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韵学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五讲等韵学原理一,等韵图的性质、类型、体例㈠韵图:等韵图是宋元以来的等韵学家编制的声韵调配合的音节表。
㈡类型宋元以来编制的韵图比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以《切韵》《广韵》音系为研究对象的韵图。
《韵镜》《七音略》。
将《广韵》206韵绘成43个图,称为43转。
第二,在前一类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实际语音加以调整。
《切韵指掌图》《切韵指南》《四声等子》。
《切韵指掌图》将43转图合并成20个图;《切韵指南》《四声等子》进一步合并为16摄。
《切韵指掌图》还没有“摄”的名称,而《切韵指南》《四声等子》已经有了“摄”的名称了。
这类韵图反映的已经不全是《切韵》和《广韵》音系了。
第三,打破《广韵》音系,根据当时实际语音编制韵图。
宋邵雍《声音唱和图》(北宋汴洛方音),明徐孝《重订司马温公等图经》(明代北京音系)。
这类韵图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实际语音。
㈢韵图体例(略)韵镜《切韵指掌图》二,等韵原理㈠转、内转、外转⑴转:转,展转相拼。
古韵图将《广韵》206韵合并成若干大类,编制音节图表,称为转。
如《韵镜》43图,称43转。
⑵内转、外转:具有真正二等韵的韵摄叫外转,没有真正二等韵的韵摄叫内转。
如:韵镜外轉第十三開例外:有些没有真正二等韵的韵摄也称为外转,如:㈡十六摄《四声等子》等韵图根据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的原则将《广韵》206韵归纳为“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曾、梗、流、深、咸”16个大类,称作16摄。
通摄:东、冬、钟(举平以赅上去入)( -k)江摄:江( -k)止摄:支、脂、之、微( )遇摄:鱼、虞、模( )蟹摄: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i)臻摄:真、谆、臻、文、欣、元、魂、痕(n-t)山摄:寒、桓、删、山、先、仙(n-t)效摄:豪、肴、萧、宵(u)果摄:歌、戈( )假摄:麻( )宕摄:阳、唐( -k)曾摄:蒸、登( -k)梗摄:庚、耕、清、青( -k)流摄:尤、侯、幽(u)深摄:侵(m-p)咸摄:覃、谈、盐、添、咸、衔、严、凡(m-p)㈢呼古等图实行“开”“合”分图,用于区分韵母有无u介音,有[u]介音或主元音为u的韵母叫合口呼,没有[u]介音或主元音不是u的韵母叫开口呼,如“麻”韵:内转第二十九开外转第三十合又如“阳唐”韵外转第三十一开内转第三十二合㈣等⑴“等”的含义江永: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音韵学名词整理第一章:绪论1、音韵学: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
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
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6、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
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
等韵图中的语言学理论音韵是对汉语历时语音的研究,等韵图是古代的声、韵、调配合表,以图表的形式表示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本文试图从音系的结构单位和区别特征这两个方面探究音系理论在等韵图中的反映。
标签:等韵图音系的结构单位区别特征等韵学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汉语语音研究中,用“等”的概念来分析汉语的声类和韵类叫等韵。
研究等韵的学科叫等韵学。
用等韵的学理来分析古代汉语语音而制成的图表叫等韵图。
等韵图是研究汉语语音的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手段,它用特定的格式将汉语的语音系统表现出来,韵图用图表的格式来阐明韵书中的反切所表示的字音。
韵图能够从整个系统上,从声、韵、调的彼此配合关系上反映汉语的语音系统。
它以列表的格式,把韵书中包含的整个音系排成一个平面,使纷繁的反切化为简单的图表,整个音系就一目了然了。
一、明清时代等韵学理的研究与发展韵图对各种音素的分析和处理,符合汉语语音的特点,等韵图即是先人对汉语语音知识进行研究而得出的有力结论。
自宋代出现了比较完备的等韵图以后,对等韵学理的研究和运用也日益发展。
宋元时代对等韵图的研究多是如何认识和使用韵图的规则,而理论的研究还鲜有深入。
明清两代,等韵图的制作已经开始表现当时当地的语音系统,人们对音理的讨论不断深入,等韵学的研究有了新发展。
明清时期学者对等韵理论的研究大致有以下三种:第一,着重从音理上,也就是从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上来研究等韵,这是我国学者研究音韵的主流。
虽然各人的研究着眼点和结论都不尽相同,但他们的研究反映了我国古代音韵学者的语音分析水平和理论高度,其研究成果构成了汉语等韵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二,明清时代的许多学者从音有定位、定数的观念来研究等韵,所持观点皆以阴阳数理理论为出发点。
这些研究中有的论述的道理比较符合音韵分析的实际情况,有些说法则与真正的语音分析风马牛不相及,这也反映了明清两代在等韵学研究上曾经弥漫过玄学的风气。
第三,从音律的角度来研究等韵。
汉语音韵学基础十八讲前言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我国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的一门学问,是传统“小学”的一个门类,一向被认为是很艰深的学问,甚至被称为“绝学”。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语言学中跟语音有关的学问总使人有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如现代语音学里的“音素”、“相对音高”、“音位”、“非线性音系”等,更不用说古代的“幫滂並明”、“内转外传”、“东董送屋”、“照二照三”、“戛透轹捺”、“一等洪大”、“四声八调”“果假遇蟹止效流”了。
这种情况,与名词术语的五花八门不统一甚至标新立异或故作玄虚有关,也与学科性质有关。
其实任何一门真正的科学都是这样,起初人们往往把它看的很神秘,似乎这是一门玄妙的学问,可望而不可及,这实在是人们不了解这门科学而产生的错觉,音韵学也不例外。
音韵学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在这门学问上,中国古代的音韵学家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五四”以后的中国音韵学家和国外的一些汉学家利用现代语音学知识和工具,结合新材料,利用新的方法又把这门科学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今天,我们学习音韵学,肯定还要接触许多“玄妙”的术语概念,遇到不少的难题,但其“神秘”的面纱和外衣也会越来越少,露出“庐山真面目”来。
本书以本人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汉语音韵学基础”的讲义为底子,主要介绍汉语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汉语音韵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学习方法,语音学知识概说,古音(包括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古今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规律,汉字声韵调的辨识,音韵学的作用等。
本书共十八讲(一学期十八周,每周一讲),力求尽量做到简单明了转述古今贤德对音韵学的共识。
每讲后附有一定量的练习题。
第一讲什么是汉语音韵学第一节汉语音韵学的性质1.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常简称为“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是汉语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语音系统,指的是一种语言中的各种语音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体。
语音系统简称音系。
比如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包括普通话里的各种语音要素(元音和辅音音素、声调、轻重音等),以及这些语音要素相互配合的方式和变化现象。
等韵学名词解释
等韵学为唐代名僧守温始创。
是音韵学中以审音为主分析汉字音节结构、说明发音原理的一门学科。
等韵学通过韵图帮助人们掌握韵书的反切。
正确读出反切所表示的字音。
它用“字母”表示汉字的声母系统,用“五音”、“七音”说明字母的发音部位,用“清浊”描述声母的发音方法,用“等呼”分析韵母的结构,用“摄”概括韵的归类,用图表的形式具体显示反切所表示的读音。
由于突出的特点在用“等”的概念分析字音,便被称为“等韵学”,简称“等韵”。
音韵学名词整理第一章:绪论1、音韵学: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
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
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6、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
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等韵学家给韵母分等的依据
韵学家给韵母分等主要是根据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以及现代汉语
方言的变化和发展。
具体来说,韵学家会考虑以下因素:
1. 古代音韵系统:韵学家会研究古代韵书和其他文献,了解古
代汉语的音韵系统。
比如《切韵》和《韵集》都有详细的韵母分类和
等级。
2. 现代方言变化:韵学家也会研究现代汉语方言的变化和发展,尤其是对韵母的影响。
比如在南方方言中,一些韵母的发音变化较大,可能需要重新分等。
3. 韵母的特点:韵学家会考虑每个韵母的发音特点,包括舌位、口型、声调等。
比如有些韵母在发音时需要舌前升,相对来说比较难发,容易与其他韵母混淆,可能需要分在更高的等级。
4. 语言实际使用情况:最终,韵学家会结合实际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确定韵母的分等。
比如一些韵母虽然按照发音特点理应分在高等,但是实际使用中并不常见,可能需要分在低等。
而一些发音相对
简单的韵母,实际使用中却非常常见,可能需要分在高等。
综上,韵学家给韵母分等的依据主要是考虑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
以及现代汉语方言的变化和发展,同时结合韵母的发音特点和实际使
用情况。
三、等韵的门法(一)、等韵门法发展概述等韵门法是古人为了使用等韵图而制定的规则和条例,是等韵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下面,我们对它的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各项门法的具体内容,加以扼要的论述和解释。
韵图的编纂目的,主要在于展开韵书的语音系统,阐明韵书的反切。
那么,反切所表示的字音在韵图中所处的地位以及韵图如何显现一个个反切的拼读成音,就构成了很密切的关系。
由于韵图制作的年代与韵书出现的时间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中古韵书《切韵》和《广韵》等所用的切语,有许多事采用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的就反切,而这些旧反切的制作并不划一,因此,它们在表示字音上有许多立法未善的地方。
况且,在这些韵书的反切中,又保留了许多古音的痕迹,后代的语音发展变化了,这些反切却没有随之改变,反切与实际读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韵图分图列等的原则和格式没有跟着语音的发展而加以及时的调整,韵图作者拘泥于四等两呼的定型(指宋元时期的韵图),这与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复杂的语音现象以及与不断变化的读音,也难以完全吻合,因为产生了旧格式与新读音的矛盾。
这些矛盾越往后越突出。
于是,就出现了解决这些矛盾、便利初学者拼切查音的规则和条例。
这些条例便是后人所说的等韵门法。
等韵门法是根据韵书的反切和韵图的列字来说明韵书与韵图之间各个字音的关系,特别是着重说明等列出入(表现为介音的出入)的情况的。
这种等列上的出入,固然有韵图本身制作上的问题,但也有韵书反切方面的问题。
韵图制作的过程中,法有未善,后人为例以明之,为读韵图这之一助。
因此,门法的出现,颇受学者的欢迎。
明袁子让《字学元元》自序说:“十五岁,乃得诗韵,尽叶其声,始知下有分韵;继得《四声等子》尽概其切,始知上有分母。
依法试之,十中其七,乃得解门法钥匙,尽错综之理,游变化之神。
是时于切脚始十试而十中。
”清人张财《切字韵考》序上也说:“切韵而得门法,可以钩玄可以索隐,无古无今,无难无易,举莫逃于反切之下。
”刘监和真空等人所撰的门法,对于后人理解等韵确实很有帮助。
dengyun等韵等韵学研究的对象,通常二名不分。
它是以音节表为主要方式对汉语字音进行分析的一门学科,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
起源《康熙字典》前头载的《明显四声等韵图》的说明说:“夫等韵者、梵语悉昙。
”这就是说:等韵是比照梵文的悉昙章 (siddham)仿造的。
悉昙是印度小孩子刚识字用的拼音表,唐代和尚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说:“六岁童子学之六月方了。
”(《大正藏》2125号 228页,以下引《大正藏》,只注号和页码)梵文一共有14个元音:a、 、i、 、 u、 、r.、 .、l.、 .、e、ai、o、au。
此外还有两个书写的附加号:“大空点”m.(anusv r a),表示前头元音鼻化;“涅槃点”h.(visarga) ,表示前头的元音末尾上声带停止颤动。
如果连这两个(用am.、ah.作代表)也算上,就可以把元音数成16个。
唐代和尚智广以下多数人认为从r.起以下4个字平常少用(第 4个根本不用),就把元音数成12个。
梵文的辅音一共有 k、kh、g、gh、 ;c、ch、j、jh、 ; .、 .h、d.、d.h、 .;t、th、d、dh、n;p、ph、b、bh、m;y 、r、l、v、 、 .、s、h 33个。
拿一个一个的元音来轮流跟33个辅音拼,比方ka、k 、ki、k …… kha…… a…… ha…… a……;ca……cha……; .a…… .ha……;ta……tha……;pa……pha……;ya……ra……la……va…… a…… .a……sa……ha……。
一共33×12=396个不同的音节,这就是第一章。
第二章往下,第一个辅音(前)后头就有别的辅(介)音了。
第二章是kya……khya…… ya…… hya…… y a……,cya……chya……。
第三章是 kra……khra…… ra…… hra…… r a……;cra……chra……。
轮流拼,就叫“转”(parivarta)。
这个梵文字也等于“章”(见内外转),在佛经里叫“品”。
一预备知识:必备的音韵学常识汉语的语音史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有一门专门的学问叫“音韵学”。
下面将要借助这方面的知识去认识汉语的语音史,所以很有必要首先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学习汉语语音史必须了解的音韵学术语:一、音韵学: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二、反切(翻、反、切)、读若、读如三、音标、标目字、字母、韵目四、声(纽、母、声纽、声母、字母、声类)五、三十六字母六、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七、五音、七音八、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齿音、半舌音一.音韵学1古音学“古音”是指先秦两汉(公元二世纪以前)的语音。
“古音”就是对“今音”来说的。
这是传统的提法。
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古音”应该叫做“上古音”。
因此,研究先秦两汉的音韵的学问——古音学,也就应该叫做上古音。
“古音学”是根据韵书以前的韵文和形声字等材料去考证上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的。
2今音学所谓“今音”主要是指隋唐时代(公元六世纪至十世纪)的语音。
“今音”应该叫做“中古音”,“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韵书中的反切,研究中古和近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
3等韵学“等韵学”,着重分析汉字字音的结构,即声韵调的配合关系,阐述汉语发音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属于普通语音学范围,近似现代语音学,但它是用传统方法进行研究的。
在等韵学的研究中常采用韵图的形式进行分析说明。
《韵镜》二、反切反切,在唐代以前一般叫“反”,有时叫“翻”,唐代以后才叫“切”。
传统的汉语音韵学称它为“反切”。
在没有应用反切来注音以前,古人要表明某个字的读音时,往往用“读若”(或“读如”)和“直音”的方法。
这就是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同音的汉字。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写的《说文解字》就是用“读若”的方法来注音的,例如:“龇”(zī),读若“柴”。
后来又用“直音”法,例如《尔雅》郭璞注:“诞音但”。
这种方法直到解放前,一般字典和辞书里还普遍地采用着,例如旧《辞源》里有“倚,读若以”、“宫音弓”(不过,字典里往往还添上一个“反切”)。
⾳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三、⾳韵部分1、⾳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门传统学问。
2、今⾳学:⾳韵学的分⽀之⼀。
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系统。
3、古⾳学:⾳韵学的分⽀之⼀。
与“今⾳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如《诗经》、《离骚》、《⽼⼦》等⽤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系统。
4、等韵学:⾳韵学的分⽀之⼀。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学。
5、古代常见的⼏种注⾳⽅法:(1)譬况法:采取打⽐⽅的⽅法给汉字注⾳的⽅法,⽐如《淮南⼦》⾼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也是⼀种打⽐⽅的注⾳⽅法,如《说⽂》“宋,读若送”。
(3)直⾳法:即⽤同⾳字注⾳。
如“根,⾳跟”(4)反切法:⽤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声调是⼀致的),合成被注字的⾳。
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如“⽑”可⽤“莫袍切”来注⾳。
6、⼏种主要的⾳韵学著作及⾳韵学家:(1)《切韵》:隋代陆法⾔编著,是中古时期⼀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193韵,但原书已佚,它的⾳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韵》⾥。
对后代的⾳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2)《⼴韵》:全称《⼤宋重修⼴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修订、补充,是我国第⼀部官修韵书;其语⾳系统与《切韵》基本⼀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的主要依据。
(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
与《⼴韵》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的另⼀种重要材料。
(4)《中原⾳韵》: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韵情况编纂⽽成,反映了⼗四世纪我国北⽅的语⾳系统,是研究近代⾳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
关于等韵学中的“等”的概念“等”是汉语等韵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用以分析汉语字音的重要标准和原则。
没有“等”的概念,也就没有等韵。
可以说“等”是等韵学的灵魂,它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等韵的发生和发展。
只有研究清楚了“等”概念的有关知识,才能更好、更全面地认识我国古代的等韵学。
标签:等韵学等四等轻重论实质“等”是等韵图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等韵学中一个核心概念,“是等韵学用以分析汉字语音的重要标准和原则”。
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译经时对声类发音的标注”。
“等”是唐宋时期的音韵学家用来分析汉语韵母系统的术语,代表了一种分析汉语语音的特别方法,就是把声母和韵母按发音上的差异划分为四个等列。
在韵图中,把属于四个不同等列的字分别排在四层格子里。
清代学者江永著《音韵辨微》提出以“洪细”辨四等的观点,即所谓“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明确指出韵类是辨别等的依据,“等”的差别在元音的开口度上。
但他又提出“辨等之法,须于字母识之。
”,即指出“等”与声母同样关系密切。
古人所谓的“等”就是轻重分为四个等。
中国古代很早就用“轻重”的概念来划分音类,如《山海经》卷三:“其上多草藷葜。
”郭璞注:“根似羊蹄,可食,曙豫二音,今江南单呼为藷,音储,语有轻重耳。
”此以“缓读之为二字”者为轻,而以“急读之成一音”者为重也。
后来释氏在翻译佛经的时候仿悉昙创制字母,碰到汉音与梵音不完全相同,或两类相近的音需加以区别时,往往借“轻重”字加以描写。
不过各家的用法不同,有用“轻重”来区分阴类调和阳类调或声母清浊的,如日本安然的《悉昙藏》;有用来区分送气不送气的,如慧严修的《大般涅槃经文字品》;有用来区分发音部位前后的,如僧伽婆罗译的《文殊师利问经字母品》;还有用来区别开合口的,如《七音略》。
这些用法虽各不相同,但都能够跟声音的高低或音色的洪亮感和低沉感联系在一起。
陈澧在《切韵考》里讲得更为明白:“古人于韵之相近者分为数韵,如东冬钟,又于一韵中切语下字分为数类,如东韵分二类是也。
第四章《韵镜》《广韵》的主要作用是为诗人用韵服务的,因此,它对字音的分析只到韵为止,而没有直接展示出中古声母和韵母的面貌。
要想通过《广韵》了解中古声韵的状况,还得对《广韵》的反切进行研究。
为了直接展示中古音的声韵面貌,古人在撰写韵书之外又专门编制了一种等韵书,这种等韵书通过声韵配合表的形式直接展示了中古的声韵状况及其配合规律,《韵镜》就是其中最早并且是最重要的一种,可看作是《广韵》的姊妹篇,它与《广韵》互为补充,互相参证,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重要材料。
与《韵镜》性质相同,在成书时间上稍后的是宋人郑樵的《七音略》。
第一节《韵镜》的产生、作用和体例一、《韵镜》的产生(siddham)悉曇是印度小孩子剛識字用的拼音表,唐代和尚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說:“六歲童子學之六月方了﹐” 梵文一共有14個元音,輔音一共有33個。
到初唐﹐摻雜著巫術的密教大規模流入中國。
譯這種經﹐需要對譯大段的咒語(真言)﹐人們才開始學悉曇﹐漢人學悉曇久了﹐就仿造出唐音表來了﹐這就是等韻圖。
現存最早的韻圖是《韻鏡》﹐是宋代流到日本清末又從日本傳回來的。
“開”表示沒有 u類介音﹐“合”表示有。
《韻鏡》卷首的《調韻指微》《三十六字母》表﹕幫滂並明端透定泥見溪群疑精清從心邪影曉匣喻來日非敷奉微知徹澄娘照穿床審禪清代江永《音學辨微》說:“音韻有四等。
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細﹐而四尤細。
”先求上字居何母﹐次求引韻去橫搜《切韻指掌圖》有《辨檢類隔切例》說:“以‘苻’代‘蒲’﹐其類‘奉’﹑‘並’。
……以‘無’代‘模’﹐其類‘微’﹑‘明’﹐以‘丁’代‘中’﹐其類‘知’﹑‘端’。
……‘皮’字《廣韻》‘苻羈’切……(‘苻’字是奉字母)下合為類隔﹕於‘並’字以下取一‘蒲’字﹐作‘蒲羈切’音皮字明矣。
”這類解釋例外的文字後來叫“門法”。
《韵镜》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已不可考,有人认为它在《切韵》著成不久后即产生了,是据《切韵》而作。
也有人认为《韵镜》成书于宋代,是根据《礼部韵略》的前身《景德韵略》而作。
从《韵镜》所列的音节来看,有些与唐代或唐以前的韵书相合而不与《广韵》相合,有些则与《广韵》相合而不与唐代及唐以前的韵书相合。
从分韵为二○六韵的情况来看,《韵镜》与《广韵》又完全一致。
总体来看,《韵镜》与《广韵》相合的成分要多一些。
现在所见到的《韵镜》是南宋三山张麟之在高宗绍兴辛巳年(公元1161年)刊行的。
刊行时张麟之作有一序,序中说:“读书难字过,不知音切之病也。
诚能依切以求音,即音而知字,故无载酒问人之劳。
学者何以是为缓而不急与?余尝有志斯学,独恨无师承,既而得友人授《指微韵镜》一编,且教以大略。
曰:‘反切之要,莫妙于此,不出四十三转,而天下无遗音。
’”此书于宋理宗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年)传入日本,此后国内反而失传。
至清末黎庶昌出使日本时,才得到永禄本《韵镜》,后收入《古逸丛书》。
该书1955年由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还有一种刻本也流入日本,叫宽永本,后也回到国内。
二、《韵镜》的作用《韵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展示中古音系《韵镜》所列图表类似于今天的声韵配合表,它以七音为经,通过“清、次清、浊、清浊”等术语将七音中所含的声母区分开来;以二○六韵为纬,通过四个格子将韵中所含的韵母区分开来。
在声、韵交叉处便是音节代表字。
这样就将中古汉语的声韵调(韵本身包含声调)及其配合规律展示出来。
详见下页所附《韵镜》影印件。
2.帮助正音《韵镜》中的每一个音节都是标准音,因此根据《韵镜》便可以校正读音。
例如对韵书中的反切如果把握不好,即可从《韵镜》中查到其音节代表字,通过音节代表字就知道了其声母及所属韵和等呼。
3.方便练音《韵镜》相当于一个完备的音节表。
它代表了所有汉字的读音,因此,只要熟读《韵镜》中的每一个音节,便可以以简驭繁地掌握所有汉字的读音。
内外轉開合口一等[?]二a三i四e三、《韵镜》的体例1.以七音为经,以二○六韵为纬七音按照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舌齿音(包括半舌半齿)的顺序列于每一图的上方。
唇音含一组声母“帮滂並明”,分别用“清、次清、浊、清浊”表示。
舌音含两组声母“端透定泥”和“知彻澄娘”,分别同时用“清、次清、浊、清浊”表示;由于端组只与一等和四等格子上的韵相拼,知组只与二三等格子上的韵相拼,所以这两组音不混。
牙音含一组声母“见溪群疑”,分别用“清、次清、浊、清浊”表示。
齿音含三组声母“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俟”和“章昌船书禅”,分别同时用“清、次清、浊、清、浊”表示;由于规定精组只与一等和四等格子上的韵相拼,庄组只与二等格子上的韵相拼,章组只与三等格子上的韵相拼,所以这三组音不会相混。
喉音含两组声母“影晓匣云”和“以”,分别同时用“清、清、浊、清浊”表示;“云”与“以”均为清浊音,由于规定“云”只与三等格子上的韵相拼,“以”只与四等格子上的韵相拼,所以“云”与“以”不会相混。
舌齿音含两个声母“半舌”与“半齿”,均用“清浊”表示,在右者为“半舌”,在左者为“半齿”。
二○六韵按照平上去入四声置于每一图的左方,每韵居一栏,每栏又分为四个格子,一韵之中所包含的韵母就是通过这四个格子表示的。
第一格为一等韵,第二格为二等韵,余类推。
2.按类归图根据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或部分相同的类别将二○六韵归为43图。
43图是分开合的,分别称作“内转第一开”、“内转第二开合(应为合)”等1;如果不分开合,则可并为25组,这25组就是十六摄的前身。
由此可看出,《韵镜》虽还没有提出“摄”的名称,但已有了“摄”的概念。
3.依图列等将一图内所含韵母总体上分析为四类,称作四等,分置于四格。
例如“外转第二十五开”这一图共有“豪爻宵萧”四韵,各含有一个韵母,依次定为一二三四等韵,分别置于第一二三四等格,其音值今或拟作[Aυ]、[αυ]、[ιΘυ]、[Eυ]。
当一图内所含韵母不足四等时,所缺音节用“○”补充。
例如“外转第十三开”一图共有“咍皆齐”三韵,各含一个韵母,分属一二四等韵,本图无三等韵,三等格上的空位用“○”补充。
当图中某韵含有两个以上的韵母时,这些韵母所组成的音节各依其等分列于相应的格位,例如“内转第一开”,东韵含有两个韵母,分别属一等韵和三等韵,和一等韵组成的音节列于一等格,和三等韵组成的音节列于三等格。
4.假二等与假四等的安排齿音一栏中的精组声母可以和一三四等韵相拼,庄组声母可以和二三等韵相拼,章组声母只和三等韵相拼。
这三组声母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可以和三等韵相拼,而三等格只有一个,安排不下。
处理的方法是:规定章组与三等韵所拼的音节居于三等格;庄组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二格,这叫做“假二等”,例如“内转第六开”中“脂”韵栏第二格齿音下的“师”字;精组与三等韵相拼的音节居于第四格,这叫做“假四等”,例如“内转第六开”中“脂”韵一栏第四格齿音下的“咨、郪、茨、私”四字。
这样安排的根据是,庄组声母不会同时与同一图中的二等韵和三等韵相拼,精组声母也不会同时与同一图中的三等韵和四等韵相拼。
庄组声母可与相拼的三等韵有“鱼虞支脂之尤侵真臻谆阳蒸”等十二个,这十二个韵均不与二等韵同处于一图;与二等韵同处一图的三等韵有“祭元仙宵清庚三盐严”等八个,但这八韵均不与庄组声母相拼。
所以庄组下的二等格不会同时出现既有二等音节又有三等音节的问题,有二等则肯定没有三等,有三等则肯定没有二等。
例如在“内转第十二合”的第一栏中,有一等模韵和三等虞韵,无二等韵,二等格的位置是空的,所以庄组与虞韵所拼的“”、“刍”等音节可置于第二格。
又如在“外转第二十五开”的第一栏中,有二等爻韵又有三等宵韵,庄组与爻韵相拼的“巢”、“梢”等音节列于第二格,由于庄组不与宵韵相拼,所以不需要第二格的位置。
精组声母可与相拼的三等韵有“东三钟支脂之鱼虞祭真谆仙宵麻三阳清尤侵盐蒸”等十九韵,这十九韵与精组相拼的音节全部被安排在四等格上,均为假四等。
其中“东三钟支脂之鱼虞真谆麻三阳幽侵蒸”等十四韵均不与四等韵同图,即这些韵出现时四等韵不出现,第四格是空的,所以可以寄放“假四等”;其中“祭仙宵清盐”五韵分别与四等韵“霁先萧青添”同图,这时按一般排列规则让“祭”等与章组相拼的音节居于第三格,让“霁”等与精组相拼的音节居于第四格,而让“祭”等与精组相拼的音节居于另一图的第四格上。
例如在“外转第二十三开”中,仙韵居第三格,先韵居第四格,仙韵与精组相拼的音节被安排在“外转第二十一开”的第四格上。
当“祭”等与精组相拼的音节1一图称作一转。
“转”本是声母依次与韵母相拼的意思,拼的结果列为一图。
被安排在另一图上时,即使该图无三等韵,“祭”等也不能居于三等格,因为第三格始终是章组与三等韵所拼音节的位置。
例如在“外转第二十六开”的平声栏中,虽只有三等宵一韵,也被安排在第四格上。
此外,喉音中云(喻三)、以(喻四)两个声母都只与三等韵相拼,为了避免共居三等格的冲突,规定“云”母与三等韵所拼的音节居于三等格,而让“以”母与三等韵所拼的音节居于四等格,这也叫做假四等。
与“以”母相拼的三等韵共有“东三钟支脂之虞祭真谆仙宵麻三阳清幽侵盐”等十七韵。
其中“东三钟支脂之虞真谆麻三阳幽侵”等十二韵所在的图上都没有四等韵,故“以”母与这些韵相拼的音节可置于四等格上;“祭仙宵清盐”五韵所在的图上分别有四等韵“霁先萧青添”,这时“祭”等与“以”母相拼的音节均被安排在另一图的第四格上,如“外转第四十合(应为开)”平声栏中的盐小韵所处的位置即在四等格上。
5.重纽的安排“支脂祭真仙宵侵盐”等八个三等韵遇唇、牙、喉音被分成两类,一类与舌齿音所拼的音节同处于三等格,一类处于四等格。
例如“内转第四开合”中平声栏唇音与支韵相拼的音节被分成“陂铍皮縻”与“卑披陴弥”两类。
前一类与舌齿音下的音节同处于三等格,后一类处于四等格,这就是所谓重纽。
重纽的音值在今天看来一般是没有区别的,但在制图的当时可能有一定的差别或理由,所以被分成了两类。
第二节《韵镜》对中古声母和韵母的分析《韵镜》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了作者对中古汉语声母和韵母的研究结果,使我们据此可以了解到当时汉语声、韵的特点及其配合规律,这不但是研究中古音必不可少的材料,而且对上古音、近代音以及现代音的研究都非常重要。
一、对中古声母的分析1.《韵镜》将中古的声母分析为38个2,同时指明了每一声母的清浊等情况,这些声母及其清浊情况如下:2和三十六字母相比,唇音中少了4个,齿音中多了5个,喉音中多了1个。
《韵镜》的正文之前列了一个三十六字母与“清、次清、浊、清浊”的对应关系表,但“清、次清、浊、清浊”实际所包含的声母并不等于三十六字母。
根据我们的观察,《韵镜》的声母共有38个。
一说是42个,多出的4个是非敷奉微,详见邵荣芬《汉语语音史讲话》,120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