示的正负数进行移动;2.让学生在小组内,认真讨论和合作,共同设计符合题目要求的路线和计算方法;3.让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路线和计算方法,让其他小组的“小明”进行实际操作;4.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提供一些反馈和指导。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去奶奶家》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乘法的第4节《去奶奶家》,主要内容是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一个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去奶奶家的里程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掌握乘法口诀表。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数学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示意图表示里程图中的信息。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对于数学的实际应用问题还不太熟悉,需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奶奶的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假设你们要去奶奶家,我们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你们在去奶奶家的路上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迷路、可能要经过几个地方、可能要走多远的路程等。
- 教师:很好!就是这些问题。
那我们今天就来解决一个问题,小明要去奶奶家,我们用乘法来计算他要走多远的路程。
2. 学习新知- 教师:现在我给大家展示一张里程图,这是小明去奶奶家的旅行里程图。
你们看,这是他要经过的几个地方,每个地方上都标有数字。
我们要用乘法来计算小明要走多远的路程。
- 学生:老师,我看到第一个地方上标着数字5,第二个地方上标着数字3,还有一个地方标着数字2。
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很好!这些数字表示小明在每个地方上要走的路程。
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他要走的总路程。
请你们思考一下,5乘以3等于多少?- 学生:等于15。
- 教师:对!所以小明要走的总路程就是15。
你们也可以用乘法口诀表来计算,很方便哦!3. 练习与巩固- 教师:现在请你们拿出练习册,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题,巩固一下乘法的运用。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4去奶奶家6.4去奶奶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听懂并表达自己去奶奶家的经历和感受。
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去、到、从”等描述时间和地点的词语。
3.学生能够通过绘画和语言交流表达自己的家庭情况。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描述时间和地点的词语,表达个人经历和感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使用描述时间和地点的词语,绘画和语言交流表达家庭情况。
教学准备1.PPT课件《去奶奶家》,包括图片和简短文字介绍。
2.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
3.绘画纸和彩色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活动(10分钟)1.教师播放PPT课件《去奶奶家》,介绍PPT中的图片和文字,引出今天的主题:“去奶奶家”。
2.引导学生们回忆和小伙伴们分享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并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描述时间和地点的词语”。
学习活动一(20分钟)1.教师出示《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内容,介绍学习目标和重点。
2.通过图片和小故事,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去、到、从”等描述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并规范使用。
3.教师和学生一起编排对话,模拟去奶奶家的情境,促进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学习活动二(2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教材中的图片,了解奶奶家的环境和特点。
2.学生在绘画纸上绘制自己家和奶奶家的简笔画,并用彩笔标注家庭成员和关系,促进学生情感和认知的发展。
3.学生按照提示,向同桌介绍自己所绘制的图画,并分享家庭情况和亲情体验。
巩固活动(5分钟)1.教师随机点名,让学生依次介绍一下自己的图画,以及去奶奶家的感受。
2.教师提问,回顾今天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3.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教学评价1.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课堂氛围活跃。
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描述时间和地点的词语,符合学习目标和重点。
3.学生能够通过绘画和语言交流表达自己的家庭情况,表现出对家庭和亲情的关注和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去奶奶家北师大版(2012)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五章第一节《去奶奶家》。
这一节主要让我们通过实际情境,理解经纬网的概念,学会用经纬网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1. 理解经纬网的定义和作用。
2. 学会使用经纬网确定物体的位置。
3. 能够应用经纬网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经纬网的概念,学会用经纬网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经纬度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经纬网图、PPT学具:地球仪、经纬网图、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一个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小女孩去奶奶家的过程中,如何利用经纬网找到奶奶家的故事,引发孩子们的兴趣。
2. 讲解:接着我会通过地球仪和经纬网图,详细讲解经纬网的定义和作用,让孩子们直观地理解。
3. 演示:我会用PPT展示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孩子们跟随步骤,一起操作。
4. 练习:然后我会给孩子们发放练习本,让他们自己尝试用经纬网确定一些物体的位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经纬网:定义:地球上的网格系统作用:确定物体的位置计算:经度、纬度七、作业设计1. 请画出一个经纬网图,并标出你家的位置。
答案:根据自己家的实际位置,画出经纬网图,并准确标出。
2. 请描述一下你如何利用经纬网找到学校的位置。
答案:根据学校的实际位置,描述出利用经纬网找到学校的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在群里收集孩子们的作业情况,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我会进行个别辅导。
拓展延伸:经纬网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导航、地图等。
孩子们可以课后搜索相关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教案中提到的通过一个小女孩去奶奶家的故事引入经纬网的概念,这个实践情景的引入是至关重要的。
孩子们通过故事中的情境,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六单元乘法·第4课时去奶奶家·教案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单元里,学生已经学习了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时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本节课主要是运用乘法和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和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教学目标1.能综合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计算方法。
2.学会利用示意图化繁为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示意图表示里程图中的信息。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师:下面老师来做一组快问快答游戏,看谁能够算的又快又准。
1.口算。
300×3= 100×2=200×2= 4×300=600×6= 800×9=24×2= 42×7=老师问,学生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竖式计算。
21×3= 46×2= 168×3=师:淘气周末要回奶奶家,他需要先乘火车,然后再换乘汽车。
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在去奶奶家的路上又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去奶奶家)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记忆,为新课的开展打下基础。
【答案】1.900;400;3600;48200;1200;7200;2942.63;92;504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综合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教材例题:淘气去奶奶家,需要先乘4时的火车,在新站换车,再乘2时的汽车。
(1)分析题意,获取信息师:从情境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生1:淘气需要先乘4时的火车,在新站换车,再乘2时的汽车。
生2:火车每小时行115千米,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
去奶奶家-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距离的概念并能够使用米、千米来表示距离。
2.学生能够认识时钟并能够识别时钟上的时、分针,并能够理解概念“整点”、“半点”、“小时”。
3.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加减法,并能够解决简单的日常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课从家到奶奶家,需要走多久?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距离的概念。
2.学生能够使用米、千米来表示距离。
学习重点1.距离的概念。
2.米、千米的单位转换。
学习难点米、千米的快速单位转换。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本课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2.教师通过地图向学生展示家到奶奶家的距离,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米、千米来表示距离。
3.教师通过实地测量的方式,与学生一起测量家到奶奶家的距离,并教授米、千米之间的单位转换。
4.教师出示问题:“从家到奶奶家需要走多久?”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出时间。
5.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计算出从家到奶奶家需要走的时间。
拓展练习1.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计算出从学校到市场的距离,并使用米、千米表示出来。
2.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解决问题:“如果我从家出发,中午12点到达了奶奶家,那我大概什么时候出发的?”。
第二课什么叫时钟?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时钟上的时、分针。
2.学生能够理解概念“整点”、“半点”、“小时”。
学习重点1.时钟上的时、分针。
2.概念“整点”、“半点”、“小时”。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半点”。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本课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2.呈现多张不同的时钟图片,让学生观察时钟上的时、分针,并引导学生理解时、分针的区别。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概念“整点”和“半点”。
4.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解决问题:“如果现在是整点,那一个小时后会是几点钟?一个半小时后呢?”拓展练习1.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时钟,要求包含时、分针,并表示几点钟。
2.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解决问题:“如果现在是下午3点,那半小时后会是几点钟?1个半小时后呢?”第三课去奶奶家-简单的加减法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加减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去奶奶家北师大版(2012)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速度和时间的已知信息,计算出路程;根据路程和时间的已知信息,计算出速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去奶奶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 根据速度和计算出路程,根据路程和时间计算出速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以及如何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去奶奶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去奶奶家的路程。
2. 新课:讲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如何根据速度和时间计算路程,根据路程和时间计算速度。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完成。
六、板书设计1.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
2.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 根据速度和时间计算路程,根据路程和时间计算速度。
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让学生填写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 计算题:让学生根据速度和时间计算路程,根据路程和时间计算速度。
3. 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解决去奶奶家的问题,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北师大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 去奶奶家》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
《去奶奶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基础上,借助线段图,简化原题,找到破题思路,提高学生运
用乘法和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目标:使学生学会分步解答含有四个已知条件的三步应用题,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明确破题思路,掌握解决方法;
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答的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破题思路,熟悉应用线段图解决问题。
知识链接: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的算法。
教具准备:PPT多媒体。
预习内容:教材P58,因为本节课要教会学生画线段图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较多,所以在预习时留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做好预
习。
1、能将所有数学信息用线段图完整表示,并说出线段图的优点;
2、分别用分步式和综合式解决问题;
3、在地图上标2小时后的位置,并说出这样标的原因。
教学过程分四个方面:
第一部分,谈话导入。
《去奶奶家》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乘车出行”的具体情境,学习综合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计算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利用示意图化繁为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生活情景引入,合作探究,归纳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操作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习利用示意图化繁为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投影,学习卡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听听这首歌曲,知道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吗?(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学生听歌曲,回答歌曲名字,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就告诉学生。
师:是啊,作为晚辈要“常回家看看”,即使做一点儿小事也是对父母、对老人最大的孝顺。
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不,淘气就要跟父母一起回家看奶奶了。
板书棵题:去奶奶家
(二)探究新知
1.师:说说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情境图)
生1:淘气去奶奶家是从家里出发的,需要先乘4时的火车,在新站换车,再乘2时的汽车才能到达奶奶家。
生2:看图更形象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淘气家距离新站比较远,奶奶家距离新站比较近。
师:下面是3位同学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的题目的意思,你能看懂吗?在小组里与同伴说一说。
(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图)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来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尽管这三幅图采用了不同的表示方法,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有相同之处:都是淘气从家出发去奶奶家,中途都经过新站;开始乘4时火车,所行路程比较长;后来在新站换乘汽车行2时,所行路程比较短。
•第一幅图:表示的意思较简单,是说淘气从家去奶奶家,行过大部分路程之后,中途在新站换乘车辆,继续前行一小段路程就到达奶奶家。
•第二幅图:相对于第一幅图来说表示的意思要完整一些,是说淘气从家去奶奶家,先乘火车行4时,在新站换乘汽车,再行2时到达奶奶家。
•第三幅图:表示的意思最完整,是说淘气从家去奶奶家,开始乘火车每时行115千米,行了4时;后来在新站换乘汽车,每时行45千米,行了2时到达奶奶家。
师:根据画出的图,你能知道淘气9:00乘火车出发,2时后火车约行驶到什么位置吗?在图中标出来。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们已经知道淘气乘火车4时到达新站,所以图中从淘气家到新站表示的是乘火车4时所行的路程,现在要标出乘火车2时后的位置,因为2时就是4
时的一半,所行路程也应该是4时所行路程的一半,所以应该标在从淘气家到新站正中间的位置(如图所示)。
师:你能算出淘气家到奶奶家一共有多少千米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好吗?
生:淘气家到奶奶家的距离可以看作两段,一段是从淘气家到新站,一段是从新站到奶奶家,这两段路程的和就是淘气家到奶奶家的路程。
从淘气家到新站乘火车每时行115千米,行4时,就是4个115千米,用乘法计算115×4=460(千米);从新站到奶奶家乘汽车每时行45千米,行2时,就是2个45千米,用乘法计算45×2=90(千米),所以总的路程就是460+90=550(千米)。
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2.拓展提升
小组PK:
看哪个小组算的又快又准,并说出解题思路。
(1)小华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48米,她从家到体育场要骑8分钟。
她家到体育场有多远?
(2)有一座桥,限重3吨。
货物共6箱,每箱285千克,车重986千克,这辆车可以过桥吗?
师:同学们做的非常好,同时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这节课学习的都非常认真,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三)课堂练习
老师课件出示习题。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105千米,行了2小时后,汽车提速到每小时116千米行驶了4小时到达终点站,全程多少千米?
2.一只鸵鸟的体重是125千克,一只东北虎的体重是鸵鸟的3倍,一只北极熊的重量是鸵鸟的5倍,东北虎和北极熊重各多少千克?
师:大部分同学们对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少数同学掌握不太好,希同学们课下好好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效果较好。
分小组学习,学生们互相配合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同桌之间比一比等学习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